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句子 > 作文 > 导航

柳如是观后感

2024-09-26

柳如是观后感分享。

到底该如何写好有关作品名的观后感呢?好的电影可以激发我们浓浓的兴趣,就算时隔多年,再次观看仍然充满感动。通过阅读和写作我们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我们听了一场关于“柳如是观后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柳如是观后感(篇1)

看完影片,我戏问朋友,“如果你是钱谦益,你会不会殉国?”朋友也戏答,“当然不会!”可是,我们只是普通的学子,而钱谦益是文学大宗,精神领袖啊!

只有空洞的叹息,有时,死亡,恰恰相反,是永恒的

柳如是,华丽、高贵,征服了她那颗强大的心,恐怕是钱谦益的才华和美德。在书院里,钱牧斋慷慨激昂地说,国将不国,又怎能苟活?这篇振奋人心的讲话,连同伟大的形象,铭刻在柳如是心中。

她说,要论才华,当像钱牧斋。

钱谦益以最大的叛逆和隆重的仪式,迎娶了心中最爱的河东大王柳如是。他们,不仅仅是夫妻,更是心灵的知己。柳如是终于得到了她想要的稳定,她心里一定很高兴。

李自成突破北京,八旗骑兵进入关口,明朝灭亡。在短暂的抵抗之后,南明王朝崩溃之际,河东皇帝邀请钱牧斋彻夜扫江。可是,她想的却是她理想的最辉煌的结局,夫君殉国,妻子殉夫。

无奈“河水太凉”,凉得浇灭了柳如是火热的心。

后来,钱老问柳如是,他是否从来没有爱过老人?是什么让曾经那样自信的人变得如此不自信?难道他对献城有愧?

对惜命有悔?……他说他不被人理解,柳如是说她无法理解他为新朝卖命!难道河东君看重的气节,文学大宗钱牧斋就看不到吗?

我如河东君一样,无法理解他在清朝做官。他曾说,明朝可能灭亡,但文人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是无法打破的。然而,科举考仕已经开始,日常教育行业也在正常进行。你为什么要当官?

似乎一切都只是掩饰的借口,掩盖珍惜生命的怯懦,掩盖对权力的渴望

柳如是,是秦淮柳隐的骄傲和风范,历经百年历史的洗礼,依然是秦淮江畔永恒的美。“桃花得气美人中”是才情;“海内如今传战斗”是豪情;奔走为牧斋,是痴情……

而钱谦益,你是舍不得离开美丽还是山水?……

柳如是观后感(篇2)

此去柳花入梦里,向来烟雨是愁端,自从赤条条的被抛入这个社会,经历了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事,那么多岔路口,那么多的无奈,我才明白,我们永远无法理解,发生在我们生命中的所有事,原来我们打算用尽一生的时间去奋斗去追求,也只为自己稍微过的比别人好一点,只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而此时的我们要只为寻找大学时代的那份心无挂碍和内心曾有过的宁静!回首浮生如梦,微笑如归固然是美好的,但我们的心是一座孤岛,在时间的海洋里,默默地等待着疲惫的漂泊者!等待那个属于我们的归人!

我想知道我是否有机会和能力给自己和关心我的人带来内心的安全感?时间,又是时间。在这个时光飞逝的时代,一切都在加速~~我也希望我的理想和希望能够加速!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既能相遇已是所修缘分,何必生同时?何必日日好?世人不过是看不破猜不透。

牧斋在狱里,柳如是前去探望,深牢之中更显伉俪情深,柳如是说:“你曾经问过我爱你什么,我说爱你的白发。”

丝白发是生命体验的见证。没有这一头白发,没有这次见面,柳如是的钱牧斋就可以感动!那些白发堆积了他的才华,他的知识,以及他所有美好而温暖的性格。正事白发给她带来了一个温柔的丈夫,他一生都是他的知己。

与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命运永远是一场劫难,寻个人共赴此生,又能深深理解彼此,爱也不过如此。大部分的我们消散在碌碌无为的人群中,日趋麻木的工作生活,奔着认定的目标,大的亦或小的,生命没给我们以眷顾能如柳如是般放开一切,改个名字便能忘掉杨影怜,寻到钱牧斋。我们的心里某个暗藏的角落里到可以安稳的放置着牧斋,放置着白发同沧桑的爱情故事,在暗流涌动里,自命不息 。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想象未来是多么美好,但是当我们真正跨过未来的门槛时,我们发现原来的未来是另一个现在,然后我们就束手无策了。不错,现实有时确实残酷到可怕,我们无力改变现实,正如钱谦益的无法改变一样,那么在真实发现无法改变的时候就接受吧,何必压抑?对于追求,要让自己的内心满足,无非奋斗而争取或是降格以接受,只是,做什么样的选择,需要我们扪心自问了。

可能是民族情结的原因,抑或是理想化太过严重,或者是太过于宏观,觉得清朝给中华带来的除了康乾盛世和北方的千顷领土外,却对中华的文化造成了极大的摧残。他们不是要传承孔孟的文化,而是在利用它,用它的丝线给它自己缚茧。那满人脑袋背后拖着的“猪尾巴”便是对中华的文化的蔑视。

由此,在永乐年间下西洋的气魄便被闭关锁国的愚昧所代替。当然,历史可以说清楚,但远不如生活的品位。

无论历史和时代如何变迁,那一段史实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不管是为官一方的牧斋兄也好,还是饱读诗书最后博取功名的陈子龙也罢~身为当代的我们都应该透过社会的另一角去为自己的人生好好努力 、好好拼搏!

柳如是观后感(篇3)

我读《柳如是别传》,简称柳传,用三联200101版。我边读边札记,这篇的编号是101,就是读第一章的第一篇札记,依序类推。

我写札记没计划,也没有章法,因为我不研究。我只是一路读下来,不时停一停,写写心得,议论品评些个。总起来说,这些札记算是一个杂拌儿的读书笔记。我不大懂中国古代传统或者说中国文人规矩的,也懒得在这方面“文明”或“文化”起来,因此我对柳传里的人都直呼其名,“钱谦益”、“柳如是”等等。说明完了。

第一章是陈老说做柳传的缘起。很浪漫。说在昆明时,陈老不要人家奉送,非要自家重金购,得“常熟白茅茆港钱氏故园红豆一粒”,于是“有笺释钱柳因缘诗之意”。

这里,陈老用了佛教术语“因缘”,我想是不是用“姻缘”更好?因为不论说“钱柳”,还是说“柳钱”,抑或单说一个“柳”,最重要的内容是“姻”。柳如是一生的亮点,现在看来,还就是偏偏做了“钱夫人”这一段时光,她之前的人生似乎是在为这亮点做铺垫。至于钱谦益,他不是落魄公子,却逢场作戏,弄花狎妓,这在我们都可以想得通。可为啥他偏娶柳如是?这真叫人感叹冥冥之中的力量了。所以我以前总是想当然地以为陈老写的是“姻缘”两字,这当然是错了。可是佛教的“因缘”貌似科学上说的“因果”一词。可是在具体解释上,“因缘”的含义很不明快,而且用在柳如是身上,也没有提示她的一生之亮点。莫不是“因”“姻”同音,助手错写为“因”,而陈老无法眼校,于是听音而过?咳,不去说这个词儿了,老先生用了就用了呗,再说也不可能改变了。反正基本意思还是明白的,我们就把“因缘”当“关系”看。陈老买了豆,就想笺注钱柳两人关系的诗了。注意,陈老不想笺注成钱柳两人的“诗全集”。

再说这一章的标题。“缘起”,它和“因缘”、“姻缘”都有“缘”字,但是意思有不同。“缘起”就是“原因”,只不过暗含了“牵丝攀藤”的关系。好像是说由打哪儿起,就这么一路走过来,于是就结了个果。“缘起”比“因缘”好解释,容易懂,又比“姻缘”更宽泛,不限于一种关系,因此做章标题是很好的。说成大白话,章一的标题就是:“我是怎么会写这部书的?”之类。

第一章的开篇是“咏红豆(并序)”,说了写柳传的一个缘起,那是睹物思旧,可是我看不懂诗,除了最后一句。所以诗里有什么微言大义我就不管了,这一点,全书如此。反正陈老的诗有大家诠释了。我觉得匪夷所思的乃是:陈老1938年在昆明西南联大时已经是大考据家了,本事最在从铜墙铁壁也似的文字里找出缝隙,然后一刀插进去,搞搞大,搞个墙倒砖碎,然后拿着自己更地道的证据来重新砌墙。他怎么会那么轻易地相信小书贩子说的“这粒红豆出自钱家故园”这种话的呢?即使小书贩子说这粒红豆是在钱家故园大墙外捡到的,可谁敢相信它偏是墙里结成墙外落的呢?柳传万事未写,就来这段浪漫故事,好像《红楼梦》写补天石。这从史学研究上讲,不是自找麻烦吗?所以我认为陈老是故意的。也许他正要示人以极荒诞的故事,才能透露出他有深深的隐情,那就是陈老太欣赏钱柳姻缘了,这个欣赏可以称为写柳传的“凄美爱情”之缘起。这个我信。不过我也想,一个国内外著名的大历史学家、教授,而且执教着,当然知道国家或广东省的中华中古史研究的“攻坚”重点,以填补中国史研究的空白。

陈老是学部委员(等值于今天的院士),完全有资格参与制定全国和广东省的社会科学研究X年规划的纲要,并就中华中古史的研究开列“指南”性课题名目,更能振臂一呼,挂帅拉起课题组,然后向中央或地方政府要经费,为国家的文化建设做贡献。即便陈老要完全做个高校里的独立研究者,先生以名望和权威,搞完全属于自己的课题,那也可以申请到经费,只不过应该谨慎的还是要对选题做一番筛选,岂可但凭一己之私情而投入柳传这样的题目?所以,我说做柳传是感动于“凄美爱情”,这个写作缘起的解释力是孱弱的。

昆明得豆后20年,柳传才开笔。在这段时间里,陈老拒绝了新中国社科院盛情邀请他出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长的职务。我以为这是一个转折点,是陈老自绝于国家主流研究领地的开始。尽管如此,北京和广州仍然给了陈老学术上的唯一特权,生活上的上乘照顾,政府和学校应该说是仁至义尽的。可是人情世故难免,至于日常的学术活动,你自绝于主流而孤傲,渐渐地,人家也不能老是来哄着你。所以我想陈老一定很孤独。孤独产生愤懑,愤懑容易自暴自弃,于是陈老偏要搞个杀鸡用牛刀,以大手笔做个无伤大雅却也不登大雅之堂的研究。我以为这是写柳传的心理因素缘起,可以叫“完美主义”。

缘起,有近缘,有远缘。排一下,昆明后20年是最近的缘起;昆明是中间缘起,亏得一粒豆;远的缘起可以称为“英雄情怀”,起于陈老的少年时代。“余少时见牧斋初学集,深赏”钱谦益书生谈兵论武的英豪之气,经典的是钱氏说在洞房里还和新娘柳如是“说剑”。陈老打小就“深赏”这个,这表明他自小并不文弱。能文能武是不少男孩的憧憬,《初学集》里说中国要亡“天下”了,于是复兴中华是匹夫有责,包括书生也不耻于谈兵。陈老童少时期虽然中国还太平,“而识者知其将变”。我们虽不知道陈老当年对这一变会是挺清呢还是助明?但是他要在心理上做得“英雄”,这和《初学集》里的钱谦益是没啥区别的。

写到这里,陈老可真来事了。他要考研钱柳因缘,可是说得简单些,这不能仅仅写爱史,而要通过两人的爱史来反映当时的中国社会史,反映这段历史里的有关人士的行藏、嘴脸……问题在于史料奇缺。陈老是极其重视史料的,史料不足,宁可不研究。陈老曾自陈为什么不研究上古史,即不研究顾颉刚研究的一段史,就因为缺史料而多传说、伪书。所以陈老研究中古史,特别是隋唐史。这段历史好比一个两头封住而中间有破绽的筒子。两头封住,有前史,有后史,于是桶内的史料一个也跑不掉。即便中间有破绽,也可以溜出去,于是就有中古的域外交往史。这是多好的一段原材料啊!

可是陈老坚辞了中古所所长之职,这叫人想到他是否真有点耍小孩子脾气了?可是现在,钱柳因缘是明清之际的事,本不在陈老的主业里。虽然陈老可以溜进场子敲敲边鼓,柳传也真是小鼓咚咚两下声。但问题还是缺史料,陈老为什么这次铤而走险呢?难道还是赌气在作怪?我虽然认为陈老写柳传,是有赌气的成分,不过我更认为陈老是深思熟虑的。他突发奇想,提出了“以诗证史”的研究方略。诗主要是钱柳的,容易找到。史料呢?在那时代,以钱谦益为代表的明末文人有个相对集中的诗歌主题,就是谈兵论战。因此一个历史事件发生,会有很多人写诗涉及。此外,文人喜欢做笔记,喜欢书信往来,喜欢斥责无行,乃至在注释诗集时,会把某诗涉及的时代背景讲得很详细,等等,这些就构成“史料”,它们一般是真实的,因为当初落下这些文字并不是供以后作假的。所以,人们只要收集到这些文字,再按史学研究的规矩,再审慎地做逻辑编排,那就可以实现“证史”了。

柳如是观后感(篇4)

《柳如是别传》读后感

《柳如是别传》是作者林清玄先生创作的一本小说,通过生动的笔触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主人公柳如是的成长历程和内心变化。读完这本小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柳如是的坚持和勇气,也深刻体会到了人生中要努力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和难题。

柳如是是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女性,她在公司工作了多年,具有较高的工作能力和人际处理能力。然而,她内心深处却充满了迷茫和不安。在面对生活中的一些失落和压力时,她渴望能够寻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于是,她决定离开现有的生活和工作,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开始新的生活,去追求自己充实而美好的人生。

在陌生的城市里,柳如是经历了许多艰辛和磨砺,也结交了一些真挚的朋友。这些朋友帮助她逐渐认识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和梦想,也引导她走出了一条充满挑战和成长的人生之路。通过这段经历,柳如是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无法避免会有风雨和波折,但要想获得内心安宁和真正的成长,只有不断面对自己的内心和问题,并积极探索、努力实践。

在读这本小说时,我不仅从柳如是的经历中受到了启发,也收获了很多关于“成长”的思考。我理解到,人的一生不能一味地逃避和躲避现实的压力和烦恼,而必须勇敢地担当和面对。只有这样,人才能更好地收获自信、勇气、坚定、自豪和内心的平静。

总之,这本小说唤起了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内心世界的关注。它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向前,勇往直前。只有通过日复一日、永不放弃的奋斗,我们才能获得更真正的成长和人生的价值。

柳如是观后感(篇5)

在厚重的历史尘埃中,一代又一代的陌生女子柳如诗,穿越300年的历史时空来到我们身边。

她,是倾国倾城的“秦淮八艳”之首;她是几个社娶的领导陈子龙敢爱不敢嫁的爱;她也是著名黄衫客汪兰明的知己;她是文坛巨子、东林党领袖钱谦益的副手夫人

然而,单凭这些身份,她还不足以称为一个已经堕落倒众生之上的陌生女人。她的奇迹在于她小时候聪明而独立的性格;因为她第一次见到松江名士徐继儒,后来就被关门大吉;她仍然处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但她不怕权力,敢于维护自己的权益;更在于国难当头之际,她非凡的名族精神和高尚的爱国情操……她,就是在诗词成就上唯一一个能与李清照相比肩的同性才女——柳如是。

她出生在长江以南。因为贫穷,她四五岁就被卖进妓院。十三岁时进入吴江故相周道登府做婢女,不久被年迈的主人纳为小妾。后因受周宠爱招周众妻妾嫉妒,诬陷她与人通奸,被逐出周府,十五岁再次沦落风尘,成为倚楼卖笑的乐妓,以出众的美貌和才艺博得艳名,倾倒众生。

为早日寻得人生归宿,她浪迹吴越,上下求索。先遇松江才子宋征舆,后得知音陈子龙,在享受了短暂的浪漫爱情后,终因自己的低贱身份,而不得不与恋人分手。最后,几经周折,文坛大亨、40岁高龄的钱谦益成为了他的副业妻子。

明末清初,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出身贫寒,却表现出非凡的民族气节和侠义精神。夫君降清,她力劝其殉节,并慨然投池以保名节,其壮举足以让那些卖身求荣者汗颜。她不忍异族人欺辱,甘冒杀头之祸,暗中支持、参与反清复明活动。

她一生追求独立人格与地位的平等。最后,因为她丈夫的离去,一切都白费了。面对人民的欺凌,她愤怒地用三尺白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用死亡捍卫了自己的尊严和人格。终年才四十六岁。

然而,生命的价值不应该由结果决定。柳如是的人生历程很精彩。虽然有悲伤,但依然美丽。她的美丽是那样的灿烂,她的哀愁又是那样的凄婉。“莫道无归处,点点香魂清梦里”,柳如是美丽与哀愁的故事,足以感动任何一个爱美怜美之人,也足以给我们些许启示:【FAnWEn.HaO86.com 好工具范文网】

我们怎样才能使短暂的生命之旅更加生动光荣。

首先,我们应该有足够的信心。柳如是的传奇源于她的绝对自信。“最是西泠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

”寒食时节,西泠路旁,千树万树的桃花灿若云霞,然而柳如是却说这桃花之美是由于得了自己的精神气;“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我与青山同妩媚……柳如是无疑是自信的,所以她敢作敢为、敢爱敢恨,所以她不断追求、不断进步。她进几社,与学者写诗颂词,频发“铿锵不类闺阁语”;她女扮**,广交文人学士,绰约身影游历于文坛政界;明朝灭亡后,她甚至与一名女兵一起参加反清活动,其自信的身段无不让人佩服。

只有自信,我们才能有足够的勇气去做身边的每件事,从而接近我们的人生目标。

此外,我们应该培养像柳如是这样的独立人格。作为一个身份低贱的女子,她却从不因自己出身卑贱而自卑,与文人士子交往,她常常以弟自称,俨然要与男子争取平等的地位。这多少有违当时的礼仪,但她还是我行我素。

她希望得到男人的追捧,可对自己厌恶的贵族公子或有钱有势的官僚,她却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她大胆追求爱情。为了相爱,无论身在何处,她都可以在公开场合或半公开场合与爱人同住。

然而,当她发现自己爱的人不愿为自己牺牲时,她毅然选择了分手或分手。

作为一个成长中的女性,独立精神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有了它,我们才能拥有自己独特的气质,以免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迷失自我。

另外,我们还得拥有一份认真的态度,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对待、全力以赴。在归家院做婢女之时,虽然幼小的柳如是还得干繁重的粗活杂役,但她跟随名妓徐佛学艺却毫不马虎,为她成为一代奇女子奠定了文学素养;初会松江名士徐继儒,为了能在其寿宴上留下好印象,她特意提前熟读其诗集,并悉心打扮,最终让到座的江南才俊刮目相看,还当场被徐收为入门**……她的成功正是在于她认真对待每一件事,从而让她能够抓住每一个机遇。

只有我们有认真的精神,才能享受结果,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最后,作为一个女人,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纵观柳如诗的一生,仰慕者不计其数,但她从未出现在风月场。即使面对真爱,她仍然保持着应有的理性。第一次恋爱,因为宋征舆母亲鄙视自己的出身,她宁愿与所爱之人断琴绝交;我爱上了陈子龙,因为陈家不想收留一个青楼女子,即使她的心被刀割了,她也毅然离开了他;在杭州选女婿时,谢三宾只想把她当花瓶用。她不怕权力,决定和她断绝关系;与钱谦益结缡,她执意要求受匹嫡之礼。

她从不被激情蒙蔽双眼,在爱情中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个性。

作为当代女性,我们更应该正确看待爱情在生活中的地位,找出自己在爱情中的地位。

书尽文起,更多的是对柳如是的敬佩和惋惜,但观古人而看今世更是一份厚重的学问,《柳如是列传》应如是。

柳如是观后感(篇6)

《柳如是别传》,陈寅恪晚年封刀之作,在目盲体衰等极端困难情况下口述,由助手黄萱女士笔录成书,约八十余万言。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被称为“大成至学”的陈寅恪先生墓碑之铭,更是大师一生治学之本。伏案十载,在双眼已盲、双腿又断的状况下完成巨著《柳如是别传》,赞叹了柳如是这位明末清初的名妓身上所体现的民族独立精神。先生坚定“著书唯剩颂红妆”并表露自己的悲情,他说“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颂红妆”的核心,是有关文化与道德的基本命运的抉择,表达的是民族的心灵历程、在民族危机时所必须保持的气节,带有很强的民族文化情结。这本书不仅仅是人物传记,而是历史、文学和哲学。

先生治学主旨“在史中求识”。该书重证据、讲事实,运用“历史演进法”(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对资料穷本溯源,核定确切。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中,考证出关键所在,求得历史真相。先生在书中强调的自由精神,又极具现代教育精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力,需要向先生学习严肃的学术追求和理性的文化心态,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书中告诫我们,无论世事怎样变迁,应始终以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独立、清醒、良知、理性和人文操守来对待,不随波逐流,不患得患失,始终保持独立人格、自由思想、批判精神。

本文网址:http://m.jym1.com/zuowen/193623.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