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句子 > 范文 > 导航

物理教案

2023-12-21

物理教案(汇总四篇)。

经过笔者的精挑细选和编辑,我们终于呈现了最新的“物理教案”。每位老师为了授课的质量都需要撰写教案和准备课件,只要我们的老师在撰写过程中认真负责,就能够达到要求。这样优秀的教案就能够为教师的授课注入新的灵感和力量。建议您保存本文以便参考!

物理教案 篇1

物理教案范文

主题:引力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引力的概念和作用;

2. 通过实验和现象观察,体验引力的存在和影响;

3. 掌握引力的计算方法和公式;

4.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引力的概念和作用;

2. 引力的计算方法和公式;

3. 引力实验设计及观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引力的概念和作用的形象化表达;

2. 引力的计算方法和公式的运用;

3. 引力实验的设计和观察的技巧。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简单的实例(如苹果掉落)引出引力的概念,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引力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作用。

2. 提出问题与讨论(10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物体会落下来?”引导学生思考引力的存在和作用,并引导学生找到引力的特征和规律。

3.实验设计与观察(20分钟):

教师向学生提供一组实验设备(如线、铅球、纸片等),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受引力影响的差异,并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步骤:

(1) 用线将纸片固定在桌上;

(2) 在纸片上方放置不同质量的铅球;

(3) 用手指轻轻推动线,使铅球离开平衡位置;

(4) 观察铅球落下的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4. 分析实验结果(15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不同质量的铅球受引力的影响,进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铅球的质量与受力的关系,并引出引力的计算方法和公式。

5. 计算引力(10分钟):

教师向学生讲解引力的计算方法和公式,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以加深对引力计算的理解和掌握。

6. 引导应用(10分钟):

教师通过日常生活场景的例子,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引力计算方法和公式应用于实际问题,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7. 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与引力相关的课后作业,如练习题和实验设计。

五、教学参考资源:

1. 课本《物理教材》

2. 实验器材:线、铅球、纸片

3. 计算器

六、教学评价:

1. 实验数据记录和观察记录;

2. 练习题和应用题答题情况;

3. 学生之间讨论合作情况;

4. 学生对引力概念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最后,学生通过这节物理课,清楚地理解了引力的概念和作用,并能进行引力的计算和应用。在实验设计和观察中,学生培养了科学观察和实验设计的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物理教案 篇2

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勤奋学习的情感

功的原理,第三册功的原理。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学生讨论等方法突出重点

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的理解。解决方法:采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用启发、讨论、交谈法突破难点

投影片 铁制大滑轮一个 塑料小滑轮28个 杠杆一根 钩码28套 定滑轮一只 细线若干 弹簧秤28个

1、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功和功率,今天我们学习一个与机械做功有关的原理------功的.原理。(出示学习目标)

1、 知道功的原理,能用功的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进一步训练我们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出示一个重物,问:在生活中,要把这个物体运到高处,你有哪些方法?(讨论)

用手把物体拉上去,拉力对物体做功了吗?

用杠杆,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物体时,动力对机械要做功吗?如何计算?(W1=FS)机械要对重物做功吗?如何计算?(W2=Gh)机械对工作对象做功,我们就说机械克服阻力做了功。在实际生活中,大家为什么要选择简单机械呢?讨论思考,小结(见投影片五)

1、那么,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相比,两者大小是否一样?或者说,使用简单机械能不能省功?下面我们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实验研究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预习实验方法,原理,实验步骤及实验注意事项)

1、 功的原理内容是什么?

2、 既然任何机械都不做功,人们为什么还要使用机械呢?

3、 判断对错:

G、要把20N的物体举高1米,不论使用何种机械都不省功,动力做功至少20焦。

完全投影片五,加深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加深使用任何机械均不省功的理解。

4、 一人用一根轻质杠杆将重为500牛的物体举高时,做了250焦的功,求物体被提升的高度。

物理教案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物理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程序

物理教案 篇4

1. 串并联电路的性质。

(1)电场力的功的定义式是什么?

(2)电流的定义式是什么?

如图所示,一段电路两端的电压为U,由于这段电路两端有电势差,电路中就有电场存在,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I,在时间t内通过这段电路上任一横截面的电荷量q是多少?

教师:这相当于在时间t内将这些电荷q由这段电路的一端移到另一端。在这个过程中,电场力做了多少功?

教师:在这段电路中电场力所做的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电流所做的功,简称电功。 电功:

(1)定义:在一段电路中电场力所做的功,就是电流所做的功,简称电功.

说明:使用电功的定义式计算时,要注意电压U的单位用V,电流I的单位用A,通电时间t的单位用s,求出的电功W的单位就是J。

教师:在相同的时间里,电流通过不同用电器所做的功一般不同。例如,在相同时间里,电流通过电力机车的电动机所做的功要显著大于通过电风扇的电动机所做的功。电流做功不仅有多少,而且还有快慢,为了描述电流做功的快慢,引入电功率的概念。

(1)定义:单位时间内电流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率。用P表示电功率。

电流做功的“快慢”与电流做功的“多少”不同。电流做功快,但做功不一定多;电流做功慢,但做功不一定少。

教师:电流做功,消耗的是电能。电能转化为什么形式的能与电路中的电学元件有关。在纯电阻元件中电能完全转化成内能,于是导体发热。

设在一段电路中只有纯电阻元件,其电阻为R,通过的电流为I,试计算在时间t内电流通过此电阻产生的热量Q。

由于电路中只有纯电阻元件,故电流所做的功W等于电热Q。

教师指出:这个关系最初是物理学家焦耳用实验得到的,叫焦耳定律,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学过了。

(三)研究电功率与热功率的区别和联系。

电功率是指输入某段电路的全部功率或在这段电路上消耗的全部电功率,决定于这段电路两端电压U和通过的电流I的乘积。

热功率是在某段电路上因发热而消耗的功率,决定于通过这段电路的电流的平方I2和电阻R的乘积。

教师指出:

若电路中有电动机或电解槽时,电路消耗的电功率绝大部分转化为机械能或化学能,只有一少部分转化为内能,这时电功率大于热功率,即P电>P热。

本文网址://m.jym1.com/fanwen/117424.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