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句子 > 作文 > 导航

董仲舒读后感

2024-05-31

董仲舒读后感(集合4篇)。

董仲舒读后感【篇1】

《董仲舒评传》是一部集历史、学术和生命于一体的传记性文献,主要针对董仲舒这位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描写。自古以来,董仲舒就以传世之名,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书不仅对他的思想和作品进行了详细的解析,也对他本人的人生历程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在阅读完本书之后,我深深地被董仲舒的思想和品德所折服,更对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的巨大贡献深感敬佩和钦佩。

首先,董仲舒对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儒家学派中的一位重要代表,其主张是“统一三教,合一道德”,这一理念对后来儒家学派的影响非常深远。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详细阐述了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和儒家治国理政的思想。他强调了人的自我修养和道德纯洁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君王的职责和权利,以及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标准和要求。这些思想观点不仅为后世的儒家学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指导,而且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其次,董仲舒的人生经历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欣赏。他自幼聪明智慧,十分勤奋,一直追求道德的完美,将道德看作他人生的追求目标。他在政治和社会上也一直保持着高雅的品德和行为,将儒家思想倡导到极致。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追求,同时也应该注重自我提高和不懈的追求,以不断和进步和完善自我。

最后,本书还生动地描绘了董仲舒在中国历史中的形象和地位。他以其丰富的思想和卓越的人才才华,深受古代官吏和名流的钦佩和敬仰。即便在历史的变革时期,董仲舒的思想和成就依然占据了重要地位,他的名字也始终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的重要代表而流传至今。

总之,本书的阅读让我更深刻地了解了董仲舒这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品德、人生和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了解和追求,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书对他的生动描述和深入的分析,也让我对我国古代文化和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儒家学派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我相信,这部传记性文献将会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读后感【篇2】

董仲舒作为改良儒学的符号性人物,几乎是被所有读过书的中国人所了解,然而大多数人的了解都是中学课本上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不是十分了解诸多专家学者们对董仲舒的为人学说是如何评价的,但是从现今的状态来说,思想的统一历来总是被说成是王朝或者国家的统一的条件之一,然而教授过我的许多老师都对这种统一的思想怀有一些其他的想法,所谓道理不辨不明,没得辩论也就没有新思想了。统一的思想对当时的最高首脑是有利的,对长远来说往往为后世“辩证的分析”。因此,这一结论不能说是肯定的。

读了数遍董仲舒传,虽然词句还是那么晦涩难懂,总算能看懂一些。在班固的认识里,董仲舒一生最重要的就是他创立的具有神学色彩的涵盖天人关系的理论体系,所以在汉书董仲舒传的编写中,九成以上的篇幅用来记述了汉武帝三次问策于被推荐上来的贤人以及董仲舒三次对策。着三个对策因为主要讲述的就是天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也被称为天人三策。

我认为董仲舒思想的出发点是巩固君主制的需要,这一点在他的第一个对策中体现得很清楚。在汉朝以前,宗法制分封制实行了八百余年,君主都是从祖先那里继承王位,秦始皇自认为功绩盖过三皇,压过五帝然而他的位置也是从他父亲那里继承过来的。到了汉朝,开国君主本是一个平民,和继承王位没有任何关系,董仲舒的理论正好能解决这一尴尬,他说“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

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提出了君权神授的观点,君王的权利来自于命“命者天之令也”,上天命令人君继位,他就能成为君王,同时天下人要是归心于君主的话上天也会降下吉祥的预兆来恭贺,与此相对的若是国家发生了违背道德的事情,上天就会降下一些灾祸来示警。帮助君主改变不好的政令。

“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这样君主的权利**就变得至高无上不可动摇了。由于君主的权利是不可动摇的,他们为行使皇帝的权威找到了法律依据。与此同时董仲舒也对皇权做出了一定的限制,那就是天人感应,既然皇帝的权利来自于上天,当上天降下示警的时候,必须反省自身。

这也是后世帝王在面对一些自然灾害时,会颁布诏书的原因。但事实上,这一点并没有实质性的制约作用,从根本上达到了提升皇权的目的。

在董仲舒的对策中另外一个被反复提到的词就是教化“圣王之继乱世也,扫除其迹而悉去之,复修教化而崇起之。教化已明,习俗已成,子孙循之,行五六百岁尚未败也。”他把人比喻成玉,良玉不需要雕琢就是精品,可是有大量普通的玉是需要修饰才能成才的“然则常玉不瑑,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百姓就是常玉,教化就是雕琢。他把汉武帝和三王对比,认为汉武帝并没有什么什么差别,之所以上天没有按他说的天人感应降下祥瑞就是因为汉朝建国七十余年教化的事情却没有开展起来“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他把教化认为是最有效的治民手段,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化内容的选择就需要依靠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用仁来引导,用义来感化,用礼来约束。

这样通过儒家的教育的人民就能明白本分,安分守己,天下大治就到来了。董仲舒关于教化的观点是和他天人感应的观点相对应的,通过太学广泛的宣扬儒学,儒生在进入了朝廷以后又对解释自然的灾祥有着较高的发言权,这样儒家的地位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在后面的对策中董仲舒也自然而然的提出了罢黜百家的主张。

整个对策看下来我觉得问候刘歆对董仲舒的评价还是很恰当的,虽然他改造儒学成为了儒学领袖,但“犹未及乎游、夏,而曰管、晏弗及,伊、吕不加,过矣”。董仲舒创立的理论都是在为君主服务,出发点是统治的的集中和稳固,一定程度上符合了汉武帝掌权之初的统治需要,然而他个人在仕途上却并没有特别大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的重视儒学的建议也顺带被汉武帝所采纳。

从那时起,儒学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理论。所以对于儒家本身,董仲舒是功勋的,对于整个中国历史,都可以辩证地审视。

董仲舒读后感【篇3】

董仲舒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为西汉时期赫赫有名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著作《春秋繁露》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春秋繁露》是董仲舒晚年的杰作,书中对于仁义礼智等儒家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阐述。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和对人性的思考,他提出了许多独到而富有启迪性的见解,极大地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涵。

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强调了人的天性本善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天生应具备的品质就是善良、正直和公正。然而,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人的天性逐渐变得偏离了本善。董仲舒主张通过教育培养人的品德,让每个人都能回归到本善的状态,从而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

董仲舒还强调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他认为,君子追求的是道德的高尚和博大,而小人则只关心个人利益和权力。他提出了“君子之志,道也”,强调了君子追求道德的重要性。他认为,君子应该以仁义礼智为基础,通过自身的修养和道德标准的确立,来引导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董仲舒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特别是对于政治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提出了“天人感应”的理论,指导了中国古代政治家的执政之道。他主张官员应该以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仁义为准则来治理国家,以公正和公平来对待人民。他的思想增强了中国古代政治的道德性和人文主义的色彩。

此外,董仲舒还关注了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层面的发展。他在《春秋繁露》中提出了“心强则神明,心衰则神灭”的观点,强调了人的心态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只有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才能追求更高的目标,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

总的来说,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是一部思想深邃、内容丰富的著作。在这本书中,他对于人性、道德、政治等方面的思考和论述,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贡献了宝贵的智慧。他的思想给后世留下了很多启示,对于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董仲舒的思想让我们认识到,只有通过道德的教育和个人的修养,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董仲舒读后感【篇4】

董仲舒,传说是董永和仙女生的儿子,《董永变文》叫董仲,《清平山堂话本》收宋元小说《董永遇仙记》说董永与织女婚后,生一子名叫“仲舒”;《槐阴记》也叫董仲舒。明代《董永宝卷》叫董震清。它是汉武帝初年的一位大儒家,是中国古代一位值得我们称颂的大儒家。

他在给汉武帝的治国对策中所提出的建议;为中国儒家文化的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早年用功读书,“三年不窥园”,以研读《公羊春秋》出名,与胡母生齐名,景帝时曾任公羊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主张更化善治,“前德而后刑”,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董仲舒的弟子很多,他讲学的方法是“下帷讲诵”,讲课时用幕布围起来,只教高才生,一般学生则由高才生去教,因此很多董派弟子根本没见过董仲舒本人。他的弟子有出色的,褚大为梁相,嬴公为谏大夫,吕步舒为丞相长史。

董仲舒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建议以“弱枝”或“小末”的方式严禁王侯大臣擅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流行于汉代的谶纬都是继承了董仲舒的感应、灾异之说。董仲舒还把《公羊春秋》用于司法上,提出“《公羊》治狱”,即《〈公羊〉董仲舒治狱》,是汉代酷吏产生的基础[5]。从而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

《汉书-董仲舒传》评:“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亡以加。管晏之属,伯者之佑,殆不及也”。

这是东汉史家对董仲舒民族政策意义的充分肯定。

公元前141年,孝景帝驾崩。景帝是继文帝之后,又一个奉行黄老清静无为、与民休息之治,从而实现“文景之治”的君王。史称景帝时期,仓禀丰实,府库饶财,移风易俗,黎民淳厚,西汉社会从经济到治安都达到了农业社会美好的极点。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朝廷的无为放任,诸侯骄恣,豪强坐大,商业地主侵渔细民,割据势力业已形成;再加之四夷侵临,匈奴寇边……班固论当时形势曰:“汉兴六十余载,海内义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汉书·公孙弘传赞》)在升平的表面景象下,西汉社会实已潜藏着严重的危机。

急需有为之君起而进行大刀阔斧改革,制祸患于未发,防斯民于土崩;更进而结束无为之治,乘仓实财饶之运,大兴文教,再建武功,在足食足兵基础上,去迎接儒家理想中礼乐教化的盛世太平!可是,景帝只是一个继体守文之君,他实现文景之治的最大奥秘只是“无为之治”,在民力凋弊之时让其自创财富,自食其力。文景之治的到来与其说是文景君臣之治,不如说是文景之治的放松。

怎样在物质丰富的基础上实现大治,文景君臣就无能为力了。历史上,这项任务落在汉武帝头上。汉武帝的继位给西汉社会带来了新的气象,也给儒学的复兴带来了希望。

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又令郡国举孝廉,策贤良,而董仲舒以贤良对策。汉武帝连问三策,董仲舒亦连答三章,其中心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史称《天人三策》(或《贤良对策》),后被班固全文收在《汉书·董仲书传》之中。第一策主要是“天命”和“性情”问题。

汉武帝问:“三代受命,其符安在” ;“灾异之变,何缘而起”;“性命之情”,为何有善恶良莠之分?当务之急,“何修何饬”,才能使“百姓和乐”,祥瑞普降呢?

董仲舒正告说,有天命存在,灾异就是天与人的对话: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惊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天人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国家政治有失,天就出现灾害来谴责他;如不知道自我反省,又出怪异现象来警告他;如果还不知悔改,天才改变成命,使其丧邦失国。这就是“天人感应”,天和人可以互相感应,互相影响。

他说王者将王天下,天必出现一种非人力所能引起的征兆,此即“受命之符”。如果“天下之民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对于人性善恶问题,董仲舒说:

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质也,惰者人之欲也。或夭或寿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治乱之所生,故不齐也。生命是上帝的命令,性是生命的本质属性,情感是人的欲望和情感。

人性具有仁爱与不仁道,寿命长短,这是造物主(教化)与社会环境(混沌控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天命无法改变,而社会环境却可以改良。

十年磨一剑,三载不窥园的董仲舒献策正是汉兴七十余年之际。汉初的皇帝,吸取了秦始皇暴政至二世而亡的教训;需要对内施行仁政。正好此时他提出的;尊孔,推行官管学校的治国对策被汉武帝采纳。

从此,读书人学习、尊从孔孟之道成为国策。因为学者遍布朝廷高层和社会基层,他们学习儒家文化,教书育人。因此,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主脉。

再经历代大儒(如宋代朱熹等)的研习、传承和深化,儒家文化就成为延续至今的中华文化之根。

今天,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种“思想”“主义”都想成为中国文化思想的主流。从而造成人们信仰、思想的混沌,观念的杂乱。在文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要增强文化软实力,必须牢记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要感谢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完整的文化遗产脉络,一个值得中国人骄傲的文化根。

我今天之所以重提董仲舒,是希望我们能永远记住、纪念、尊敬这些使我国优秀文化、优秀经典得以传承,使儒家文化得以延续光大的中国古代先贤。

本文网址:http://m.jym1.com/zuowen/156699.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