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句子 > 作文 > 导航

菊与刀读后感

2024-02-25

菊与刀读后感汇总八篇。

接下来将由栏目小编为大家讲解“菊与刀读后感”,您在阅读作者的作品时一定感受到希望传达的精神。以清晰明了的笔记,记录下自己的阅读方向和目标,建议您将本页面加入收藏以便随时学习!

菊与刀读后感 篇1

《菊与刀》的读后感2提要:我认为读本书主要可从两个方面得到启示:

更多精品:客服

《菊与刀》的读后感2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当我们记起历史上那些惨痛的是件时,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和研究这个岛国一直觊觎中国的强大邻居。鲁思·本尼迪科特,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诗人,在那场战争结束前就这样做了。

《菊与刀》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称她的理论“对于文化人类学,尤其是有关文化与个性这个领域的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

本书写作之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亟需制定战后对德、日的政策。对德国,美国比较了解,政策也比较明确,即武装占领,直接管制。我们对日本和美国了解不多,所以动员了各界专家学者来研究日本。

1944年6月,本尼迪克特受美国**委托研究日本文化。1946年,将报告整理成书出版。

本尼迪克特用菊花和刀子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恬淡静美的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决绝的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两者表现出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本尼迪科特就是这样形容日本人的,他们爱美爱武,天性极为好斗温和,彬彬有礼,自尊心强,固执软弱善变,听话不羁。通过排列和分类,我们可以看出,所有菊花所象征的人物都是在等级体系中面向较高层次时的姿态,而剑所象征的人物则是在面向较低层次或争夺等级时表现出来的。由此,就不得不说一下日本的等级制度。

日本的等级制度可用“各得其所,各安其分”来概括。在家庭中,基于性别、资历和长期继承的等级制度是家庭生活的核心。这种观点与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相似,因为

6、 7世纪,中国文化传入日本,日本从等级制的中国吸取生活方式,以适应自级的等级文化。例如,忠孝是中日两国共同的崇高道德原则。中国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忠孝是以仁为本的,而日本则是一种等级制度。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两者的文化差别。日本等级文化中的“各得其所,各安其分”初看很象中国孔子的“正名”(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但儒家思想的“仁”是至高的精神境界,孔子的“正名”思想讲的是名分与职责的问题,是要通过正名恢复礼制。而所有这些只是“仁”的外在形式,仁就是爱,是由亲及疏、由近至远的爱。

“忠”和“孝”都是爱,孝悌,爱父母,爱兄长。皇帝之所以能享有王位,是因为他仁慈。如果他不仁慈,人民可以起来反对他。然而,日本从未接受过中国的伦理前提。日本文化中的一些元素,如忠孝等,已经被吸收,以适应自己的等级文化。

但是儒家文化的前提“仁”却被彻底排斥在日本人伦理体系之外,在日本“仁”具有法律范围以外之事的含意。比如,倡导慈善捐款赦免犯人。这些都是份外的事,不是必需如此。

家庭中父亲,兄长居于等级制度的顶端,国家中天皇的地位最高。

这样,日本在国际关系中也实现了等级制度。它对战争的解释是,只要所有国家都拥有绝对主权,世界有罪不罚的状态就不会结束。

日本必须为建立等级秩序而斗争,等级秩序只能由日本领导。日本被描绘成国际等级金字塔的顶端。在大东亚政策中,一位发言人曾经谈到共同繁荣圈的问题:

日本是他们(“共荣圈”中的其它国家)的兄长,他们是日本的弟弟。传统的兄长特权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本尼迪科特根据日本的文化特征将其概括为“耻感文化”,与西方的“罪感型文化”不同,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而不在于人的内心。一个人因被公开嘲笑、排斥或嘲笑而感到羞耻。也就是说,日本人非常重视对自己行为的社会评价。

但是“不良行为没有暴露在社会上,就不必懊丧,”这时他们觉得“坦白忏悔只能是自寻烦恼。”

对于这种羞耻感的形成,我们应该提及日本的教育方式,并用嘲笑的方式敦促孩子们早日投票。在孩子能听懂说话起,任何场合都用这种讥笑的方法,长大**后受到别人嘲笑时,幼儿期的这种恐惧仍然留有阴影。男童从十岁起开始学***分的“情义”,就是使名声不受玷污的义务。

这类义务不是报恩,不属于“恩的范围”,不涉及往日受恩于别人的问题,而保持自身名誉的行为。其内容是:遵守“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各种繁琐礼仪的要求,能够忍受痛苦,在专业及技能上维护自己的名声,必须洗雪,必要时也许要对毁谤者进行报复,甚或自己自杀。

本尼迪科特对日本文化进行了如此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为战后美国制定对日政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本尼迪科特的准确视野是本书的亮点之一。因此,该书被认为是日本民族研究的必读之书,是社会科学研究直接应用于政治实践的杰出范例。

有些日本学者对本尼迪克特的理论评价很高,认为表现了“深刻的洞察力”。有人不这么认为,但不管怎么评价,都说明这本书在学术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认为读本书主要可从两个方面得到启示:

1、 这本书对日本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讲述了一些日常细节,使读者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即使不作为学术研究,也有利于丰富知识、增加知识。用本尼迪科特的话说就是,“获得其他生活方式的知识会增加对自身文化的热爱。

”这个过程是“愉快和丰实的体验”。

2、 战后美国对日政策及日本的相应反应与本书的分析基本一致。这一结果与本尼迪科特的研究方法密切相关。这种方法是寻找孤立小行为之间的系统联系。

在我们的学***作中用这样的方法将是很有效的,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一个人的文化背景来分析一个人的行为,对于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应对竞争对手、寻找合作伙伴都是有益的,另外,对于教育后代也会有一定的启示。

最后,臧克家先生的一句话足以表达我读这本书的感受,那就是:“读一本好书,象交了一个益友。”

菊与刀读后感 篇2

读完这本书,我对日本文化也有了大致的了解。起初我很不解日本的有些做法,包括他的武士精神、能够自然的接受严重的等级制度和他们对“恩”的理解等等。随着逐渐深入,我逐渐发现,这与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和人们长期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我们应该对日本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不是一个激进的攻击,不是一味的尊重。在不忘国耻的同时,也要看到它值得我们学习。

当我们解释中国许多独特的现象时,我们总是提到我们的传统文化。那时,对这种文化的影响仅基于主观理解,因为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时自然的去做某些事,并且在这些事的影响认同上得到大部分人的同意,这是因为我们有着类似的价值观,我们接受的是同样的文化熏陶。

在读了着本书后,我将我最初对日本某些思想行为与他们从开始受到的文化熏陶结合起来,慢慢也发现他们之所以那么做的原因。如果结合他们的文化背景,我们认为奇怪的行为并不难理解。

给我留下深刻印像的应该是,日本人无条件地忠于天皇,即使天皇没有实权。我认为皇帝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应该和西方的上帝一样,他们认为的优势是他们比西方更真实。斯宾塞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我。他说:

“日本社会中存在着一个任何国家都无以伦比的经济腾飞的基础,那就是民众对“长辈”的尊重和服从,对天皇的绝对忠诚,这是一笔可贵的资源,是日本**应该加以引导和利用的,它为日本的复兴提供了一个机遇。日本将在明治的领导下稳步前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一般美国人主张国家应尽量少地行使其对内职能,而在日本人眼里则不然,他们认为国家几乎是至善至美的,因而**越关心人民生活越好。

我认为他们从一开始就与无条件的忠诚和皇帝有很大关系。这也影响了日本的经济建设观。在工业发展方面,日本走了一条不同与任何西方国家的道路。

日本聘请外国专家,并派人到国外学习先进技术。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当这些企业组织完善,业务成熟”的时候,**就把国企卖给这些私人公司了。我想这个方面应该是我们中国应该借鉴的地方。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在工业发展方面,日本的做法在我看来比我们成熟。虽然我们一直在努力学习先进技术,但效果不如日本明显。

这恐怕又涉及到中国劳动力廉价问题上,这和我们的国情息息相关,在这我们就不做过多的**了。

令许多人不解的是,日本人做了俘虏之后,并不想对付他们对付过的敌人,而是努力先做一个好俘虏。大家都很不理解,其实是这样,日本是一个小岛国,不像中国地大物博,古代经济发展迅速,日本只有靠学习强大邻居来促进自己的发展。在先天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只能后天去弥补。

这培养了日本崇尚强者的传统,使他们在明治维新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传统意识里,从没觉得被征服是丢人的,相反却很光荣。这样,结合历史来考虑这个问题似乎就不那么困难了。

《菊与刀》的作者是美国人,因此这本书的内容还是比较客观的,但是这本书距离今天也有六十多年了,我们也不能简单的将那时的日本人看成现在的日本人,没有那个民族是一尘不变的,尤其是当今这样一个多元的社会,其中的优缺点也应与实际相联系。总之,这本书值得一读。这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日本文化。

公管0902班

王泽彦学号:200972037

**:152********

菊与刀读后感 篇3

今天看完了这本邱教授推荐的《菊与刀》,其感受真的像教授讲课所说,读书要读经典、读背景、读作者,方才领略其本质和思想。

《菊与刀》是一部介绍日本国民性的书,是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从事日本民族性的研究而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是一本分析日本人文化性格的书。这本书是鲁思·本尼迪克特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受美国战争情报局的委托,利用文化人类学家可以使用的技能从事日本国籍的研究,然后向情报局提交了一份出色的研究报告。

1946年,由于美国**的对日政策以及日本整个局势的发展基本上与这份报告的主旨一致,于是作者就在原报告的基础上增写了关于研究任务和方法以及日本投降以后的日本人的前后两章,以《菊花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出版。

本尼迪克特的理论发表后,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赞扬。日本著名评论家川岛武宜指出:“尽管本尼迪克特本人一次也没有到过日本,但却搜集到了那么多的重要事实,令日本人都感到非常惊讶。

本尼迪克特依据这些事实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日本人的社会生活、行为方式和文化的全貌,推导出了日本文化的具有决定意义的诸特征”,读后感《菊与刀读后感》。确实,作者深刻而又敏锐的分析能力令人赞叹不已,特别是在当时日美两国处于交战状态的情况下,她基于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坚持用客观冷静的态度看待日本文化,这种坚韧不拔、宽宏大量的精神,保证了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在看《菊与刀》的正式内容之前,本尼迪克特首先就给我们上了有价值的一课——客观的审视世界,冷静的看待对手,摈弃简单粗暴的看待世界和历史的二分法,破除那种非黑即白的世界观。

菊花是日本皇室的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事实上,它也象征着日本的矛盾性格和日本文化的二重性。我认为菊花代表了日本民族温顺随和的一面,也说明了日本民族与菊花有着同样的品质。刀则让我想到了日本民族的“武士道”精神。

它承载着日本民族的希望和毅力,也代表着日本民族的好战一面。“菊与刀”这三个字更能充分的概括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菊与刀》揭示了日本人的本质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服”等等。这种极为矛盾的民族特征贯穿于日本整个文化之中,成为日本独特的文化气质。事实上,菊花和刀象征着日本文化和精神的矛盾两极。他们安静、冷漠、残忍。

日本人既好斗又谦虚和善,既忠贞又心存叛逆,既顺从又不愿受人摆布等等,都能体现出日本人矛盾的性格特征。特别精彩绝伦的是对于“忠,孝,仁”的理解。在日本的文中,“忠”“孝”“仁”都占很重要的地位。

日本虽然从中国引进儒家伦理中关于“忠”和“孝”的观念,但却极为不屑被儒家视为最高准则的“仁”。每一个日本人,尤其是日本男孩,自小接受的是“忠诚”、“仁义”、“孝顺”的教育。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着复杂的礼仪,从内心真诚地对待人们。和声歌曲和俳句也体现了日本文化崇尚美、温柔和谦逊的一面。

但与中国人不同的是,日本人把“效与忠”认为是无条件的。书中写到:在中国,比忠和孝两种更崇高的美德是“仁”。

父母必须有仁慈。如果统治者不仁慈,人民可以站起来。效忠与否,完全是取决于仁与不仁的,而在日本,这是绝不可能被接受的,绝对的“等级森严”,“极端的权威主义”贯穿整个民族。从战争的角度看,日本十分重视精神力量,而轻视物质力量的对比。

在他们的战术手册上有这样一句,“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这充分说明了日本是怎样将菊花和刀的精神结合起来。如果说菊花象征的是某种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这个符号,代表的就是顽冥不化的崇尚由这种精神带来的道德优势和力量。这种崇尚精神、轻视物质的文化,使日本常常采取极端的方法对待放弃抵抗的普通民众。

日本人为什么会发动侵华战争?这当然不能简单的归咎于日本人“坏”。

日本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日本文化没有原罪,没有忏悔,没有宽恕的必要。他们所有的行为都可以用忠诚和自身的优势来解释。日本虽然从中国引进儒家伦理中关于忠和孝的观念,但却极为鄙视被儒家视为最高准则的“仁”。

因此,忠孝成为他们伦理道德中最重要的两极。在对待天王的态度上,这两种力量已经成为合力。日本人对天王几乎有神性的崇拜和忠诚,几乎成为一种准宗教。

在宗教界,没有人能质疑上帝的言论是对是错,这为日本战争提供了借口。所有的**都可以通过对天王的忠诚来证明。

菊与刀读后感 篇4

之所以选择这本书写读后感,并不仅仅是因为这是老师讲的第一本书,也是因为学过日语这门语言,附带着对日本文化有一种说不清的感情,菊与刀这本书是一个从未接触过东方文化的以为美国作者所写的作品,我很好奇一个没有接触过这个民族和国家的人竟然可以将一个国家了解地如此透彻,可以准确的推测出会在二战中投降的准确判断。

历史的影响使得中国人在对日本这个国家做出判断的时候总会带有情绪,但是从客观来说,日本人身上是有很多的优点的,该书的作者本尼迪克特通过研究日本的电影以及书籍等等,综合出了日本人的性格特点。日本人在某种程度上是非常矛盾的,书中写道,日本人好斗而温和,桀骜不驯而又彬彬有礼,既冥顽不灵而又审时度势,驯服但又不甘受人摆布,既忠心耿耿但又背信弃义,既保守但又善于接受新的事物。日本人的这种性格也常常体现在生活当中,一句简单的问候语也要分早中晚不同的方式去问候,可见其重视礼仪而又温和的一面。

日本人会记得别人对他的任何帮助,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帮助,但他们也会记得很多年,这让我无法理解,但正是这种细节体现了他们所沉浸的品质。

日本本是岛国,常年多**,海啸,火山等自然灾害,使日本人民的忧患意识较强,菊花是日本的国花,刀则象征着武士,虽然日本天皇并没有真正的实权,但是强烈的等级秩序观念使得日本人已然把它当作精神支柱。这种信念的影响使他们坚守岗位,时刻做好准备。在这样的情况下时日本军人一个个不畏生死,虽然这种精神使得以中国为首的东亚国家受到不可磨灭的欺凌,但是如今,走过历史,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来说,有些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而且日本极其崇尚武士精神,书中作者拿这两个来做比较,显然是符合日本文化的。这个以菊花为信仰的民族,有着爱美,忠诚,温驯的良好品质,但又是骨子里极其好斗的民族之一,有时过于蛮横,残暴,这样一个信奉菊与刀的国家在战后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经济大国。

在日本战败后,首先进行的是自身的反省,善于从外部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正如中国唐朝繁华之时,日本不畏艰辛来华求教一般,在战后并没有意志消沉或者做徒劳反抗,而是虚心学习,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美国选择在战后扶持日本,让日本人民以自己的力量重建的原因之一吧。

还记得2011年的那次**,人在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是那种临危不乱的精神确是伟大的,在**面前,还在坚持不闯红灯的那种行为,让我敬佩,在灾后的井然有序的救援工作也让我被这个民族的精神深深撼动,如今,读了这本书,那种感受重现,菊与刀的精神是值得现如今没有精神追求的我值得学习的。

*** 孙成实管理学院公共管理

菊与刀读后感 篇5

像看待国内的问题一样,日本人在看待国际关系的全部问题时也都带着等级制金字塔顶端的角色,虽然现在这种角色已被西方各国取代,但他们对现状的承认,仍然是建立在等级制观念之上的。

而美国所尊重的最基本的原则对美国和日本的等级制度同样重要。赫尔提出了四项原则:不侵犯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加强国际合作;平等原则。

这些是美国人认为平等和不可侵犯的主要观点。美国人认为,这四项基本原则不仅在国际关系中必须遵循,在日常生活中也必须遵循。在美国人看来,平等是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的基础,也是最崇高和道德的基础。对美国人而言,拥有平等意味着拥有不受专职压迫、不受干涉、不受强制的自由;意味着拥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和每个人都有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权利。

美国人从不拘泥于理解程度等细节,他们不会要求别人有这些仪式,他们不会把这些仪式强加给别人。她们喜欢说自己没有接受任何人的恩惠。

美国人会调节自己的全部生活,以经常应付各种挑战,他们会时刻准备迎战,而日本人则宁愿选择万事预先都安排好的生活方式,对他们来说,没有比未曾料到更有威胁性。

而日本人在宣布其信奉“各得其所”的信念时,也是基于从其社会经验中萌生的那些生活准则。自几个世界以来,不平等已成为日本国民的一种有机生活水平,这不仅是最可预测的,而且也是最被广泛接受的。对他们而言,承认等级制行为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而这并不等同于简单的西方式权威主义。

日本人对天皇是无条件的忠诚,但他们批评其他人和集体对天皇感到惊讶。这两种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日本人对勇敢的定义完全不包括救援的行动,连在轰炸机和战斗机上配备救生器具也被斥为胆怯,他们崇尚的是死亡本身就是精神上的胜利,如《捕鲸图》描绘的,难敌数十艘渔船包围之势的鲸鱼,仍蓄势待发,做困兽之斗。

一切救援行动以及给陷在困境中的人的一切帮助,都会让美国人深为感动,勇敢的行动如果能解酒受难者,就是更加英雄主义的行为了。日本人对勇敢的诠释则不包括这类救援。他们甚至把美国在轰炸机上配备救生器具的行为斥为“胆怯”。

他们的报纸。电台经常讨论这个话题。他们认为死亡的危险是最崇高的。第二,谨慎是没有价值的。在他们看来,那些负伤和生病的士兵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

在战争中,日军没有成立专门训练的营救队来运送和营救火灾中的伤员,也没有配备系统的医疗设施。对医疗品补给的关注之少就更让人感概了。如遇到某些紧急状况,他们干脆杀死伤病患者。

既然对伤病的这种态度是日本人对待本过同胞的基本原则,那么在处理美军战俘时,他们也发挥了同样的作用。按照我们的标准,日本人虐待战俘和同胞是有罪的。

至于这一理论,日本人最极端的表现就是不投降主义。当任何西方军队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仍然寡不敌众,没有希望时,它就会向敌人投降。他们仍然把自己看做是光荣的军人。

根据国际协议,他们将在自己的国家被告知此事,以便他们的家人知道他们还活着。在西方国家,无论作为士兵还是平民,他们都不会感到羞耻。但是,对此日本人的看法则不同。

荣誉就是拼战致死,不论如何都不应该投降。如果受伤后昏迷被抓,他会觉得回家后再也抬不起来了。他的名声丧失了,和过去的生活相比,他已经是个死人了。

这便让我想到了,东京审判中曾志伟扮演的那个角色。作为一个战败归来的人,他整天沉浸在酒馆里,只喝酒不抬头。他心中充满了对中国人民的怨恨。因为失败的耻辱,他觉得再也抬不起头来了。

当一个日本士兵除了死亡外别无其他选择时,往往以与敌人同归于尽为傲。

投降是耻辱,是深深烙在日本人灵魂里的一个概念。

西方士兵和日本士兵最显著的区别是,日本士兵被俘后可以与盟国合作。日军头脑中完全缺乏适应新环境的准则。一旦他们名誉丧失,他们就丧失了最为日本人的生命。

他们将首先要求死亡,但如果另一个国家的做法不允许这种要求,他们将提议成为模范囚犯。他们转而为美军提供日方情报,指导他们正确的位置。似乎他们的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内容与以往完全不同,但他们表现出同样的忠诚。

虽然不是所有的战俘都是这样的,但从这部分战俘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日本人的绝对忠诚和叛国忠诚。之所以说其叛变,很容易就能从表面看出来。但他们之所以绝对忠诚,是因为他们总是依赖内心的忠诚。

虽然他们的忠诚对象已经改变,但这种忠诚并没有改变。既然他们选择忠诚,那就是绝对忠诚。

对于日本的一些看法只能暂时写到这里。书还没有看完,还有很多东西不知道,不能理解。但是已经阅读的部分,也已经让我收获很多,对于日本多了一点认识。

对于这个民族虽然很排斥,但是却也充满好奇。很期待这本书之后展现给我们的东西。

菊与刀读后感 篇6

“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倔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一种保守而热情的新生活方式。”这段话出自于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所著的关于日本的调查研究著作《菊与刀》,深刻地揭示了日本这个****的特点。

虽然该书是在上个世纪所著,但它所展示的文化人类学的调查方法与对日本社会与文化的深入分析研究,在至今仍旧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对我们了解日本有着很大的帮助。

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是菊与刀这本书的基础,因此,我们更应该具体了解一下什么是文化人类学,及其研究的方法。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不同民族创造的文化,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它使用考古学、人种志、人种学、民俗学、语言学的方法、概念、资料,对全世界不同民族做出描述和分析。

与类似的社会学不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弱势群体和少数群体,以及更多的野生部落。而研究方式大都注重“质”而非“量”,现象的观察多是“特例”而非“通识”。

在本书中,作者也仔细解释了为什么她要通过文化人类的方法来研究日本的原因:临危受命,二战进行中,无法与日本居民居住在一起,只能借由日本的战俘。但是,文化人类学的优势显而易见,因为文化人类学家确信“最孤立的细小行为,彼此之间也有某些系统性的联系”,所以他们善于发现细节中的不同,善于从日常琐事中发现名族文化的根源。

重于生命的精神主义

在菊与刀这本书中,作者举了许多日本人生活和战争中的例子来便于人们理解日本,其中不乏日本人自己所散播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日本一家电台广为传播的一则英雄飞行员战胜死亡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主要是讲在空战结束后,最先回来的大尉坚持数完飞机数量,向司令官报告完之后,突然倒地不起,人们发现,他早已死亡多时。

是他对于“责任”的坚定信念让他超越了死亡。这个在我们听起来荒谬可笑的故事,当它被广播出来时,日本人居然没有任何的怀疑,在他们认为,“精神是可以被训练的”,痛苦对他们反而是一种精神上的磨砺,这一点从日本人在对战争中伤患的冷酷态度及其毫不完备的医疗设备中便可窥得一番。从上述的例子中,可见日本人对于精神主义的高度崇拜,也正是因为这种重于生命的精神主义,让日本的战士在战场上不惧生死,其行为堪比****的自杀式袭击。

然而,通过作者对于日本战俘的调查,她发现,强大的,走极端的精神主义虽然给日本带来了强大的战队,但也使他们在战事上显得刚愎自用,自欺欺人,不懂审时度势。在战争中,日本人完全是“凭主观意识的”,对他们而言,他们的信念宁愿建立在万事具有安排的生活方式上,而最大的威胁莫过于未曾料到。

森严的等级制度

日本的等级制度经历了历史的沉淀,并深深植根于日本人民的血脉之中。从家族血缘到国家社会,我们几乎处处可以找到等级制度的痕迹。日本的等级制度吸收了中国封建制度的特征,在悠长的历史演化中,抛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思想,形成了拥有其鲜明特色的等级制度。

虽然明治**宣布从法律上取消了等级制度,但事实上却依旧大量保存了这一制度,等级制度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

日本人信奉“各得其所,各安其分”,他们认为,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拥有各自的社会地位,每个人应该严谨地遵守它,只有这样,才能维持社会的安定。而我坚信,这样的思想,是以等级制度的存在为前提的,也就是说,日本民族的性格思想是在这样不容有失的等级制度的约束下日渐形成的。人们小心翼翼地在这样的人造的规则下生活,被教化得绝对服从和信赖这种被分类和区别的手段,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化的思想逻辑,一种有组织的生活准则。

最后使得“承认等级制的行为对他们来说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等级制度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皇帝的存在。在日本,天皇被神化了。无论皇帝是否掌握实权,他都将永远处于等级金字塔的顶端。因而无论战争是胜还是败,做的决策是对还是错,都与天皇无关,天皇永远是正义的、正确的。

一旦这种想法被动摇,等级制度就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这本书中提到的爱和义的含义非常广泛。它几乎涵盖了日本人思想和工作的所有原则。这也是日本矛盾性格的表现。日本人所说的爱情包括两部分,即对社会的爱和对名誉的爱。

其中,社会情感包括对主的义务、对近亲属/非近亲属的义务和对他人的义务;对名誉的情义包括“洗刷”污名的义务、不承认自己失败和无知的义务、遵守日本人礼节的义务。而一旦对不同对象的情义发生了冲突,他们就要求做出一个抉择(比如说某人对他在事业上有恩,却又在人格上侮辱了他),这就形成了一种两难的局面,即“道德的困境”。

相信对于西方人而言,日本人这套繁复的情义反则非常让人困惑,我也常常被其绕的“云里雾里”。对日本人而言,情义的存在可谓是一种极端要求回报义务和自我约束的道德准则,他们把履行义务规定为人生的最高任务,而报恩则意味着他们需要牺牲自己的幸福快乐,于是,他们补偿幸福的方式变成了宽容肉体的享乐。这样的逻辑即使在中国依旧显得有些牵强,在日本确实至上的真理,日本人时刻遵守着这样的准则,努力地希望让义务、享乐、苦难取得一个平衡,最终糅合成了他们独特的性格特质。

结论《菊与刀》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从不曾被我们认真了解过的日本,他们或许极端、残忍、自我主义,但他们也自律,认真,忠诚。我认为,无论是作为伙伴还是敌人,日本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菊与刀读后感 篇7

书中给予于连的描写常常是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其中有句话我仍记忆深刻:在得到侯爵赠予的十字勋章的后,他想道:“为了成功,我会做出更多不公平的事。

”是的,这世上总有着许多的不公平,想事事都达到哪怕只是80%的公平都不可能,也许唯一的方法就是以一种不公平去对抗另一种不公平吧!

第一次看到《菊与刀》这本书,就被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富有洞察力的描述和严谨客观的立场所吸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和日本的战败已经确定,美国需要制定战后对德、对日政策。对德国,美国比较了解,政策也比较明确,即武装占领,直接管制。对日本,美国不太了解。

当时,有两大问题需要研究:第一,日本共产党会投降吗?盟军会否进攻日本,对德国采取这种方法?

第二,假若日本投降,美国是否应当利用日本**机构以至保存天皇?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美国**动员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研究日本,本尼迪克特这本书就是受美国**委托(1944年)研究的结果。

寒假期间,在爸爸的陪同下我读了一遍德国漫画作品《父与子》。在漫画中,父亲诙谐幽默,儿子顽皮可爱,一个**和故事让人发笑。漫画中的父亲非常爱他的儿子。他和儿子一起玩,下棋,玩游戏等等。父子俩建立了深厚的关系。

根据文化类型理论,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以战时滞留美国的日本人为调查对象,同时阅读了大量的书刊、日本文学和电影,撰写了报道。报告得出的结论是:日本将投降;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日本原有的行政结构应该得到保留和利用。

因为日本和德国不同,我们不能用对付德国来对付日本。战争结束时,美国的决策与人类学家的意致,事实的发展与她的期望和建议是一致的。

最后,一个年轻人看到老渔夫正在测量一条18英尺长的大马林鱼。他又描述了鱼的大小,这说明老渔夫克服的困难非同寻常。

1946年,本尼迪克特将报告编成书出版,立即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1949年初被译成日文,1949年至1951年,日本几家杂志约请专家举行座谈,对此书进行评论,有的并出版了特集。

菊与刀读后感 篇8

高三时,我开始憧憬将来出国留学,而那个梦,牵引着的是两个高飞的风筝——美国和日本,菊与刀读后感。去美国留学是很多人的梦想,美国是当代最发达的国家,是世界民—主、自由和法制的一面旗帜(这当然可能只是自我标榜),美国有着最优秀的高等教育……选择美国的原因那么多,去日本的想法,相对而言,就比较让人不解了。

事实上,我想去这两个国家的主要原因是一样的。我所希望的,是在真真切切的两个世界中,真真切切的了解两个国家的人。或许,因此,我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或有意地改变身上的劣根性。

我的思想深处一直觉得,中国的文化纵然辉煌灿烂,表现出创造者极高的智慧,我们的骨子深处,是有些劣根性的,我们的文化所培养出的某些国民性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我需要改变,这种改变可以来自模仿与借鉴,就像婴儿牙牙学语。美国人崇尚自由和开放。他们直截了当,愿意沟通和竞争。他们的许多东西可以作为我的榜样。

日本已经成为中国人心中一个难解的结。一方面,两国经济将成为一个大熔炉;另一方面,邻国水深火热,在教科书、小魔鬼坟等问题上一再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我看过刚上映不久的《南京!

南京!》,对日本,乃至对日本人,我有时也充满仇恨。但同时,对它我又有着说不出的好奇。

它能在内忧外患中,通过明治维新,成功的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封建岛国变成极具侵略性的现代化帝国主义强国;它能在战败后迅速崛起,30年时间就让它的平均国民收入赶超美国;日本企业在世界五百强中共有81个,居世界第二……日本人凭什么取得这些成绩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武士道的内涵有哪些疑惑太多,我也总想从日本人身上看到点什么,学到点什么,所以它也牵动了我的留学梦。

了解事物有两个方法,一是实践,比如留学目标国以了解目标国和她的人民;此外,阅读,从他人的经验、阅历中学***非常有效的。现在看来,我出国留学的梦想还很遥远,但我对这两个国家的好奇心从未减弱。我唯有选择这第二种间接的途径。

此时,《菊与刀》出现在我的视野,怎可错过!

是为阅读《菊与刀》的前前后后。事实上,它不过是强烈动机和意识对物质的相应反应的结果。

《菊与刀》是本讲文化、讲民族性的人文类著作。然而,这本书的形成及其强大的影响,是他如此耀眼和与众不同。

这本书是鲁思·本尼迪克特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受美国战争情报局的委托,利用文化人类学家可以使用的技能从事日本国籍的研究,然后向情报局提交了一份出色的研究报告。1946年,由于美国**的对日政策以及日本整个局势的发展基本上与这份报告的主旨一致,于是作者就在原报告的基础上增写了关于研究任务和方法以及日本投降以后的日本人的前后两章,以《菊花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出版。

本尼迪克特的理论发表后,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赞扬。日本著名评论家川岛武宜指出:“尽管本尼迪克特本人一次也没有到过日本,但却搜集到了那么多的重要事实,令日本人都感到非常惊讶。

本尼迪克特依据这些事实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日本人的社会生活、行为方式和文化的全貌,推导出了日本文化的具有决定意义的诸特征”,读后感《菊与刀读后感》。确实,作者深刻而又敏锐的分析能力令人赞叹不已,特别是在当时日美两国处于交战状态的情况下,她基于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坚持用客观冷静的态度看待日本文化,这种坚韧不拔、宽宏大量的精神,保证了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反观我们,2001年世贸大厦被炸后,谈到911,很多国民便神采奕奕的大谈美国是“活该、报应”。先不管美国与我们有什么“深仇大恨”,这种行为本身即是非常不应该的。看世界不能只靠一时的感慨,不能总带着有色眼镜。为911欢呼庆祝,不仅是对恐怖活动的认可,更是对以人为本精神的蔑视!

在看《菊与刀》的正式内容之前,本尼迪克特首先就给我们上了有价值的一课——客观的审视世界,冷静的看待对手,摈弃简单粗暴的看待世界和历史的二分法,破除那种非黑即白的世界观。

菊花是日本皇室的象征,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菊与刀》揭示了日本人的本质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服”等等。这种极为矛盾的民族特征贯穿于日本整个文化之中,成为日本独特的文化气质。

事实上,菊花和刀象征着日本文化和精神的矛盾两极。他们安静、冷漠、残忍。从战争的角度看,日本十分重视精神力量,而轻视物质力量的对比。在他们的战术手册上有这样一句,“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这充分说明了日本是怎样将菊花和刀的精神结合起来。

如果说菊花象征的是某种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这个符号,代表的就是顽冥不化的崇尚由这种精神带来的道德优势和力量。这种崇尚精神、轻视物质的文化,使日本常常采取极端的方法对待放弃抵抗的普通民众。

日本人为什么会发动侵华战争这当然不能简单的归咎于日本人“坏”。

日本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日本文化没有原罪,没有忏悔,没有宽恕的必要。他们所有的行为都可以用忠诚和自身的优势来解释。日本虽然从中国引进儒家伦理中关于忠和孝的观念,但却极为鄙视被儒家视为最高准则的“仁”。

因此,忠孝成为他们伦理道德中最重要的两极。在对待天王的态度上,这两种力量已经成为合力。日本人对天王几乎有着神性的崇敬和忠诚,几乎成为一种准宗教。

在宗教界,没有人能质疑上帝的言论是对是错,这为日本战争提供了借口。所有的**都可以通过对天王的忠诚来证明。

表面上看,对天王的忠诚让日本人不惜一切代价疯狂地奔赴中国。但这一切的根源是**日本是一个具有强烈等级文化意识的国家。从中国引出的等级观念已经在这个国家扎根并根深蒂固。日本文化里有种各得其所的说法,他们相信只要每个人在社会等级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那么这个世界就是完美的。

虽然这和平等自由等观念相悖,但自由也有种含义就是尊重每个民族自己的选择,因此对这种社会准则,我们没权评论。但可怕的是,日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也把自身的优势作为最高标准。他们不仅为每个人找到了一个地方,还为每个国家贴上了标签。

这是日本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深层动机。他们认为他们在该地区处于一个高层次的序列中。因此,需要整顿地区秩序,使个国各自为政。这种强制的不由分说的输出,背后的精神内核就是可怕的等级制。

此外,从文化内涵的角度看,日本文化具有强烈的负恩典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恩情根是一种让人难以承受的情分,因此,必须倾尽全力去偿还。但,报恩是由条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须是自己认为高尚的,可以偿还的人。

作为从中国那里承受文化恩泽的国家,日本一直对中国怀着复杂的心理,既感到难以偿还,又对近代中国的沉沦感到羞辱,这种羞辱来自于其自身国力的增强,由此感到曾收到过这种国家恩惠的可耻。这种复杂的心情由各得其所的借口成为发动侵华战争的内在原因。它要为中国重新确立自己的地位,就是作为日本的附庸,并把这作为报恩的一种方式。

日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把各得其所当作最高准则,他们要为中国重新确立自己的地位,并将这视为报恩的方式。然而,战争中的日本人发现,中国人并不欢迎他们,而只有仇恨。日本人意图构建的大东亚共荣圈和国际关系的等级秩序,只不过是一厢情愿。

他们没有学会分析具体问题,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并非每个国家都向他们那样痴迷于等级秩序,只能在稳定的等级中才能获得安全感。中国崇尚以和为贵,然而在亡国灭种的危机前,所有中国人又会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英雄气概站出来,即所谓“忍无可忍,无需再忍”。

缺乏实事求是精神的日本人,没有想到,在中国他们会遇到如此顽强的抵抗,一盘散沙汇聚成了一个坚强有力的铁拳!

在“实事求是”方面,作为日本另一个对手的美国显得高明得多。日本是一个很独特,甚至很“怪”的民族,美国人知道他们对日本国情、人本文化、日本的民族性不够了解,他们不能不加区别的就用对付德国的办法对付日本,因而他们组织了学者对日本的民族性进行研究,这些研究者中就包括了本尼迪克特。她在报告中推断出的结论是:

日本**会投降;美国不能亲自直接统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机构。后来,美国的决策同这位人类学家的意见一致,而历史也仿佛是在设定的轨道上前进。毫无疑问,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方式是有效的,而这种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精神,归功于人类学家准确的预见。

结果是日本投降后几乎没有抵抗,完全服从“敌人”的管理,而美国,通过清理并利用日本**机构,作为一种统治工具,为自己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资源。在此过程中,我们惊讶的发现,正确的意识产生了如此巨大的积极作用,指导实践,趋利避害。

开始,上帝就给每个民族一只陶杯,从这杯中,人们饮入他们的生活。任何外国都不能命令别国的人民接受某种方式。此所谓自己活,也让别人活,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当前全球化背景下,这是任何国家或民族都应遵循的,日本已经在这个问题上付了学费,希望它吃一堑长一智。而中国,完全可以依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发展,走和平崛起之路,只是希望不再出现第二个日本,强行输出自己的价值和认识。

本文网址://m.jym1.com/zuowen/130227.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