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句子 > 作文 > 导航

史记陈涉世家读后感

史记陈涉世家读后感。

史记陈涉世家读后感 篇1

小时候受课本和老师误导,是把陈胜吴广当英雄来崇拜的,看完整篇才知道,英雄还是英雄,不过是草莽英雄而已,完全不值得崇拜。到了我这个年龄,看过太多理想的幻灭和现实的残酷,没有怨天尤人已算心宽,对人对事能做到理解和悲悯已是不易,大概不会轻易崇拜任何人了吧。那一句“苟富贵,无相忘”成为多少学子少年相交的誓言,却不知道真正当陈涉富贵时,当时一起佣耕的朋友来找他,陈涉因有人劝告“客愚无知,专妄言,轻威”而“斩之”,就这么杀了微时的朋友。当时誓言犹在耳边,只是人已变脸。唉,是该怪微时的朋友不识趣呢,还是怪陈涉心狠呢,还是形势逼人呢?还有那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曾经多么感动和激励少时的我们,历经世事才知道,少年立志固然是必须的,但是绝对不是足够的,真正面对现实时一定要审时度势不断调整提高才可能实现你的志向,就算侥幸实现了,你得到的真的是曾经向往的吗?另外然后呢?然后应该如何面对登上山顶短暂欣喜后的茫然,如何调整自己向下一个目标进发?人生太多问题要面对,绝非一两句豪言壮语可以解决。还有那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固然表现了陈涉敢于反抗权贵的精神,不过呢,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要把王侯将相这种职业做好,还真不是一代两代可以完成的,更不是振臂一呼那么简单。

嗯,有点离题了,写回来写回来。陈涉世家记叙了陈胜(字涉)吴广于秦二世时期不甘忍受秦暴政压迫揭竿而起起义反抗秦朝统治,各地民众纷纷响应,最终导致秦朝灭亡的历史故事。

本篇还用三分之一的篇幅论述了秦朝能够灭亡六国一统天下却因“一人发难而使秦王室七代宗庙全部坠毁”的原因,这在我看过的史记篇目中是少有的,司马迁善于将自己想说的观点掩藏在一个个历史故事中(就好象CCTV“用事实说话”一样),而一般不会直接论述,大概这一篇的主角太特殊吧,纯粹的直接由底层民众打翻王侯将相的传奇,让作者不能不深入寻求其中原由。在我看来,道理很明显,“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然后人毁之;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秦二世灭亡的主因还是应该从秦朝统治者身上找,失人心了嘛,如果不是失去了民心,怎么会让陈涉这种蝼蚁小民一呼百应呢,说一句主旋律的话,“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史记陈涉世家读后感 篇2

史记陈涉世家读后感 (一)

这个暑假我有幸拜读了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呕心沥血创作出的名着——《史记》。

书中记载了从黄帝到汉代3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作为二十四史之首,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鲁迅的评价极为准确——“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全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史记》既是一部史学巨着,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巨着,它开创了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这一切,不仅充分体现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和无畏的批判精神以及爱憎分明的正义感,还表现了他高超的文学技巧和语言艺术。

《史记》中对古代优秀人物的颂扬,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丑恶现象的**,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但那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遥远的时光。它不是文学作品的虚构,而是历史的真实再现。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我仍记得“陈涉世家”。反对暴秦揭竿而起的陈胜、吴广起义军,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精神,成为历史中一面鲜亮的旗帜。

他曾苦做农耕,深知苍生黎明之苦。他以首义之功,揭开一场农民起义的序幕。他以“张大楚国”为号召,借项燕之名,行正义之事。

虽以身死告终,却仍为后人所景仰。我亦是敬佩万分。

《史记》作为一本历史巨着,带我穿越回了滚滚红尘,我恍然看见,三千年的光阴,汇聚成一首悲壮的历史长歌。曲已终,人未散,诉说那历史车辙下最深沉的岁月。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每每吟诵这句诗,便觉得一股血腥风之豪气席卷过五千年青史的长卷。“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而在风雨飘摇的秦末,燃起乱世的战火中,毋庸置疑那第一只手,是属于陈胜的。

史记陈涉世家读后感 篇3

秦国经过数代人的经营,到了秦始皇时代,终于制六合,吞八荒,吞并六国,统一天下。本以为是旷古铄今,传承万世的基业,却在一个“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的陈胜的首先发难之下,一溃而终至亡国。

史家们(包括司马迁)分析秦的亡国,都说是因为秦政过于暴苛,而没有顺应形势,施行仁政。是啊,民众们经过了那么多年的战乱,其实心里是盼望着能够过上没有战争的日子,享受和平的安定。估计秦始皇是因为惯性的问题,没能及时的刹住车,又或者是他天生有暴力倾向,根本从意识人就没有想过要刹车,他延续着他的暴政,说不定更加暴虐。他活着的时候,由于他足够的强大,人们还没敢有太大的反抗,等他身死,篡位而立的胡亥根本没有能力掌控全局。陈涉就是在一次明知左右都是死的情况下,冒险而借扶苏的名义自立为王,带头起来反抗秦朝的。

陈胜从小就有鸿鹄之志,他在起兵的时候,就用了一句口号“将相王候宁有种乎!”,充分体现了他的心志,也完全挑起了起义民众的雄心。他们采用了“鱼腹丹书”这种老调却屡试不爽的办法,让自己成功的登上王位,一呼而百喏,登时全国各地到处都起兵开始造反了。

史记陈涉世家读后感 篇4

它通过“辍耕之垄上”“大泽乡起义”“据陈为王”等几方面的典型情节,展现了陈胜吴广的思想性格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表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扬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

感触一:陈胜的远大志向。在那样一个时代,作为一个被雇用耕地的人,他的地位多么低可想而知,可是就是这样一种情况下,陈胜却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发出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响彻天地的问语。他的志向不小。试问一下自己我们的志向在哪里呢?恐怕有些人还没有志向吧!

感触二:陈胜洞察时事的能力。他有着一双犀利的观察社会的眼睛,在当时路遇大雨时有较清醒地头脑去分析,当时人们可能的悲惨结局。现在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年代,可是有些人依然我行我素,看不清现代社会,不重视学习,坐以待毙。这是行不通的。应该赶快加入学习的行列,不管你从事哪一个行业,离不开的是学习,而现在信息更新又快,没有信息便没有一切机会,所以需要我们广泛的涉猎,争取从多种渠道去得知信息,才能更好的立足于当今社会。

感触三:陈胜的起义准备稳打稳扎、步步为营。尽管他对当时的时事所作的分析准确无误但是当他行动起来时,他表现得小心翼翼,先是去占卜,当形势都非常有利于他时他没有马虎大意而是进行一番更周密的安排计划为万无一失,他不但把写着陈胜王的字条放在于肚子里,而且还在晚上点鬼火,装鬼叫,让人们不再疑虑,为起义做好舆论准备。这些都做好之后,他没有直接去杀都尉,而是先激怒都尉,让都尉先表现出凶狠再对都尉下手,+一件件事做下来人们的心已经都归顺于他了,再做起事来岂不容易得多了,陈胜肯定研究过心理学,很懂得摸透人们的内心。当今社会有些人也有着远大的志向,但具体实现起志向来就不如陈胜作的这样天衣无缝了,他们往往不太考虑现实生活和自己的实际就匆匆的作起来,以至于面对他们的只有失败。想做一件事就一定把它做好,想好,把可能出现的情况都作出判断与应对,等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时再做,相信结果就不会这么糟甚至会比较喜人的。

史记陈涉世家读后感 篇5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每每吟诵这句诗,便觉得一股血腥风之豪气席卷过五千年青史的长卷。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而在风雨飘摇的秦末,燃起乱世的战火中,毋庸置疑那第一只手,是属于陈胜的。

曾从一本书上看到:人的资质不同,又能差出多少?所谓无敌武士,不过力敌百人,纵横十六国的谋士,也有失手的时候。最后决定英雄的,还是他的心。他为何要凭临绝顶,俯瞰群山,这个是他心中的力量,可敌千军万马。

起初,我不懂,直到从《史记》泛黄的纸页中,看到一个正为佣耕的少年怅恨唏嘘的身影,叹息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瞬间,我仿佛穿越了千年的光影,真实地感受到了一股睥睨山河的英雄抱负。或许,早在那个阳光灿烂的下午,那一席发自肺腑的衷言,就已注定了陈胜这个不平凡的少年,将会在多年以后,步入历史变化莫测的舞台,大放异彩。

与其说是大泽乡那一场天降的瓢泼大雨,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不如说是陈胜那一句王候将相宁有种乎的咆哮,震荡了赢氏王朝冷酷残暴的铁血统治。

从入木三分的时事剖析,到勇谋兼备的军事策划,从舆论准备的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到起义发动的并杀两尉、为坛而盟。陈胜,这个寒门少年,完全展现了他一介布衣不应有的机智、胆魄和野心。

当大家都被陈胜的光彩吸引了眼球的同时,可曾注意到吴广?那个同为屯长的吴广,共商举事的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的吴广,他好象拥有不逊于陈胜的条件,无论人脉、胆量抑或计谋,但最后他仍是甘居人下。或者,从那张陈胜王的书帛,从他甘听陈胜调遣去篝火狐鸣日大楚兴,陈胜王时,就已慷慨地把宝座让给了陈胜,让他成为众人眼中首屈一指的英雄。我只能说,吴广较之陈胜少了一颗英雄心,那是一种掌控天下扫荡六合的欲望,那是一种卓尔不群唯我独尊的胸襟。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大概就是最好的诠释吧。

我很佩服吴广愿为绿叶的情怀,但是英雄必竟只有一个,我仰慕英雄,确切地说,是仰慕陈胜那一颗勇于振臂一呼的英雄心吧。

陈胜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恰恰揭示了秦王朝的腐朽所必然吹响的改朝换代的号角,这正是强极则辱、官逼民反的真实写照。高压手段,坑杀战俘换来的四野臣服,是恫吓下的屈从,不知柔怀则为乱国之本。太宗皇帝说得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陈胜、吴广在秦末的战场上浴血奋战时,他们怎能想到自己只是这一场颠覆江山的鏖战之配角而已,他们的出场只是为了拉开楚汉之战的盛大序幕。农民起义注定有农民的局限性,就象一蓬烟花无论绽放得多么惊艳壮丽,也难逃灰飞烟灭的历史宿命。

陈胜得势后,诛杀故人,由是无亲陈王者,骄傲自大,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听信谗言,诸将以其故不亲附。凡此种种,焉能不败?部下田臧与吴广有隙,假传王令斩之,秦二世命骊山修阿房宫数十万工匠充军反扑,情况急转,涉之车夫贪功斩陈胜首而献之,诸将纷纷立之为王。凡此种种,焉能不亡?

必竟是布衣出身,没受过先贤治国之道的熏陶,摒弃了文化忠孝礼仪的学问。陈胜,那个揭竿而起欲救万民于水深火热的英雄,那个直捣黄龙凭一腔热血欲创万世基业的英雄,应该就是千万农民的代表吧。代表了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愤怒,他们的反抗,他们的不甘。曾经那颗英雄心殷红如血、光耀天地因为里面承载的是天下动荡、人民疾苦,后来,那颗英雄心黯淡沉沦、一不振,因为里面牵念的是荣华富贵、淫逸骄奢。他失去了那颗英雄心,所以他败了,也代表着农民的素养难抵红尘声色,终不足以踏入历史的最高点掌控河山。

陈胜虽已死,其所置谴王候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记载到史册上的,也不过是这只言片语罢了。自陈胜后,民心鼓舞,纷起倒秦,所以才有了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的光辉,却都是后话了。

升沉荣辱,布衣将相,成败英雄心。

史记陈涉世家读后感 篇6

《陈涉世家》记叙了距今两千两百多年前的秦二世时期陈胜、吴广率领农民在大泽乡起义的>故事。义旗一举,天下民众纷纷响应,“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如此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当时暴秦的法律残酷、徭役繁重、赋税无度等。

因此,一个国家的治理应该建立在人民的基础上,才能使它富强起来,否则,它只会衰落和灭亡。

秦朝灭亡,汉朝建立。统治者向秦朝学习,减少农民的赋役,重视人民的美德。老百姓安居乐业,社会自然安定。国家安定,人民幸福。如果汉初不以民为本,这些成就会从何而来?

唐朝是古代中国最繁荣昌盛的时期。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于是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呈现出“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如果历代皇帝都像李世民那样以人为本,就会有陈胜、吴广这样的起义。不幸的是,以人为本的皇帝太少了。

隋朝末年,隋炀帝征集百万民工开凿大运河,建造龙舟,逼得农民纷纷起义,加速了隋朝的灭亡,“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说得正是隋炀帝这一类的暴君。

世事两茫茫,盛衰岂无凭?以民为本,大兴治国之道,国家必然繁荣昌盛。不得民心,一心只为“私”字奔忙,衰败早已注定,因而就必然会有千千万万个陈胜、吴广起义。

史记陈涉世家读后感(二)

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必须从小立志。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出自于司马迁写的巨著《史记?陈涉世家》。文中的陈涉,年轻时就有远大的抱负,不甘心一辈子替别人耕田种地,面对在一起耕田种地的平庸的伙伴,发出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感慨,立志要做出一番伟大的事业。

在大泽乡,以陈舒为首的900多名士兵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建立了张楚政权。陈涉的首创之功,与陈涉年轻时就有远大的抱负是分不开的,因此,我认为,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必须从小立志。

人们常说,“立志才能成才”,“有志者,事竟成”.的确,我们要想报效祖国,首先就得树立起远大的志向,只有这样,才会有奋斗的目标,才会有不竭的动力。

作为一名初中生,我们的志向应该是:努力学习,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同学虽然也有努力进取之心,却只有三分钟的热度,一旦遇到困难就泄气,就打退堂鼓,不能克服困难、持之以恒地学习;还有的同学,他们也想做遵守纪律、好好学习的优秀生,可是却管不住自己,时间一长就忘记了自己的决心;更有些同学,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以为努力学习是为了家长和老师,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些同学之所以有如此欠佳的表现,我认为主要原因是这些同学还没有真正在自己心中树立起远大理想。“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因此,我们要想成才,就要先立志,要立长志。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应该是我们年轻人的志向。

树立起远大志向,有了长远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还需要确定自己的短期目标。作为学生,我们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优秀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因为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成功的基础。一个没有文化知识、没有良好素质、有远大理想的人有什么用?

终究还是南柯一梦。只有逐步实现短期目标,才能最终实现长期目标。这样既有远大的志向,又有明确的短期目标,我们学习就会有信心、有动力,就不会出现那种“三分钟热度”和“无志者常立志”的现象了。

古往今来,因从小立志而事业有成者比比皆是。宋代名将岳飞,年轻时就立下了“收拾旧山河”的雄心壮志,后来成为留名青史的民族英雄;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因为从小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所以他能够刻苦学习,最终成为学识渊博、在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为中国富强而呕心沥血的杰出领袖。

我们青少年要想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将来报效祖国,成就一番大事业,也必须像陈涉、岳飞、周恩来那样,从小树立“鸿鹄之志”,并为之而努力奋斗!

史记陈涉世家读后感 篇7

这个暑假我有幸拜读了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呕心沥血创作出的名着《史记》。

书中记载了黄帝以来至汉朝巩固三千多年的发展史,它作为二十四史之首,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珍宝。鲁迅的评价极为准确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全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史记》既是一部史学巨着,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巨着,它开创了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这一切,不仅充分体现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和无畏的批判精神以及爱憎分明的正义感,还表现了他高超的文学技巧和语言艺术。

《史记》中对古代优秀人物的颂扬,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对丑恶现象的揭露,显示了中华民族疾恶如仇的精神品质。而那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它并不是文艺作品的虚构,而是历史的真实再现。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我仍记得陈涉世家。反对暴秦揭竿而起的陈胜、吴广起义军,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精神,成为历史中一面鲜亮的旗帜。他曾苦做农耕,深知苍生黎明之苦。他以首义之功,揭开一场农民起义的序幕。他以张大楚国为号召,借项燕之名,行正义之事。虽以身死告终,却仍为后人所景仰。我亦是敬佩万分。

《史记》作为一本历史巨着,带我穿越回了滚滚红尘,我恍然看见,三千年的光阴,汇聚成一首悲壮的历史长歌。曲已终,人未散,诉说那历史车辙下最深沉的岁月。

史记陈涉世家读后感 篇8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每每吟诵这句诗,便觉得一股血腥风之豪气席卷过五千年青史的长卷。“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而在风雨飘摇的秦末,燃起乱世的战火中,毋庸置疑那第一只手,是属于陈胜的。

曾从一本书上看到:“人的资质不同,又能差出多少?所谓无敌武士,不过力敌百人,纵横十六国的谋士,也有失手的时候。

最后决定英雄的,还是他的心。他为什么要俯视山顶的群山?这就是他心中的力量,可以打败千军万马。”

起初,我不懂,直到从《史记》泛黄的纸页中,看到一个正为佣耕的少年怅恨唏嘘的身影,叹息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瞬间,我仿佛穿越了千年的光影,真实地感受到了一股睥睨山河的英雄抱负。

或许,早在那个阳光灿烂的下午,那一席发自肺腑的衷言,就已注定了陈胜——这个不平凡的少年,将会在多年以后,步入历史变化莫测的舞台,大放异彩。

与其说是大泽乡那一场天降的瓢泼大雨,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不如说是陈胜那一句“王候将相宁有种乎”的咆哮,**了赢氏王朝冷酷残暴的铁血统治。

从入木三分的时事剖析,到勇谋兼备的军事策划,从**准备的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到起义发动的并杀两尉、为坛而盟。陈胜,这个寒门少年,完全展现了他一介布衣不应有的机智、胆魄和野心。

当大家都被陈胜的光彩吸引了眼球的同时,可曾注意到吴广?那个同为屯长的吴广,共商举事的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的吴广”,他好象拥有不逊于陈胜的条件,无论人脉、胆量抑或计谋,但最后他仍是甘居人下。或者,从那张“陈胜王”的书帛,从他甘听陈胜调遣去篝火狐鸣日“大楚兴,陈胜王”时,就已慷慨地把宝座让给了陈胜,让他成为众人眼中首屈一指的英雄。

我只能说,吴广较之陈胜少了一颗英雄心,那是一种掌控天下扫荡六合的欲望,那是一种卓尔不群唯我独尊的胸襟。“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大概就是最好的诠释吧。

我很佩服吴广愿对绿叶的感情,但肯定只有一个英雄。我敬佩这位英雄。准确地说,我很佩服陈胜的英雄之心。

陈胜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恰恰揭示了秦王朝的腐朽所必然吹响的改朝换代的号角,这正是“强极则辱、官逼民反”的真实写照。高压手段,坑杀战俘换来的四野臣服,是恫吓下的屈从,不知柔怀则为乱国之本。太宗皇帝说得好: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陈胜、吴广在秦末的战场上浴血奋战时,他们怎能想到自己只是这一场颠覆江山的鏖战之配角而已,他们的出场只是为了拉开楚汉之战的盛大序幕。农民起义必然会有农民的局限性,就象历史命运一样,无论烟火绽放多么惊艳壮丽。

陈胜得势后,诛杀故人,“由是无亲陈王者”,骄傲自大,“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听信谗言,“诸将以其故不亲附”。凡此种种,焉能不败?部下田臧与吴广有隙,假传王令斩之,秦二世命骊山修阿房宫数十万工匠充军反扑,情况急转,涉之车夫贪功斩陈胜首而献之,诸将纷纷立之为王。

凡此种种,焉能不亡?

必竟是布衣出身,没受过先贤治国之道的熏陶,摒弃了文化忠孝礼仪的学问。陈胜,那个揭竿而起欲救万民于水深火热的英雄,那个直捣黄龙凭一腔热血欲创万世基业的英雄,应该就是千万农民的代表吧。它代表了他们的斗争,他们的愤怒,他们的反抗,他们的不情愿。

曾经那颗英雄心殷红如血、光耀天地因为里面承载的是天下动荡、人民疾苦,后来,那颗英雄心黯淡沉沦、一不振,因为里面牵念的是荣华富贵、淫逸骄奢。他失去了那颗英雄心,所以他败了,也代表着农民的素养难抵红尘声色,终不足以踏入历史的最高点掌控河山。

“陈胜虽已死,其所置谴王候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记载到史册上的,也不过是这只言片语罢了。自陈胜后,民心鼓舞,纷起倒秦,所以才有了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的光辉,却都是后话了。

升沉荣辱,布衣将相,成败英雄心。

本文网址:http://m.jym1.com/zuowen/169248.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