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句子 > 作文 > 导航

顾城的诗读后感

最新顾城的诗读后感。

顾城的诗读后感 篇1

顾城的诗很难懂,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诗人的心。

肤浅地谈下我的读后感:这是诗人的一个梦,顾城试图透过诗将梦重现:我将铁链理解为阳光(一节节阳光的铁链),因为此梦和水有光,所以出现一系列意向:泉水、大海、鱼——而有水则有岸则有“台阶”,大海同晴空一样都是青色,鱼与‘鸟’相恋象征宿命的绝望。

白马从森林深处踏着闪烁的阳光奔来,开遍鲜花。青色的大海翻滚的海浪便是我的火焰,是这晴空最强的兵,它们能够冲破一切束缚夺向自由。在海中,我望见飞鸟与鱼相恋,我想起了你……然而这阳光确如铁链般沉重,我的自由只在梦中。

这是一曲对心中完美的颂歌与哀歌,表达了诗人对真善美的追求(或许是感情),我所有的花都从梦里出来,我所有的梦都从水里出来,应对大海,我低声说了声你的名字。——我所有的花只为你开。表达的爱慕之意溢于言表,然而字里行间却充满绝望与孤独——我们都在阳光的铁链下行走,你我的结局逃不了飞鸟与鱼的宿命。

顾城的诗读后感 篇2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与顾城的相识,大约是从这首诗开始的。

当然顾城不认得我,但我很熟悉他。

记得大约六年前,课堂上老师偶然间说起了一首诗。我记不得老师怎样描述顾城,只记得那简单的两句话“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我无法形容一个孩子懵懵懂懂的震撼,只觉得这首诗与众不同。“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类似的工整诗句是那个时期我接触的全部。回了家,我照起自己的眼睛,不是黑色的,是深棕色的,可我相信我也在寻找光明。

仿若是在初中毕业那年的某天,我在《读者》文摘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天真的创伤》,我蓦然间看到了那首诗,《一代人》。我始终没有忘了它,这一次,它又跃入眼帘的时候。我有了不一样的感受。我仿佛看到了一群黑夜中的行者,执着的走向那虚幻的并不见得真实的光明。时代与环境的黑色给了人审视生命命运的能力,却要用这样的赋予完成对荒谬的战胜。诗中有种力量,推动着我,我说不清是重还是轻。于是我来了兴趣,渐渐的入了文章。没有让我想到的是,文章提到了顾城的死亡。它提到了顾城用斧头先砍死了妻子,然后上吊自杀。文章接着分析了顾城的性格以及诗中透露的性格缺憾,可我再没看下去。虽然我们现在知道顾城的死亡一团重重,可是当时的我至为相信。那时正是我对于死亡的理解正要加深而未能深刻的时候,到现在我也不能确认是否当初了解顾城的死的震撼影响了我的人生观世界观。我也了解海子的坠落。那时我始终认为两个人自我牺牲式的毁灭难以理喻,是不能容忍的,是对于生命的亵渎。读《一代人》的时候,我不知道诗人是谁,我怀着神秘的崇敬;再读《一代人》的时候,我认识了顾城,可我怀了偏颇的鄙夷。

后来上学,我问同桌,“你知道谁是顾城吗?就是那个诗人,写‘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那个人。”“你知道他是怎么死的吗?”顾城的死亡成了我炫耀“博学广知”的手段……

时间的`马,累倒了。

后来大约就上了高三,就是不远之前。我生日的时候,朋友送我一本书,《顾城的诗与顾城的画》。她在封面上写道:希望你能享受活在书中的片片刻刻。又是这个人,我心想。我打开书,读诗,品画,然后彻底沉沦。手不离这本书,就算去剪头发,吃饭的时候,我依然捧着。捧着看的时候,什么都忘了。现在很多时候我想到那时景象都是感到幸福与恬静。“我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我和无数/不能孵化的卵石/叠在一起”“我的心爱着世界”“梦太深了/你没有羽毛/生命量不出死亡的深度”等等的诗句萦绕在脑际。也许是高三忙碌的生活让人喘不过气,在顾城那些诗与画毫无关系又深有关联的艺术中,我的呼吸舒畅极了。久违的自然味道,久违的真实呈现。再想到他的死时,我已不想从前的那样妄下推断,我尊重他的选择。我渐渐明白有些东西比生命要重要的多,当这些东西失去的时候,死又足兮呢?我也明白,一个8岁开始写诗,十几岁就读完个中国名著的天才而言,他自有他的理由。他的诗,虽然童真,梦幻,意识和印象,也许我看不明白,但确实是发自灵魂的作品。顾城,给了我在生活中停下来,慢下来的机会。

我不是一个多么深刻的人,或者说,我是一个庸人,无知,浅白,没什么文艺的内涵,所以当我想写写关于现当代文学的一点感悟的时候,都不知道从何处着笔。我只能写写顾城,写写这个与我似乎颇有缘分的诗人。当如今的我再读顾城的时候,我唏嘘不已。不仅仅是关于所有顾城的诗和画,所有他的经历他的生活,也是关于我逝去的时光。那么久了,我渐渐的了解了顾城,走进了顾城生命经历,我的人生观价值观慢慢的变化,我已不像当年一样天真。我每天为了前程和外来奔波,为了学分和绩点奋斗,我记得从前我还会静静地看看月亮看看天,还会走上高楼望望远,可好久好久都只有低着头,匆匆的赶路,踏着绰约的大地,向地平线看去。是否有一天,当我读起“所有早起的小女孩/都会到田野上去/去采春天留下的/红樱桃/并且微笑”的时候,所有都看不到了呢?

最后的最后,我想的是,与顾城的相识是一场旅程,既是走向顾城,也是折返回自我。我难以评判他的诗作,还是用他自己的话作结,正如开篇一样:

《我的诗》

我的诗

不曾写在羊皮纸上

不曾侵蚀

碑石和青铜

更不曾

在沉郁的金页中

划下一丝指痕

我的诗

只是风

一阵清澈的风

它从归雁的翅羽下

升起

悄悄掠过患者

梦的帐顶

掠过高烧者的焰心

使之变幻

使之澄清

在西郊的绿野上

不断沉降

像春雪一样洁净

消溶

顾城的诗读后感 篇3

1、“月亮和星星是树枝撕裂天空时戳下的窟窿,透出的光”(见《星月由来》)

2、真挚,和那些我们生活的钢筋混凝土堆砌的城市比起来,《门前》一种透着泥土香的生活气息,没有理由的吸引我们,在那一时刻,我们觉得自己就是诗中的那个人。

3、“我的梦不会太久/她预备了萤火虫……”(见《说》)

4、顾城死于梦的破灭,死于对现实的绝望,死于江郎才尽,死于他的多重角色,死于他那忧郁的性格,死于天才的孤独,成为诗坛一道灰色的风景线。

5、“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见《一代人》)

6、四,我所推崇的顾城诗歌经典

7、一,顾城为诗坛所称道的四首朦胧诗

8、“我本不该在世界上生活/我第一次打开小方盒/鸟就飞了”(见《失误》)

9、顾城已经走了,然而他的诗歌将永垂史册!

10、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你用钥匙/敲着厚厚的墙。(见《小巷》)

11、“我要唱/一支人类的歌曲,/千百年后/在宇宙中共鸣”将顾城心中理想勾画得淋漓尽致,有一种冲天的豪气与霸气,展现优柔寡断的诗人刚强豪放的另一精神层面,这正是男子汉必备的气质。

12、抽象性,内容的多义性、变化莫测、想像、隐喻、曲笔、变形等手法,创造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见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

13、“松枝像绿漆的宝塔,露滴挂满银铃铛”(见《松塔》)

14、韵味无穷。

15、“在春天/你把手帕轻扬/是让我远去/还是马上返回?//不,什么也不是/什么也不因为/就像水中的落花,/就像花上的露水……//只有影子懂得,/只有风儿能体会,/只有叹息惊起的彩蝶/还在心花中纷飞……”(见《别》)

16、亲近自然的语句,表达他奇异的想象,给我们一个神奇而纯粹的世界,因此,读来让人感到纯净、透明,充满孩子的童趣与好奇。

17、多么形象的语言,奇妙诡谲的想像力!让人不得不叹为观止。

18、“白云是天的雪山/碧空是天的海洋/阳光是天的熔炉/阴霾是天的煤矿/星团是天的城市/流星是天的车轮/……天是幻想的家乡”(见《天》)

19、…………

20、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见《远和近》)

21、就是这样一个任性的孩子,却能让我看到那个在现实和梦想里挣扎的纯真的孩子,让我每每沉沦在这个孩子美丽的梦中,却也为这个孩子纯真的梦而伤感,而哭泣。我希望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像这个孩子一样美好而纯真的梦。但是不要像这个孩子一样还没有实现自己的梦却要将梦的蓝图焚烧。

22、“纯白的云朵/腼腆地从村间走出/化入摇荡的河水/淡褐色的沙丘/披着浴衣/在岸边等待。”(见《夏》)

23、“诗从我心中走出/去接受自己的命运/我独自呻吟了很久……”(见《诗从我心中走出》)

24、鲜亮洒脱,几乎俯拾皆是:

25、三,顾城的后期诗作

26、《天坛》、《中关村》、《虎坊桥》;顾城后期的作品,已经折射出诗人孤独而厌世的情怀,诠释了他痛苦而无奈的思绪,预兆了他突变的命运——

27、“太阳是我的纤夫/我抛下了新月/黄金的锚/太阳烘着地球,像烤一块面包……把我的足迹/像图章印遍大地/……我要唱/一支人类的歌曲,/千百年后/在宇宙中共鸣。”

28、读着顾城的诗总是会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他的诗总会给我一种真。他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让我特别的钟爱。他的这首诗让我感到了一种孩子纯真的美,悲凉又神圣。他会让你看到在一个复杂的世界有一个纯真的孩子在那繁闹的世界里呐喊,挣扎。他向往着光明,但是也不诅咒黑暗。他只是向往着那笨拙的自由。

29、“烟囱如平地耸立的巨人,不断地吸着烟卷,思索一种谁也不知道的事情”(见《烟囱》)

30、“汽车射出两道灯光/把黑暗的公路/变成光明的走廊……两排杨树撑着黑夜,枝叶伸展开来/又像是隧洞一样”(见《夜行》)

31、在这部诗歌全集中,我最喜爱顾城于1971年创作的一首气势磅礴的诗歌,深得诗仙李白的遗风,这首诗名为《生命幻想曲》:

32、“星星混着烛火/银河连着水渠/我们小小的茅屋/变成了月宫的邻居”(见《村野之夜》)

33、朦胧诗人或多或少具有忧郁的气质,有的甚至会思想走火入魔,产生莫名其妙或悲观厌世的创举;诗人顾城的忧郁史无前例,因为忧郁而杀妻及至治自杀,成为当代诗坛的一大憾事。另外一点必须申明:朦胧诗人大多将自己看作时代的代言人,将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寄予自身,这个使命委实过于沉重,一旦现实与理想失去平衡,便会产生绝望的情绪,自然做出异乎寻常的举措。闲话少提,书归正传。

34、“太阳落山了,世界像一幅巨大的剪影”(见《黄昏》)

35、肤浅下的深刻.《远和近》是一首表现特定心理和审美情趣而有些朦胧的诗,表达含蓄、我同处地上,你既然能看到我,说明我在你的视线里,双方距离并不遥远.而“云”处天际,它与人的距离遥不可及.诗人透过表层形象着意揭示了一种心理距离的远和近.人与人,虽然近在咫尺,但心理却存在各种隔膜与不可逾越的鸿沟,因而觉着“很远”.而人与云、融洽.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了心理距离与物理距离的不和谐,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追求与向往.总之,小诗《远和近》给人一种童话般的美感,深刻地提示了表面悖谬而实际合理的现象.读罢,“余音绕梁”,令人回味不已.有关距离——读顾城的《远与近》《远与近》是顾城的名篇,它像是块水晶,小巧精致,又包含了无限的光与影的内容.品读过后,满怀的感动,在可说与不可说之间.《远与近》只有一个画面;两个层次:看、我、长存于我们生活中但经常被我们忽略的哲理.教科书上是这么说的:对生命存在的评价,对人的评价,揭示了人和人之间的隔膜、我、艺术摄影作品都是捕捉瞬间影像的,一瞥,一回眸,一惊愕,一锁眉,都有无限广袤的含义.正面是作者的主观阐释,侧面是人物本身的坦然发言.《远与近》还能给我们很多联想,唤得我们很多共鸣.它短小精悍的外质包裹着丰富的内涵.可以这么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我”和“你”.

顾城的诗读后感 篇4

我想一定会有人并不喜欢这本书。

快乐的人,长大的人,无所畏惧的人,每天乘地铁上下班从来没有表情的人,有很多钱的人跟想有很多钱的人,生活精彩的人跟生活苍白的人,不会发呆跟浪费时间的人,说谎跟不说谎没有分别的人,坚强的人,幸福的人。

几乎所有人都背得出只有一句的《一代人》,我买到这本书后开始追究要去寻找白昼的顾城,他用裤脚裁成的厨师帽,岛上的日子,爱情或者仅仅只是纠缠,血跟死。越看越没有头绪,这是个匪夷所思的人,他活着只为了自己,死了也是。找到他生前一次诗会的录影资料,只见单薄的南方男子,腔调细软矫揉,草草看到一半就关掉窗口,我也不知是怎么了。

想要认识一个人需要读他的历史,但想要认识一个诗人,或许就只需要读他的诗歌。

他的很多话并不像真正意义上的诗,不太刻意跟修饰,没有斟酌过用词跟断句,也没有特别固定使用的意象——然而,却非常好听,如果你读出来的话。

绝大多数时候他用第一人称写作,只用眼睛看你会觉得它们扑进你的目光里寻求庇护跟温暖,他说“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他说“我唱自己的歌”,他说“我是一个悲哀的孩子”,他说“在你的门前/我堆起一个雪人”。你的心会不由自主被他的句子软化,你会不忍心责难这个可能随时垂下眼睑无声哭泣的孩子。我试着读出来:“在纸角上/我还想画下自己/画下一只树熊/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发愣/他没有家/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他只有,很多很多/浆果一样的梦/跟很大很大的眼睛”。我试着读出来,陌生的句子,却那么像是我自己的声音。

他常常说使人哑然失笑的句子,星星月亮是怎么来的,喜欢发言的鸟雀讨论贮存谷粒的方法,不要告诉庙里的乌鸦那个偷苹果的故事,装着花籽而不是钱币的生日小钱夹,人要用布把星星盖好然后把灯碰亮。我常常在看的时候笑,读出来的时候哭。

夹杂在这些梦话一样的句子里,也有一些突然之间冷静了的话。“下山吧/人生需要重复/重复是路”;“有门,不用开开/是我们的,就很美好”;“村子里有树叶飞舞/我们有一块空地/不去问命运知道的事情”。他喜欢用祈使句,微微有些疲惫,但饱含真诚。把这样的句子截出来用即时贴粘在随处可见的地方,就能布下温暖,埋下力量。

有时候我觉得他是个根本就没长大的孩子,可能直到死他都没明白这个世界的真相。但又有些时候,我觉得他深邃得可怕,嘴角时刻都潜藏轻蔑,举起利斧时都不恐慌。他用孩子的口吻说话,一字一顿,认真用力;他也用复杂跟迷离的词句,像昂着头的法师说出的谶语。他的世界大概就是黑白交叠的,是颠倒的,时老时幼,时真时幻。就像这个版本里选入的顾城手绘的插画,有些根本就是儿童简笔画,另一些却显得诡异奇谲。你很难说,哪一个才是真正的顾城。

但不管怎样,我也相信,一定会有一些人喜欢这本书。

做错事会脸红哭泣的人,收集糖纸跟星座卡片的人,对着公车里的小朋友微笑做鬼脸的人,摔倒了自己爬起来不掉眼泪的人,正在长大的人。

一头一尾的两种人不一定不会是同一个人,他们有时候是这样,有时候是那样,有时候长大了,有时候变小了,有时候醒着,有时候睡着。就像这个在黑夜跟白昼之间徘徊的诗人,他是谁,我们永远也无法说清楚了。

顾城的诗读后感 篇5

顾城的诗很难理解。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诗人的心。

肤浅地谈下我的读后感:这是诗人的一个梦,顾城试图通过诗将梦重现:我将铁链理解为阳光(一节节阳光的铁链),因为此梦和水有光,所以出现一系列意向:

泉水、大海、鱼——而有水则有岸则有台阶,大海同"晴空"一样都是青色,鱼与‘鸟’相恋象征宿命的绝望。

白马从森林深处踏着闪烁的阳光奔来,开遍鲜花。青色的大海翻滚的海浪便是我的火焰,是这晴空最强的兵,它们可以冲破一切束缚夺向自由。在海中,我望见飞鸟与鱼相恋,我想起了你然而这阳光确如铁链般沉重,我的自由只在梦中。

这是一曲对心中美好的颂歌与哀歌,表达了诗人对真善美的追求(或许是爱情),我所有的花都从梦里出来,我所有的梦都从水里出来,面对大海,我低声说了声你的名字。——我所有的花只为你开。表达的爱慕之意溢于言表,然而字里行间却充满绝望与孤独——我们都在阳光的铁链下行走,你我的结局逃不了飞鸟与鱼的宿命。

《顾城的诗》读后感

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但我用它来寻找光明。

——顾城

很早就买过顾城的诗集,印象里的是人应该是执着于黑暗的夜给了我黑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朦胧诗人。他就像一个纯粹的艺术家,把心中的艺象和色彩转化成诗歌,像童话般明媚,带着些许忧伤。我始终记着形容他的那句话:

当代仅有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说的很矫情,却又很妥帖。

顾城在公众印象中总是戴着一顶由裤腿改造而成的帽子。为什么?根据他的解释,这是为了避免他的思想受到世俗的污染。因为他的灵魂告诉我们,他的诗告诉我们,当他的圣洁诞生时,他眼中的世界将永远被薄薄的一层灰尘所覆盖。

带上帽子,让他远离这个世界,也贴近这个世界。

《顾城的诗》读后感

顾城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但和许多伟人一样,他倒在地上,带着生命的花瓶。

他诗集的第一首诗,我最喜欢的诗,孩子和妈妈,妈妈和孩子,孩子犯过错误,妈妈从来都不温柔,孩子有困难,妈妈从来没有袖手旁观,这首诗是那么轻快乐观。但是我完全想象不到,他却杀了自己的妻子,自己又自杀身亡。也许他在事业上受挫,也许他没有得到关注,也许他没有摆脱阴影,但为什么他在诗歌中不能乐观呢

郎朗的精神融入生活,这样的文学明星也许不会熄灭,继续放射出明亮的光芒,照亮黑暗的世界。

再想想我们自己,我们也许也没有把自己写东西的情感,真用在生活中,伟大永远是口头禅,文章中写得惊天地、泣鬼神的感情生活却很难做到,何不从现在开始,打开心扉,吸取自己所产生的精华,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兵演练,所有人都做个伟大的人。

顾城的诗读后感 篇6

顾城,像一颗熠熠闪亮的星星,过早地陨落了,在诗人早已对生命看得通透的诗篇里早已有了预言:

在这宽大明亮的世界上

人们走来走去

他们围绕着自己

像一匹匹马

围绕着木桩

在这宽大明亮的世界上

偶尔,也有蒲公英飞舞

没有谁告诉他们

被太阳晒热的所有生命

都不能远去

我们读顾城的诗,感叹诗人的命运,也许顾城决绝地离去是他的童话世界里唯一的伤口。一直拒绝长大的他活得离现实很远,他用儿童的眼睛捕捉着五彩斑斓的自然万物,让生命变得无比丰盈有趣。

顾城的一生放在现实世界是一种不可否认的悲剧,然而放到他的童话世界里仅仅是一种追求爱情的纯真,他在我们无法进入到世界里只是个不想变成大人的孩子,他一直用孩子的眼睛窥视着当爱情走出了他的童话世界,他无法接受,也不会放手,结束就成了他唯一美好的选择。他用我们成人无法理解的方式执着地追求着。

也许我们追念诗人,也是期望自己拥有一颗纯粹的孩子心,期望自己拥有一双怜爱大自然的眼睛。正如诗人所写: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的诗读后感 篇7

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但我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

很早就买过顾城的诗集,印象里的是人应该是执着于“黑暗的夜给了我黑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朦胧诗人。他就像一个纯粹的艺术家,把心中的艺象和色彩转化成诗歌,像童话般明媚,带着些许忧伤。我始终记着形容他的那句话:

“当代仅有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说的很矫情,却又很妥帖。

顾城在公众印象中总是戴着一顶由裤腿改造而成的帽子。为什么?根据他的解释,这是为了避免他的思想受到世俗的污染。因为他的灵魂告诉我们,他的诗告诉我们,当他的圣洁诞生时,他眼中的世界将永远被薄薄的一层灰尘所覆盖。

带上帽子,让他远离这个世界,也贴近这个世界。

《顾城的诗》读后感

我想一定会有人并不喜欢这本书。

快乐的人,长大的人,无所畏惧的人,每天乘地铁上下班从来没有表情的人,有很多钱的人和想有很多钱的人,生活精彩的人和生活苍白的人,不会发呆和浪费时间的人,说谎和不说谎没有分别的人,坚强的人,幸福的人。

几乎所有人都背得出只有一句的《一代人》,我买到这本书后开始追究要去寻找白昼的顾城,他用裤脚裁成的厨师帽,岛上的日子,爱情或者仅仅只是纠缠,血和死。你看得越多,就越没有头绪。这是个陌生人。他只为自己活着,即使他死了。找到他生前一次诗会的录影资料,只见单薄的南方男子,腔调细软矫揉,草看到一半就关掉窗口,我也不知是怎么了。

如果你想认识一个人,你需要读他的历史,但如果你想认识一个诗人,你只需要读他的诗。

他的很多话并不像真正意义上的诗,不太刻意和修饰,没有斟酌过用词和断句,也没有特别固定使用的意象——然而,却非常好听,如果你读出来的话。

绝大多数时候他用第一人称写作,只用眼睛看你会觉得它们扑进你的目光里寻求庇护和温暖,他说“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他说“我唱自己的歌”,他说“我是一个悲哀的孩子”,他说“在你的门前/我堆起一个雪人”。你的心会因他不由自主的宣判而软化,你也不会责怪那个随时可能掉下眼皮默默哭泣的孩子。我试着读出来:

“在纸角上/我还想画下自己/画下一只树熊/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他没有家/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他只有,很多很多/浆果一样的梦/和很大很大的眼睛”。我试着读一些奇怪的句子,但它们就像我自己的声音。

他常常说使人哑然失笑的句子,星星月亮是怎么来的,喜欢发言的鸟雀讨论贮存谷粒的方法,不要告诉庙里的乌鸦那个偷苹果的故事,装着花籽而不是钱币的生日小钱夹,人要用布把星星盖好然后把灯碰亮。我常常在看的时候笑,读出来的时候哭。

夹杂在这些梦话一样的句子里,也有一些突然之间冷静了的话。“下山吧/人生需要重复/重复是路”;“有门,不用开开/是我们的,就很美好”;“村子里有树叶飞舞/我们有一块空地/不去问命运知道的事情”。他喜欢用祈使句,有点累,但充满诚意。

把这样的句子截出来用即时贴粘在随处可见的地方,就能布下温暖,埋下力量。

有时我认为他是个从未长大的孩子。也许他直到死才明白世界的真相。但又有些时候,我觉得他深邃得可怕,嘴角时刻都潜藏轻蔑,举起利斧时都不恐慌。他用孩子的口吻说话,一字一顿,认真用力;他也用复杂和迷离的词句,像昂着头的法师说出的谶语。

他的世界大概就是黑白交叠的,是颠倒的,时老时幼,时真时幻。就像这个版本里选入的顾城手绘的插画,有些根本就是儿童简笔画,另一些却显得诡异奇谲。你很难说,哪一个才是真正的顾城。

但无论如何,我肯定会有人喜欢这本书。

做错事的人会脸红哭泣,收集糖纸和星座卡片的人,在公交车上对孩子们微笑和做鬼脸的人,摔倒不能哭的人,成长中的人。

两种人在一头可能不是同一个人。有时候他们是这样,有时候他们是那样,有时候他们长大了,有时候他们变小了,有时候他们醒了,有时候他们睡着了。就像那个在白天和黑夜之间徘徊的诗人,我们永远分不清他是谁。

《顾城的诗》读后感

朦胧诗在诗人顾城的手上,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有时如水清澈,有时似云无垠,但当一切寂静无声,反复阅读它,便会读出其中最真挚、最富有哲理的东西。

读到《自信》时,是期末考试的前一周。寒风嗖嗖地吹着,透进围巾的缝隙,使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这像是在告诉我期末考试,将会像潮涌般袭来并无声覆盖。

而我的数学也将会卷进这场风暴中。这摆在眼前的事实,让我的心情一落千丈。我翻开了《顾城诗选》,知道只有这些小诗才能让我抛开烦恼。

第一次读到《自信》时,还不是特别理解,但当再一次读时,便有了自己的体会。我心里有个小男孩。他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他用自己的努力成功了,脸上带着微笑自豪地走在前面。另一个像两只豌豆,但他是虚幻的。他皱着眉头,像个哭泣的人,这就是他的命运。

多么形象的一首诗,简洁但又富有真理。

是啊!人的命运是要靠自己掌握的,正如英国丁尼生所说的:“人就是人,是他命运的主人”。

我们不能盲目相信命运,认为一切都是注定的,更不要相信那些算命的人,看着所谓的手掌和脸。如果他们真的知道怎么算命,为什么不自己算命呢?为什么他们还坐在街上等生意?

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反省、去思考吗?

雨果说过:“当命运递给我一个酸的柠檬时,让我们设法把它制造成甜的柠檬汁。”是的,每个人的命运都不相同,在他们刚出生时,就像是拥有了一幅新的画卷,这画卷也就是他们的人生路程,至于最后是暗淡无光,还是绚丽多彩,就看他们自己是怎样涂写的了。

所谓:“是燕雀,是鸿鹄,就在一念之间”。

贝多芬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我觉得现代社会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无论你是男是女,是贫穷或富有,是白种人,黄钟人或黑种人,都有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美国黑人候选人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自信,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打破了美国黑人候选人的纪录,创造了自己的奇迹。

过去,由于严重的种族歧视,黑人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地位低下,但现在,事实证明,只要他们愿意努力,敢于掌握自己的命运,就一定能够成功。

我突然想到了我自己,在我的数学成绩频频“创造新的纪录”时,我想到的不是努力去克服它,而是想用我的强科去弥补我不高的数学成绩。这种听天由命的学习是我总分降低的主要原因。我开始感激我现在明白了这一点。虽然时间不多了,只剩下一个星期了,但我相信只要我肯努力工作,改变现实,就会有进步。

冬天的阳光是温暖的,柔和的,像是逆境中的一丝希望,启示人们不要放弃,前面就是光明……手中的《顾城诗选》被撒满了阳光,我忍不住再读了一遍,感谢它在我迷惘时给予我一条通往成功的路。

顾城的诗读后感 篇8

初次接触顾城的诗是因为那首“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后来,“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也让我印象中的顾城多了一份浪漫气息。但直到我真正看完了他的诗集后,我才对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从他诗中我能够感受到他丰富而温柔的内心。他的诗就像是一个孤单而又笨拙的小孩。不论是《野草》中略带寂寞的无名小花,又或是《远和近》中因为感情而苍凉的心思,还是《结束》中悲壮的被上帝藏进浓雾的砍残的月亮,都看得到他如同晶石般在不断低吟,呐喊的心。

这本新的诗集带给我的是另一个顾城,一个写着古体诗和寓言叙事诗的顾城。他的不少古体诗会让人惊讶,才高凌天庭,狂歌万世行。自嫌天地小,却到山海空。词若清泉酒,命如黄花消。尘世葬千回,诗魂总轻飘。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同李白一般的飘逸与洒脱。写朦胧诗后,古体诗变得少了,也依然断断续续地写着,味道却和他晚期的现代诗一样,有一种澄清的悟性。诗集中后半部的寓言诗写得十分生动,想象丰富又鞭辟入里。

顾城认为诗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他要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天国的门,去表现纯净的美。他在用稚气的理想拯救天地,他要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悲凉又崇高,崇高又圣洁。一语洞悉了大世界的斑驳,用孩子般的梦想诉说这一切大概比成人的呐喊更具震撼。

北岛呼喊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时,顾城却在执著的画着笨拙的自由,他让小河快乐,让长满淡淡的茸毛的丘陵相爱。他没有诅咒黑暗,而是把自由和光明搬进诗中,就像一场暴风雨后,一切都十分平静,世间甚至没有一星半点的尘埃飘动,受了洗礼般变得干净,心也不染风尘。在物欲横流的人寰世界里,会出现一个十分无辜的小孩,便是顾城。我很长一段时光无法理解顾城最终杀妻后又自尽的行为,我父亲说正是顾城到末了也没有看透人情与世故,才没有舒婷一样的超然与恬淡。此刻想来顾城大概是看透了的,但最终也无法理解和妥协。正是看透了,所以黑暗更加黑暗,正是因为与生俱来的高洁才更加憎恶丑恶吧,终究是无法容忍了,于是有了精神分裂的结局。

可是无论最后结果怎样,从顾城的诗中却始终都能感受到他清澈、纯净的心,裹这一种与生俱来,对心灵上的光明的憧憬。尘世纷杂,便多给自我留一席清净之地吧。

顾城的诗读后感 篇9

题目:《顾城的诗》

黑暗的夜给了我黑的,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

很早就买过顾城的诗集,印象里的是人应该是执着于“黑暗的夜给了我黑的,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朦胧诗人。

他就像一个纯粹的艺术家,将心中那些倏忽而至的意象与色彩转化为飘忽、绚丽的诗句,童话般明媚,还带着些许忧伤。

我始终记着形容他的那句目:“当代仅有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说的很矫情,却又很妥帖。

大众印象里的顾城总是戴着一顶用裤腿改造成的帽子,为什么呢?按照他的解释,是为了避免尘世污染了他的思想。

因为他的灵魂告诉我们,他的诗歌告诉我们,他眼中的总会蒙上一层层薄薄的灰尘,而他的高洁却是与生俱来的。

拿顶帽子,让他远离了,也亲近了世界。

本文网址://m.jym1.com/zuowen/141683.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