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句子 > 作文 > 导航

了凡观后感

2024-01-07

了凡观后感合集四篇。

您是否对于如何写出优秀的观后感一直感到困惑呢?当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一部作品中时,会有许多心得和感悟产生。写观后感对于表达自己内心想法非常必要,而且在撰写观后感时,要深入、透彻地描绘自己的感触。本文试图从多个角度解读《了凡观后感》,在这里我们提供这些文件和资料,供参考和使用,希望它们对您的进步有所帮助!

了凡观后感(篇1)

破除私心和私欲、快乐至诚、改变命运

----读《了凡四训》解译有感

虽然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人种,而文化背景差异大,各有各的思惟模式、生活、工作方式,但大家共有的目标及心愿却是相同的。就是追求“快乐、幸福、健康、财富等。

然而,快乐的反面「苦」并非是我们想丢就能丢,事实上它是丢不掉的。 「苦」的因、一切烦恼的根本是什么呢?佛家讲是「我执」,一种执为自我的心。

「我执」愈强时,不仅会造成自己的不开心,也会造成别人的很多的问题。比如:怀有瞋恨心。

一个人的内心总是充满着对他人和社会的愤怒、仇恨和嫉妒。这个人不仅使自己不快乐,而且使周围的人感到痛苦。我们可以发现这世界上的人也好,各种动物也好,都有「我执」这个烦恼。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更关心自己一点,总是多观察自己一点,关心别人比关心自己少。

我们总是执着「我」。

破除“我执” 是人们学习佛法的根本内容,同时也是整个东方哲学的核心。佛法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破除“我执” 的一系列教育和训练方法。其实不光佛法,我国古人讲的凡人和圣人的区别,就是以是否破除“我执” 作为最主要的区分标准。

可以这样说,一般人之所以是一般人,就是因为有“我执”;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就是因为已经(至少在相当大程度上)破除“我执”。关于破除“我执”,佛门中有很多方法。同时破除“我执”有很多层次。

实证无私是一种层次,超越生命意志(末那识)的束缚是又一种层次,洞察宇宙和生命的本质(见性)是最高层次。可以说,整个学佛的过程都是破除“我执 ”的过程。

自私心理和人类合理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同,更多是人性局限性的表现,在很多情况下是人们产生扭曲欲望和错误认识的根源,而自卑心、自慢心和固执心无一例外是人们后天的情感模式发育不良造成的人格缺陷,会对人的情感指向和正常思维造成严重影响。要达到更高的道德水平,保持身心健康,首先必须打破自私和欲望对人格的桎梏。对于现代人,领会破除“我执”的意义和基本境界,即使做不到无私、见性等最高境界,但是在领悟的过程中,人经常进行自省对于保持心理健康仍然有重大必要。

当一个人确实去思维、正视这个心上的烦恼,也就是「我执」这个问题,并且愿意透过修持来去除这根本问题,这个人是有可能得获真正的快乐,而这个快乐是永恒不变的;

富贵、儿女、长寿都是人在人世间最执著的东西,所以,人总想留住美好的东西,控制命运、控制世界,这是凡人本性“我执”使然。然而现代人的人生的悲喜都在于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有些人不审视自己内心,只是盲目地向外面追求名利福寿;过份的乱求,过份的贪得,为求而不择手段,那就把心里本来有的道德仁义,也都失掉了。

现代人的浮躁,只想到这个世界享受所有的祝福,有些人觉得遵守道德,得不到任何真正的好处。相反,投机取巧的、损人利己的人并没有吃亏、甚至得到很多实在的利益。其实,这是一种长期的、短期的利益、身心的统一。

人们应该知道一个人的安全,身体健康,幸福生活,事业成功。。。这些美好的事情可以说是一种祝福。当他遵守道德时,他心情很好。当他做好事时,他通过帮助别人得到很多快乐。许多物理灾难没有来,这些都是巨大的祝福。

其实福和祸包含的范围很广。中国古人讲“莫因善小而不为,莫因恶小而为之”。这都是告诉你怎样成为一个高尚的生命。

孟子所说,“求之有道,得之有命”。甚至孔子在五十岁发出了“天命不可违也的感慨”。然而,《了凡四训》这本书明确告诉我们命运可以改变。

怎样改变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人是因为先天、后天的“我执”所影响迷失了先天的本性,使人迷失的心智,无法认识命运的真相。只有提高自己的道德标准,以诚为本,分清善恶标准,支持自己的思想和心理,才能逐步掌握自己的命运,开始改变自己的命运。

《了凡四训》中所讲,求外之心,不可能得到人所想要的美好的种子。所有各种的福田,都决定在各人的心里。福离不开心,心外有福田可寻,所以种福种祸,全在自己的内心。

人的行为是由思想所主导,一个人如果真正能够做到始终向自己内心里去寻找问题,那他就一定能够在行为上达到自己的目标。以至诚为立仁之本,“莫因善小而不为,莫因恶小”而为之,在思想和行为上都做一名有仁义道德的人,身外的功名富贵也会伴随而来,内外双得。

总之:《了凡四训》这本书给我的最大的启示有两点:

一、人类所有苦恼的源泉是先天和后天的“我执”, ,要想保持身心健康,人们必须首先破除私心和私欲对人格的束缚;

2、 一个人的命运掌握在他自己手中。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标准,以诚信为本,分清善恶,努力为他人和社会做更大更有价值的事情。

了凡观后感(篇2)

“勿以善小而不为。“行善修心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必修要落实具体的行动中去,为自己和后代积福求荫。《了凡四训》里的诸多实例也论证了这一点。

圣人总是在练习自己,从不只是说话。我认为这是凡人和圣人的本质区别。“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为人处世,贵在坚持,善行亦是如此。

一天,我在公共汽车上给一位老太太让座。我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这不是件好事。然而,如果能坚持下去,或者再加上其他的事儿作为补充,我对这样的人还是蛮佩服的。

有了一颗虔诚的的心,并能自觉的去做一些儿善事,这还是不够的。善,也讲究方法。采取了不对的方法措施,结果可能会南辕北辙,好心却办了坏事,这样的好心在实际中又有什么用呢?

只有方法正确,事情才能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发展。期望与结果相一致,这才是善行的最终目的。

沙滩上刚出生的小海龟,从沙滩到大海的这段短短的路程却是幼小的他们所面临的最艰难的挑战。

了凡观后感(篇3)

把握自己的命运享受奋斗的快乐

——读《了凡四训》有感

袁洁凡先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告诉我们,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一辈子小心谨慎,虚心做人,自然就能感动老天。说到底,福气是自己造的。

求福向善好比大树扎根,关键是立定志向不放松。一个人遵守道德的时候,心境坦荡;做善事的时候,因为帮助别人得到了很多快乐;少一些欲望,少一些烦忧,许多身体上的灾祸没有降临,这些就是很大的福分了。所有各种的福田,都决定在各人的心里。

福离不开心,心外有福田可寻,所以种福种祸,全在自己的内心。人们的行为受思想支配。如果一个人总是在内心寻找问题,他就能通过行动实现自己的目标。把诚信作为立身的根本,做一名有仁义道德的人,身外的功名富贵也会伴随而来,这就是内外双得。

因此,人们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分清好坏,努力为社会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每个人都能为社会多做贡献,尊重和理解他人,远离自私,那么命运就可以改变。你的努力是天经地义的,个人和社会都会从你的努力中受益。

改变命运,需要有一个崇高的理想,这就是奋斗的目标。我们必须要有想干大事的魄力。虽然我们现在是小职员,但我们必须学会站得高,看得远。

要争取把每件小事做好,一心一意地去做。在同事的肯定和上级部门的认可下,我们可以逐步积累经验和资本,最终实现人生梦想,展现自我价值。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勇气和心态,那么我们就会踏踏实实,每天忙着吃穿住行。

有人问三个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说:

“砌砖。”第二个说:“我正在赚钱。

”第三个说:“我正在建造世上最有特色的房子。”后来,前两个人一直都普普通通,而第三个人却成了有名的建筑师。

前两个人之所以一事无成,是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理想,不知道自己的目标,也没有所谓的奋斗。从这个角度来说,理想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树立一个伟大的理想就是让我们走向成功。贝多芬中年时聋了。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无疑是致命的打击。普通人受不了。

但是,贝多芬并没有以此为借口而放弃他的事业,放弃他的理想,在这期间他创造出了响誉世界的《命运交响曲》,正是自己的理想给了他战胜困难的信念,给了他继续前行的动力。他的崇高理想使他坚持自己的选择,奋发向上,永不放弃。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他继承了父亲的史业,有一个编撰编年史的理想。这个目标显然非常艰巨,但也给了他源源不断的力量。即使被关进监狱,他也不会因为受到朝廷的惩罚而放弃写史书。终于在历经十几年的奋斗后,完成了古今称赞的《史记》。

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在多次失败后成功地发明了黄色炸药。在进行最后一次火药制作实验时,火药爆炸了。他从爆炸的火与硝烟中跑出来,全身多处都流着鲜血,而他却高兴地大呼:

“我成功了!”诺贝尔即使失败受伤数次,仍然不放弃自己的事业,正是他的这种对理想坚持,最终让他成功发明出了黄色炸药。

改变命运还要有必须成功的决心。生存是动物的本能,要成功是人的本能。我们没有尝试的心态,也没有尽力而为的想法。

一定要有一种事事全力以赴,一定要成功的心态。这样从开始做起,直到最后成功的飞越。因为只有有了这样的心态,我们才能更加积极,更加努力。

这样才能在气势上压倒一切,在行动上拼尽全力,不达目的决不放弃。

有个年轻人去微软公司应聘,该公司并没有登过招聘广告。见总经理疑惑不解,年轻人用并不流利的英语,解释自己碰巧路过这里,就贸然进来了。总经理感觉很新鲜,破例让他一试。

面试的结果出人意料,年轻人表现糟糕。他解释是事先没有准备,总经理以为他不过是找个托词,就随口应道:“等你准备好了再来试吧”。

一周后,这位年轻人再次走进微软的大门。这次,他还是失败了。但比起第一次,他的表现要好得多。总经理的回答仍然同上次一样:

“等你准备好了再来试。”就这样,他先后五次踏进微软公司的大门,最终被公司录用,并成为公司的重点培养对象。

也许,我们的人生旅途上沼泽遍布,荆棘丛生;也许我们追求的风景总是山重水复,不见柳暗花明;也许,我们前行的步履总是沉重、蹒跚;也许,我们需要在黑暗中摸索很长时间,才能找寻到光明;也许,我们虔诚的信念会被世俗的尘雾缠绕,而不能自由翱翔;也许,我们高贵的灵魂暂时在现实中找不到寄放的净土……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以勇敢者的气魄,坚定而自信地对自己说一声“再试一次!”再试一次,你就有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改变命运还要认真对待自己面临的机会。俗话说在机遇面前人人平等,关键看你如何把握。

有三个人要坐牢三年,典狱长给了他们三一个要求。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

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

”原来他忘了要火了。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女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

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百分之二百,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施莱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

今天的生活是由我们三年前的选择决定的,而今天的选择将决定我们三年后的生活。我们应该选择接触最新的信息,了解最新的趋势,以便更好地创造我们自己的未来。

我们要努力保持新的形象,每天都要给人留下新的印象。今天的我们和昨天的我们,一切都毫不相干,不论我们昨天是成功还是失败,是富有还是贫穷,是开心还是不高兴。在每一天的开始,当我们既没有正数也没有负数时,我们从零开始。

过去叫做过去。不要总是怀念过去或梦想未来。一切从头开始,做自己的事,认真地过每一天,不知不觉中你的命运就会改变。哪怕是保洁员,楼梯脏了我打扫一遍,干净的我还打扫一遍,坚持把小事做好,把简单的事做好。

要相信总有一天会有回报。

此外,生活上少一些欲望和烦恼,不必追求高品味,平凡人自有平凡人的快乐。如果有了过失,就不要害怕改正。人的过错是由心造成的,所以也要从心上纠正;正如砍掉毒树一样,我们必须直接砍掉它的根,以免它再次发芽。

高明的改过方法,是从修心下工夫,当下就可以使心地清净:每当心里刚动了个坏念头时,就能够立刻觉察到,然后马上让这种念头消失,过失自然不会再产生。

相信经过执着的追求,不懈的努力,我们一定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享受到奋斗的快乐!

了凡观后感(篇4)

了凡四训读后感(一):

到此刻为止,《了凡四训》大概听了有六次了,每次听都有新的认识。一开始,我决定听,只是因为我好奇。现在我越来越觉得去上课是多么正确。

首先,和谐友好的气氛让人感觉很舒服,没有人要求你付出什么去得到这些教诲,你只管去听就好了,并且那里的所有人都是友好的,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我相信这就是佛在心中的人的气质的自然流露吧,尤其是崔瑞同修,每次都忙着为听众们准备吃的喝的,在此感谢她。

再说说课堂,刘老师讲课比较风趣幽默,对其中道理的阐释也做得很详尽,同时,又不忘让同修们共同参与,除了最初的读***之外,还发动大家自己做***来讲,这是对大家的信任与培养,也让我们学***力更大了。到目前为止,三个同修的分享和讲解各有所长,刘亚斌师兄讲课比较有激情,都是从自身找例子,生动形象,很勇于进行自我批评;韦泽睿师兄对理论的讲解很到位,也找了很多资料,美中不足的就是有点小紧张;于寒松师兄的讲解无论从理论到实例都很精彩,他谦虚好学的态度也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观众;他们的共同点是,对佛教怀着虔诚的信仰与极大的热情。

之后再说说我,听了几次课之后,我开始对《了凡四训》有了大致的了解,这对我来说好处重大,因为我本身是一个内心很脆弱的人,有时候找不到精神支柱,找不到一个做人做事的指导原则,无法处理一些坏情绪和心理问题,对过去的事情不能释怀,对将来的未知又感到恐惧,敏感,多想,容易受伤,爱抱怨,这一切,都让我的生活变得很糟,虽然表面看不出什么来,这些只有我自己明白,自从开始听课,尤其是每周二上课时与崔瑞和刘老师一齐谈话,每次都给我以很深的启迪,我的心渐渐变得平静下来,我开始明白内心的平静是应对一切最好的法宝,我也很赞同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行的道理,我相信我一向是一个善良的人,只但是由于自己欲望太多,自招烦恼而已,刘老师说,学佛教最基本的就是明白因果报应这个道理,此刻我也就处于最基本的阶段。对于《了凡四训》的原文,我承诺刘老师年前要读够三十遍,此刻我正在享受着阅读的乐趣,真是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我期望更多的人能像我一样幸运,得以了接触并了解《了凡四训》,能得到内心的平静,能过一种行善而快乐的生活。

了凡四训读后感(二):

研读过《了凡四训》的朋友们都很清楚,它本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以此来训诫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据史料记载,袁庆凡先生与佛教和当时著名的禅师云谷有着深厚的渊源。他在没有遇到云谷禅师前,只明白认命,任凭命运的安排,十分消极被动。

之后,在与云谷禅师的交往中,他逐渐意识到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道理,并根据立命之学自强不息,改造命运,并教导后人以正确的处世做人之道,积善积德,实现人生的价值。

《了凡四训》共分为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文章篇幅虽短,但理论深刻,内涵丰富,融儒、道、佛于一体,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虽然这本书不是佛经,但许多高僧和德行都把它尊为佛经。如在**初年,印光大师对这本书极力提倡,他的弘化社先后印送这本书达百万册以上。细细品读《了凡四训》,我有如下感想:

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够被创造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是《了凡四训》中关于立命之学的直接诠释。何谓立命?

即是指创造命运、改变命运,不为其所束缚、禁锢。我们的命运不是命中注定的,它永远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是命运的主人,命运是可以创造和改变的。了凡先生在少年时,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寿命到五十三岁,命中无子,当官的话能够做到县长。

他每年拿国家多少待遇,考试第几名,都算得很准,了凡先生一对照,一点都没错,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人生已定,心也已定,就没有妄想。世间人追求功名、财富,而了凡先生没有这个念头,因为他晓得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之后,他和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任何错觉。禅师很佩服他,说:你的功夫很好,普通人做不到。

他回答说:“我的生活已经决定了。与妄想作斗争是没有用的。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

我以为你是圣人,原先你还是个凡夫。随后,云谷禅师的一番教导,使得他顿悟。于是,他决心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仅考入进士,而且还生了两个儿子,活到74岁。

此刻呢,知识改变命运、机会改变命运的事情太多了,放牛郎能够成为****,贫困户能成为百万富翁这正如《了凡四训》所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发心去改,善莫大焉

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无论一个人有多伟大,有多名声,他都难免犯错误。有些人,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失去了生命;有些人,因为他们的错误,成为永恒的罪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是致命的,绝大多的过错是能够避免或是改过的。

那么,如何去改呢?《了凡四训》中提到改过之法,即: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须发勇心。

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即是说,如果能发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

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了凡四训》与佛经有着相似之处,目的皆在与人为善、护善念。

那么,又应如何护善念呢?这就需要平心静气,祛除贪、怒、愚、疑五毒,不被名利、财富等物欲所动,坚持刚正不阿。

只要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的念头出此刻前,那么**的念头,自然就污染不上我们的心灵。即便是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三、虚心使人进步,谦虚是成功的助力器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向成为世人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

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这是说,人若谦虚,神明相佑,人若骄满,神明相拒。

如果是自我修养和自我关注,那么谦虚是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态度。想象一下,一个不懂得谦虚的人是多么鲁莽无知!无知者无畏,不知谦虚的人肯定能捅出大漏子,后悔莫及。

《易经》谦卦上说:天的道理,不论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亏损,而谦虚的就让他得到益处。地的道理,不论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也要使他改变,不能让他永远满足;而谦虚的要使他滋润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经过,必定会充满了他的缺陷。

鬼神的道理,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受害,谦虚的便使他受福。人们的真理是,他们痛恨傲慢自满的人,却喜欢谦卑的人。

由此来看,不论是天、地、鬼、神,还是人,都就应注重谦虚的效用,不能熟视无睹,一味自满。因为谦虚,我们能放开心胸,接纳他人,赢得更多的机遇;因为谦虚,我们能反躬内省,及时发现弊病,极力改过,赢得新的生命;因为谦虚,我们能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获得更多的青睐和赏识,助力于成功

纵览《了凡四训》一书,才发觉它不仅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有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策略,真不失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相信各位朋友在反复品读《了凡四训》一书之后,定能走出生活与情感中的种种阴霾,并能发无上慈悲心,成为生活中的强者,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当一个通情达理的智者。

了凡四训读后感(三):

近日,我阅读了《了凡四训》,如同聆听圣人教诲,收获甚大。

《了凡四训》这本书,是明代袁黄(字坤仪,号了凡,江苏省吴江县人)所撰写的一部教育儿子的四篇家训,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资料,集中概括总结了我国封建时代的道德伦理思想的精华,由于清代及**初年的高僧贤德们的推崇、印行,在民间广泛流传,对我国民众的人生和道德实践发生了重要影响。

立命之学中提到了改造命运的原理有两个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断恶。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论转变为相信自己能够改变命运,即在生活中不断的行善,而不作恶事,他的这种转变也正是信仰的转变,从信仰宿命论而改为信仰福善祸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观。

改过之法,就是不仅仅要用心为善,而且还要知非改过。了凡先生将改过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从事上改、从理上改和从心上改,并且论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从心上改,意思是说因为人们有不正当的思想才会发展成千万种过错,一个人如果能净化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心灵不被腐朽思想玷污,自然就不会犯错误。

这是了凡先生论述改过的最高境界。

积善之方,即积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运不仅仅要改过,而且还要积善。在积善方面了凡先生划分了十条标准,即与人为善;爱敬存心;**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如果能做到这几点,我们就能够具备这世间各种品德。

谦德之效讲的是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本篇首先从理论上论述了谦虚获益的普遍性,这个道理类似于我们平时所提倡的满招损,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透过了凡先生的经历,有两点我感触颇深:

一、命运是能够改变的。自己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自己努力,充满信心,完全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人若能待人厚道,处处为他人着想,此人必有后福;而一个人若对人刻薄,心胸狭窄,起心动念都为自己的利益,必将遭致灾祸,即使眼前有福报,福也会折损消亡。即佛门讲究的因果报应。佛教认为,宇宙的万事万物的生起,都是业力感召而成。

因此,人的善恶报应都是由自己的业力所感召。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因此,要培养善良之心,多行善事,这种光明正大的心念就会主导人的身心,**的念头就无法乘虚而入了。要经常反省自己。

当意识到不好的状况发生时,要立刻觉察到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过去。

二、知非改过须具三心:一是知耻心,二是畏惧心,三是勇猛心。

第一要发耻心。人能够知耻,就不会起妄心,动恶念。我们做人处事时刻要谨慎,要反省是否对得起父母的养育、组织的培养、亲人的期盼。

第二要发畏心。要有敬畏之心。如果人没有畏心,又不知耻,什么样的坏事都会做出来。

平时我们在工作、生活、处事中要敬畏党纪、国法和规章制度,这是铁规,须深知触碰各项规章制度高压线的后果严重,教训惨痛。

本文网址://m.jym1.com/zuowen/119807.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