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青春期的诗读后感
2025-05-22 后青春期的诗读后感最新后青春期的诗读后感(汇总九篇)。
后青春期的诗读后感 篇1
歌颂青春青春就像一朵艳丽的花儿
婀娜多姿
青春就像那蓝天上的白云
天真无暇
青春有限
一定要珍惜
何为青春?
是那自由奔放的滔滔江水?
是那广阔无边的大海?
我想不是,
青春是杯浓啡咖,
虽可以使人精神为之振奋,
但仍不免有丝丝的苦涩。
青春是一株无名的小草。
它虽不怎麼起眼,
却经得起风吹雨打。
青春是一把未开锋的宝剑。
只会越磨越利。
我拥有青春,
所以我赞美青春,
我要用我嘶哑的喉咙来歌颂青春,
青春是一个金光四溢的.太阳,
给大地带了无限的生机,
它也将因它的起起落落而更加的让人怀念。
让人无法忘记。
我赞美青春,
是因为我拥有,
我歌颂青春是因为它的美好和短暂。
后青春期的诗读后感 篇2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手机已经占据了我们的生活,享受网络世界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有事没事儿掏出手机解锁、看一眼、锁屏,放进口袋,这一过程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因为这已经变成习惯,潜意识里的动作。喧嚣的生活,繁忙的工作,让人日趋浮躁;白天工作的充实,让你没有时间去思考其他,但是夜晚,我总在想,我要什么?我想改变,但却不知道从哪里改变。
朗读者开始火遍朋友圈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机缘下看到了于丹教授的.《重温最美古诗词》,诗词,那些高山流水、桃红柳绿的景象,那些策马扬鞭、激扬文字的情怀,让我心生平静。
于丹教授在书中说到:“诗歌教会了中国人的一种生活观念,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人们用泛神论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感怀时光的有形流逝,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在这个意义上应该把诗歌称做为中国人的宗教。”
我想,我们读诗,在看到月亮时,不仅只会说“好大的月亮呀”,而是比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看到一群鸭子不止会惊叹“哎呀,好大一群鸭子”,而能“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更希望在心浮气躁之时,能体会陶渊明“心远地自偏”的心境,在缺少动力时,能感受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场。
我想,诗意其实一直都在我们的心里,只是生活的忙碌与心灵的疲惫使我们灵魂深处的那片柔软沉睡。我们可以放慢脚步,去品味大自然的万千意象,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去翻一翻充满古人智慧与情怀的书,在诗词中留住那个真实的自己,唤醒心中的诗意。
后青春期的诗读后感 篇3
《肋骨》
我是谁的肋骨呢
当美丽的苹果树再次结满
累累的果实
从青春的懵懂中渐渐成熟
圆润并逐渐丰盈欲滴
以心的骚动与季节呼应
小径两边开满不知名的花
每个风起的日子
有些呼唤随风而散
飘渺 绚烂着涨满诱惑
优胜劣汰的残酷中
诺亚方舟凌波而去
生命毁灭
罪恶的万物随洪水终结
只是我不明白
为什么不经意的回首
最美的化作盐柱
冥河轩天的波割断阴阳
爱从此充满忧伤
在纵跃千年的长河里
每个女人都渴望着一种回归
若能以肋骨的原型
嵌入雄壮的胸腹
即便死去也能相偎相依
在回归与吞据的过程里
女人与女人
男人与男人
男人与女人
以矛盾的方式不断争夺
灯火昏黄
觥筹交错
爱与欲 美好与丑恶
不能否认
无论肉体沦陷于如何的混乱
灵魂总在渴望与寂寥之中
呼之欲出
流浪的肋骨找不到回归的路
就地 合为一体
乐园在灵魂碰撞时成为乐园
在分离时遗失
当禁果不再成为禁果
文明成为深重的邪恶
若能有一场滔天的大水
再湮灭所有膨胀的欲望
那么 就以原始的方式
重新选择
人事间最多的遗憾
常在于无法合二为一
像一场冗长的交响乐
奏错了某些凌乱的小节
谬误的手牵引出不断的悲剧
聚与散也是一种还原
以不知寂寥的寂寥存在
美丽缘于浑然天成
在这样的还原中
你又是谁的肋骨
后青春期的诗读后感 篇4
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当今六年级的孩子已经非常有自己的主见,非常有个性,而且六年级的孩子也正是向青春期转变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思想教育尤为重要。偶然间读了《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一书,给我很多启示。
孩子处于青春期前后,思维活跃、渴望独立、逆反心理极强。而家长人到中年,或事业有成,希望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或由于自己碌碌无为,而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于是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接踵而至:父母们绞尽脑汁,按照自己的愿望,采取各种自认为有效的.方法教育孩子的方法。通过读这本书,我知道“诚信”是做人之本,“读书”可以提高修养,“守时”是规范一个人行为的基本要求,而这3个方面做好了,自然就涵盖了其他更多的好习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塑性相当强,此时不塑更待何时。
通过读书还知道在处理所谓的“早恋”事件中,应该“既要热又要冷,该热时热该冷时冷”。面对孩子青春期生理上的变化和心理上的困惑,家长要表现出“热”——理解、关心、呵护;面对孩子青春期阶段与异性同学的交往,家长表面上要显现出“冷”——冷处理。
对孩子,不要轻易扣上“早恋”的帽子;家长,尤其是老师,尽量不要用或少用“早恋”的概念。中学时期男女同学之间的好感、接近,大部分都是“短命”的,经过短暂的“热恋”之后逐渐都会冷却下来。而中学阶段的“出轨”现象,往往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早恋”,而是直接切入了“性”这个敏感话题。所以家庭、学校乃至社会,都不要在所谓“早恋”问题上过多地做文章、想对策,而是要再跨一大步——直面孩子的性心理现状,抢在孩子“犯事”前做好防患工作。
后青春期的诗读后感 篇5
无意中读到《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这本书,作者是教龄30年,做班主任25年的一线老师,书中写到了很多她自己班上学生、家长的案例,对指导我班主任工作很有帮助,读着,笑着,读着,点头着,读着读着,情不自禁要做记录。
书中有一个观点——了解孩子是教育成功的首要条件。我是很赞成的。
前两天,和小妮聊天,她家里有三个孩子,外地人,爸爸妈妈开水果店,每天忙得不可开交,有时整整一天都不照面,生活关注不到,学习更是任由她自己。
那天,我和她说心里话,她也跟我聊了很多,这是一个坦诚的孩子,我对她有信心。
第二天上课,我和她眼神交流时,那么亲切、自然,她听课也格外认真,以前很少见她举手,现在举手的次数越来越多。每次中午吃完饭,即使再远,她都会跑到我身边,跟我说声“老师,再见”。
有一件事,期中测试结束,我很意外,我们班这次又考得不错。其实,我对他们考试分数没有过高的'要求的,我不想给他们压力,是因为家长已经给他们很大压力了,我得看淡一些。平时,我关注学生的习惯、态度,我尽量了解孩子,体谅孩子,努力做到民主,从孩子口中,从家长口中得知,他们中有不少,还比较喜欢我,有这样的感情基础,严格要求,不会伤害感情,他们对待学习自然更用功。
此外,我清楚地记得芮老师说过“考试只是附属品”,大概意思是,只要方向对,领着学生扎实走好每一步,考试分数一定不会差,前提是:学习不能以考试分数为最终目标,而是关注语文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记得曾在一本书中看过这样一句话:
考试成绩的三要素,排名分先后——学生喜爱你的程度、竞争对手、课堂教学质量。
我觉得此话是有道理的。我听过身边的一个真实的事情:小学毕业考试前,一个六年级的男生已经有了好的初中上,他觉得毕业考对他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又因为不喜欢这个语文老师,于是,语文考试卷上出现了很多空白。
了解孩子,是教育成功的首要条件,谨记,行动。
后青春期的诗读后感 篇6
心中仿佛一缕阳光透入,温暖,宜人,又带有一丝感动。我想读过《重温最美古诗词》这本书的人都会有此感触吧!书中用如梦幻般唯美的语言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诗意的世界。诗意故而在记忆深处低回,熟悉而又陌生,却牵动着我的心。
年华有限,诗意无穷。我喜欢这种淡淡的'诗意,就像书中作者所言,“我一直深深地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生命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事实亦如是,诗意的世界充满了浪漫,如画而映于心。
在诗意的世界中,在这幅画卷里,尽管纸张有些破旧,有点模糊,可每一笔勾勒,每一抹痕迹,似乎都记载着跨越千载的情思。何人独倚明月楼?何人琵琶语凝愁,思如泪,沾衣袖,世人只知琵琶旧,谁叹那年愁满头?诗意的世界,情感总是细腻,朦胧而美好。
夕阳西下,一天流光走到了边界,马上就要坠入茫茫黑夜,这一瞬间,人心百转千回。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可总有那么一些人日落不得归。正如《诗经·王风》中所说的“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短短八个字,道出了多少人思归不得归的苦,又让人懂得了多少悲伤与苦痛。每当斜阳晚照你又是否对着夕阳叹息哀愁?可惜现在每天都忙碌着生活,哪还会有许多人对着夕阳诉说情思?其实,诗意就在你的心中,如画般映在心头,只要你去发现,诗意的世界会被你营造。
水阔山长,辛弃疾曾在登楼时写下“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他将自己所有的情思寄于楼上。那种愁苦,如今在我眺望远方时也能体会的到。“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也依旧用充满诗意的句子道出一片愁。他们都是如此的令我敬佩。在他们眼里,风花雪月都是诗,春夏秋冬皆为意。
诗意如画映于心,在你听到李清照这个名字,你会想起“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会不禁叹息到:“风华是一指流沙,苍老是一段年华。”
在诗意的世界中,你会不动声色饮茶,踏碎一世繁华的潇洒,会有执著如泪,滴入破碎的心的唯美,也会有月满西楼人独守的静谧。诗意就这样如画映于心。
后青春期的诗读后感 篇7
《致青春》
我曾用,无数个夜晚追忆
散落在来路上的花瓣和云朵
无数个瞬间闪过的无数个画面
竟凑不齐,一朵初绽的蔷薇
再回头,问那一路相伴走来的人
他们所说的昨天、青春,及年少
我可都曾,壹一经历?
路过的`风儿不说话
一季悲秋——满地的枯叶不作答
用一种目光凝望远方
那里一定有着绝美的景色
那么她呢?——那个已忆不清全貌的女孩
她很美吧?一定是的……
后青春期的诗读后感 篇8
飘雪
飘雪
如你轻盈的裙裾 迎风
走向记忆的山尖
灵魂的风突然失踪
山尖上没有季节
一棵树的故事开始在窗前
五春五秋
恍然 如梦
裙裾飘飘 凝望失去踪迹
搁置在灰色的天空、《飘雪》下
我的水源没有枯竭
湿润的歌子在飘雪的寒春 吟哦
我时时忘记 也时时想起
雪落如梅的日子
情怀涩涩
后青春期的诗读后感 篇9
《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继承了于丹一贯的风格,语言清新洒脱中蕴含着哲理和诗意,在纷繁芜杂的生活中,如同一股清泉,涤荡心灵的尘污,帮我们找寻到那迷失已久的栖居之所。
作者在“田园林泉”这个章节中写到,我们现代人往往会觉得田园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家园,是现实生活中无法到达的世外桃源。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田园,每片田园里都有一个不可替代的主人公。读田园诗,是为了唤醒我们内心的一种状态。也许田园就在写字楼边,也许田园就在柏油路上,也许田园就在你一天疲惫之后,也许田园就在你远行归来的那个时分。每一个人生命里都有一些心情需要托付,托付给田园的时候,才会露出一种会心的微笑。
不管我们多么匆忙,不管我们如何壮志凌云,不失去田园的人,才有充电的.地方。有归属的人,才有可能一次次出发,走得更远。此刻,我们就不再觉得田园是一种虚无的、无法抵达的地方,原来它是那样触手可及。的确是这样,也许现实生活的压力让我们很难拥有诗意的生活,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聆听、阅读让诗意扎根于心,外化于行。心中有了诗意,便有了爱、有了美、有了博大的胸怀,面对现实生活便多了份从容、淡定、坚韧。我想,这才是诗词里的各种意象拂过心灵所留下的真正意味吧。
诚如作者在书中所说,中国人是敏感的、多情的,虽然我们不都是诗人,可总会在人生的某种时刻,忽然间诗情上涌;总会有那样一个关节点,我们品味人生,给心灵充电;总会有那么一个契机,我们想寻找真实的自己。让我们从寻找中国诗歌的意象开始,从一草一木,从春花秋月开始起程,沿着诗歌的通幽曲径,抵达我们的心灵深处。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与其说于丹的这本书是在给诗词做诠释,倒不如说她其实就是在写诗。于丹用诗一样的语言诠释着千古名句,无时无刻不让人感觉读书是一种享受。在这浮华喧闹的城市里,读这样的书如同品一壶飘着淡淡清香的茉莉花茶,怡情怡心的同时,又让我们的精神变得饱满丰盈,我们的生活也被浸染得诗情画意。
- 为了您方便浏览更多的后青春期的诗读后感网内容,请访问后青春期的诗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