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句子 > 范文 > 导航

致良知心得感悟

致良知心得感悟(收藏九篇)。

 发表感言是人生中一种重要的仪式感,在我们经历一些心灵被触动的事情时。我们可以写一篇感言记录自己心中的感想体会,感言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更加活跃。这篇文章将为大家深入分析“致良知心得感悟”的不同面向和角度,如果你在这里留意一下或许能找到你需要的东西!

致良知心得感悟 篇1

1、心胜,首先是在内心中战胜对手,心胜并非胜利的全部,却是迈向胜利的第一步。如果自己心里都认为自己不行,那肯定是要败的。很多时候在做某一些决定的时候,我的内心是胆怯的,起心动念的那一刻是拒绝的,不敢正视自己的内心,总是胆胆怯怯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以后的我无论是在做某一个决定或是下定决心要做某件事的时候,我会战胜自己的内心,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即使最终的结果是错的也无怨无悔。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成长了,我收获了,我迈出了勇敢的第一步,这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认可!

2、人的一生纵然漫长,你可能活到八十岁,一百岁,但回顾人生,真正决定命运的只有关键时刻的几次关键性选择。

多数人因看见而相信,少数人因相信而看见;在这个社会中我们都是多数人,只看到眼前的一切才会相信,这件事确实是真实的,这个人确实也是他所说的那样,而我们在没有看到这件事,这个人的时候,我们是不相信的,这就是常人的“眼见为实”。只有看见才相信。当我们看不见的时候,就认为它不是一个事实。即使事物会发展成事实,但因我们看不见而不相信。这说明很多人没有长远的眼光,而少数人只因为他们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有远大的见解,所以他们才会比多数人看得远,走得远!

3、内心有一点光明,哪怕外面是暗夜,也是一片阳光;内心没有光明,哪怕外面艳阳高照,也会是一片黑暗。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当我们的内心觉得不好的时候,无论干什么事都觉得特别的不顺,就连呼吸的空气都和你作对,是因为我们看待事情没有一个乐观的态度,内心是黑暗的,所以觉得身边的一切都是黑暗的。但当我们乐观的态度去对待一切的时候,就觉得一切都是好的,觉得自己好幸运,干什么都特别的顺利。所以光明来自内心,动力也是来自内心。

胡季强在演讲中说:“修行就是修复自己跟世界的关系。企业家,经营就是修复和员工、客户、社会的关系。”那么我对修行的认识是什么?我该如何修行?人们常说活着就是一种修行,是持续不断、长期的、为其一生行为,我查了百度修行的目的是“达到与现阶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怀更广、视野更宽的个人修养水平”。一开始看起来很大、很空,感觉没有落脚的地方,不知道改如何去修行,想了很久,才明白修行就在生活当中,自己的思想、言语、行动都是修行表现。借助圣贤语录从下修己:

“善思”谦卑,不狂妄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从私欲上做减法。

“善言”不恶语相向,不欺骗、不妄说大话。

“善行”不触犯法律,勤奋务实,善待身边每一个人。

78岁的稻盛就任日航董事长,和员工的心连在一起,同频共振。用巨大的人格力量,把经营管理变成了所有员工的自觉行动,用心去换心。只有没有私欲,动机纯良时人的能量才能无限大,才能影响、感染到别人,才能和你同频共振、思想统一。

1、人生有两次生命:一次是肉体的出身,一次是后天的学习,确实是这样,我们改变不了我们自己的出身,但是我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要想使我们人生幸福快乐!我们必须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

2、经营公司,就是在经营人心,确实是这样,人与人之间需要彼此的相互信任,很多公司都有着非常明显的上下级关系,在这种明显的上下级关系里,上级对下级的要求很多,甚至有时候上级用权利去压迫下级,让下级做事做的很被动,下级老是在抱怨上级,老是埋怨上级,因为在上级那里得不到尊重,从而使上下级心与心之间产生距离。在进入创星者这个大家庭中,郭总告诉我不要把自己当做是这个企业的员工,要把自己当做这个企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很是感动,感谢郭总,感谢创星者提供给我这么好的成长平台,感谢创星者团队给予我的力量!

我的收获是“担当”:

1.给私欲做减法,极大的突破自己,是对自己的担当。

2.人格=比例,利他和利己的比例,孰重孰轻。这是对标准的担当。

3.心力资源,是企业的重大资源,只有得到团队的心,企业才能做大做强。这是对员工的担当。

4.心里装的别人,才更有力量。这是对客户的担当。

5.有多少担当的能力,就有多大价值。

6.团队分享很有收获。学习圣贤,运用心的力量,不论在过去,今天,和未来,同样有效。

学习圣贤,运用心的力量,不论在哪个行业,不论年龄,不论岗位级别,也都同样有效。

愿你我同行,用心的力量,一起走向自己的人生高峰。

1、企业的差距是企业家之间的差距,是企业家人格的差距、胸怀的差距、领导力的差距。所以,要想把企业做好,首先要从领头人的格局、德行、胸怀开始提升,从整个团队的思想开始提升。

2、修行其实就是修复我们和世界的关系。磨砺越多,心的承受能力才会越强。经常责己内省,去修复我们的心,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抵达幸福。

3、我们要提升自己,从心上直接用功,就是不断提升利他比例,减少利己比例。当我们真正无我利他时,我们就真正成就了圆满的人生。

4、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物质的财富死不带走。只有精神的财富才能代代相传。我们要留给子孙后代一笔精神财富,使他们能够感受到力量,成就他们!

致良知心得感悟 篇2

立志: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中谈到学习的四个次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阳明先生开示学生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与志者。故立志而圣则圣,立志而贤则贤。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无所成。学不勤者皆因志不笃。回想走过的半生,不是不曾立志,只因立志不明、不坚、不高,导致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人到中年时,如果不是因为此次学习致良知,终日为利为名所奔波劳累,早以把立志一事忘却,或者说懒得提及此一说。当阳明先生告诫学生,如不立必为圣贤之志,人生终无所成,才领悟到志不立,则无志可夺,也就放弃自己、随波逐流,妄想冥行。立圣贤志者,就是坚定明确人生前进的方向,达致良知,按照圣贤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对照自己,每日三省吾身,去人欲,存天理。致良知的学习之立志,如佛学中的皈依同理:信受奉行。

致良知心得感悟 篇3

其实,我们也和别人一样有着相同的生活、工作,只要让自己的内心平静如无波之湖,我们就能以明朗清澈的心来照见自己的内心世界,在一切的开心、苦恼、清明、污浊、忙、闲中找到智慧。所有的一切都会带来觉悟、领悟,同时,一切的小事都能使我们感知它的意义与价值。最要紧的是有一颗孜求圣贤之道的心,“惟精惟一,精诚明矣”。

一朵花的孕育、盛开、凋谢与一个人的一生并无两样,人如果不能回到自我,做更高智慧和追求,有一天也会在无声、无知中凋谢。“放弃今日就没有来日,不惜今朝就没有来朝”。

《与王纯甫书》(其一)

心得+体会:人需要不断的磨砺自己,经过磨难才能使我的“心”变的更加坚强,才能让我们的内心更加坚定。平庸和碌碌无的人生是不完美的。只有生命中存在不顺和坎坷,那说明我们的生活才是美好而丰富的。

《与王纯甫书》其一

延伸学习心得:

细致思量,工作以来与职业无关的书,读的越来越少,于我或许有些悲哀;而且移动互联的发展,以快速为追求,新的、进步、时尚、前卫的一切在不停的喧哗、跳动。现在流言多于知识,花絮多于思想的时代,眼花缭乱的时代把欲望越吹越大。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潜心明道,唤醒自己内心的良知,以身作则,以行表率,与伙伴们思想上紧密相连,相通,让大家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发挥每个人的能力。放低一个管理者的姿态和架子,把说教变成引领、指导、协调、配合,释放自己内心的能量,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

致良知心得感悟 篇4

我们的本心是原本是“皎如白月,良知清澈”的,由于我们养成了一些恶心和缺乏勇气,渐渐的迷失了“本心”,找回“本心”的良知,就是要从最“实”的地方勤学、用功——即“诚”上用功夫,做到“去人欲、存天理”。

我们经常说我要对别人诚实,诚信,如何谁真话,不说假话,要求别人诚信、守时……其实,这些都不能要做“诚”。“诚”在我们的内心里,首先要做到“诚于己,忠于心”一个对自己都说“谎”,不愿意真心改过、不克制自己的不良习惯的人,是做不到“诚”的,当然更加不做到“去人欲而存乎天理”。要有成就,要“戒慎不睹,恐惧不闻”,以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从年轻的时候就要“汲汲奋志于学,见己过而改之”。

?致良知031》学习心得(何为第一等事,写在“南京大屠杀公祭日”):

今天是“南京大屠杀”公祭日,有人愤慨,有人流泪,更有人质疑历史,我相信公祭的目的不是让我们停留在过去的历史,不是让我们为死难者哭泣,更加不是为了延续仇恨;反而要我们铭记历史,告诉每一个国人要唤醒自己的良知,坚守对人类和平,对环境,对美好生活的坚守和向往,找到个人“活着”的意义。

所以,人生第一等事,就是找到自己活着的意义。找到了活着的意义,也就是找到了理想,就会对生命、对他人、对自己、对自然万物都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和体验;立志、勤学的激情也会处于饱满、奋昂的状态。也许,我们成不了圣贤,也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只言片语”;但是,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本心”,做到“汲汲奋志于学,见己过而改之”,“为天地立心,为世界立命”,勇敢承担属于自己生命的责任,用行动能够给身边的人带来正能量或者能够影响身边的人是我们活着的“第一等事”。

致良知心得感悟 篇5

《致良知》是一个伟大的力量。

致敬伟大的新时代。

中华大地哺育了中华圣贤,中华圣贤创建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滋养了中华儿女。与今在中华大地上,中华儿女创建了中华盛世的新时代,这是我们过去的四十年,以及未来的三十年,我们如此幸运生逢在这样风起永诵的时代,一个风雨无阻的时代,风雨兼程和风雨同舟的时代。

我们有幸与这个时代,1978年改革开放,感觉到坚冰开始融化,窗子开始打开,新鲜的空气开始吹进来。

1992年再次将改革开放的春风宣起。

xx年中国加入WTO,这是中国走向世界舞台里程碑的时代。“在15年至20年前,人们认为美国是推动全球化的主要推手,而今天中国将是推动全球化最主要的力量。”

为什么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白立新老师阐述了三个观点:

第一,这个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舒展空间。

当我们的心中舒展的.时候,我们的天地就开始舒展,我们的舞台随之广大,我们的事业自然有机会再上台阶。这个时代首先提供了舒展生命的空间,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件事上如此波澜壮阔。人类历史一定对这段予以浓墨重彩的记忆。

第二,这个伟大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充沛的问题和挑战。

没有问题和挑战,如何展现我们的才华、智慧,胸怀、能量、仁爱之心。正因为有充沛的问题和大量的挑战,才能激励自己不断的前行。

的仁爱,无量的智慧,无限的胸怀和无穷的能量。我们心中原本就有。之所以我们的生命没有如此的舒展,没有绽放,没有光芒万丈,是因为我们被两样东西遮住了。一种叫无明,一种叫做欲望。

所谓无名,就是我们事是而非的思想,我们从其他的地方听来的偏知偏见,邪知邪见,错知错见,把我们引到邪路上去啦。这就叫不明。欲望:就是我们各种贪欲,遮住了我们的双眼,也遮住了我们的心灵宝藏。这是关于人“心”的第一真理。第二真理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播种什么?在条件具备时,就会结什么果。世界千变万化,但是变化的规则不变,这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真理不变。

第三条解放思想的本质是舒展人心。中华文化可学而至。圣贤文化可学而至。所有的一切都在我们心上。心是道的源泉,道是得的根本,厚德载物,厚德才能载伟大的事业。

为了拥有这四种德,为了提升这四种德的层面。需要提高自己的道心,而为提高我们道心,最根本我们要提升自己的心灵品质。

致良知心得感悟 篇6

通过学习王阳明的《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后,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有了一点肤浅的体会,教育价值是教育的效用,价值是客体满足人的属性,即个体对教育满足其需要的属性的评价。王阳明认为教育就是致良知,改造旧人和创造新人。

据说王阳明曾用“脱衣”方式,感化了一个强盗头目,王阳明早年在贵州龙场任驿丞时,曾捕获了当地一个罪大恶极的强盗头目。王阳明没有直接审案,而是说“今天真热啊!咱俩把外衣脱了,再来审案!”,强盗正被捆得难受,当即便脱了外套,然后,王阳明又要他把内衣也脱了,最后,要求把内裤也脱了,强盗头目一个劲地摇头:“这可使不得!万万使不得!”此时,阳明先生因势利导,教导强盗头目,其内心羞耻感证明还有道德良知的存在,成功的感化了强盗头目,乖乖地认罪伏法。

为此,教育正是将人从“知善知恶是良知”摆渡到“为善去恶是格物”的致良知上。作为一名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妨会出现对现代教育价值的困惑。现代社会培养一名大学生要耗费普通家庭近三分之二的积蓄,对于农村家庭来说甚至倾其所有。而当今一名大学生的工资却抵不过一名普通农民工,在大学校园里甚至流传着“毕业即失业”的话。有同学和学生家长看到这样的现状,干脆打消了积蓄读书的念头,甚至有些人都产生读书无用的想法。这些社会现象值得我们教师深思。

教育的价值在哪里?学习了王阳明“致良知”思想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因此,教育是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系统工程,是针对于受教育者一生的发展,是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的内在逻辑。

对此,教师要重新审视当前教育教学的价值取向。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知识呈现爆炸式发展,社会将呈扁平化发展趋势,即在未来的社会中个体将逐步以“平等”的形式,出现在各个社会岗位中,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革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从“无善无恶心之体”出发,引导学生“知善知恶”,帮助学生“为善去恶”。具体说来,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力由教师方向学生方的转变,实现由“他教”向“自教”转变和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在教育价值取向上,要由提高学生“分数”向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转变,真正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教育结果上,要由“升学率决定绩效工资”向“毕业生、家长对教师和学校的综合评价”转变。

因此,阳明先生的思想博大精深,是我们工作生活中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致良知”思想对教育价值的探讨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将阳明思想同我们的工作实践相结合,为我们的工作提供指导,是阳明思想时代价值的体现,将阳明先生的思想精华发扬光大。这需要我们一起努力。

致良知心得感悟 篇7

近日,“2019雁栖湖企业家论坛暨未来之星学习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雁栖酒店举行。据悉,本届论坛将于10月28日-11月3日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届时将有4000位企业家、中外学者和社会各界代表参加。

本次论坛由北京怀柔致良知四合院公益文化促进中心主办,这也是继2017年、2018年之后,雁栖湖企业家论坛第三次在怀柔雁栖湖举办。与往届不同的是,本届会议将由企业家论坛和未来之星学习会组成,持续7天。

今年论坛的主题为“明心净心,成就伟大”,论坛将全面展示三套解决方案,即3.0企业方案、家庭建设方案和个人成长方案,并深度解读“知行合一学习法”,深度呈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力量。同时发布《3.0企业白皮书》、《家庭建设白皮书》、《知行合一学习法白皮书》。

据了解,本届论坛上,将有来自分众、微医、金蝶、立白、康恩贝、远东控股、九如城、圣都装饰、云集、中教未来等企业将针对企业哲学与战略,呈现解决方案及其成果,共同探讨新的商业文明对企业的影响。

致良知心得感悟 篇8

在大多数人眼中,工作是工作,修行是修行。工作不过为了糊口、讨碗饭吃,俗气的很,但不得不为;而修行显得“高大上”,远离尘俗,普通人即使想为却不能也。

但这种修行方式在王阳明看来就是“着相”了,矫揉造作,为修行而修行。他认为,工作和修行是一体的,工作情境是标榜进取精神的儒家最好的修行之地,正如知行合一一样,也正如事上磨练的心学基础一样,修行无体,以工作为体,以生活为体。离了工作和生活,修行就变得毫无意义。

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

比如刷牙。

天理正道,是每次要刷三分钟。

那么每次刷牙,刷够三分钟,就是致良知。

很多人都会偷懒,上刷下刷,草草收场;那就是良知被遮蔽了。

比如不要乱扔垃圾。

天理正道,是不能扔到马路上,而是要扔到垃圾桶里。

你走在马路上,吃了一个橘子。有橘子皮。你随手一扔,扔到草丛中。

那就是良知被遮蔽了。

比如在公共场合说话。

天理正道,是不能太过大声。

你很激动,或者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于是大喊大叫。路人侧目,或者影响他人;这个时候,你的良知被遮蔽了。

这三件,都不是大事。

这三个错误,都是大家容易犯的,或者大家都犯过的。

格物致知,格的就是平时大家最容易犯的、也最容易改的念头。

生活小事,就是致良知。

再又比如,花草枯萎,没有精神。是需要浇水了。那我们就浇水。

花草不够茂盛,缺乏养分。是需要施肥了。那我们就施肥。

农田里的稗草太长,影响水稻的生长了。那么我们就除草。

头皮发痒,头发脏了。那么我们就洗头。

该浇水时,浇水,该施肥时,施肥,该除草时,除草,该洗头时,洗头。

顺应天道天理,就是致良知。

做好当下的一切,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就是致良知。

致良知心得感悟 篇9

什么是小我?

不爱祖国是小我。讲善意谎言是小我,表现自己是小我,好为人师是小我,胆小懦弱是小我,闻誉而喜是小我,闻毁而怒是小我,傲慢自大是小我,让人看不起的品质是小我等等。

问问自己,以下这些“小我”,自己真的没有吗?

不信圣贤、不孝父母、指责抱怨、投机取巧……

叨天之功、掩人之善、袭下之能……

厌恶、嫉妒、攀援、说谎、贪污、贿赂……

傲慢、恭维、懈怠、狡诈偷刻、忧患、郁闷、苦闷……

“虽昔为寇盗,今日不害为君子矣”,真正明白每个人心中都拥有无尽的宝藏,就要从当下开始,下明心净心之功,克除小我。

何为“仁爱之心”?阳明心学说让我们放下私欲,便能生起一份仁爱。白老师在回答中说:“要拥有这份仁爱,要有这么一份担当,和报效祖国的能量。”我的理解是,要拥有一颗仁爱之心,担当、崇高感、洞察力三者缺一不可。早在多年以前,任正非的著名语录已经广为流传:“华为没有院士,只有院土。”因为担当,因为崇高的使命感,华为才得以快速发展壮大,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回归初心,回归仁爱之心,才能洞察发声者的诉求。

何为“无声的呼唤”?因为无声,所以这种呼唤是细妙的、微妙的,很难被觉察到,尽管很难被察觉,但是它却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那就是如何塑造以客户为导向的思维。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以一颗仁爱之心,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感知别人感知不到的东西,才能洞察什么是“无声的呼唤”,才能实现与“无声的呼唤”进行无缝链接。

今天的品牌该如何定位?像慈母一样感知自己孩子的所思所求,以一颗仁爱之心倾听消费者的“无声的呼唤”。

本文网址:http://m.jym1.com/fanwen/155636.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