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句子 > 人生感悟句子 > 导航

朗读心得

2024-07-30

最新朗读心得精选五篇。

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难免会有一些想法,大家不妨可以抽空将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记录下来。通过撰写心得体会能帮助我们验证与反思过往的经验,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热烈推荐这篇有关“朗读心得”的文章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热烈欢迎来到本文我们希望它能为您提供一些新的认识和收获!

朗读心得 篇1

理解主题(研读作品,披文入情),把握基调(内明于心,外达于人),具体感受(形象感受、逻辑感受、内在语挖掘),整体品味(全篇试读、揣摩节奏)。

这里,我们重点讲解具体感受和节奏单元两个问题。

包括形象感受、逻辑感受(包括内在语挖掘)及感情调动(情景再现、情景联想)等。

1.形象感受。指朗读者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时间觉、空间觉、运动觉的综合感知。即视觉上要有画面感,听觉上要有音乐感,嗅觉上要有气味感,味觉上要有滋味感,另外还要有时间感、位置感、方向感、距离感和身体器官与肌肉的运动感等。

味觉:如杨朔《荔枝蜜》一文中的片段。“……热心肠的同志送给我两瓶儿。一开瓶子塞儿,就是那么一股甜香;调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的味儿,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这就是嗅觉想象引起的嗅觉感受,当朗读到“一开瓶子塞儿”时,会不自觉地抽一下鼻子,深吸一口气,一股甜香味扑鼻而来。

听觉:如《第一场雪》“树木的枯枝被雪压断了,偶尔咯吱一声响。”“咯吱”这个象声词,就要读得身临其境。

视觉、触觉、运动觉:如《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儿,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又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朗读心得 篇2

仔细翻阅苏教版国标本语文教材,你会发现每一篇都是充满童真童趣、情感充沛真挚的好文章。“有感情地朗读”是这些课文需要达到的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现有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我认为,有感情朗读不是一味地模仿,不是矫揉造作地表现,更不是可笑的邯郸学步,而应该是学生发自内心的理解与体会。

个人认为,目前我们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存在着主要问题:

在学生没有扫清字词障碍,没有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就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老师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不应该怎样读,却没有亲自读来给学生以示范。尤其是在学生想读而读不好时,教师的示范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

在指导中,教师注重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如,重音、停顿、语调的上仰、拖长等,忽略了对文章内容的感悟和体验。其实,“有感情朗读”首先是“有感情”,只有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为内容所感染,与作者产生共鸣,有感情朗读才是一种自然的、真情的流露,这种朗读才能在学生的心里产生长久的影响,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目前,在我们的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老师们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多种形式的读是很必要的,但是过于流于形式,就忽视了对文章深层次的挖掘,忽视了针对性的指导。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几乎所有的课堂上,只要有学生的齐读,基本上是唱读,从城区到乡村,从山上到平原,不唱读的班级寥寥无几。什么原因?我们忽视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培养。

教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缺少有针对性的、中肯性的'评价,缺少必要的指导和点拨。评价语言单调,感染力不强。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有感情朗读”,应该将有感情朗读落实到实处,首先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开始,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指导,努力做到不做作,不虚假,不是读得摇头晃脑就是有感情朗读,也并非每一篇文章都得做到感情充沛,声情并茂。

朗读,应该是具有“入眼―尽心―出口”的完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是“尽心”这一环。朗读,更需要和作者一致的道德情感,这就是为什么当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好一篇文章时,就可断定,他对这篇文章基本理解了;而理解力差的学生,总是无法“读出感情”,有时甚至无法断句。由于“有感情地朗读”可以看成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种外部表现,所以,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其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此,我进行了初步探索。有学生把朗读看成单纯“口”的任务,忽略(或省去了)“尽心”这一环,将朗读简化为“入眼―出口”,于是出现了几点现象:(1)“无病呻吟”:教师一旦提出“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或者责备“没有感情”之后,学生就调动全部表情潜能,摇头晃脑,眉飞色舞,声调忽高忽低,凭空拉开跌宕坡度,努力做出“有感情”的样子。夸张、做作的表情、声音让人浑身不自在,怎能唤起听者的共鸣?(2)“小和尚念经”:他们手捧书本,扯着嗓门哇哇哇,不像朗读,倒像是在比谁的嗓门大。(3)“读望天书”,使课文面目全非,这有什么价值?面对诸多现象,教师会觉得十分为难,会感到心中茫然,无从下手,到底对该掌握、理解的东西把握到什么程度,更无法以实际反馈为凭,确定自己下一步的教学目标。

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我认为首先应该从读词句开始。不同的词语,在读它的时候,应该有不同的声音“形象”,让声音将词语自身的意思更鲜明和强化。比如,“飞快地”“马上”“立刻”“突然”――应该从语速上表达其意思(快速读出);“慢慢地”“不慌不忙”“游来游去”――比常速稍慢,从速度的强调上,感受这些词语的特点。读“可爱的”“亲切”“朋友”“友爱”这一类有鲜明情感色彩的词语,要着重注意表达内心的情感体验,与“敌人”“可恨”“侵略”形成对比,让语言的色彩上就带着爱或憎的道德情感表现。

感情应该是由衷的、真诚的、发自肺腑的,有感情朗读应该渗透着学生对文本最真实的体会与感受,是对文本最高层次的解读。因此,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时,“真实”是朗读的基础,不能让学生的有感情朗读成为可笑的“邯郸学步”.

参考文献:

黎雯。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探讨.遵义师范学院学报,(06)。

朗读心得 篇3

在学习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学好普通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家经常为练习一个发音却怎么也发不准而苦恼,但最终在程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收获了成功后的喜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程老师通过现身说法,让我明白了要想学好普通话,首先必须树立起自信心,然后勤学苦练,持之以恒。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做到“四多”:

一、多听

学习普通话,首先要懂得听,多听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的节目,因为他们的语音相对来讲是比较准确的。多听身边普通话说得好的人的语音,有意与他们多交流。在听的过程中,不要闭眼睛,一定也要观察讲话者的嘴唇或者是口腔的变化,注意他们的发音方法、语言速度、声调处理,同时还要注意那些自己经常搞混的音,例如:un、ui、ei、en、in、gin,等。尤其是前后之音的区分,要听仔细,听出它们的细微变化。

二、多查

诚如程老师所说,有时候说着说着,读着读着就会迷惑,产生疑问。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去查询。查询的方式有很多种:

第一种是向有经验的教师或者普通话讲的好的同学请教,了解正确发音的关键在哪里,及时解决说普通话过程中遇到的难点。

第二种是借助网络。网络上有专门的纠正发音的软件,查找之后,点一下发音,电脑会发出正确的音,我们跟着读就可以了。

第三种就是查字典。字典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读书看报时,我们要将字典放在手边。遇到不认识或对读音没把握的的字就要赶快查字典,切忌不懂装懂,再出现“秀才读字读半边”的尴尬场面。这样日积月累,自然而然就不会念错了。

三、多练

学习普通话,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一定要多加练习。

1、跟着读。听了别人的普通话后,尤其是电视或者是广播后,一定要记得跟读,这是练习讲普通话的一种感觉。听到对方的话一句,就跟读一句。听的时候,尤其注意,语调,前后音,鼻音等,把那些易读错的字和音,特别关注。下次遇到的时候,就会刻意去留意,避免错误。

2、大声念。念是培养普通话语感以及及时纠正发音的最快捷方式。平时没有人的时候,可以找一些材料,大声念。在大声念的时候,你会与印象中的广播中的发音有所对比,用心找出自己的语音和模仿对象的差距,自己的发音方法和咬字器官的协调性还存在那些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

我对普通话起初不太重视,用普通话说话是在大学里才完全放开的`。从小在家乡说方言已成为了习惯,就是上高中,也是一口流利的地区方言和老师同学交谈。除非在上课的时候,老师问问题时,被要求用普通话回答。因此,这一切的语言环境,给学习普通话带来了很大的干扰。

我的乡音很浓很重,普通话摸底测试成绩不佳,在第一回的普通话测试中我没有报名。不是我没自信,而是我需要留更多的时间来为自己缓冲练习。

为了提高普通话,我在基于事实的清楚认识后,下定了决心要学好它。我早早购买了普通话的练习书,下了音频文件有事没事进行跟读练习。记得每回晨跑、晚餐后散步我都要边听边练习,每回睡觉前,就会静下心来,仔细地用心倾听别人富于感情的阅读,我把它形成一种习惯,听别人朗读就是一种欣赏。

这学期要考普通话了,我就开始进行冲刺练习。我告诉自己,每天无论多忙多累都要抽时间去练习。每天中午,吃完中餐,只要不下雨我都会拿着一本书,到树底下到草坪上进行边看边听边读练习,给自己纠音。在纠音的过程中,我尤其注意到了自己的平舌翘舌区分不明显。于是在平时说话的过程中,我会刻意地对那些忽视的细节发音加以改进。在口语联系过程中,偶尔也会在宿舍里闹出些笑话来,这更增添了学习普通话的兴致。

生活中的很多道理是和学习普通话一样,学习的收获远远不止奋斗的过程及本身的提高,更是一种精神演练和提升。我学习普通话,学到的就是这点精神,用许三多的话说,就是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朗读心得 篇4

摘要:新课程倡导语文教学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好课文,特别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

多年的教学也知道,课文读得好,那么语文就必须学好。只有感情用事地朗读,才能与作者的心灵沟通,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即达到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抓好朗读尤为重要。

关键词:感情朗读新课程

我们常听到学生读书一个调、一个味,枯燥呆板、没有感情,甚至最后一个字拉长声音,每个班读书的味也不一样,各有各的呆板调,没有语气,没有轻重,速度都一样。这样读书,多好的文章也变得无滋味、无兴趣,有的同学念得熟,就一口气念好多,直到喘不过气来,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如何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从一年级起,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情绪化地阅读课文。比如”天空中的星星眨着眼睛”一句中的”星”字读成”sing”.再比如”英雄”的”英”读成”yeng”.

”阴天”的”阴”读成”yeng”都不是标准的普通话。这样读习惯了到高年级就改不过来了。情感阅读也是从低年级开始发展起来的。

比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中”没有尾巴多难看哪!”这句读出感情要把重音放在”多”上,脸上现出没有尾巴难看的神情。对学生的要求一年比一年高,所谓有感情,深浅程度上、复杂程度上也有差别,低年级学生会有感情的读《美丽的大公鸡》,但他们不可能读出《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悲痛,更读不出《丰碑》的深沉与怀念之情。

读书要眼、口、耳、脑并用,缺一不可。眼看书,嘴里读。读错了,耳朵听到了,马上就换过来,读的时候,脑子不能闲,哪句写什么,哪段内容用脑子想什么。

实现心、眼、口、耳等器官与大脑的协同工作。调动注意力、情感和想象力。比如《趵突泉》一课中”池边有数不清的小泉眼,有的不断地冒泡,均匀的小气泡连成一串,像一串珍珠随着水流摇曳;有的……”读这一段是边读边想,想气泡往上冒的样子,结合实际生活的体验,我们见到开锅沸水翻滚的样子,再想课本描述的绿色的水面上漂着又白又轻的热气,你肯定会喜欢上这个地方,与作者产生共鸣,对课文内容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朗读心得 篇5

第六章朗读训练

一、朗读的作用

大声朗读是为了用普通话清晰,大声,动情地阅读文章。它是将书面作品转化为口语的一种表达活动。

首先,朗读可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人们的素养。其次,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朗读课文,口诵心维,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理清作者思路,把握作品主题,学习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第三,朗读是培养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普通话中的各类作品,有利于语音知识的综合运用,如语音、押韵、声调、变调等,巩固语音学习成果;有利于消除方言干扰,规范口语;也有利于语言材料的不断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朗读的要求

朗读各种文字作品的基本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把文章念出来,引起听众的共鸣,使听众受到启迪和教育。怎样做才能实现这个要求呢?

首先,对作品的深入理解是成功朗读的基础。只有透彻地理解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掌握作品的结构层次以及写作特点,才能运用恰当的朗读技巧,完成朗读的任务。

第二,适当展开联想。文学作品往往是受作者真实生活的启发,然后通过联想构思出来的。我们朗读时,就必须“透过字面”,“设身处地”地产生联想,造出内心视像,使作品的每一句话都自然而然地化为形象,活灵活现地传达给听众,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第三,坚持使用普通话。普通话朗读是成功阅读的前提。准备朗读时,应反复朗读作品,通过单词测试,读准音韵,读准变调,读轻重音和语音节奏等

第四,讲究运用朗读技巧。为了提高朗读的效果,应注意阅读技巧,从停顿、重音、语调、语速等方面对作品进行适当的处理。在准备过程中,你可以在阅读材料上适当地标记一些符号,以便你能注意到它们。

朗读符号没有统一规定,下面是著名播音员齐越同志在方志敏《清贫》第一段上面所画的符号,可供参考

我从事革命斗争已有十多年了。在这长长期的斗争中,我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从来没有过奢侈的生活。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是为革命筹集的钱,一点一点地用于革命事业。

∧这在国方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所以如果有人问我有没有积蓄,我可以告诉你一个有趣的故事

符号说明

|,用于句子中没有标点的地方,表示把词或词组分顿开,停顿时间很短,不换气。

*用于有标点符号的地方,表示停顿时间比原来的标点符号长,有时换气,有时不换气,视具体情况而定。

”表示长时间的停顿,可以呼吸

·,表示重音

上面这个选段里,凡没有标出停顿号、连接号的地方,朗读时一般按照标点符号处理,但停顿时间长短并不固定。

此外,一些符号也可以在朗读时使用。例如

→,表示平调。 ↗,表示升调。↘,表示降调。∧↗、∨↘,表示曲折调

这四个语调符号通常标在句末。

,渐弱。∨,换气。—,保持音(饱满有力)。﹏﹏,波音(颤音)。▲,顿音(短促有力,富有弹跳性)。

第五,掌握不同作品的特点。如散文、**、古诗、新诗,记叙文、说明文、议**、应用文,各有特点,朗读时要因文而异,采用不同的读法,读出特点来,更好地表达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

第六,反复练习,精益求精。练习时可以注意一下时间和呼吸,比较每次朗读进度的快慢,做到吐字清、口形活,读得流利、准确。此外,要防止漏读、加读、背读、断句等现象。

在反复练习中,多读、提高阅读水平是最重要的。当然,每一次练习都应该是正确的积累,而不是错误的重复。

三、朗读的基本技巧

阅读技能是指在朗读过程中运用声音表达的技巧和能力,是朗读成功的关键。

阅读技能包括基本技能和辅助技能。在这里,只训练基本技能:停顿、重音、语调和速度

1.停顿 ( 无标点处用竖线“ | ”表示 )

停顿是指朗读时段与段、句与句、词语与词语之间出现的语气或声音上的间歇。

停顿不仅仅是人们生理上的需要——读者需要呼吸,而观众无法接受一串没完没了的音节。停顿主要是表情达意的需要。例如,朗读“我看见他笑了”这句话,停顿的地方不同,表达的语意就不同:

我看见他|笑了。

我看见|他笑了

前句停在“笑”前面,表示“我”笑了;后句停在“他”前面,表示“他”笑了。两种停顿,两种结构,两种语意。可见停顿在朗读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说明,生理上换气;听觉间歇的需要必须服合结构和语意表达的需要,否则会造成语意的分离,影响作品的表达效果。

停顿一般分为结构停顿和强调停顿。

(一) 结构停顿

结构停顿,又称语法停顿。它是由文本和句子的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决定的暂停。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较长;句群的各句之间的停顿稍短;句子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停顿较短。例如

1) 她|不是鲁镇人。

2) 大家|都叫她祥林嫂。

3)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表示主谓间停顿)

4) 她诚然是|逃出来的。

5) 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

6) 离它们不远的那颗星,叫|北极星。(表示动宾间停顿)

7) 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

8)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9) 莫高窟是华夏文明的早期屏障,早得|与神话分不清界线。(表示动补间停顿)

10) 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11)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表示修饰被修饰间的停顿)

12) 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姿百态,维妙维肖。(表示总分关系,分别列举)

13) 黑暗的旧中国,地|是黑沉沉的地,天|是黑沉沉的天。灾难深重的人民哪,你身|i戴着沉重的锁链,头上|压着三座大山。(对举,对偶)

14) 但是,人民|是杀不绝的,革命|是扑不灭的,共产党人|是吓不倒的!(排比)有标点符号的地方,一般就按标点所表示的间歇进行处理。停顿的时间不确定,一般是:

顿号短,逗号稍长,分号、冒号又稍长,句号、问号、叹号、破折号、省略号又稍长些。例如:

15)他给了你那么多|书、本、纸、笔,你应该学习他这种|助人为乐、先人后己的精神。朗读这句话,顿号处稍稍休止,而声气不断,几乎是连着读出来,只在逗号处作稍长停顿。这样朗读,显得清晰顺畅,语意诚恳。

16)前面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部队,可是|敌人跟在身后,容易暴露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另一个是莲花瓣和棋盘陀峰,通向三个悬崖。走哪一条路呢?

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

这段话里有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叹号、引号等标点符号,朗读时,要用不同的停顿显示出层次感,表现出班长和战士们那种顾全大局、不畏艰险的高贵品质

(二) 强调停顿

强调停顿,也称为逻辑停顿或情感停顿。它是句中特殊的间歇,是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种语意或情感,或是为了加强语气,而在不是结构停顿的地方确定一个适当的停顿,或者在结构停顿的基础上变更停顿的时间。停顿时间往往比结构停顿时间长;强调停顿的位置也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设置

强调停顿一般分为前停、后停和前后停三种类型

(1) 前停

前一个停顿是在强调的单词或结构前面的停顿。它能引起观众的关注和期待,从而增强阅读的吸引力。例如:

17)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前一停顿强调的是“死了”,指出这种人生等于死;后一停顿强调的是“活着”,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虽死犹生”的人的赞美、追念之情,对比十分强烈而鲜明。

18) 只见灵车去,不见总理|归。

在“归”字前面停顿一下,就强调了全国人民企望总理还能“归”来的悲切心情,有撼人肺腑,催人泪下的表达效果。

19)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一停顿,强调了“今朝”,提示听众去细细体味毛泽东同志这一词句的深刻含义——唯有当今时代的无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英雄。

(2) 后停

停顿是在强调的单词或结构之后确定的停顿。它能让观众的思想在这里留连忘返,回味无穷,深刻理解作品的意义。例如:

20)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在“鬼”后一停顿,让人领会作者所指——革命的叛徒,与上面的“人”形成鲜明对照。前者坚贞,后者变节;前者伟大,后者卑劣。其余两处,都着意刻画了共产党人的英雄气概。

21) “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吾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祝福》中的“我”对祥林嫂的回答。)

这两处停顿的运用,就把“我”的那种边思索边回答的惶急中难于选择的“窘态”,以及“我”“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的心境表达了出来。

(3) 前后都停

前后停之是一个强调两个停之之间的单词或结构的暂停。它突出了中间部分的语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或强烈的震撼。例如:

22)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强调了“在暴风雨来临之前”这一特定时间,揭露出这些“海鸥”们畏惧风暴的丑态。(实则暗指那些机会主义分子们畏惧革命风暴的丑态)

23) 森林爷爷|一点儿|也不着慌。

强调“一点儿”,充分显示出森林爷爷战胜风魔王的决心和力量。

24) 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窝里,五脏六腑都被掏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子呢。……

强调“已经都给”四个字,突出言状阿毛死后的惨相——五脏全都被吃空了,简直目不忍睹;强调“还紧紧的捏着”,则突出地表现了阿毛至死也不曾忘记“给妈妈剥豆”的使命。这两处强调,非常传神地再现了祥林嫂在失去儿子后诉说“阿毛的故事”时的那种悲痛情态,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令人揪心垂泪。

停顿的实现,主要方法是合理控制气息的状态,强弱急缓,停连延收,都要恰到好处。同时,最好能做到停中有连,连中有停,而不读破句意。

2.重音 ( 用实心点“·”表示 )

重音是指在句子中读得很重的单词或结构成分。恰当地确定语句中的重读,并恰当地实现重读,能突出语句的重点和作品的主题,能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本文网址:http://m.jym1.com/renshengganwujuzi/175802.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