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句子 > 工作总结 > 导航

出版个人工作总结

2024-06-26

出版个人工作总结分享。

我们怎样才能该如何写好一篇范文呢?实现互联网办公的关键在于高效的文档撰写,范文经常是我们的一个指导老师,我们已经帮您收集了一些与“出版个人工作总结”有关的相关知识。

出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第三单元 遗传与进化

第八课:代代相传的特征

教学内容

1.知道生物的很多特性是遗传的。

2.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通过调查自己和家庭成员的外貌特征和生理特征,知道生物的很多特性是可以遗传的。

2.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能力培养

1.通过调查人类是否有着代代相传的特征,培养观察、比较、分析与推理能力。

2.通过了解生物的变异现象,培养搜集资料和讨论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3.培养学生乐于与同学交流与合作的态度。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开展调查——搜集数据——分析交流

重点难点

通过调查、分析等方法,比较研究家庭成员的外貌特征和生理特征,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并了解变异也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教学准备

调查表格:外貌特征、不明显特征的遗传性调查表,优势眼家庭调查表等;图片:父母和子女有相同外貌特征的图片,红绿色盲测试图等;资料:关于遗传与变异的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像酒窝、双眼皮等外貌特征是可以通过父母遗传给子女的。找找看,你遗传了父母的哪些外貌特征呢?

引出探究活动。

二、活动一:你跟亲人长得像吗?

准备在课前一周左右布置学生按照课本上的表格开展调查,让学生观察自己和家庭成员的一些外貌特征。

导入、你的外貌与自己的父母或其他亲人相似吗?有哪些特征特别相似?说说你的调查结果。

小组活动。各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调查结果。

总结小组成员的调查结果,并在全班进行汇报,了解并思考各小组的发现。归纳:通过学生的交流汇报,知道许多学生的一些外貌特征或生理特征与父亲或母亲相似,了解遗传现象。

除了课本上出示的常见外貌特征,一些不明显的特征也能遗传吗?指导学生研究不明显的外貌特征的遗传现象。

三、活动二:优势眼能遗传吗?

导入、人的两只眼睛中,有一只眼睛是平时我们习惯较多使用的,这一只眼睛叫做优势眼。

你知道自己哪知眼睛是优势眼吗?

指导学生认识优势眼,学习确定优势眼的方法。

学生确定自己的优势眼。

优势眼也会遗传吗?

学生设计简单的调查方案,调查优势眼在亲人间的出现情况。

调查 学生回家调查优势眼的情况。

讨论在下一节课中,组织小组讨论,梳理调查结果,认真对比调查数据,找出内在联系。

交流 进行汇报、交流。

拓展像优势眼一样,人体还有一些特征,如优势手等,它们不像发际线、耳垂等外貌特征这么明显,这些特征能否遗传呢?

四、拓展:色盲可以遗传吗?

导入、色盲会代代相传吗?

媒体 出示“红绿色盲测试图”。

学生利用“红绿色盲测试图”进行测试和观察。

色盲可以遗传吗?

学生设计简单的调查方案,调查色盲在亲人间的出现情况。

学生回家调查家人色盲的遗传情况。

在下一节课中,组织小组讨论,梳理调查结果,认真对比调查数据,找出内在联系,并组织小组交流调查结果。

大家的相貌和特征与自己的父母是不是完全相似呢?

教师分发给每个小组有关变异的文字学习资料。通过资料进行分析和讨论,理解变异现象。

各小组进行汇报与交流。

归纳:在同种生物中,无论是后代与父代之间,还是同代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这种现象就是生物的变异现象。

五、小结本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反思:

第九课 进化中的生物

标准内容

1.能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

2.能以某类生物为例,阐释生物进化的过程。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

2.能以某类生物为例,阐述生物进化的过程。

3.了解化石是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

能力培养

1.提高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2.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基本方法——比较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习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2.培养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的科学品质。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观察思考——模拟实验——讨论交流——比较分析——推理归纳

重点难点

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能以某类生物为例子来阐述生物进化的过程。

教学准备

活动准备:强风吹小岛模拟实验,大猩猩、蝙蝠、鲸的前肢骨模拟制作活动等;

图片:桦尺蛾(体色深、浅)在不同环境中的图片,生物进化过程图片,大猩猩、蝙蝠、鲸的前肢骨特写图片,恐龙复原图、始祖鸟复原图、始祖鸟化石等;视频:自然选择内容视频等。

教学设计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课本图。

为什么这个岛上的昆虫的翅膀要么很发达,要么就没有翅膀呢?引出探究问题。

二、活动一:强风与翅膀

如果一个小岛受到了强风的猛烈吹袭,岛上的生物(特别是昆虫)会发生怎样的情况?

模拟实验:用吹风筒模拟制造强风,用带夹子的小纸片模拟各种类型的昆虫,进行模拟实验。

当风力加强后,观察“昆虫”留滞的位置。

讨论:讨论研究模拟实验中的现象。

各小组汇报交流。

小结:在马德拉岛上的无翅或残翅的昆虫因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呼啸的海风吹到海里;长着正常翅膀的昆虫因翅膀不够强大,就常常被强风吹到海 里,因此难以存活下来;而长着强大翅膀的昆虫,由于能抵御强风,也生存了下来。引导学生利用模拟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感知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现象。

三、拓展:大自然的“选择”

出示课本图。

导入:哪种桦尺蛾能生存下来?

阅读课本材料。

分析课本资料,判断哪一类桦尺蛾不容易被鸟类发现而更容易生存下来。交流:各小组交流汇报。

学会分析资料,对适者生存的现象进行初步解释。

四、活动二:进化与环境

出示课本图。

在环境的变化过程中,生物进化的过程有什么规律?

讨论:观察图片,分析各种动物的身体结构与它们生活的自然环境的关系,寻找规律。

各小组汇报交流。

归纳:生物进化的总趋势在身体构造上是由简单到复杂,在生活环境上是由水生到陆生,在适应能力方面是越来越强。

通过观察、分析各种动物身体结构与它们生活的自然环境的关系,了解生物的进化过程,知道进化的总趋势,认识到生物进化的历程是极其漫长而复杂的。

五、活动三:他们来自共同的祖先吗?

出示课本图:大猩猩、蝙蝠、鲸的生活图片,以及它们的前肢骨图片。观察图片,比较这三种动物的前肢骨。

讨论: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各小组交流汇报。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发现这三种动物的前肢骨的基本结构是一致的,证明了这些动物起源于相同的祖先。

活动:用橡皮泥做这三种动物的前肢骨模型。

对比三种动物的前肢骨模型,注意它们的骨骼组成、排列方式。讨论:在制作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各小组交流汇报。

归纳 :大猩猩、蝙蝠、鲸这三种动物虽然生活环境不同,物种的形态也有很大区别,但它们的身体结构及其相似,说明它们可能来源于相同的祖先。这个活动能带给学生思考:没有人能够亲身经历生物进化几十亿年的历史,那么科学家是怎样研究生命进化的历程?科学研究过程中,常常会用到比较的方法,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

六、拓展:达尔文与“自然选择”学说

出示图片,介绍海龟从产卵、孵化到成年的过程。

阅读有关资料,了解海龟从产卵、孵化到成年的过程。

小海龟从孵化到生存下来,只占了万分之一的几率,这是一个残酷的过程,也是动物界自然选择的过程。

海龟的例子能反映“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吗?为什么?

讨论:用海龟的例子尝试解释“自然选择”学说。

各小组汇报与交流。

播放“自然选择”视频 片断。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方法尝试解释“自然选择”,感知任何生物要生存下来就要为获取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激烈的生存竞争。

七、活动四:寻找鸟类的祖先

出示课本图:始祖鸟化石图、似驼龙复原图、始祖鸟复原图和鸽子图。出示始祖鸟化石模型和复原模型。

出示鸽子标本。

根据化石和图片,我们能观察到鸽子、始祖鸟和似驼龙的身体特征有什么相

似之处吗?

观察:根据化石和图片,观察现代鸟类和古代爬行动物、始祖鸟的特征。讨论:似驼龙、始祖鸟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否能说明它们出现的先后关系?现代的鸽子、古代的始祖鸟和似驼龙的身体特征的相似之处,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通过化石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对比不同地层发现的不同化石,从化石这个最有力的证据上验证生物进化的趋势。

各小组汇报交流。根据前面所学知识,谈谈对鸟类是由古代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观点的看法。

以鸟类为例子阐述生物的进化过程,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始祖鸟和现代鸟的异同,得出鸟类是由古代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观点。

八、小结本课内容。

教学反思:

第十课 网络课堂----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

教学内容

关注一些和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关于恐龙及其灭绝的一些知识和学说。

2.了解一些和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

能力培养

1.学习像科学家那样,运用各种各样的途径和方法对恐龙灭绝的原因进行研究,经历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综合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浏览相关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

2.在研究过程中,通过网络课堂进行交流合作,提高表达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乐于与同学交流与合作的情感。

2.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任务设计——合作探究——搜集信息——分析推理——表达交流

重点难点

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分析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 教学准备

网络:互联网设备;

标本:恐龙化石标本;

图片:恐龙及其化石图片;

视频:《侏罗纪公园》或《迷失的世界》等电影片断等。

教学设计过程:

一、问题引入。

距今约7000万年前,恐龙仍然是地球的“霸主”。然而,在6500万年前,它们奇迹般地全部灭绝了。恐龙为什么会一下子就消失得如此“干干净净”?这是一个科学之谜。我们一起来当科学家,踏上探索之旅。

二、新授。

1、研究任务:

(1)明确两个阶段的研究任务。

(2)组成学习小组,选择研究专题。

2、研究过程:

学生通过“小学科学网”进行两阶段的合作研究,得出研究结论。

3、网络资源:

把探索过程收获在“小学科学网”上和同学分享,共享资源。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教学反思:

出版个人工作总结 篇2

第1课 寻 找 生 命

科学知识:

(1)认识生命和非生命。

感态度价值观:

(2)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主要特征与区别。 (3)学会在周围事物中初步认识生命。 能力培养: (1)培养观察、整理、比较、分类的能力。 (2)对生命与非生命的分类进行猜测。 (3)学习通过研究代表物体而归纳出该类物体一般特征的能力。(1)乐于与人合作。 (2)培养自主研究情操。 情

(3)感受世界的丰富性。

教学重难点

通过“草地里有什么”的活动引入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类的能力。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观察、收集——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分类应用。

教学准备

一群孩子在野外进行寻找生命活动的视频、各种生命与非生命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导入:观察任务驱动页,并思考该页所创设的情景:小朋友在树林间玩耍。 提问:孩子们在树林间寻找生命的足迹,他们发现了小白兔、树木等等,到底他们有没有生命?有生命的物体与没有生命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呢?就让我们来一同研究吧!

目的:引出问题,让学生知道所要研究的内容。

方案1:草地里有什么?

导入:出示种植了花卉的花盆。

讨论:一个花盆里会有什么?

(1)小组讨论如何开展研究

(2)学生汇报、交流

(3)教师提示记录要求、物品保存、小组合作等要求。

活动:学生观察、寻找和记录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并说说自己分类的理由。

归纳:有生命的物体的特点是能从小长大,会繁殖后代,又叫做生物。非生命物体则没有这些特点,又叫做非生物。

第二课时

活动2:我知道的生物

导入:出示课本图片。

讨论:你见过这些生物吗?你知道这些生物的名字吗?

交流:

(1)说说你知道的生物的名字,并在小组中互相学习。

(2)你认为这些生物可以分成几类?说说你的理由。

延伸:谈谈你最喜欢的动物或植物,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度的观察。

力培养:

第2课 红 番 茄 科学知识: (1)以番茄为例,能从形态上认识植物的六大器官。 (2)丰富对叶的认识,了解叶的丰富多彩。 (3)在花和果实的研究上了解植物花和果实的结构,学会解剖与多角(4)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的植物进行比较,认识更多的植物。 能(1)了解观察植物外形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2)学会简单的解剖技能。

(3)种植番茄或其他植物。

(4)学习通过研究代表植物进一步认识植物。

认识更多的植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植物的多样性。 (2)培养爱护植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认识番茄的六大器官,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的植物进行比较,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观察、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迁移应用。 教学准备

教师:番茄、玉米等的植株实物或植株标本、小刀、镊子

学生:番茄果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导入:观察任务驱动页,并思考该页所创设的情景:小朋友们在一起吃番茄。 提问: 番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蔬菜,你们都吃过番茄,那番茄这种植物长得怎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目的: 引出问题,让学生知道所要研究的内容。

活动1:观察番茄

导入:出示番茄的全株图

提问:你瞧,它就是长番茄的植物了,你认真观察一下,你发现它由哪几部分组成,可以叫出各部分的名字吗?

观察:分组观察番茄图片,交流各自的发现,并记录观察结果。

归纳:番茄各部分的名称:根、茎、叶、花、果实,果实里还有种子。 活动2:观察番茄叶

导入:出示番茄叶、玉米叶标本或图片

提问:番茄和玉米都是我们常见的植物,认真观察一下,它们的叶子有什么不同之处?

观察:分组观察玉米和番茄叶子标本或图片,找出他们在颜色、大小、形状上的差异。并将番茄叶子的样子画下来。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归纳:两者的叶子都是绿色的,番茄是复叶、玉米叶子是长条形的。

交流:说说各自的发现。例如:叶子大小、形状、厚薄等各不相同,但大部分叶子都是绿色的,叶子上有叶脉。

拓展:各种各样的叶子

出示:各种形状叶子的标本或图片(例如:银杏叶、荷叶、桑叶、枫叶、爬山虎叶、玉米叶等典型叶子)。

提问:这些叶子你见过吗?能说说它们的名字吗?

学习回答。(教师把握学生的原有认知情况)

提问:观察一下,这些叶子有哪些不同?

学生分小组观察。

汇报交流。

小结:这些叶子的形状不同,银杏叶的形状像扇子,荷叶的形状是??它们的颜色、薄厚也不同,还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比较,找出不同,认识欣赏叶的形态结构)。

第二课时

番茄花是怎样的?

活动3:研究番茄花 导入:出示番茄花图片 提问:一朵小小花能孕育一个美味的番茄,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这朵观察:分组观察番茄图片,找出他们颜色、大小、形状等特点。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提问:这朵花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每部分是怎样的? 观察:找出一朵花有几部分及各部分的特点。 交流:说说各自的发现。 小结:番茄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的。

活动4:番茄的果实里有什么?

导入:出示番茄果实实物。

具体要求:

提问:番茄大家经常吃,你能用具体的语言介绍一下它吗? 观察:学生分组观察番茄。 汇报:学生介绍观察结果。 提问:要全面的了解番茄,我们可以把它解剖开,找出它更多的特点。(1)注意用刀安全。 (2)解剖的方向可纵切或横切。

(3)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汇报:果实里有肥厚的果皮(俗称:果肉)和种子。

活动5:比较番茄和其他的植物

导入:出示番茄、玉米和凤仙花图片

提问:我们通过学习,发现番茄植株是由六大部分组成的,那其他植物的组成部分是否也是这样的呢?让我们认真观察一下吧!

观察:分组观察玉米、凤仙花和番茄图片,找出它们的异同。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归纳:植物的形态虽然千差万别,但大部分的植物都像番茄一样,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

第3课 小 白 兔

科学知识:

(1)以小兔子为例,认识它的外形特征和身体的组成。

(2)从代表动物小兔子的认识到认识一般动物的外形特征。

(3)通过研究兔子对外界的反应及饲养兔子,了解小兔子的生活习性。

(4)在为动物建立档案过程中,了解其他动物与小兔子的区别,通过交流认识更多的动物。

能力培养:

(1)了解观察动物外形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

(2)学会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使用测量工具的技能。

(3)饲养小兔子。

(4)学会建立档案,能够进行网上交流。

(5)学习通过研究代表动物进一步认识动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2)培养爱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从代表动物小兔子的认识到认识一般动物的外形特征。了解观察动物外形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观察、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迁移应用。

教学准备

教师:小兔子或其标本、软尺、台秤。

学生:各种食物。

子玩耍。友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导入:观察任务驱动页,并思考该页所创设的情景:小朋友在和小兔提问:小兔子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了解它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个新朋目的:引出问题,让学生知道所要研究的内容。 活动1:观察兔子的外形 导入:出示兔子标本或图片 提问:要认识小兔子,我们先观察兔子的外形,并把看到的画下来。 要画得最像,应该怎样观察?

具体要求:

(1)观察的时候要注意整体与部分、全貌与细节。

(2)注意兔子各部分的大小、位置。

(3)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观察:学生观察小兔子并记录。

交流、评比:看看哪个同学找到了兔子的特征。

提问:小兔子的身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

汇报、归纳:兔子的身体分成头、颈、躯干和四肢几部分

第二课时

活动2:认识兔子

导入:播放“兔的生活习性”视频片段

提问:只了解兔子的外形是不够的,要和它交朋友,我们还应了解它更多的情况,通过刚才的片段,你发现小兔子的哪些习性呢?

交流、汇报:学生汇报所见。

活动3:小白兔爱吃什么?

导入:播放“兔子的食性”视频

提问:通过课外查找资料、到市场观察小兔子,你发现小兔子爱吃什么食物? 交流、归纳:小兔子喜欢吃植物类,是植食性动物(食草动物)。

网上学:介绍你喜爱的动物

任务:了解当地的空气环境情况。

调查:确定主题(如出现蓝天天数记录、当地空气污染情况调查等),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调查。

方式:通过访问师长、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当地空气环境的情况。例如,可以记录当地一定时间周期内出现蓝天天气的天数,或者不同区域环境(公园、校园、住宅小区、工厂厂区等)中的空气环境情况。

整理:收集整理调查资料(包括图片、文字、录像等),撰写调查报告或观察记

录。

交流:在班级开设专题展区,展示各专题小组的成果。

第4课 清 清 的 水

科学知识:

(1)知道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它能溶解一些物质。

(2)知道影响溶解的因素。

本步骤。

(3)通过学习过滤的实验操作,初步了解分离混合物的常用方法和基能力培养: (1)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讨论活动,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乐趣; (2)学会欣赏美丽的水体,体会自然界的美丽。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知道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它能溶解一些物质,知道影响溶解的因素。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比较、判断——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拓展。

教学准备

活动1:白酒、纯水、白醋各一杯;(每小组一份)

活动2:气球(每人一个)、烧杯、烧瓶、锥形瓶等不同形状的透明容器(每小组一份,条件不具备可用其他容器代替)、常见的液体图片。

活动3:滴瓶、烧杯、水、糖、盐、油、墨水、小石子、搅拌棒。(每小组一份)

拓展:茶水一杯(或图)。

活动4:每小组一份:烧杯、玻璃棒、方糖、冷水,热水、水果糖、小锤。 拓展:烧杯、玻璃棒、过滤装置(铁架台、漏斗、烧杯、滤纸)、土壤。 资料:自来水过滤示意图或视频、动画。

活动5:美丽水体的相关图片、视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导入:出示渔民出海图片

提问:王伯伯早上出海打鱼,走得匆忙,忘记带水壶。王伯伯可以直接喝海水解渴吗?海水很清澈,为什么不能喝呢?

目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海水与淡水的区别。

活动1:哪杯是纯水?

讨论:(出示三杯液体)这三个杯子中分别是白酒、纯水、白醋,根据平时你对这三种液体的了解,想一想这三种液体有什么不同?用什么方法可以找出哪杯是纯水?

学生讨论后交流汇报。

提示:实验时,不能采取尝的方法。闻的时候,要用扇闻的方法,以保护我们的鼻子不受刺激。

示范方法:轻轻地用手扇动杯子上方的空气,用鼻子闻此空气。

观察:请一名或两名学生到讲台用扇闻的方法观察三种液体,并把闻到的结果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区分出三种液体。

归纳:无色无气味的那杯是纯水,白酒有很刺激的气味,白醋闻起来有酸味。 作业:

(1)鼓励学生课后用扇闻的方法区分常见的液体。

(2)看来,仅凭眼睛观察是不够的,利用鼻子可以闻出白酒和醋的气味,那么请同学们回家后试一试糖水和盐水要怎样区分呢?

活动2:给水变个样

(1) 玩水球

提问:(出示装满水的气球)你玩过水球吗?能把水球变成不同的形状吗? 提示:往气球里加水时,不要装过多的水,要把球口扎紧。

实验:分小组做玩水球实验,把水球捏成不同的形状,并画出每次捏成的形状。 汇报交流各组捏成的形状。

归纳:水可以捏成任意一种形状。

(2) 倒水游戏

谈话:出示各种形状的塑料容器(如纸杯、矿泉水瓶等)。根据玩水球的实验想一想如果把水倒在这些容器里,水会是什么形状呢?

学生猜想。

演示实验:将水倒入不同形状的瓶中,引导学生观察水倒进不同容器中形状的改变。

归纳:水倒进什么形状态的容器里,就会变成什么形状。原来,水是没有固定形状的。

(3) 认识液体

给出概念:像水那样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叫做液体。

提问:想一想还有哪些物体像水那样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交流。

拓展:茶叶会溶解吗?

导入:出示茶水图片。

提问:是什么使水变黄的?茶叶溶解了吗?

观察:学生观察图片,发现茶叶还在杯底。

讨论:学生讨论后汇报。

归纳:水变黄了,是因为茶叶中的一些成分均匀地分散到水里,即溶解了;而茶叶还在是因为其中的一些成分不能溶解。这也就是说,茶叶里既含有可被水溶解的成分,也含有不可被水溶解的成分。

作业:课后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是像茶叶一样既含有可溶解的成分,也含有不可溶解的成分。

第二课时

活动3:往水里加点东西

演示:把一勺糖放入水中,用玻璃棒搅拌几下。供学生观察。

提问:糖怎么不见了?

提问:(出示实物——石头、油、红墨水、盐) 把这些物质会不会像糖一样溶在水中呢?

学生猜测。

教师一一演示实验,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并汇报。

汇报实验结果:糖、墨水能被水溶解,石头、油不能被水溶解。

归纳: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有些物质能够在水中溶解,有些物质不能在水中溶解。 作业:思考可乐里面的气泡是怎回事?

拓展:浊水变清

提问:我们平时常喝的水从哪里来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

(有些地域是自来水。则继续本方案。如有些地域是地下水。则进行方案二。) (出示被污染、较浑浊的江河水的图片)我们家里的自来水是从这里来的! (出示自来水净化过程图解或视频

) 江河里的水不能直接饮用,但可以通过

净化以后再饮用,讲述自来水净化过程。

归纳方法:沉淀、过滤。

示范:过滤的方法。

活动4:怎样加快溶解?

导入:出示一颗方糖,并放入水中。

提出问题:怎样可以加快这颗方糖在水中的溶解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

归纳方法:搅拌、加热、将方糖弄碎。

提问:怎样可以证明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学生讨论后汇报交流。

归纳:用两杯等量等温的水,同时放入两颗大小一样的方糖。一杯静置,一杯搅拌。比较哪颗方糖溶解得快。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提问:同学们设计的对比实验很好,在只改变了是否搅拌的条件的同时,其他条件没有改变。那么如何证明加热和弄碎也能加快溶解呢?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归纳:

(1) 比较加热的作用:两杯放等量的水和等量、等大小的糖,用同样的速度搅拌,用不同温度的水。

(2) 比较研碎的作用:两杯放等量等温的水,放等量的糖,用同样的速度搅拌,其中一杯里的糖是弄碎的,另一杯里的糖是整块。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加热和弄碎也可以加快溶解。

作业:课后尝试用学过的方法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活动5:欣赏美丽的水体

导入:出示江河湖海图片。

思考: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象,大家想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归纳:自然界的水体是美丽的,是地球的命脉,是人和动物生命的源泉,水资源是十分有限的,要珍惜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作业:

(1)调查水有哪些用途?

(2)调查:用你常用的杯子喝水,记录自己一天大约喝几杯水,下节课把这只杯子也带来。

第5课 生 命 之 水

科学知识:

(1)通过记录喝水量,体会、认识人离不开水,学习用数字来描述和说明。

(2)知道水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生物体内。

(3)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能力培养:

(1)学会用量筒或量杯测量水量。

(2)学会搜集并整理资料,能够在网上与他人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生命离不开水,懂得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2)培养学生“要珍惜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记录喝水量,体会、认识人离不开水,学习用数字来描述和说明。知道水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生物体内。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搜集资料——观察、分析、比较、判断——交流讨论——得出

结论——拓展。

教学准备

演示用材料:口渴时的情景图片、各种动植物“喝水”的图片,动植物体内含水量表,沙漠植物图片及沙漠植物根系图片。

小组实验材料:量筒或量杯(可以用各种有容量标识的饮料瓶代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导入:出示教科书中第36页的图片

提问:图片中的小朋友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说说当时的感受如何?

学生讨论后汇报交流。

思考:水对我们人类到底有多重要呢?

目的:创设情境,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1:我一天喝多少水?

提出问题:我们都需要喝水,你通常每天喝几杯水?一杯水有多少呢? 学生汇报交流。

谈话:(出示常见的矿泉水瓶、易拉罐等容器,这些通常有容量说明)我们可以用这些容器来估算我们每天喝多少毫升的水!仔细观察一下,你手中容器是多少毫升?

提问:我们如何利用这个瓶子计算一杯是多少毫升呢?各小组试试看。 学生边讨论边尝试。

汇报交流自己估测出一杯水的容量。

提问:再根据你一天喝几杯水,来计算一下,你一天喝了多少毫升的水? 学生计算并记录。

讨论:如果我们一天喝的水比较少,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教师介绍:(图文资料)人类在缺水的情况下会出现的不良状况。

作业:观察你常见的动物是怎样喝水的。

拓展:动物都需要水吗?

提问:你见过哪些小动物喝水?所有的小动物都要喝水吗?

学生讨论后汇报。

提问:(出示蝗虫吃叶子图片)见过蝗虫喝水吗?它不需要水吗?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回答。

教师补充说明:蝗虫有咀嚼式口器,吃植物的叶子,吸取植物中丰富的水分。对有些动物,人们一般是观察不到它喝水的。这是因为,这些动物的食物中含有丰富的水分,这些水分可以满足这些动物生命活动的需要,所以这些动物不再需要单独需要地“喝”水了。

第二课时

活动2:植物也“喝水”?

课前活动:观察农田里的庄稼在水分充足和不充足时的长势。

谈话:生活中父母或自己多久要浇一次水,为什么要浇水?如果不按时浇水,庄稼可能会怎样?

学生汇报交流。

媒体:播放“自动浇灌”和“人工浇灌”的视频。

提示:在雨季充沛的时候,不用人工浇灌。

提问:(出示各种植物图片))这些植物“喝”的是哪里的水?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出示图片或视频——植物发达的根系)介绍植物是怎样从地下吸收水分的。 作业:观察各种植物的茎、叶、花、果实中的含水情况。

网上学:珍惜水资源

任务:了解家乡的水资源的状况。

调查:确定主题(如当地大湖干涸情况调查、江河水污染情况调查等)后,以兴

趣小组的形式开展调查,通过访问师长、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当地的水资源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整理:收集整理调查资料(包括图片、文字、录像等),撰写调查报告。 交流:在班级开设专题展区,展示各专题小组的成果。

第6课 看 不 见 的 空 气

科学知识:

验证。

(1)感受空气的存在并了解其性质。 (2)通过探究活动发现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知道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培养: (1)能用多种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学会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学会进行分析并利用实验进行(3)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对事物的进一步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培养探究事物的精神。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平常的小事,交流在观察中发现的现象,并尝试说出从观察中所感悟到的科学道理。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空气的性质及应用。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实验、观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拓展。

教学准备

教师:一个用塑料袋做成的降落伞、一个饮料瓶、篮球、有关空气的视频。 学生:风车、扇子、空塑料瓶、小土块、吸管、水、塑料袋、烧杯、注射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演示:用一个塑料袋做成的降落伞,并从高处放下来。

提问:为什么从高空降下来的降落伞会“盛开”呢?是什么东西使降落伞撑开? 目的:通过有趣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1 :空气在哪里?

导入:播放“把海绵放进水里”视频。

提问:影片里你们能找到空气在哪里吗?还有哪些方法能找到空气在哪里? 目的:通过视频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联想起生活经验,找到更多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活动2:“捕捉”空气

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身边,你能用塑料袋把空气“逮住”放到我们面前吗? 活动:学生用塑料袋收集空气。

观察:请大家参照教科书第46页的方法来感觉空气是怎样的。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归纳:空气是无色、无味、可以流动、有弹性、能变形的。

目的: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将空气装满塑料袋;通过让学生拍一拍、敲一敲等方法,利用感觉来认识空气的性质。

第二课时

活动3:空气占据空间吗?

实验:讲解实验步骤;学生进行实验。

(1)把玻璃杯横放在水槽中,待玻璃杯中进满水后,再将玻璃杯慢慢倒着竖起

来,并提起来一部分,使杯口不要露出水面。

(2)将一个装满空气的空饮料瓶倒立着放入水里,斜插到玻璃杯口的下面,并慢慢倾斜饮料瓶。

交流:我们在水中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它在水中是怎样移动的?通过活动, 你发现了什么?

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看到空气转移,从而认识到空气是可以流动的。 活动4:压缩空气

导入:拍打没气的篮球。

提问:篮球为什么不能弹起来呢?怎样才能使它弹起来?(给篮球打气) 观察:在打气过程中篮球的变化。

思考:为什么给篮球打了这么多气,篮球还是这么大呢?

交流:球里的空气发生了什么变化?(被压缩了)

提问:篮球里的气越足,为什么篮球弹得越高?

活动:学生按照教科书中的步骤用注射器进行实验。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归纳: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目的:通过给篮球打气的活动,启发学生初步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通过用注射器压缩空气的实验,认识空气具有弹性的性质。

缩空气的应用。

拓展:压缩空气的应用 导入:播放“压缩空气”视频。 交流: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 作业: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压缩空气更多的应用。 目的:通过压缩空气应用的几个事例和上网查阅资料,让学生了解压

第7课 离 不 开 的 空 气

科学知识:

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能力培养:

(1)通过体验性探究活动感受空气对人的重要性。

(2)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3)学习搜集资料、进行调查和进行网上交流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珍爱生命和保护空气环境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空气是我们维持生命的必需条件,进而明白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收集资料——拓展。

教学流程: 情景引入——体验活动——交流讨论——对比实验——得出结论——教学准备 老师:豆芽在空气充足和不充足的条件下生长的视频或图片。 学生:两个大小一样的盆子、纸、水、绿豆、塑料薄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活动:大家伸出两个手指,放在鼻子前,感受一会儿。

交流:谁能谈谈有什么感受?

提问:在水里我们还能这样呼吸吗?潜水员在水中为什么要带上氧气瓶? 目的: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活动1:人与空气

活动:我们也来体验一下潜水员在水里的感受,憋气10秒。

交流:憋气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我们没有空气能活下去吗?

提问:为什么人在潜水时要带着氧气瓶?

目的: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

第二课时

活动2:豆芽的生长

课前准备:学生做豆芽生长对比实验用的小容器。

导入:出示豆芽生长对比实验图片。

交流:豆芽在两种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如何?

目的:利用豆芽生长的对比实验,使学生明白植物的生长也离不开空气。 网上学: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空气环境?

任务:了解当地的空气环境情况。

调查:确定主题(如出现蓝天天数记录、当地空气污染情况调查等),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调查。

方式:通过访问师长、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当地空气环境的情况。例如,可以记录当地一定时间周期内出现蓝天天气的天数,或者不同区域环境(公园、校园、住宅小区、工厂厂区等)中的空气环境情况。

整理:收集整理调查资料(包括图片、文字、录像等),撰写调查报告或观察记录。

交流:在班级开设专题展区,展示各专题小组的成果。

第8课 坚 硬 的 岩 石

科学知识:

(1)经历一个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一些利用观察和使用简单工具认识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

(2)能根据自己对岩石的认识进行简单分类,并了解科学上的分类。

(3)了解岩石的用途以及对人类生活的意义等。

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类和描述能力,通过小组的形式,提高与别人合作力。

(2)培养通过查阅资料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小组合作的团队精神和乐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难点

对岩石的观察和分类设计。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观察——分析——交流——概括——分类——总结。

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有关岩石的资料片断或图片、具有代表性的各种各样的岩石、小铁锤、放大镜、纸片等。

学生:收集大自然中的岩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导入:播放风景视频(突出这些地方的岩石)。如:云南石林等山川、海滩、河滩等。

提问:刚才播放的美丽风光都来自不同的地方,但在这些地方你都能看到什么?在自然界当中你知道哪里的石头最多?你对石头的认识有多少?

目的:创设问题情景,用片断勾起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动1:观察石头

讨论:你打算从哪些方面对采集回来的石头进行观察?

思考:观察石头的方法。

交流:学生汇报。教师指导学生可以利用铁钉等工具对岩石的硬度进行检验。 观察:分组观察石头,并记录观察结果。

作业:鼓励学生课余观察更多的岩石,并注意对观察结果进行与课本相类似的记录。

活动2: 给石头分类

提问:刚才同学们都对你们组的岩石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并对它们的特点进行了记录。如果现在你要把它们进行分类,你打算怎样做?在分类的过程重要注意哪些问题?

讨论:分类的方法。

交流:小组汇报。

小结:对于岩石的分类,各个小组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有的小组按岩石的颜色分,有的??好,下面各小组就按你们自己的方法对你们组的岩石进行分类吧!记住把你们的分类情况记录在你的课本上(尊重学生的分类意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对岩石进行分类,比如按颜色、软硬、大小、轻重等方面去分类)。 活动:小组活动、对岩石进行分类。

交流:小组派代表汇报分类情况。

小结:分类的依据。

第二课时

拓展:岩石里有什么?

提问:在上节课当中通过观察,分类,我们为岩石的研究开了个头。单凭眼睛去观察,大家觉得能真正了解岩石吗?

媒体:出示某种岩石的图片:岩石外层和里层的颜色完全不相同。

任务:看来要进一步研究岩石还需要研究它里面的结构。让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用小铁锤把你们带来的岩石敲开,仔细看看,你们在岩石里发现了什么?

出版个人工作总结 篇3

三年级三班班主任工作总结

七道河中心小学蒋蕊凤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教育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各科任教师的纽带。班主任工作既是艰巨的,也是光荣的,有乐趣的。在这学期我担任了三年级三班的班主任工作。下面是我本学期班主任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和选拔班干部。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有一个好的班级领导核心。这个核心,就是班主任领导下的班委会。本学期自开学来,我有意识地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观察和分析,发展并挑选了一些关心集体,团结同学,作风正派,有一定组织能力,开创精神和奉献精神的学生来担任班干部。当班干部选定后,我便加强培养、教育、既要放手让他们开展工作,又要根据实际加强指导。特别是对班干部的要求更加严格,要求他们以身作则:如学习成绩优秀,团结同学、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做老师的得力助手。经过不断的培养和努力,终于提高了朱彤,张海利等几个班干部的工作能力,让他们分工协作,使学生自己管理自己,逐渐形成具有本班特色的优良班风。

二、重视主题班队会的开展。

班主任工作的一个中心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主题班队会是主阵地。我班的主题班队会有四方面的内容:一是学校教育办规定的内容,如学习《小学生行为守则》,贯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道路、校园、饮食安全教育等;二是结合一些特定日子展开活动,如教师节,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发动学生学会感恩;国庆节组织学生进行“爱国”主题的诗歌朗诵会,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三是根据社会影响、学生思想动向、偶发事件等,有针

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四是每周给学生讲几个平时收集的小故事,大道理,每一次活动,我都会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通俗易懂的道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力争每一次班队会都是学生思想的一次洗礼,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能影响和指导学生们今后的言行。

三、利用好班级文化的作用。

充分利用好班级内的各种资源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影响。一是板报,每两周更换一次板报内容,而且做到图文并茂,英汉结合,内容涉及到平时的各种安全教育,生活常识,英语记忆法等,二是教室环境布置,我利用自己是班主任又是英语老师的优势,把班级中的各种物品贴上英语单词,像墙上的wall,窗户上的window等,还有英语角,贴上学生优秀的英语字帖,小报等,给学生创造英语的学习氛围,力争创办

三、三班独特的英语特色班级。三是利用学生年级小,好胜心强的特点,把班级均衡的分成几个小组,都有自己好听的名字和口号,以争、赶、帮、超、为目标,以学习成绩,纪律,卫生为竞争的内容,每周五定期进行比较,每月进行一次总结,全班各个小组的积极性在小组长及助手的带动下积极性特别高,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

因为本班32名同学中有25人是住宿的学生,下午放学后到晚自习期间时间太长,老师也都回家,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所以我争得学生的同意和自愿的原则共同决定每天放学后,班里自己学习30分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周一定为兴趣活动日,周二英语日、周三读书日、我从图书室给每人借了本书,而且定期调换,要求读的时候写好读书笔记,记下好词、好句、好段、周四书法练习日、人手一本钢笔字帖,即练习了书法,又写了语文的生字词。期末复习期间临时调整,而且每天都有两名班干部负责纪律,做到

既无老师又不是散放羊,开始学生有忘记的,后来学生逐渐形成了习惯,效果良好,期中考试全年级前十五名学生本班占了9个。学生的成绩,兴趣和习惯都有所提高。

五、做好培优、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在我班,后进生在班中为数不多,但能量大,影响坏。因此,转化后进生是班主任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功。首先要把真诚的爱给予后进生。要做到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倦,态度上不粗暴,方法上不简单。要用自己对差生的真诚的爱心,叩响他们心灵的门。其次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比如:在课堂上给他们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举手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奖励。还有充分利用好学习小组长及助手,排位时特意安排一优一差,采用一帮一共同进步的方式,记培养了优等生的责任心和竞争力,也促进后进生更好的学习。课外积极辅导、跟踪,多与家长联系,有利的为他们创设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也有利于班集体的建设。

六、加强自身的能力和修养。

我自己充分利用没课和周末的时间去网上学习,特别是登录班主任之友论坛,去学习李镇西,初荷,逍遥老师等管理班级的方法,另外自己也积极撰写班级故事、随笔等和那些名师交流意见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管理班级的能力。

班主任是个非常琐碎的工作,尤其是小学阶段的班主任,嘴勤、手勤、眼勤、腿勤,是最基本的必修课。在我和几位课任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这三十二位班级成员,与开学初相比,性格、习惯、思想等各方面都有很大进步,三年级三班这艘小船一直平稳地向前行驶。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一个学期即将画上句号,另一个崭新的学期即将来临。在这新旧学期交

替之际,回顾往昔,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然后,准备着踌躇满志地踏上新的征程!

出版社工作总结

三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部编版

高三班主任学期工作总结模版

三年级三班班主任工作总结

三 2 班班主任工作总结

出版个人工作总结 篇4

第1课 寻 找 生 命

科学知识:

(1)认识生命和非生命。

(2)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主要特征与区别。

(3)学会在周围事物中初步认识生命。 能力培养:

(1)培养观察、整理、比较、分类的能力。

(2)对生命与非生命的分类进行猜测。

(3)学习通过研究代表物体而归纳出该类物体一般特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人合作。

(2)培养自主研究情操。

(3)感受世界的丰富性。 教学重难点

通过“草地里有什么”的活动引入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类的能力。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观察、收集——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分类应用。

教学准备

一群孩子在野外进行寻找生命活动的视频、各种生命与非生命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导入:观察任务驱动页,并思考该页所创设的情景:小朋友在树林间玩耍。 提问:孩子们在树林间寻找生命的足迹,他们发现了小白兔、树木等等,到底他们有没有生命?有生命的物体与没有生命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呢?就让我们来一同研究吧!

目的:引出问题,让学生知道所要研究的内容。 方案1:草地里有什么? 导入:出示种植了花卉的花盆。

讨论:一个花盆里会有什么? (1)小组讨论如何开展研究 (2)学生汇报、交流

(3)教师提示记录要求、物品保存、小组合作等要求。 活动:学生观察、寻找和记录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并说说自己分类的理由。

归纳:有生命的物体的特点是能从小长大,会繁殖后代,又叫做生物。非生命物体则没有这些特点,又叫做非生物。

第二课时

活动2:我知道的生物 导入:出示课本图片。

讨论:你见过这些生物吗?你知道这些生物的名字吗? 交流:

(1)说说你知道的生物的名字,并在小组中互相学习。 (2)你认为这些生物可以分成几类?说说你的理由。 延伸:谈谈你最喜欢的动物或植物,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第2课 红 番 茄

科学知识:

(1)以番茄为例,能从形态上认识植物的六大器官。

(2)丰富对叶的认识,了解叶的丰富多彩。

(3)在花和果实的研究上了解植物花和果实的结构,学会解剖与多角度的观察。

(4)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的植物进行比较,认识更多的植物。 能力培养:

(1)了解观察植物外形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

(2)学会简单的解剖技能。

(3)种植番茄或其他植物。

(4)学习通过研究代表植物进一步认识植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植物的多样性。

(2)培养爱护植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认识番茄的六大器官,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的植物进行比较,认识更多的植物。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观察、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迁移应用。

教学准备

教师:番茄、玉米等的植株实物或植株标本、小刀、镊子

学生:番茄果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导入:观察任务驱动页,并思考该页所创设的情景:小朋友们在一起吃番茄。 提问: 番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蔬菜,你们都吃过番茄,那番茄这种植物长得怎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目的: 引出问题,让学生知道所要研究的内容。 活动1:观察番茄 导入:出示番茄的全株图

提问:你瞧,它就是长番茄的植物了,你认真观察一下,你发现它由哪几部分组成,可以叫出各部分的名字吗?

观察:分组观察番茄图片,交流各自的发现,并记录观察结果。 归纳:番茄各部分的名称:根、茎、叶、花、果实,果实里还有种子。 活动2:观察番茄叶

导入:出示番茄叶、玉米叶标本或图片

提问:番茄和玉米都是我们常见的植物,认真观察一下,它们的叶子有什么不同之处?

观察:分组观察玉米和番茄叶子标本或图片,找出他们在颜色、大小、形状上的差异。并将番茄叶子的样子画下来。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归纳:两者的叶子都是绿色的,番茄是复叶、玉米叶子是长条形的。 交流:说说各自的发现。例如:叶子大小、形状、厚薄等各不相同,但大部分叶子都是绿色的,叶子上有叶脉。 拓展:各种各样的叶子

出示:各种形状叶子的标本或图片(例如:银杏叶、荷叶、桑叶、枫叶、爬山虎叶、玉米叶等典型叶子)。

提问:这些叶子你见过吗?能说说它们的名字吗? 学习回答。(教师把握学生的原有认知情况)

提问:观察一下,这些叶子有哪些不同? 学生分小组观察。

汇报交流。

小结:这些叶子的形状不同,银杏叶的形状像扇子,荷叶的形状是„„它们的颜色、薄厚也不同,还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比较,找出不同,认识欣赏叶的形态结构)。

第二课时

活动3:研究番茄花 导入:出示番茄花图片

提问:一朵小小花能孕育一个美味的番茄,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这朵番茄花是怎样的?

观察:分组观察番茄图片,找出他们颜色、大小、形状等特点。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提问:这朵花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每部分是怎样的? 观察:找出一朵花有几部分及各部分的特点。

交流:说说各自的发现。

小结:番茄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的。

活动4:番茄的果实里有什么? 导入:出示番茄果实实物。

提问:番茄大家经常吃,你能用具体的语言介绍一下它吗? 观察:学生分组观察番茄。 汇报:学生介绍观察结果。

提问:要全面的了解番茄,我们可以把它解剖开,找出它更多的特点。 具体要求:

(1)注意用刀安全。

(2)解剖的方向可纵切或横切。

(3)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汇报:果实里有肥厚的果皮(俗称:果肉)和种子。 活动5:比较番茄和其他的植物 导入:出示番茄、玉米和凤仙花图片

提问:我们通过学习,发现番茄植株是由六大部分组成的,那其他植物的组成部分是否也是这样的呢?让我们认真观察一下吧!

观察:分组观察玉米、凤仙花和番茄图片,找出它们的异同。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归纳:植物的形态虽然千差万别,但大部分的植物都像番茄一样,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

第3课 小 白 兔

科学知识:

(1)以小兔子为例,认识它的外形特征和身体的组成。

(2)从代表动物小兔子的认识到认识一般动物的外形特征。

(3)通过研究兔子对外界的反应及饲养兔子,了解小兔子的生活习性。

(4)在为动物建立档案过程中,了解其他动物与小兔子的区别,通过交流认识更多的动物。 能力培养:

(1)了解观察动物外形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

(2)学会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使用测量工具的技能。

(3)饲养小兔子。

(4)学会建立档案,能够进行网上交流。

(5)学习通过研究代表动物进一步认识动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2)培养爱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从代表动物小兔子的认识到认识一般动物的外形特征。了解观察动物外形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观察、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迁移应用。

教学准备

教师:小兔子或其标本、软尺、台秤。

学生:各种食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导入:观察任务驱动页,并思考该页所创设的情景:小朋友在和小兔子玩耍。 提问:小兔子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了解它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个新朋友吧!

目的:引出问题,让学生知道所要研究的内容。 活动1:观察兔子的外形 导入:出示兔子标本或图片

提问:要认识小兔子,我们先观察兔子的外形,并把看到的画下来。要画得最像,应该怎样观察? 具体要求:

(1)观察的时候要注意整体与部分、全貌与细节。 (2)注意兔子各部分的大小、位置。 (3)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观察:学生观察小兔子并记录。

交流、评比:看看哪个同学找到了兔子的特征。 提问:小兔子的身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

汇报、归纳:兔子的身体分成头、颈、躯干和四肢几部分

第二课时

活动2:认识兔子

导入:播放“兔的生活习性”

视频片段

提问:只了解兔子的外形是不够的,要和它交朋友,我们还应了解它更多的情况,通过刚才的片段,你发现小兔子的哪些习性呢? 交流、汇报:学生汇报所见。 活动3:小白兔爱吃什么? 导入:播放“兔子的食性”

视频

提问:通过课外查找资料、到市场观察小兔子,你发现小兔子爱吃什么食物? 交流、归纳:小兔子喜欢吃植物类,是植食性动物(食草动物)。 网上学:介绍你喜爱的动物 任务:了解当地的空气环境情况。

调查:确定主题(如出现蓝天天数记录、当地空气污染情况调查等),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调查。

方式:通过访问师长、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当地空气环境的情况。例如,可以记录当地一定时间周期内出现蓝天天气的天数,或者不同区域环境(公园、校园、住宅小区、工厂厂区等)中的空气环境情况。

整理:收集整理调查资料(包括图片、文字、录像等),撰写调查报告或观察记

录。

交流:在班级开设专题展区,展示各专题小组的成果。

第4课 清 清 的 水

科学知识:

(1)知道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它能溶解一些物质。

(2)知道影响溶解的因素。

(3)通过学习过滤的实验操作,初步了解分离混合物的常用方法和基本步骤。 能力培养:

(1)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讨论活动,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乐趣;

(2)学会欣赏美丽的水体,体会自然界的美丽。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知道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它能溶解一些物质,知道影响溶解的因素。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比较、判断——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拓展。

教学准备

活动1:白酒、纯水、白醋各一杯;(每小组一份)

活动2:气球(每人一个)、烧杯、烧瓶、锥形瓶等不同形状的透明容器(每小组一份,条件不具备可用其他容器代替)、常见的液体图片。

活动3:滴瓶、烧杯、水、糖、盐、油、墨水、小石子、搅拌棒。(每小组一份)

拓展:茶水一杯(或图)。

活动4:每小组一份:烧杯、玻璃棒、方糖、冷水,热水、水果糖、小锤。

拓展:烧杯、玻璃棒、过滤装置(铁架台、漏斗、烧杯、滤纸)、土壤。

资料:自来水过滤示意图或视频、动画。

活动5:美丽水体的相关图片、视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导入:出示渔民出海图片

提问:王伯伯早上出海打鱼,走得匆忙,忘记带水壶。王伯伯可以直接喝海水解渴吗?海水很清澈,为什么不能喝呢?

目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海水与淡水的区别。 活动1:哪杯是纯水?

讨论:(出示三杯液体)这三个杯子中分别是白酒、纯水、白醋,根据平时你对这三种液体的了解,想一想这三种液体有什么不同?用什么方法可以找出哪杯是纯水?

学生讨论后交流汇报。

提示:实验时,不能采取尝的方法。闻的时候,要用扇闻的方法,以保护我们的鼻子不受刺激。

示范方法:轻轻地用手扇动杯子上方的空气,用鼻子闻此空气。

观察:请一名或两名学生到讲台用扇闻的方法观察三种液体,并把闻到的结果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区分出三种液体。

归纳:无色无气味的那杯是纯水,白酒有很刺激的气味,白醋闻起来有酸味。 作业:

(1)鼓励学生课后用扇闻的方法区分常见的液体。

(2)看来,仅凭眼睛观察是不够的,利用鼻子可以闻出白酒和醋的气味,那么请同学们回家后试一试糖水和盐水要怎样区分呢? 活动2:给水变个样 (1) 玩水球

提问:(出示装满水的气球)你玩过水球吗?能把水球变成不同的形状吗? 提示:往气球里加水时,不要装过多的水,要把球口扎紧。

实验:分小组做玩水球实验,把水球捏成不同的形状,并画出每次捏成的形状。 汇报交流各组捏成的形状。 归纳:水可以捏成任意一种形状。 (2) 倒水游戏

谈话:出示各种形状的塑料容器(如纸杯、矿泉水瓶等)。根据玩水球的实验想一想如果把水倒在这些容器里,水会是什么形状呢? 学生猜想。

演示实验:将水倒入不同形状的瓶中,引导学生观察水倒进不同容器中形状的改变。

归纳:水倒进什么形状态的容器里,就会变成什么形状。原来,水是没有固定形状的。

(3) 认识液体

给出概念:像水那样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叫做液体。 提问:想一想还有哪些物体像水那样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交流。

拓展:茶叶会溶解吗? 导入:出示茶水图片。

提问:是什么使水变黄的?茶叶溶解了吗? 观察:学生观察图片,发现茶叶还在杯底。 讨论:学生讨论后汇报。

归纳:水变黄了,是因为茶叶中的一些成分均匀地分散到水里,即溶解了;而茶叶还在是因为其中的一些成分不能溶解。这也就是说,茶叶里既含有可被水溶解的成分,也含有不可被水溶解的成分。

作业:课后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是像茶叶一样既含有可溶解的成分,也含有不可溶解的成分。

第二课时

活动3:往水里加点东西

演示:把一勺糖放入水中,用玻璃棒搅拌几下。供学生观察。 提问:糖怎么不见了?

提问:(出示实物——石头、油、红墨水、盐) 把这些物质会不会像糖一样溶在水中呢? 学生猜测。

教师一一演示实验,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并汇报。 汇报实验结果:糖、墨水能被水溶解,石头、油不能被水溶解。

归纳: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有些物质能够在水中溶解,有些物质不能在水中溶解。 作业:思考可乐里面的气泡是怎回事? 拓展:浊水变清

提问:我们平时常喝的水从哪里来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

(有些地域是自来水。则继续本方案。如有些地域是地下水。则进行方案二。) (出示被污染、较浑浊的江河水的图片)我们家里的自来水是从这里来的! (出示自来水净化过程图解或视频

) 江河里的水不能直接饮用,但可以通过

净化以后再饮用,讲述自来水净化过程。 归纳方法:沉淀、过滤。 示范:过滤的方法。 活动4:怎样加快溶解?

导入:出示一颗方糖,并放入水中。

提出问题:怎样可以加快这颗方糖在水中的溶解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

归纳方法:搅拌、加热、将方糖弄碎。 提问:怎样可以证明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学生讨论后汇报交流。

归纳:用两杯等量等温的水,同时放入两颗大小一样的方糖。一杯静置,一杯搅拌。比较哪颗方糖溶解得快。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提问:同学们设计的对比实验很好,在只改变了是否搅拌的条件的同时,其他条件没有改变。那么如何证明加热和弄碎也能加快溶解呢?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归纳:

(1) 比较加热的作用:两杯放等量的水和等量、等大小的糖,用同样的速度搅拌,用不同温度的水。

(2) 比较研碎的作用:两杯放等量等温的水,放等量的糖,用同样的速度搅拌,其中一杯里的糖是弄碎的,另一杯里的糖是整块。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加热和弄碎也可以加快溶解。

作业:课后尝试用学过的方法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活动5:欣赏美丽的水体 导入:出示江河湖海图片。

思考: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象,大家想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归纳:自然界的水体是美丽的,是地球的命脉,是人和动物生命的源泉,水资源是十分有限的,要珍惜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作业:

(1)调查水有哪些用途?

(2)调查:用你常用的杯子喝水,记录自己一天大约喝几杯水,下节课把这只杯子也带来。

第5课 生 命 之 水

科学知识:

(1)通过记录喝水量,体会、认识人离不开水,学习用数字来描述和说明。

(2)知道水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生物体内。

(3)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能力培养:

(1)学会用量筒或量杯测量水量。

(2)学会搜集并整理资料,能够在网上与他人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生命离不开水,懂得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2)培养学生“要珍惜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记录喝水量,体会、认识人离不开水,学习用数字来描述和说明。知道水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生物体内。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搜集资料——观察、分析、比较、判断——交流讨论——得出

结论——拓展。

教学准备

演示用材料:口渴时的情景图片、各种动植物“喝水”的图片,动植物体内含水量表,沙漠植物图片及沙漠植物根系图片。

小组实验材料:量筒或量杯(可以用各种有容量标识的饮料瓶代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导入:出示教科书中第36页的图片

提问:图片中的小朋友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说说当时的感受如何?

学生讨论后汇报交流。

思考:水对我们人类到底有多重要呢?

目的:创设情境,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1:我一天喝多少水?

提出问题:我们都需要喝水,你通常每天喝几杯水?一杯水有多少呢? 学生汇报交流。

谈话:(出示常见的矿泉水瓶、易拉罐等容器,这些通常有容量说明)我们可以用这些容器来估算我们每天喝多少毫升的水!仔细观察一下,你手中容器是多少毫升?

提问:我们如何利用这个瓶子计算一杯是多少毫升呢?各小组试试看。 学生边讨论边尝试。

汇报交流自己估测出一杯水的容量。

提问:再根据你一天喝几杯水,来计算一下,你一天喝了多少毫升的水? 学生计算并记录。

讨论:如果我们一天喝的水比较少,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教师介绍:(图文资料)人类在缺水的情况下会出现的不良状况。 作业:观察你常见的动物是怎样喝水的。 拓展:动物都需要水吗?

提问:你见过哪些小动物喝水?所有的小动物都要喝水吗? 学生讨论后汇报。

提问:(出示蝗虫吃叶子图片)见过蝗虫喝水吗?它不需要水吗?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回答。

教师补充说明:蝗虫有咀嚼式口器,吃植物的叶子,吸取植物中丰富的水分。对有些动物,人们一般是观察不到它喝水的。这是因为,这些动物的食物中含有丰富的水分,这些水分可以满足这些动物生命活动的需要,所以这些动物不再需要单独需要地“喝”水了。

第二课时

活动2:植物也“喝水”?

课前活动:观察农田里的庄稼在水分充足和不充足时的长势。

谈话:生活中父母或自己多久要浇一次水,为什么要浇水?如果不按时浇水,庄稼可能会怎样? 学生汇报交流。 媒体:播放“自动浇灌”

和“人工浇灌”

的视频。

提示:在雨季充沛的时候,不用人工浇灌。

提问:(出示各种植物图片))这些植物“喝”的是哪里的水?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出示图片或视频——植物发达的根系)介绍植物是怎样从地下吸收水分的。 作业:观察各种植物的茎、叶、花、果实中的含水情况。 网上学:珍惜水资源

任务:了解家乡的水资源的状况。

调查:确定主题(如当地大湖干涸情况调查、江河水污染情况调查等)后,以兴

趣小组的形式开展调查,通过访问师长、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当地的水资源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整理:收集整理调查资料(包括图片、文字、录像等),撰写调查报告。 交流:在班级开设专题展区,展示各专题小组的成果。

第6课 看 不 见 的 空 气

科学知识:

(1)感受空气的存在并了解其性质。

(2)通过探究活动发现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知道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培养:

(1)能用多种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学会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学会进行分析并利用实验进行验证。

(3)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对事物的进一步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培养探究事物的精神。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平常的小事,交流在观察中发现的现象,并尝试说出从观察中所感悟到的科学道理。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空气的性质及应用。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实验、观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拓展。 教学准备

教师:一个用塑料袋做成的降落伞、一个饮料瓶、篮球、有关空气的视频。

学生:风车、扇子、空塑料瓶、小土块、吸管、水、塑料袋、烧杯、注射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演示:用一个塑料袋做成的降落伞,并从高处放下来。

提问:为什么从高空降下来的降落伞会“盛开”呢?是什么东西使降落伞撑开? 目的:通过有趣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1 :空气在哪里?

导入:播放“把海绵放进水里”视频。

提问:影片里你们能找到空气在哪里吗?还有哪些方法能找到空气在哪里? 目的:通过视频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联想起生活经验,找到更多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活动2:“捕捉”空气

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身边,你能用塑料袋把空气“逮住”放到我们面前吗? 活动:学生用塑料袋收集空气。

观察:请大家参照教科书第46页的方法来感觉空气是怎样的。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归纳:空气是无色、无味、可以流动、有弹性、能变形的。

目的: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将空气装满塑料袋;通过让学生拍一拍、敲一敲等方法,利用感觉来认识空气的性质。

第二课时

活动3:空气占据空间吗?

实验:讲解实验步骤;学生进行实验。

(1)把玻璃杯横放在水槽中,待玻璃杯中进满水后,再将玻璃杯慢慢倒着竖起

来,并提起来一部分,使杯口不要露出水面。

(2)将一个装满空气的空饮料瓶倒立着放入水里,斜插到玻璃杯口的下面,并慢慢倾斜饮料瓶。

交流:我们在水中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它在水中是怎样移动的?通过活动, 你发现了什么?

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看到空气转移,从而认识到空气是可以流动的。 活动4:压缩空气 导入:拍打没气的篮球。

提问:篮球为什么不能弹起来呢?怎样才能使它弹起来?(给篮球打气) 观察:在打气过程中篮球的变化。

思考:为什么给篮球打了这么多气,篮球还是这么大呢? 交流:球里的空气发生了什么变化?(被压缩了) 提问:篮球里的气越足,为什么篮球弹得越高? 活动:学生按照教科书中的步骤用注射器进行实验。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归纳: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目的:通过给篮球打气的活动,启发学生初步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通过用注射器压缩空气的实验,认识空气具有弹性的性质。 拓展:压缩空气的应用 导入:播放“压缩空气”

视频。

交流: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 作业: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压缩空气更多的应用。

目的:通过压缩空气应用的几个事例和上网查阅资料,让学生了解压缩空气的应用。

第7课 离 不 开 的 空 气

科学知识:

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能力培养:

(1)通过体验性探究活动感受空气对人的重要性。

(2)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3)学习搜集资料、进行调查和进行网上交流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珍爱生命和保护空气环境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空气是我们维持生命的必需条件,进而明白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教学流程:

情景引入——体验活动——交流讨论——对比实验——得出结论——收集资料——拓展。

教学准备

老师:豆芽在空气充足和不充足的条件下生长的视频或图片。

学生:两个大小一样的盆子、纸、水、绿豆、塑料薄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活动:大家伸出两个手指,放在鼻子前,感受一会儿。 交流:谁能谈谈有什么感受?

提问:在水里我们还能这样呼吸吗?潜水员在水中为什么要带上氧气瓶? 目的: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活动1:人与空气

活动:我们也来体验一下潜水员在水里的感受,憋气10秒。 交流:憋气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我们没有空气能活下去吗?

提问:为什么人在潜水时要带着氧气瓶?

目的: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

第二课时

活动2:豆芽的生长

课前准备:学生做豆芽生长对比实验用的小容器。

导入:出示豆芽生长对比实验图片。 交流:豆芽在两种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如何?

目的:利用豆芽生长的对比实验,使学生明白植物的生长也离不开空气。 网上学: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空气环境? 任务:了解当地的空气环境情况。

调查:确定主题(如出现蓝天天数记录、当地空气污染情况调查等),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调查。

方式:通过访问师长、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当地空气环境的情况。例如,可以记录当地一定时间周期内出现蓝天天气的天数,或者不同区域环境(公园、校园、住宅小区、工厂厂区等)中的空气环境情况。

整理:收集整理调查资料(包括图片、文字、录像等),撰写调查报告或观察记录。

交流:在班级开设专题展区,展示各专题小组的成果。

第8课 坚 硬 的 岩 石

科学知识:

(1)经历一个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一些利用观察和使用简单工具认识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

(2)能根据自己对岩石的认识进行简单分类,并了解科学上的分类。

(3)了解岩石的用途以及对人类生活的意义等。 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类和描述能力,通过小组的形式,提高与别人合作力。

(2)培养通过查阅资料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小组合作的团队精神和乐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难点

对岩石的观察和分类设计。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观察——分析——交流——概括——分类——总结。

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有关岩石的资料片断或图片、具有代表性的各种各样的岩石、小铁锤、放大镜、纸片等。

学生:收集大自然中的岩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导入:播放风景视频(突出这些地方的岩石)。如:云南石林等山川、海滩、河滩等。

提问:刚才播放的美丽风光都来自不同的地方,但在这些地方你都能看到什么?在自然界当中你知道哪里的石头最多?你对石头的认识有多少? 目的:创设问题情景,用片断勾起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动1:观察石头

讨论:你打算从哪些方面对采集回来的石头进行观察? 思考:观察石头的方法。

交流:学生汇报。教师指导学生可以利用铁钉等工具对岩石的硬度进行检验。 观察:分组观察石头,并记录观察结果。

作业:鼓励学生课余观察更多的岩石,并注意对观察结果进行与课本相类似的记录。

活动2: 给石头分类

提问:刚才同学们都对你们组的岩石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并对它们的特点进行了记录。如果现在你要把它们进行分类,你打算怎样做?在分类的过程重要注意哪些问题?

讨论:分类的方法。 交流:小组汇报。

小结:对于岩石的分类,各个小组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有的小组按岩石的颜色分,有的„„好,下面各小组就按你们自己的方法对你们组的岩石进行分类吧!记住把你们的分类情况记录在你的课本上(尊重学生的分类意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对岩石进行分类,比如按颜色、软硬、大小、轻重等方面去分类)。 活动:小组活动、对岩石进行分类。

交流:小组派代表汇报分类情况。 小结:分类的依据。

第二课时

拓展:岩石里有什么?

提问:在上节课当中通过观察,分类,我们为岩石的研究开了个头。单凭眼睛去观察,大家觉得能真正了解岩石吗?

媒体:出示某种岩石的图片:岩石外层和里层的颜色完全不相同。

任务:看来要进一步研究岩石还需要研究它里面的结构。让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用小铁锤把你们带来的岩石敲开,仔细看看,你们在岩石里发现了什么? 活动:学生小组活动,敲开岩石并观察。在活动时,必须注意安全,负责敲石的同学必须佩带护目镜! 汇报。

小结:敲开岩石后不少同学发现了各种各样颜色不同的“小石子”,这说明了什么?我们把这些不同颜色的“小石子”称为“矿物”。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各种不同的矿物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岩石。 媒体:播放“岩石里有什么”视频。

作业:关于岩石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希望各小组找到自己有兴趣的课题,课后继续研究好吗? 网上学:岩石展览会

任务:了解岩石的种类及岩石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调查:确定主题(如我家装修用的石材、公园里的岩石等)后,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调查,了解当地的岩石资源利用情况。 方式:实地调查、访问师长、查阅资料等。

整理:收集整理调查资料(包括图片、文字、录像等),撰写调查报告。 交流:在班级开设专题展区,展示各专题小组的成果。也可以上传到小学科学网或其他相关网站,在网上与人交流。

第9课 松 软 的 土 壤

科学知识:

(1)对土壤的特征有一定感性认识。

(2)了解土壤的组成。

(3)知道“从岩石到土壤”经历的漫长演变过程。 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调查、访问、采集、记录能力。

(2)知道研究土壤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实验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人合作。

(2)培养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形成珍爱土壤的情感。

(3)在了解当地土壤状况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能够运用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土壤的组成。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观察——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拓展、应用。

教学准备

教师:各种土壤样本、有关于本单元的视频片断、土壤盆栽、实验盘。

学生:采集土壤样本的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导入:语言描述问题情景:花草树木丛生于岩石间的土壤中,而岩石上却光溜溜的。小狗贝贝从岩石后跳出挠了挠脑袋问:“为什么草都长在岩石之间缝隙的泥土里?岩石上却光溜溜的呢?” (可做成flash动画)

提问:今天贝贝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打算怎么做?

目的: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土壤进行研究。

活动1:哪里有土壤

提问:有同学提到我们要观察研究土壤,就要对土壤进行采集。那么哪里有土壤呢?

思考:学生分小组制订采集计划,汇报。

任务:刚才每个小组都制订了他们的研究采样计划,采样的工具大家在课前也都带回来了。老师给同学们两个小锦囊:第一,注意安全,听从小组长的指挥;第二,边观察边进行记录。 活动:采集土壤标本。

交流:学生汇报并展示采集的土壤样品。

归纳:今天我们在学校的不同地方采集了土壤,也学会了采集土壤的方法。在自然界有土壤的地方不少,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它们进行采样,看能不能发现一些跟我们今天采到的很不相同的土壤。(同时,教师需要提醒学生,有土壤的地方一般是生长植物的地方,采样的时候要尽可能避免影响植物的生长,并强调如果学生自己课后进行采集,最好结伴并在成年人的监护下行动,注意接触土壤后要清洁双手。)

目的:从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入手,学习土壤采样的方法,从感性上认识土壤。再指导学生在大自然中落实考察、采集、观察、记录的活动任务。

作业:回家后继续对土壤进行采集并记录。思考问题:什么地方的土壤更多?更肥沃?

活动2:观察土壤

任务:很高兴今天同学们都把采集到的土壤样本带到实验室了。还记得帮助我们观察物体的几个好朋友吗?(眼、鼻、耳、舌、手)你打算怎么利用这些好朋友对你采到的土壤进行细致的观察呢?

思考:老师点拨,引导学生从土壤的颜色、粗细、气味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观察,同时引导学生讲清楚观察的具体方法。小组讨论、汇报。

目的:在教学中,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如何进行观察、如何进行记录、应该注意些什么„„这些需要在观察活动前与学生共同讨论,以明确活动目的性和增强其有效性。

任务:同学们把观察的方法都说得很详细,那么大家期待已久的观察行动即将开始。在行动开始前老师请同学们留意观察的注意事项。(出示“观察小提示”幻灯投影,如注意填写观察记录表,观察实验要在实验桌上的垫板上进行,注意地面和桌面上的清洁等。) 观察:学生进行观察活动。

交流:教师根据课堂的时间灵活处理学生的观察汇报,时间允许在可在课堂上汇报,也可以课后开一次土壤样本展示会。

目的:交流和发表观察的结果是必要的环节,可根据本校条件选择口头发言或借助实物投影展示图表及土壤样本等不同形式。同时要注意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养成学生良好的实验和卫生习惯,让实验课进行得有条不紊。

作业:通过今天的观察活动我们发现了不同土壤有着各自的特点,到底这是为什

第二课时

活动3:研究土壤的组成

提问:通过上几节课的观察研究,我们已经对土壤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那到底土壤里面有些什么东西呢?刚才同学们说出了不少你们认为土壤里有的东西,怎么证明你的猜想呢?

思考:学生小组讨论证实猜想的方法,并讨论方法的可行性,教师进行点拨引导。 实验:教师说明实验要求,学生分小组动手进行实验。可参考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实验顺序。

交流:通过这几个实验,可以发现土壤里有什么?

目的:让学生对“土壤里有什么”这个问题出假设的情况下,在激发学生设计方案进行实验研究。学生的实验方案不必局限于教科书中的方法,只要能够验证假设,方法可以多样化,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作业:不同土壤中所含的成分相同吗?可以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吗? 么呢?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去了解土壤,研究其里面的成分。 拓展:砂土、壤土和黏土

导入:出示三种土壤的标本。这是波波、琪琪和妍妍在不同的地方采集的一些土壤的样本。请同学们看看它们相同吗?

观察:分小组观察砂土、壤土和黏土,看看它们有哪些不同。填写实验记录表。 拓展:从岩石到土壤

提问:出示岩石和土壤,看似很不相同的两种东西,其实它们之间有着迷切的联系,你知道吗?

思考:学生自由猜想,说出自己的意见。

媒体:播放视频资料(a、岩石风化的FLASH短片;b、视频短片岩石的风化,在片中深透“自然界里的物质不断变化发展”的自然教育观。)

小结:由坚硬的岩石风化变为松软细碎的土壤,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通常都要经历几千或数万年的漫长过程。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宝贵的土壤资源。 讨论:人类的生活能离开土壤吗?请同学根据生活经验找出证据,并把你的观点填写在课本上。

出版个人工作总结 篇5

一、工作开展情况

1、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群众文化需求进一步满足。

先后开展了春节系列文化活动、消夏广场文化活动、“水墨同行中国梦”精品画展等文化活动x项;深入基层培训业务骨干x人次,辅导广场舞队伍x支。xxxx年元旦,我县选送少儿舞蹈《童年》,参加央视少儿春晚特别节目,开了先例;6月,选送的五位玫瑰辣妈,一路走进东方卫视《妈妈咪呀》直播现场,获得张柏芝等评委的全票点赞;9月23日,我县选送的舞蹈《xxx》,参加在广西百色举办的中国民间广场舞大赛,获x奖,并在x南举办的非遗大会期间展演。

2、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6月,县政府第十五次常务会议确定:“将县文化馆搬至县文化展览中心办公,文化馆配置尽量满足一级馆评估验收要求;县图书馆利用现文化馆腾空馆舍开展业务,保持二级馆水平,内部设施配置尽量满足二级馆验收水平”,为达标验收奠定了基础。结合教育实践活动,边学边改,加大对文化中心、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对镇、村配发专项资金、电脑、照相机、“E农影库”、图书等,实现提档升级,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成。积极开展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全面完成x场次放映任务。

3、执法审批规范有序,文化市场规范有序繁荣发展。

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从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入手,强化服务意识,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学校周边文化环境整治,加大巡查力度和执法管理,维护了文化市场稳定。投资x万元,在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建成了远程监控平台,实现了对全县文化市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广播电视播出节目的全方位、全时段监控。

4、制定保护规划,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有序推进。

利用整修后的县学文庙开展传统文化讲堂;启动全国首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开展“乡村记忆”工程调研、推荐活动,峪和池镇南村被公布为省级传统村落、南村被公布为国家级传统村落。启动了老城门修缮工程;佛塔、东桥公布两处国保单位保护规划方案和修缮计划获国家文物总局审批同意,并籍此争取上级专项经费x万元。县政府公布了第四批8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奠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了基础。

5、加强协调服务,招商引资文化产业发展破题。

东南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影视城建设项目落户土雅,以原沟乡政府大院为平台,将土雅县域内的山区传统村落、景点等外景资源进行整合,有望打造以农村体裁、抗战体裁等影视剧为特色的拍摄基地。目前,投资近5亿元的山东圣文化产业园项目正在积极洽淡中,民俗博物馆建设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

二、xxxx年工作打算

1、搞好县文化馆、图书馆两馆达标建设。

根据省、市相关要求和县政府会议纪要精神,对县文化艺术展览中心文化馆部分和县图书馆(现文化馆)结合实际进行内部功能分区,对拟购置内部设施设备进行预算,争取领导在经费拨付和人员配置上给予支持,确保两馆顺利达标验收。继续开展好公益电影放映工作,努力完成放映任务。

2、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继续开展好春节系列文化活动、消夏广场文化活动及重大节庆活动,力争突出土雅特色,力求出新出彩,提高文化活动档次和水平;适时举办舞蹈骨干培训班和基层文艺骨干培训班,并举办健身舞、健身操大赛;充分发挥市局配发流动舞台车的作用,到各街镇、村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满足基层群众文化需求。

3、依法管理规范文化市场。

抓好日常管理和重大节点集中整治活动,进一步创新监管思路,健全长效机制。重点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把安全生产检查常态化,安全知识宣传多样化,提高人们安全意识,确保文化市场安全。继续保持对网吧和演出市场的高压监管态势,促进文化市场繁荣。

4、搞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继续开展好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把加强保护各级文保单位和馆藏文物作为文物管理工作的第一要务,确保不可移动文物及馆藏文物安全。进一步争取上级支持,落实永济桥、翠屏山多佛塔专项规划、保护经费,启动翠屏山多佛塔修缮工程;以东阿永济桥、老城门为重点,开展东阿古城保护规划。

本文网址:http://m.jym1.com/gongzuozongjie/165941.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