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句子 > 作文 > 导航

局外人读后感

2024-02-21

局外人读后感。

推荐一篇具有阅读价值的文章题目为“局外人读后感”,希望这些参考内容能够成为你工作或学习的锦囊妙计。人一生要过得有意义,就需要不断地阅读优秀的作品,相信很多读者在读了作品后心绪万千。只要我们静心阅读,一定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本意。

局外人读后感(篇1)

正如局外人的书名一样,主人公默尔索一直处于抽离的不作为性格中,对事态充满理性冷漠。母亲在养老院病逝,服丧时不显悲痛抽烟、喝牛奶咖啡;母亲过世次日与女友看喜剧电影,迫不及待行男女之欢;迷迷糊糊杀了人,也不为自己做任何伸张辩护,辩护律师也几近无奈放弃。命运仿佛无形中为他安排好了一条既定的轨迹,而他也早早的就上了车。

自我性格中他把自己主动活成了局外人,另一方面,在当时的社会和司法体系中,杀了人的他也无形中被架空成了局外人。

就案件本身,默尔索防卫过当迷迷糊糊杀了一个阿拉伯人,在审理过程中我们却发现,一个人是否有罪并不是依据法律程序对其罪行进行判定,而是根据他这个人生活中的种种其他行为来作为量刑的依据,比如他对母亲过世的冷漠、与女友的嬉戏甚至不信仰上帝等精神道德上让人诟病的事情。仿佛不是因为他杀了一个阿拉伯人被处于死刑,而是他对母亲的不孝等道德败坏的行径让他处于死刑。不得不说这真是极其荒谬的。

看似是谈主人公的荒谬,其实是反应社会的荒谬。终其一生,希望我们能活得不像个局外人。

局外人读后感(篇2)

默尔索不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而是一个可怜的、赤裸裸的人,他所热爱的,是如昼日般绝对的光明,甚至不为阴影留一点点余地。他不是没有感觉的人,他的内心被一股坚韧不折而意蕴深厚的激情驱使,驱使他追求一种“绝对”和“真实”。这个真实虽然只是从生活和感觉中衍生而来的消极真实,但是没有它,人类不可能战胜自我,也不可能战胜外部世界。

我想要塑造的主人公,是我们的救世主该有的唯一的模样。

答案很简单:他拒绝撒谎。

初读还不懂,看了作者写的序才明白一点。

主人公爱他的妈妈吗?爱,虽然他们常常无话可说。

他说不出爱不爱玛丽,但想和她结婚只是因为看到了婚姻的美好。

在这个形形色色的社会里,不说假话太难了,唯有当超脱于外,是个局外人时才可能不对局内之人撒谎,可惜人永远超脱不了自己身处的世界。

局外人读后感(篇3)

在《局外人》的封面上面有这么一句话“孤独没什么不好的,我就像个局外人”,而在扉页上面也有一句“对于这个世界,我是个陌生人”这样的话,第一眼看着的时候会觉得这是哪个抑郁症自闭症被迫害妄想症患者的内心独白,最后在开头我们就可以看见主人公默索尔说的“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还真不知道”。

随后在他母亲的葬礼上默索尔内心毫无波动,甚至在为可以连着睡十二个小时而开心,下葬后的第二天他便跑去同女友约会亲热。随后面对着老板提出的去巴黎设立办事处的要求以及升职加薪的诱惑表示无动于衷,再之后他因为失手杀了一个可能有歹意的阿拉伯人而被起诉,期间因为他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泣这一理由被法官控诉为“怀着一颗杀人的心埋了母亲”。之后神父来引导他,他只需要向其他罪犯一样在宗教感召之下忏悔就可以免去死刑,可以继续苟活下来,但他还是选择了去死。毫无疑问,默尔索是一个怪人,是一个与社会与大势格格不入的人,也就像开头所说的局外人。

这个时候我觉得很诧异,因为这个怪人与我迄今为止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截然不同,这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为什么妈妈死了,他可以无动于衷?为什么爱不爱,结不结婚对他来说都无所谓?既然如此,他为什么又不拒绝恋爱,不拒绝结婚?为什么他杀人之后不表达悔恨?哪怕表达悔恨可以让他免于死刑。

毫无疑问,在那个大环境下他是孤独的,没有人理解他,没有人认同他,并且他也没想着主动去参与到大环境下,这就导致了他的格格不入。

面对亲情,他甚至不知道母亲的死期,甚至不在葬礼上表露哪怕是一点点虚假的悲伤,甚至还在幻想着长达十二个小时的美好睡眠。

面对爱情,女友玛丽问他爱不爱自己,他回答,这种话毫无意义。女友玛丽向他求婚,他说:我怎么都行,如果你想的,我们可以这么做。玛丽问,如果是另一个女人向你求婚,你和那个女人的关系就像你和我一样,你会不会接受。他的回答是“当然”。玛丽说,婚姻是一件严肃的事,他反驳说:“不是”。

面对事业,老板给他升职加薪,走上富有生活的机会,他却说:“我们从来不能改变生活,无论如何,生活都是一样的,我在这儿的生活也不会令我不高兴。”

面对死亡,可能很快就会死去,他却说:“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我不是不知道,三十岁死或者七十岁死,并没有什么区别。”

他的这一生好像唯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那个长达十二小时的美好睡眠,其他的东西好像毫无意义,甚至不值得他花费过多的精力在上面,默尔索带给我的冲击大概就是万物皆无意义,我过往所被教导的孝敬父母的,积极进取的道理一文不值,我们需要的只是在那个大环境下顺着大势表现别人需要看到的模样,如果不顺着别人的思想,等待我们的大概就是被批判为“怀着一颗杀人的心埋葬亲人”。

在后文中他的辩护律师问他母亲去世那天是否感到痛苦时,默索尔回答:“我有点儿失去了自我探究的习惯,我很难回答。毫无疑问,我很爱妈妈,但这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所有健康的人,或多或少希望过他们所爱的人死去。''被问到他之所以不哭是因为他自己控制情绪的时候,他却说:“不对,因为那不是真的。”

所以我们不妨以默尔索的角度思考一下,葬礼上不哭泣难道就不可以证明一个人的孝顺吗?难道只有人为规定的婚姻关系以及一句淡淡的我爱你才可以证明爱情的真实性吗?事业成功又什么意义?是获得更多的尊重,可以买更多和更好的东西吗?可是更多的尊重又有什么意义?难道说我们所感受到的悲伤,快乐必须依托于这一些所谓的形式上面被人们所看到,所听到,并被他们所认可之后,才可以证明我们这些情感才确实存在吗?

毫无疑问,默尔索同样是一个极度清醒的人,这就是我们与他的差别,我们愿意在他看的无足轻重的事情上死命奔忙,所以他是局外人,我们不是,所以他是一个孤独的人,我们不是。我们大概是始终奔忙在大势之下的人。没有所谓的好的坏的活法,全在于我们的看法。

我曾看到过一个人对孤独的拆解,他说:“孤独这两个字拆开来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间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窄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惟我空余两鬓风。孩童水果猫狗飞蝇当然热闹,可都和你无关,这就叫孤独。”默尔索就是这样的人,大势永远是大势,哪怕大势要杀我,我也不愿意顺从大势。

同样的,如果我们与默尔索一起被问到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时,我们可能会不断思考得出一个很好的答案,既不落下自己的面子,也可以让别人交口称赞;而默尔索可能会直接说:“没有意义。”所以大势之下我们会活下来,因为我们愿意给出一个漂亮的答案,而他却会被处以死刑。

默尔索这个局外人终是会被这个社会遗弃,他不参加这个社会所制定的游戏,偏执的忠于自己的内心的答案,哪怕在外人眼里他的执拗是错误的。正如他最后对神父喊出的话:“他甚至连自己是不是活着都不能确信,因为他活着就如同死了一样。而我,我看起来两手空空,但我对自己是确信的,我对一切都是确信的,比他确信,对我自己的生命和即将到来的死亡都是确信的。”所以他带着他一身的执拗坦然死去。

我们或许该想想我们有时候所刻意表现出来的东西是否真的有必要,我们是应该忠于别人的认可,还是忠于自己的内心,我们是否在意形式胜过在意我们真正的感受。我们永远不需要做到像默尔索那样的清醒,我们需要的是忠于自己。

局外人读后感(篇4)

机缘巧合,读了加缪写的这本书《局外人》。后来人们知道这位作家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能读到他的作品感到很荣幸。

这本书不厚,故事情节也很简单。作者通过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一位寻常的年轻职员终日麻木地生活在漫无目的惯性中,某日去海边度假,卷进一宗冲突,犯下杀人案,最后因“他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流一滴泪”的理由,因为自己所谓的“漠不关心”,被法庭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判处死刑,酿成了悲剧。

看似荒诞,但很现实。我印象最深的是主人公默尔索的这一句:“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

”可以说这是他做人的准则,也奠定了他悲剧的结局。这句话让我想到了现实中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人生如戏,全靠演技”。主人公活的很真实,但很遗憾,他的这个“真实”与整个社会推崇的道德标准以及主流的价值观格格不入。

什么又是真正的道德?道德标准又是什么?难道母亲去世哭就是道德,不哭就是不道德?这让我想到了“道德绑架”这个经常被提及的词。

我们好像每个人都受到过道德绑架,好像每个人也都自觉不自觉的道德绑架过别人。曾经在某平台上看到一个话题:“对恋人隐瞒的秘密”。

在这个话题之后,我在那个平台上分享了一个故事,可能是因为那个时候的情人瞒着我,说他有可能导致失明的疾病,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得知真相后,我选择了分手。这个故事分享出去之后,引来了很多的争议,有支持有反对,甚至还有讽刺咒骂。道德绑架的言论更是层出不穷。

“渣女、不配拥有爱、祝你全家不得病等等等等”。

当我看到这些评论时,我觉得很可笑。我不想反驳他们,也不想评论他们。也许他们认为自己高尚,有优越感,有正确的价值观,站在道德德制高点。但正是因为他们所谓的崇高道德标准,我才深感不安。

社会上这种例子更是层出不穷。如果我生活在摩尔斯时代,也许我会在法庭上受审。

很多时候,当你用自己的想法来判断你所观察到的东西时,你可能一开始就错了。闭上你的嘴,用你的眼睛去**这个世界,用你的心去体验这个世界。实世上,世界是非常美丽的。

局外人读后感(篇5)

鲁迅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家庭生了一个男孩,并把它抱在客人面前。客人们表示祝贺,主人高兴的时候赠送了各种礼物。不成想,有个客人竟然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结果自然是遭到一顿痛打。

这个故事跟《局外人》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亲节目中的一幕至今记忆犹新。一位帅气男佳宾被漂亮女佳宾相中,主持人问他接不接受。正当大家满心期待时,他却含含浑浑地说可以先慢慢了解,场面一度非常尴尬。

主持人曾评价男佳宾,说他心地善良,多为别人着想。这位男佳宾是不是也可算个“局外人”?

鲁迅的意图很明显,即讽刺人的虚伪,指出说真话的不易,讨伐世道人心,只是他笔下的客人不合常情,难以让人认同。加缪的《局外人》则将哲学思想融入**,通过揭示现实生活的荒谬,高度肯定自由意志,向既有社会秩序和法则发出挑战。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具有虚无主义英雄的悲剧色彩,容易引起读者在道德和情感上的共鸣。

至于那个现代相亲故事,则可证明“局外人”这一形象的普遍性、广义性,以及它的不合常理和不近人情。

**里有件细思极恐的事,就是每个人一定意义上都是“局外人”。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主观里,而对他人漠不关心,甚至施以逻辑诡辩、道德绑架等以使之顺从,包括检察官、法官、陪审员这些应当代表社会正义和良知的人。他们不过在例行其事,根本没想过是草菅人命。

即使是牧师、女朋友和其他朋友也遵循自己的信仰和愿望。正是因为人们对真理的荒谬漠视,甚至破坏了真理,主人公才逐渐被推到了外面,直至死去。这难道不是局外人对个人的集体行动吗?

读《局外人》,能感受到真情实感的可贵和主人公对某种真实的忠诚。对于这种真理和忠诚,我们可能不同意,甚至鄙视和反对,但我们不能忽视它。它所代表和体现的是人之为人的某种底线,即尊重每个个体的真实意愿,用孔子的话讲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人公对一切都感到虚无,但只相信准确性和即时性。他从不感到悲伤和绝望。因为“这是妈妈的一个想法,她常常说,到头来,人什么都能习惯。”这看似简单平淡的生活经验,其实也是对真实意愿无从正常表达的一种无奈。

局外人读后感(篇6)

原创: 冰鱼说

真相总是包裹着谎言一同到来。我的朋友,我需要你友情的支撑时必须接受你的困扰;我的爱人,我需要你爱情的抚慰时必须接受你的无知;我的家人,我需要你不计回报的付出时必须接受你的固执;我的老板,我需要金钱来自我立足时必须接受你的世俗。在我接近真相之后,我总是选择优势和劣势,然后在你的游戏中失败。

我明白成为赢家的代价——无助、孤独、贫穷、死亡。所以每次我选择妥协,用谎言让游戏变得简单。但每次处于真实与虚无之间的时刻,我总试图寻找些什么,以期待能离真相更近一点。

加缪的《局外人》讲的故事很简单,主人公默尔索在乡下养老院的母亲死了,他回去守夜时没有表现出悲伤的感情,并且在葬礼上也没有哭泣。后来在一次和朋友的海滩旅行中,他不小心用枪杀死了一个阿拉伯人,被判死刑,并拒绝接受神父的供词。在整个人生包括对待自己的审判时也一直表现的像个局外人。

在尝试理解《局外人》之前,我要说个发生在我身上的事。前两天我妈给我打**,要求我去看望在上海医院住院的大姨,大姨第二天要做手术,而我妈在苏州老家,家里也在装修,无法脱身,于是要求我去看望。我不高兴听到这些,当然,这不是我感兴趣的事。

但我开始分析,大姨是我妈的姐姐,姐妹从小一起长大,感情深厚且有很多共同回忆。其次,按照农村的规矩,如果亲戚有病要去看病,手术前肯定会去看病,但不能去,所以让正好在上海工作的儿子去看病是很合理的。可问题就出在这儿,我得为这情理去做一件我不感兴趣的事,我个人不是很在乎情理。

在我看来,小时候阿姨离我很近,但长大后,我常年在外面学习和工作,一年也没见几次面,渐渐成了一个熟悉的陌生人。第二,世界上每天都有人老了,死了。很多事情都应该被看不起。世界上的大多数事情都与我无关,我对参与没有兴趣。第三,我同很多当代青年一样处于一个断层的环境中,我并不把亲戚当成我至关重要的人,我很难倾注起和我妈一样的情感。

所以被要求去看,对我来说,这是一种形式主义的东西,一种道德负担。但是我妈妈是我最重要的人,我阿姨是她最重要的人,所以我理解她,所以我买了水果,包了红袋子,决定去医院。去之前我路过女朋友那给她送西瓜,她想一起去但被我拒绝。

她看到我只买葡萄和荔枝,或者干脆用塑料袋包装,就建议我买一个果篮,或者至少买些橘子来配,颜色好看。我心想水果篮好看但不好吃,而且大姨手术前不能进食,买的水果大部分是陪床的人吃,那买当季的水果性价比更高。诚然,我不喜欢形式主义,对于这套规矩显得也很生疏,但我女朋友当然希望她的男朋友八面玲珑,在社会上多方面能吃得开,但这种要求使我为难。

和默索一样,我也是社会规则下的一个矛盾体,我不想参加很多人们规定的比赛。但我在去之前买了桔子,因为我觉得她的颜色搭配词是合理的。

发生在我身上的事并不在隐射什么,只是以我浅薄的人生经历来感受默尔索的情感,我的故事也远没有默尔索的那么鲜明又有特色。穆索一生中一直是个局外人。他认为许多事情可以做,但同时又与它们保持距离。在这样的距离里,他既不能体会自己的真情,也得不到灵魂的净化。包括参加妈妈的葬礼,和玛丽的恋情,老板安排出差工作,甚至最后对于自己的死刑的审判。

他接受了平淡的生活,不想参与社会发展的游戏。他像个局外人一样克制自己的感情。他的生活似乎介于荒谬和虚无之间。而他最后接受死刑也是因为“未来的岁月并不比我已度过的岁月更真实”。

我时常会产生相似的想法,脱离了生活觉得人生很多时候是无意义的。对金钱、爱情、名誉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念本质上是一仰的,都是对自己欲望的追求。只有某一刻追求的真相让生命在宇宙中的此时此刻闪耀出富有生命力的光。

我不是在批判和否定追求欲望的生活,我也是其中之一,但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追求这些东西无疑会获得幸福的感觉,但有时候获得太多也会成为人生的枷锁,让人畏惧无法决绝。人生就是一个大混沌,在这些追求中搅拌缠绵,蹉跎光阴。

默尔索是个最没英雄主义的英雄,他认为人生怎么都行,却在自己荒诞的人生中寻找真相,为此他拒绝形式,拒绝教条,拒绝情感,他以一个平凡人的姿态活着,最后却同世间所有的荒诞做斗争。他是个可悲的人,无法在人生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时刻感受着荒诞,人们发现了他的异常后开始排斥他,用参加母亲葬礼不哭泣这个理由判了他死刑,他又有着一个可以被摧毁的肉身,只能接受别人安排的死刑。同时,他也是一个英雄。他在荒谬中追求真理。既然人活着就是为了做出选择,忍受荒谬,戴上枷锁,接受命运的不确定性,最终走向死亡。

那么他最后选择了一种确定——死亡,就可以拒绝荒诞,挣脱枷锁,追求“绝对”和“真实”,他抓住了他所认为的真相,这让他超脱了平凡人成为英雄。

“他们选择的生活,他们选中的道路,和我又有什么关系?”

局外人读后感(篇7)

“不,在这里,您当以我为父,我的孩子,”他将手放在我肩上,“这一点您还搞不清,因为您的内心依旧充满了迷惘,我会为您祈祷。”

这个时候,我突然觉得自己身上似乎有什么东西爆开了,我声嘶力竭地冲他吼,我拽住他的衣领,告诉他我不需要他的祈祷,我向他倾泻着内心所有的情绪,包括全部的喜怒哀乐。他不是很得意吗?不是坚信有把握吗?但他的坚信还比不上女子的一根发丝,他没有把握说自己还没死,因为他本就是行尸走肉。至于我,我似乎什么都没有,但我能把握我自己,把握我的所有,比他强很多。没错,这种把握是我仅剩的东西了,可最起码这个真理依旧掌控在我手中,就像我已经被真理俘获一样。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真理始终都为我所有。我的生活曾经是这样,或许,曾经是另一种。我做过这些,没做过那些,这样的事情我做过,那样的事情我没做过。可将来呢?好像以前的我一直对这一分钟满怀期待,亦即黎明到来,亦即我或许会被改判无罪。所有的东西都无关紧要,所有的东西,我知晓原因,他也知晓原因。

在我还过着那荒唐的生活的时候,一股源自未来深处的阴暗气息便已经朝我袭来,它从未来的时光中穿过,有它的地方,我从他人那里得到的每一种事物都不再有高低优劣之分,相比于曾经的生活,未来的生活也未必就更加真实清晰。他人生命的终结,母亲的爱情,对我来说无关紧要。既然我的命运已经注定,而像这位神甫一样被生活眷顾的千万人还在用兄弟来称呼我,那么对我来说,他们对生活的选择,他们已经注定的命运,被他们所崇奉的上帝,同样无关紧要。他明白吗?大家都很幸运,世界上没有不幸的人。终有一日,其他所有的人也会被处以死刑,没有特例,包括他自己,无法逃脱。这么说来,遭到谋杀的控诉,只因为不曾在母亲下葬之日落泪就被处以极刑,也无关紧要。对沙拉玛诺来说,他的狗等同于他太太,那个如机器般一丝不苟的矮小女子和马松来自巴黎的太太及盼望着与我结婚的玛丽,也都是一样的,全都有罪。雷蒙是否是我的同伙并不重要,相比于雷蒙,塞莱斯特是否更好也不重要。今天玛丽是否正在与另一个默尔索接吻也无足轻重。他懂了,这个神甫,他也接到了死亡判决!从在未来的死亡之渊中呐喊,因呐喊而窒息。可这个时候,神甫被其他人解救了,我遭到了看守严厉的恐吓,神甫劝慰他们,让他们安静。之后,他双目含泪,一声不吭地看着我,良久之后,转身离去。

本文网址://m.jym1.com/zuowen/128894.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