导航栏

×
句子 > 范文 > 导航

教育理念心得

教育理念心得。

编辑精心筛选并整理出了一篇最新的“教育理念心得”,希望能为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一些想法或感悟,将它们记录下来非常重要。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某些知识后,从内心深处产生的感悟和体验。建议大家收藏此页,以备日后需要查阅!

教育理念心得 篇1

通过最近的研究,我们对艺术教育和美育有了更深的理解。

中国历史上基本上没有美育的概念,虽然可以找到不少关于美育的言论和故事,但从总体上说,美育是被包容在德育之中的。只是到了近代,才有王国维先生关于美育的学理研究,有蔡元培先生石破天惊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但是这些都只是昙花一现,美育始终是德育的跟班,“寓教于乐”才是一以贯之的主导思想。

在许多人看来,美育就是艺术教育。谈到美育,很多人只想到艺术课和**课,把美育缩小到艺术和**教育。接着,又把美术、**教育变成了乐谱的记忆课和横平竖直的训练课,美育进一步被降格为工艺训练。

美育不是道德教育,也不等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一个方面和手段;美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正如体育不是培养国家运动员一样。从美育的角度看,文学教育也好、艺术教育也好,注重的都不是掌握其技术的精湛程度,而是在于通过它们,获得一种美的感受,体验一种美的情怀,进入一种美的境界。

总之,在于孕育一种美的精神。只要有利于这种精神的培育,人与自然的交往,人与人的交往,人与艺术的交往,都是审美的对象,都是美育的素材。

先说感受。鲁迅先生的散文《秋夜》是这样开头的:“我家的院子里长着两棵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

”从文学的角度看,这大概可以说是败笔——重复、啰唆,但从美学的角度看,它非常生动地表达了鲁迅童年的独特感受:一种孤独、寂寞但又不肯放弃希望的感受。如果把这句话写成“我家的院子里长着两棵枣树”,那就只有景而没有感受,就索然无味了。

自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本身并不重要,它是否美丽。根据人们的感受,自然是美丽的;而对人来说,面对自然可能无动于衷,而“感受自然”才有美。历史上有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有无数精妙绝伦的散文,有无数动人心魄的绘画,都是描写自然的,但这些作品没有一件不是在描写自己的感受。面对同一自然现象,不同的情绪会表现出不同的感受。

不同的心情面对同样的自然现象可以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感受:比如同样是面对霜后红叶的景色,有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兴高采烈,也有《西厢记》里“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悲伤愁苦;相同的感受也完全可以借助不同的自然对象表达:“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李白的名句。

这里李白的人、月、影“三人”与鲁迅的“两棵枣树”完全是异曲同工之妙,完全不相干的景致却表达了同样的感受。自然界的一切感觉都是生命的感觉、生命存在的价值和生命存在的方式。如果不进入审美境界,就无法获得如此深刻的感受,更谈不上创造性地表达这种感受。

如何调动各种手段帮助学生获得这种感受,是美育的基础。

美育活动可以丰富多彩,但如果不能获得一种美的感受,不能体验一种美的情怀,不能接近和进入一种美的境界,那只是活动,而不是美育。美育本质意义不在于技术层面,不在于获得一些技能技巧,而在于培育美的精神,即对美的境界的追求(这里丝毫没有看轻鉴赏美、创造美的具体能力的意思,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与感受、实践美的深刻性无疑是相辅相成的。)美的境界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人生而具有追求美的天性,具有摆脱功利、超凡脱俗的意向:

不懂五音的人会哼唱,不懂颜色的人会画画,不懂大字的人会有诗;吝啬鬼也有破财助人的冲动。美育的任务是引导和升华这种爱美的天性进入美的境界。

教育理念心得 篇2

《教育新理念》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改实验的课堂上呈现出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焕发了生命的活力。通过学习《教育新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及对平时听的课改观摩研讨课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反思,我们反思了一些问题,现与同行们思考、交流学习体会。

学生认知的定位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因此教师对学生认知起点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对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对许多知识的学习已不仅限于课堂,他们从现实生活中学、从网络中学、从课外读物中学、从课本中学等等,在这样信息时代突飞猛进的今天,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只还是从知识的逻辑关系去寻找学生认知的起点,而忽视学生本身的现实认知起点,就难免出现课堂上突如其来的问题或尴尬的场面,如果处理不当,极易造成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及师生关系的失和。

合作学习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策略,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过程与结果并重,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必须是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来达到,在思维碰撞,方法共创氛围里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真正意义,因此,现在许多研讨课都采用了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等学习方式,但也看到,由于过多过急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特别是优等生独立思考时间过少,使部分学生思维产生惰性,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其实小组交流,跨组交流,全班交流,只要是有效的都是合作学习,有的教师全面理解合作学习意义,认为非要小组合作学习才是合作学习,忽略了学生独立思考这重要问题。

你做过的你记住了,但你说过的却忘记了。如美国物理学家哈尔莫斯指出的“学习物理的唯一方法是做物理”。在物理教学中无论知识或技能的形成都离不开学生“做物理”的活动。目前,许多课堂教学学生发言热烈,一节课学生都在抢着说,有的甚至书本不翻一下,铅笔不用一下,课堂热热闹闹,课后反馈效果却不尽人意。因此,在课堂上要十分讲究节奏,该动眼观察时就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该动脑思考时就给足时间安静思考,该动手操作时就给足空间让学生摆,该动笔练习时就要求学生练习,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有机结合,使课堂思看结合,说写结合,动静搭配,达到最佳的有效教学。

总之,在新教育理念下我们要对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我们期盼着新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越来越精彩。

教育理念心得 篇3

袁振国先生所著的《教育新理念》一书,是其近年来在国内影响颇大的“新世纪教师教育丛书”之一,一直广受中小学教师的喜爱。该书“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用生动的故事讲深刻的道理”,以全新的视角扫描新世纪的学校教育,在教师的眼前展现了一个完全别样的教育新天地,给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师带来了新世纪教育的新思考、新要求。其中,“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依托”一节,更是恳切地阐述了教师文化在学校文化中的关键作用,指出了学校建设教师文化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一是促进“教师的发展”,二是“形成教师讨论的气氛”,读来让人深受鼓舞和启发。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深深地感到我想成为一名文化教师。 固然,袁文“教师文化”中所指“教师”,乃是集合概念;文中所说学校的“教师文化”一般理解为:以校园为背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被多数人认同的职业意识、教育理念、思维方式、行为作风、生活信念、人际关系以及情绪反应等群体行为表现。

但是本人本人以为,学校群体的教师文化是以个体的教师文化为基础和单元建设而成的,没有个体的教师文化,就没有群体的教师文化。学校教师个体文化的优劣影响着教师群体文化乃至整个学校文化的优劣。因此,对于学校任何一个教师来说,要对建设学校教师文化乃至学校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其选择莫过于——做一个有文化的教师。

做一个有文化的教师是容易的。其中的“文化”,虽专指教师应有的文化,但依然涵义广泛。其中,既有狭义的学科知识,又有广义的道德观念、职业素养等;既有传统的民族文化,也有现代教育的科学思想。它们包罗万象,千差万别,这很容易让人害怕。

但本人以为,牢记教育既有的普世原则,学习古今中外大教育家的言传身教,再结合现代教育的结构特点,做一个有文化的教师,不妨从以下五个方面尝试修炼。首先,我们应该倡导教师的无私奉献道德。“德为才之首”,做一个有文化的教师,首先要增进自己的教师道德。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正是凭着“捧着一颗心去,不带半根草回”的道德精神,才筑起了高山仰止的教育大厦。如今,时代已经改变,但是教育的本质和精神却没有改变。选择教育就是选择无私奉献。

因为我们相信“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教师的风范对学生来说是就最好的榜样,教师崇高的品德对学生品德的形成起着无可替代的奠基作用。而崇尚无私奉献的教师道德,在今天说来,就是要爱岗敬业,就是要牢固树立对工作的责任感,就是要不断增强对国家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强烈使命感。其次,要培养具有灵魂塑造的教师观。

教育首先是“人文”的,而不是“科学”的。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隐喻清楚地表明,教师从事的是一项无比崇高的职业,目的是塑造学生的灵魂。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更要注重学生思想的发展,灵魂的塑造,使学生首先成为明白事理、重情重义、思想独立、灵魂高尚的人。

如今的教育,落后的“应试”模式泛滥,虽受社会诸多顽固势力所囿,但作为有独立思想的中学教师,如果屈服于落后思想或顽固势力,甚至受惑于片面的“分数的辉煌”,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淖,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机器来教育,其结果必然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巨人,灵魂的侏儒,从而彻底背离教育的真谛。 培养灵魂塑造的教师理念,眼下说来,重在三个“增强”。一是增强发展意识。

教育的目的不是检验成绩和文凭,而是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自由和谐地发展人的个性;教育不再只是为了就业,而是为了终身发展。教师必须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思想,变单向的灌输为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实现“过程和方法”的课程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增强人本意识。

新课标所强调的三个维度之一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要求在情感领域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培养其热爱生活的情感,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教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以人为本、生活化的。三是增强民主意识。

即所有教师都要创设必要的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放弃居高临下的“师道尊严”,倡导师生民主、人格平等、尊重主体的现代精神,“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道路的环境条件”。 第三,提升厚积薄发的教师素养。俗话说,给人一杯水,就得有一桶水。

新时期教师应坚持学习,完善知识体系,实现专业性深广、知识面广的内在知识素养。不仅知道知识的起源和发展,而且知道如何运用基本方法解决实际教育问题。具体来说,教师应掌握知识结构的三个方面:

一是本体论知识,即教师具有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数学等知识;第二,条件知识是指教师所具备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如如何评价学生;第三,背景知识是指教师在具体知识之外的知识,如教师的生活经验、实践经验甚至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四是激发教师创新研究的情感。我国正处育肩设创新型社会的历史时期。学校教育肩负着建设创新型社会的特殊使命。

而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学生的创新学习必须依靠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这种教师除了具备一般优秀教师的基本特征外,还必须具备健全的“创新”人格和较强的教育创新能力。要实现自身的解放,成为创新型教师,教师至少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观念是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来教育,导致了对学生成长的严重忽视。现代创新教育观念则追求学生的健康成长,即在人性固有的基础上,使各方面都得到有机和谐的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而不是畸形的、一个充满活力的和富有个性的而不是死抱教条和思想僵化的新人。要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

学生的主体性越突出,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参与、独立探索的机会越多,创造性情感越强,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越有可能得以培养。从而使其特长得以发扬、个性得以张扬、成为学习的主人。二要培育创新精神,开展创新实践。

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安全自由、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坚持正面的激励、宽容和理解学生,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现错误,不求全责备,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创新学习动机。把继承性学习提升为创新学习。三是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

教师应遵循创新教育的提问原则,让学生的思维处于一定的怀疑状态,进而提出诱导创新思维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可能实现创新。 四要淡化学科本位意识。

现代科学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要求教师淡化学科本位意识,淡化化学学科之间人为的差异,注重交叉渗透。既要注意学科内部教学内容的纵向联系,又要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交流。 第

五、强化合作发展的教师意识。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无疑是当前教师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也是新时期教师文化的新内容。

它要求教师必须强化合作发展的教师意识,注重内在学习需求和学习动力,注重教师自身的发展与完善,注重教师发展方式的“与时俱进”。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要增强教师的合作发展意识,应着重从两个方面着手:意识积极沟通与合作。

不仅在老师之间,而且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可以是个体的沟通与合作,也可以是通过教研组、备课组或专门小组进行的。沟通带来理解,理解带来合作,合作带来每一位教师的进步和发展;同时,沟通合作也是一个目标明确、相互激励、协调一致、增强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的过程。

二是开展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即“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通过深入反思,有利于教师掌握实践性知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有利于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的转变。

可以说,主体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甚至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根本,而教师成为反思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 上述文字,来自于读袁振国先生所著《教育新理念》有感。“做一个有文化的教师”其实是一个很大的命题,要说的还有很多。

教育理念心得 篇4

让我们的教育生涯充满爱

---学习爱生学校教育理念有感

临翔区圈内乡腊东完小孔广跃

爱生学校教育理念是我国教育体制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以人为本在学校教育中的最直接体现,爱生学校是学校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高级形式,其终极目标是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潜能的充分展现,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信而成功的学习和成长,让全体学生学会求知,好学,会学,学好;学会做事,解决问题,发展生活技能;学会做人,尊敬老师,尊敬他人,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学会共存,与同学合作,乐于助人,富有团队精神,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在个人原创的基础上发展。爱学生的学校教育观包括四个维度:包容与平等;有效教学;安全、健康与保护;参与与和谐。

如何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开展爱学生学校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深入学习爱学生学校理念,反省言行,调整心态,转变观念,提高校长和教师爱学生的素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完善,我国的教育发展出现了朝气蓬勃,日渐振兴的现象,但这并不代表现行的教育体制就是最优化的,很多教师仍沉浸在改革带来的喜悦与快乐中,特别是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为我最大的思想仍存在大部分教师心中,低下身来和学生平视,用心和学生交朋友仍是我们需要转变的观念,深入学习爱生学校理念,用爱生教育方法对待每一节课,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待每一个教育的细节,更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内容,对于农村地区的孩子,更应该解放我们思想,用全纳和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还学生应有的自由空间,让智慧之花开放在每一位教师的心中,我们应该相信:

如果你想改变你的环境,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你自己。因此,我们应反思自己的言行,调整自己的心态,转变自己的观念,让爱生学校理念充满每一位教师的点点滴滴教育活动中。

2、 从学校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入手,让各项制度体现爱学生学校理念的建设标准

以往我们一所学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大部分是通过上级的有关要求或教师的集体智慧形成的,爱生学校的制度建设需要除围绕教育方针外,还要因地制宜,征求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的建议意见,特别是尊重学生的意见,因为,一个学校的制度往往需要我们全体师生来共同维护,只有尊重学生的意见,制度建设才能顺利实施,一个制度的建设需要体现学生的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参与权。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爱走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校园文化建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隐性上来感染学生健康的心灵,我们可以利用标语、宣传栏、意见箱、鲜花绿草等方式来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从儿童视角出发,以儿童权利为中心,建设安全健康的环境,爱在点滴,让爱融入校园的各个角落。

四、在课堂中融入爱生教育,进行有效地教与学,深入研究学生,用智慧的眼光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用闪光点教育学生

有效地教与学,需要教师做到认真研究课堂、研究学生、研究学习目标、研究教材、研究教学方法,将爱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特别是研究学生方面更应该全面具体细致,只有全面的了解了全体学生,我们才能因材施教,才能做到上起课来游刃有余。很多老师在课堂上经常遇到学生的提问、卡住和尴尬。原因是他们对学生了解不够。如何全面了解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利用班级名册或自我介绍了解学生基本情况

班级花名册获自我介绍能让我们最快的熟悉学生的姓名、住址、性别、爱好、性格等基本情况,但所体现的并不够具体,同时还有部分是不全面的,还需要利用其他方式熟知。

2。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们一起玩,以便更全面地了解他们

游戏是孩子们的最有趣的行为,在游戏当中,孩子们会放下思想包袱和戒备心理尽情的娱乐,他们在游戏中是忘我的,能真实的将自己的天性展现在我们面前,当然我们教师也应该乐于其中,只有我们融入游戏当中,学生才会放下戒备心理和我们一同玩耍,才能平视我们。

三。家访是了解学生家庭和社会活动的最好方式

影响一个孩子的因素,社会环境是一个重要的一环,因此,我们需了解学生在家庭、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家访能更深刻的了解学生的社会活动,了解学生生活的环境和背景,这对于我们的教学活动是有较大帮助的。

4、教师以身作则、处处为学生着想将会成为学生的知心人,成为真正学生的朋友

要想成为学生的知心人,成为孩子信任的朋友,教师更应该做到以身作则、说话算数、躬下身来从心底和学生交朋友,倾听他们的真心话、理解他们的困惑和烦恼,当然,我们做朋友的原则是决不能歧视或蔑视你的朋友。

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才能在课堂上获得最大的效益,这可以称为最有效的教学。

五、建设和谐、团结的团队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团队的力量是无坚不摧的;一个成功的团队能造就无数个个人的成功,因此建设和谐团结的团队是实施爱生学校的又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建设一个无坚不摧的团队,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强学校管理队伍建设,建设进取型管理队伍

历来我们的管理队伍往往都是由学校的骨干教师组成,作为爱生学校的管理队伍应该包括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和社会人士,在这里,我们决不能忽视学生代表这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由学生代表参加学校的管理真正体现爱生学校学生的参与权,同时,学生代表能搜集到大部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能了解学生最想解决的事情。

2。开展一系列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创新能力

设立心理咨询室,引导学生心理健康,解决学生的困惑和疑虑;利用多种途径召开家长会和家长培训会或发放宣传册等,以达到家校共同管理的目的;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讲卫生、讲文明、爱老敬老等一系列活动,让学校、家庭、社会融为一体,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尽到自己的责任;健全和落实健康体检制度,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同时,开展切实有效的安全应急演练,让每一个学生都生活在安全愉快的环境中。

6、 制定爱校中长期发展规划

目标是我们发展的动力,制定爱生学校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就是要让我们有一个明晰的方向,一个发展的航标,让我们永不迷失方向。发展规划要具体、明确、务实。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爱充满我们的整个教育事业。给学生们一缕阳光,你将收获整个春天。

2011年4月24日

教育理念心得 篇5

我自觉是个爱买书、爱读书的人,而我买的、读的书几乎都是《意林》、《读者》、**之类的,对于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和书籍几乎很少问津。这学期,当我刚拿到《教育新理念》一书时,甚至连书名都没看清就放在一边了。后来,为了完成任务,我很被动,不愿意拿起书来读。

但当我读到它时,我觉得这本书真的很好!从这本书中,我了解了以往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惑;我也学到了一些关于教育和教学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同时,我也对书中不可理解的地方和一些新的思想方法有些困惑。

但我还很庆幸自已看了这本书,它使我对教育教学的看法、想法有了一些改变,使我对教育教学有了一些新的看法和想法!

在我读《教育新理念》一书的第四章——“素质教育”时,使我对素质教育有了一次具体的认识。然而,当我想写点体会时,又感到对这本书读得太“急”,太粗糙,对书中的理念理解的并不透,有的只是表面的了解知道,有些还不明白甚至困惑。所以,我也只能把我从书学到的点滴加之自己的理解来谈谈我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1、 素质教育是一种理想、价值和境界。

1、素质教育是一种理想:

“任何教育都是功用性与理想性的结合。教育事一项理想的事业,没有它就没有理想的教育。”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国到外国,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教育都有其教育的理想,这种理想支配着教育活动,也指导着教育行为。

现在,面对21世纪社会经济和知识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教育由于主观和客观等原因,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进行一声深刻的变革。这种改变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已经成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追求的共同理想。而素质教育是这样的一种理想:

首先,它涵盖了教育的方方面面;第二,它提倡教育中每个人的发展,不只是一部分人,而不仅仅是少数人;第三,素质教育提倡每个学生都能在教育中得到全面、全面的发展;第四,素质教育提倡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也就是说,素质教育就是要求全面发展与个人特性发展较好的结合,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不但有统一标准,重视基础性,又有不同的评价方案,重视多样性。所以,把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目标,作为一种方针,作为一种理想,它是引导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方向和目标,有着明显的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

2、素质教育又是一种价值:

要想理解“素质教育是一种价值”,就必须思考:“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

怎样一种教育才是好的教育?”的问题。这是教育的基本问题,也就是教育的本质。

但是,对教育的不同理解,对教育的不同理想,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不同。但是,毫无疑问,教育的价值观会影响教育的整个过程以及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而素质教育就是对应试教育价值观的否定和更新,是根据时代变化、社会发展的形势 ,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

首先,素质教育是一种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人的发展性的教育。其次,素质教育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第三,素质教育注重可接受性和发展性。

最后,素质教育是指大众化教育。所以说,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可发展性为本位和以大众教育为本位的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价值观,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是从单一价值观向多元价值观的转变。

3、素质教育更是一种境界:

素质教育是要创造这样一种境界,学生好学、爱学、乐学,教师喜教、爱教、乐教。这个学生的学习压力主要是学习内部的压力,而不是分数和生学的压力。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是互通有无的关系。

也就是说,素质教育是一种整体风格和特征,是一种完整人格的培养,而不是众多个体要素的总和。这里所说的品质,其实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品质:心胸开阔、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气质;自尊、自信、谦虚、自立的精神;关心人、社会和自然;求实致远、质朴高雅的品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

这样一种气质,一种精神,一种情怀,一种品位,一种人格,需要相应的教育境界的濡化,需要一种真诚、公正、平等、友爱的教育氛围才能养成。

2、 我对素质教育的现实性和操作性的认识。

我们说,素质教育是一种理想、一种价值、一种境界,不是说它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素质教育根植于现实教育的土壤中,已经蕴含着素质教育的先进思想和成功经验。如: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陈鹤琴的“活教育界”,到当代的“爱的教育”等。再如,近几年的重庆的“特色学校”教育,都是对素质教育成功探索。素质教育就是对这些思想和实践的概括和推广。

素质教育的可操作性是因为素质教育本身既是一个目标、方向,也是一个过程。它给我们提供了一明确的目标方向,但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它是开放性的,多元取向的,它允许各地区、各校根据自己的实际去创造,去实践。所以说,它是可操作的。

3、 关于素质教育的若干思考与困惑。

1、文中提到《中共**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面对新的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

”这里所说的“相对滞后”是相对“谁”滞后呢?差在**呢?差多少?

这里所提到的如果改革应该从哪改起呢?

2。素质教育是一种理想、价值和境界。一提到“理想”,就使我有种很遥远、很难实现的感觉。这里所说的“理想”,包涵了“教育的所有方面”、倡导注重教育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较好的结合。

这种理想要实现我们该怎么做呢?从哪做起啊?感觉好难啊!

素质教育的“境界”——学生好学、爱学、乐学,教师喜教、爱教、乐教,在什么样的制度下才能实现这种境界呢?

3、我们都知道,美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良好发展,美国教育下的人才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世界公认很强的。那么美国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吗?我们也知道美国教育有它的缺点。

现在,美籍华人蔡美儿中国式的“虎妈”教育不也引起美国人对自已教育的一场反思吗?我想知道我们能否把中国的教育方法和美国的教育方法结合起来,创造出更好的教育方法。

4、我国的教育可以说到非改变不可的时候了,素质教育也提了很多年,但说来说去都是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师、学生”身上做文章,而制约这些的“制度”却很少有人去想法改变。《教育新理念》一书中,就提到了“教育制度的创新”。书中提出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开辟道路。

”第一,实现多元化的高考制度。第二,建立弹性教育制度。第三,不拘一格的人才标准。

四是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目标。如果没有制度上的变革,那么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一定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昨天,我们不还亲眼鉴证了中国学子们几乎决定一生的“高考”吗?

教育理念心得 篇6

20_年5月12日-15日,我和大家共同参加了研究所“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培训班。在这短暂的四天时间里,培训班采取了专题讲座、现场教学、访谈教学、唱红歌、看演出等丰富多彩的培训方式,使我快速对井冈山革命历史、不朽的井冈山精神产生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通过大家共同学习、相互交流,也增进了彼此的了解。

在座各位或为研究所领导,或为科技带头人,每天都会有大量的事务性工作需要处理,来井冈山之前,我还很犹豫值不值得来,但通过这几天的所见所闻,使我深感不虚此行,在这里向大家汇报我的几点体会:

一、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圣地,是革命的摇篮,其伟大的历史地位彪炳史册

我从小就知道井冈山,但在此之前真没想到井冈山的革命斗争仅有短短两年零四个月。这几天里,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一块只有两年多斗争史的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当代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册上留下如此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过这几天的实地考察和各位老师生动的现场教学,使我自己深深地沉浸于那一段红色的革命岁月,现在我觉得我知道了答案,我认为井冈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共产党人能够在面临全军覆没的危急时刻,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唯书、不唯上,在井冈山这块试验田真心地深入群众,充分地依靠群众,从而开辟了全新的中国革命道路。虽然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异常艰辛,有成功,也有失败,但通过井冈山实践所行成的井冈山革命传统和军事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终的伟大胜利!

在纪念馆,讲解员动情的朗读了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一段话: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当年,如果换作我去评估一个几万人的组织去改天换地,我会说这“不可能”。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却正是基于对社会现实和阶段矛盾的深刻理解,对中国的未来做出了极其准确、科学的预判。

同样,我们也要对自己的工作、对兵器行业的未来寄予激情和憧憬,在科学分析、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不忘初心,努力奋斗,执着秉持自己的理想信念,不畏艰、不畏难,着力开创新的技术领域。

创业之难,就如同在井冈山上挑粮小道上跋涉,向上的每一步都需要努力付出,虽然大多时候只能看到眼前的一小段路,但所有的攀登、积累,终会在到达顶峰的时刻涌现,成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不一样情怀。

三、井冈山精神是不朽的精神,是充满生命力的与时俱进的精神,一代代共产党人在不断阐释和丰富井冈山精神

虽然距共产党人上井冈山已整整九十年,但井冈山精神并不是被刻在石碑上或记录在书本里的一段文字。在纪念馆中我们看到井冈山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化成为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铁人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九八”抗洪精神,井冈山精神是活着的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

应当说井冈山精神教育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在践行井冈山精神的过程中,又为井冈山精神付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正如习近平所说:井冈山精神在新的时代绽放出新的光芒,与时俱进!

四、“上井冈山伟大,下井冈山也伟大”

短暂的井冈山培训即将结束,我们又将投入到熟悉而又紧张的科研工作当中,但是这段学习经历将会对我产生深远的影响。

告别美丽的井冈山,带不走的是旌山秀水,伴我归程的是伟大的井冈山精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作为一名学员代表,我相信所有的学员都会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不同形式介绍给同事、朋友和亲人。作为研究所的一名科技带头人,我们更有责任把井冈山精神所体现的“坚定信念,矢志不移,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髓内涵带回自己的团队,希望在井冈山精神的感召下,在所领导的指引下,和大家勠力同心,共同诠释研究所科研工作者们的时代风范!

教育理念心得 篇7

职业教育理念心得体会

在当代社会中,职业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无论是提供培训机会,还是为学习者提供实用的职业技能,职业教育都对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在过去,职业教育可能被忽视或贬低,而更多的关注放在传统学术教育上。然而,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劳动力市场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将探讨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和个人的体会。

首先,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实践导向。与传统的学术教育不同,职业教育强调学习者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的实践经验。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实践导向的教学方法帮助学习者建立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并促使他们能够在工作场所中具备所需的实际技能。通过实践导向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并具备成功就业所需的具体能力。

其次,职业教育的另一个核心理念是个性化教育。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能力和需求。职业教育致力于满足学生的个人需求,并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培训和教育方案。个性化教育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并实现自我发展。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提供的培训和教育内容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个性化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要求。

还有一个与职业教育相关的重要理念是产学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被认为是更好地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一种方式。通过与行业合作,职业教育机构能够更好地了解目标行业的需求和要求,并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产学结合可以确保教育内容与实际工作环境密切相关,并提供符合行业标准的培训。此外,通过与行业的合作,学习者还能够获得实习和就业机会。这种紧密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并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个人体会方面,我认为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非常贴合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传统的学术教育主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术研究,而职业教育更加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对实际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需求越来越大。而职业教育正是提供这种实际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机会。

此外,职业教育的个性化教育理念也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有着独特的学习需求和职业志向。职业教育的个性化教育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和需求,提供符合其职业规划的培训和教育方案。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还能够为他们的个人发展和职业道路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支持。

总结来说,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实践导向、个性化教育和产学结合方面。职业教育强调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的实践经验,个性化教育满足学生的个人需求,并使他们能够发挥潜力,产学结合确保教育内容与实际工作环境密切相关。在我个人看来,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与现代社会的需求高度契合,并且为个人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指导。

教育理念心得 篇8

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是促进学生主动、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笔者以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数学新理念。

一、在创造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

首先,在创造中学习。这里所说的“创造”,更具体地说是“再创造”。荷兰著名的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知识在数学活动中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多种策略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让学生大胆地去尝试、去探索,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探索,掌握探索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如在教“长方形的周长”时,我把学生带到篮球场上,先让学生自由绕篮球场走走,弄清什么是篮球场的周长,再让学生分组用卷尺测量并计算篮球场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汇报测算的方法,归纳为三种:把把有一些学生采用摆学具的方法算出结果。这样,学生面对的问题,教师不再是告诉他们怎样做,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再发现”、“再创造”。学生不仅理解了所学的知识,掌握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而且提高了自己数学探究的能力。正如皮亚杰认为的:“在逻辑——数学领域,儿童只对那种亲自创造的事物,才能真正理解。”

其次,在学习中创造。我理解的这应该是学习活动的最高境界,是学生对已了解的数学知识的深层次的探究。如果说“在创造中学习”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的过程,那么,“在学习中创造”则是一个由知之不多到知之

较多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学习中创造”满足了儿童的这种需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提供了赖以根植的土壤。例如,教完比较分数大小时,我专门安排了一节整理练习课。下面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片断:

师:在比较分数大小时,常会遇到那几种情形?请大家分别举一个例子。并分别说说比较它们大小的方法。(生一一回答)

师:大家说得很全面。那我们又是怎样得到这些方法的呢?

生1:分母相同的分数,分数单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包含分数单位的个数多,所以分子大的分数大。

生3:我觉得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不一定都要先通分再比较,有时也可以先约分再比较,如,6/9和1/3,6/9=2/3,因为2/3大于1/3,所以6/9大于1/3。

师:刚才三位同学提出了比较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大小的独特方法,你们觉得哪种最简便?

上述教学片断中,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仅课堂参与率高,而且思维

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我想,一堂好课不仅仅是学生学会了某个知识,而应该是一个创新思维的起点,一根创新神经的启动,要让学生的创造欲望形成于课堂,延伸至课外,并将伴随终身。

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这里的“做过”,我认为应该就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亲身体验的意思。《数学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体验学习。强调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实践,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体验”之法就是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在学习中体验”,就是让学生在接触现实的过程中,将初步形成的感性认识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得以验证,以形成理性认识,再进一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从而形成实践能力的过程。如果说“在体验中学习”学到的是知识,那么“在学习中体验”就是形成了技能。

例如,在教学“正方形的认识”时,我有意创设了这样一个操作情境: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布袋,口袋里放一些物品,让学生从中摸出一个正方形来。在学生纷纷举着自己摸出的正方形物品后,我说:“看你们摸得这么好,我也想摸摸,你们教教我好吗?”学生说:“正方形有一个平平的面。”我伸手摸出了一个硬币,学生们又说:“正方形的边是直的,不是弯的。”我伸手摸出一块三角板,学生们又急着补充道:“正方形有厘米的认识”时,先让学生用手势、张开双臂等方式表示双臂作量器度量周围实物。最后让学生练习目测,从而体验克的认识”时,先让学生用手去掂一掂1千克物品,体验到1克及1千克的轻重之后再进行估测。随着不断地体验,学生的估测水平不断提高,误差越来越小,有的同学在估测别人体重时竟不超过2千克。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实现的,切实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让学生在“创造”与“体验”的学习中学习数学,是一条让学生发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进而形成数学技能,提高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教育理念心得 篇9

“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教学。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这是袁振国先生的《教育新理念》第一章“课堂教学的革命”中关于“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的一段阐述。

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袁教授的这一理念就是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要从课堂改革出发,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读到这里,我不禁要反思:身为人师的我们“会问”、“善问”吗?

由此我联想到这样一则笑话:某地理老师见校长来随堂听课,便将地球仪往讲台上一放,问:“同学们,今天教室里多了个什么东西呀?”没想到学生齐答:“多了个校长。”老师急了,又问:“校长是个东西吗?”学生齐答:“校长不是东西。”笑话虽有些夸张,但反映了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只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设计好的“标准答案”上来,问题一经提出,便极尽其“循循善诱”之能事,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仔细分析,这其实是一种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方式。试问这样的课堂提问何以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何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带着问题走出教室?所以说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的提问不是随意的,我们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提问的形式,内容应具有典型性,反映教学的重点、难点,否则就偏离了课堂教学中心,达不到提问的效果。那么如何设计提问呢? 下面是我在平时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铺台阶,难为易】

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在我们教师看来比较简单的问题,到了学生哪儿却总是回答不到位,或者答非所问,以致耽误教学时间。这种情况的产生,往往是教师设计的问题大而空,使学生找不到抓手。所谓“铺台阶”就是化难为易,化整为零,分层设问。如苏教版第九年级(上)中李森祥的《台阶》是一篇反映农民问题的小说,对于初中而言,理解其中的父爱是不难的,但要挖掘出深刻的主题颇有难度,在授课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全面概述情节,为此我先设计这样几个问题:

1、父亲为何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如何造起了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在此基础上再概括出情节: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寸积铢累,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可父亲为此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再如:为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塑造父亲这一形象要表达怎样的主题?可以先设计这样几个问题:

1、有了高台阶就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吗?

2、父亲有没有赢得别人的尊重呢?

3、但是父亲赢得你的尊重了吗?

4、那么父亲靠什么赢得你的尊重的?

5、对作品中父亲,作者寄予怎样的感情?崇敬,怜悯,抑或其它?

最后归纳出这样的主题:赞扬中国农民的坚韧,审视前辈的生活价值观,提出关注农民、关注农村的问题。

【投石子,愤而启】

苏小妹与秦少游的新婚之夜,苏小妹为考新郎官出了这样一则上联:“闭门推出窗前月”,让新郎官对出下联方可入洞房,秦少游思妻心切一时就是出不来,这时苏东坡令家人向水中央投去一石子,听到石子入水声,看到水中波光,少游思路活了,对道:“投石冲开水底天。”东坡这种启发式用得好!在妹夫发窘时令人向水中央投去一枚石子,可谓适时、适量、准确,这正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如讲授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为了帮助学生欣赏哈尔威船长的形象,我是这样设计的:刚上课时我们欣赏的那首《我心永恒》作为《泰坦尼克号》的主题音乐,如今已成为全球家喻户晓的世界经典名曲,每当听到这缠绵哀转的旋律,我们的眼前就会浮现出罗丝和迈克迎着风浪相拥于“泰坦尼克”号船头的那个美丽瞬间,可见音乐与文学的相通性。那么,如果我们现在将《“诺曼底”号遇难记》也改编成电影,也需要给他配上一首主题曲,请问用《我心永恒》行吗?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畅所欲言,都认为用这个曲子不妥。就在这时我又抛出下一个问题:既然《我心永恒》不妥,那你认为选怎样的曲子比较妥当呢,请阐述理。短瞬的寂静后教室里又热闹开了,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用《上甘岭》的插曲《英雄赞歌》,有的建议选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有的说不出乐曲名,干脆自己描述乐曲的的基调旋律,总而言之同学们的回答都说出自己对人物形象的赏析:船长的敬业、尽责精神,坚定、刚强的意志,以及宁死不渝的对轮船和大海的执着的爱,可谓瞬间的举动,永恒的形象。到这里一个伟大灵魂的化身,不仅巍然屹立于大海上空,更铸刻在每个读者心里。在这种提问方式中,不知不觉就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卖关子,产动力】

即设置悬念,卖点关子,以激起学生学习语文动力,这种动力有时是一节课的,有时可能是一阶段的,有时甚至是一生的。

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一课是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这是一篇书序,更是一篇美文,就文章本身的语言、章法以及文学的内涵而言,这对于刚刚进入初中的初一学生来说,无疑是困难的,但如果仅从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的角度来讲授这篇课文,教者以为该文不失为一座引导学生通向文学殿堂坚实的桥梁。初中阶段的第一节语文课我没有急于带领学生学习课文内容,而是先讲了几个故事,这些故事都出自中外文学名篇,但都只有高潮,没有结局,只有梗概,没有具体情节,故事讲到高潮时戛然而止,留下几个悬念: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那苦命的祥林嫂后来过上了好日子了吗?还有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笔下的羊脂球、于勒等人最后的结局如何?契诃夫笔下的小公务员又是怎么死的?没想到还真有几位同学能说出结局,但我让他们立即打住。可以想见,能在此时回答出问题的同学该有多自豪,而尚不知答案的又该怎样羡慕和着急。就在这时大屏幕上赫然出现了叶圣陶先生的这样一段话:“认为阅读好像还债务,那一定读不好。要保持着这么一种心情,好像腹中饥饿的人面对着甘美膳食的时候似的,才会有好成绩。”

事实证明,在后来三年的语文学习中我班的学生与文学阅读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也明显高于同一阶段的其他同学。现在想来,这种阅读兴趣的产生应当归功于我一开始的卖关子。

【找毛病,善质疑】

现在的教辅资料可谓五花八门,其中包括一些多媒体音频视频资料,这些音频视频资料有不少的确为精品,可也不乏一些粗制滥造的作品。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善于运用资料,让资料“为我所用”。比如有一段关于《春》的朗读视频,其中“春花图”中的“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视频上实实在在显示了累累的桃儿、杏儿、梨儿,播放前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注意找茬,结果不出我所料,学生竟然就发现这一画面与文中的“仿佛”一词不吻合,由此自然归纳出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这种“找毛病”的课堂提问法往往可以运用于借鉴资料辅助教学的课型中,当然,事前教师一定要熟悉资料,考证资料,切不可随意否决,弄巧成拙。

【唱反调,学而思】

课堂的提问切忌直来直去,启发性不强。假如我们故意唱点反调,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社戏》一文中,对于理解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教育理念心得 篇10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

英语组曹立丽

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教育者,就必须用符合教育发展的思想武装自己。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教师教育丛书之《教育新理念》无疑就是一位优秀的理论导师。假期中读了《教育新理念》这本书,感觉到这本书通俗易懂,和我们教学息息相关。

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墨守成规、守株待兔、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是缺乏生命力的。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站在教育改革的潮头,根据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发展调整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行为,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来迎接教育的变革,主动地去适应、参与教育实践,用我们的热情挖掘我们的智慧,追逐前沿的教学理念、教育技能、技巧。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的精髓,改变教学方法,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素质教育是人么现在喊的最响亮的口号,而课程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更新教育观念,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观念的四个关键环节,而更新教育观念又是先决条件。

读了《教育新理念》,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素质教育的定位到底在**?怎么样的教育真的不愧于“素质”的称号呢?

我认为素质教育只是对教育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对吗?以前的教育只局限在课本知识,书上学会了,考试考好了,那就说明你是个成功优秀的好学生了,却为了执着的升学率而丢弃了很多更重要的知识技能。素质教育的提出,不仅保存了以往的应试,升学,还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提出了更广阔的要求,也开始发生了变化。

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能读书的学生,而且是能用多种方式阅读的学生。有人认为,提出素质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可以放松一下,为什么考试那么多?我倒觉得素质的提出不管是对学生或老师都有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成功的素质教育我想它应该能有比较满意的应试基础;此外,除了书本上的知识,学生还应该接触更多的知识。

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新思想,丰富思想,不断更新思想,与时俱进。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

学习不再仅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仅是教师的特权。真正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时代也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教育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和学习社会化。

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理念的内化来指导实践;随着观念的更新,我们可以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作为一项教育工作,首先要明确教育的概念和价值。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一)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美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促进学生特别是有意义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关系的某些态度品质”。师生关系对学习的影响从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思维空间,允许语言表达不清的学生有失误和纠正的机会,教师应该用非常友好的态度去关爱、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学生,以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的表现欲,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新。

(二)立足课堂教学求效益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和学生学习、发展的基本途径,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保证。因此,在推进课堂素质教育的今天,增强教学有效性的意识,注重有效教学方法与技术的运用,对于每一位教师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所有学生进行主动、深层、实质性的参与,积极提供、创设参与及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

本文网址://m.jym1.com/fanwen/126454.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