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句子 > 作文 > 导航

大国重器观后感

大国重器观后感。

大国重器观后感【篇1】

“大国重器”,一“大”一“重”,无不体现出国家对于实现所谓中国梦,实现民族复兴的愿景。诚然,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产业和实力象征。在一些国际关系专家的眼中,只有那些拥有了强劲的高精尖重工行业的发展和突破的国家,才可被定义为“大国”。而“重器”之“重”,一方面是产品的庞大之重,另一方面也是现代产业工人的智慧象征。

现在我们都在学习《大国重器》,这让我不得不想起清末的洋务运动,而洋务运动接下来还有预备立宪、戊戌变法和摧毁了封建社会的辛亥革命。如果眼光再延伸一点,甚至能让我想起日本的明治维新。大国重器的蓬勃,让我借助现代的传媒手段,通过些许的想象,看到在洋务运动时期的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x胥各庄铁路、x机器织布局等等兴旺起来的民族实业,也能透过记忆中路过的风景看到的荣宗敬荣德生们满怀救国大义的一腔热血,还有我自己曾经待过的x自强学堂,路过的汉阳铁厂遗址。

当下的社会并不如清末的水深火热,我们的学习和革新大可不必被冠以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的深重。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现在并不是在面对所谓的“西方列强”,现在的社会形态也不是封建社会。我们还是在“师夷长技”,但并不“以制夷”,这不符合当前的国际社会大背景。

洋务运动后来失败了。归根结底是西方的“器物”和中国的“制度”(或者叫“意识形态”)之间大相径庭的矛盾导致的。那个年代,就连社会的精英阶层都没有开化和觉醒到“天下x”的境界(因为洋务派抵制商品输出,而且把全部希望寄托于还处在封建纲常下的领导人),就更不消说普通民众对于改革和西学东渐的期望。

我猜想,洋务运动的失败可能会让这些精英们意识到光学“器物”的局限,所以才会有后来的预备立宪和戊戌变法这两个更像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甲午战争失败了,《马关条约》让本来就苟延馋喘的清政府雪上加霜。我们都盯着无能的清政府任由日本践踏,却忘了从日本这个并不友善的邻国借鉴历史的教训和经验。甲午战争的失败是一朝一夕的吗?不是。从鸦片战争之后,日本就学习了“西洋之法”,练就了符合近代社会的本领。而彼时的中国,还在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

回到《大国重器》。我看到了很多高精尖的设备,看到了高端制造业中聪慧的善于创新的现代工人,也看到了国内这些走在行业前沿的领军企业如何在国际商业环境中冲锋陷阵。就连欧洲人在北车集团面对即将出厂的CRH系列动车组也在感叹,这才是欧洲的大工业梦想啊!可是很遗憾,我依然只看到“器物”层面的革新和创造,对于制度层面的改革,我没有很深的体会。

再回到我现在的工作。我需要一些改变来达到管理的目的,想要试图通过规范一些最浅显的表述和思维来统一大家的话语和认知体系。(

我们只需要用一点点的时间和代价就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其实我也看到了很多为了独立自主和独立创新的努力,然而真正代表现代化的人的意识的提升,公民社会准则的深入人心,还有理性的行为准则和商业思路,却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我们关注器物的进步,但更希望器物的进步能够带来真正的思潮革命。

大国重器观后感【篇2】

10月26日下午,公司组织党员干部观看了纪录片《大国重器》第六集:制造强国。作为公司一名普通制造部门的员工,观看后让我印象深刻,感触颇多。

该纪录片该介绍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更多介绍了处于一线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们。记录了他们的智慧和背后默默工作的艰辛,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与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是更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而那些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则是生产主体,他们的工作不应该被人遗忘,被人不屑一顾。大型装备制造业是国家强盛的脊梁,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石,是国家产业安全的重要保障。企业需要不断的创新,需要自身产业专注精神,不断的结合行业自身的发展延伸专业的价值链,提高专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核心竞争能力来自于核心产品,核心技术、核心工艺、核心人才、系统服务几个方面,不断的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同时,不断的巩固学习的成果,坚持持续的改进和升级,形成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创新能力。我国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制造什么和怎么制造决定着一个国家在世界的地位,制造业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石头。这部纪录片为我们展现我们国装备制造业崛起的同时,也展望了我国装备制造业迈向高端制造的未来前景。

作为制造业的一员,尽管现阶段实体经济形式不乐观,制造业不景气,但我们不应悲观,应该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投身于这个行业,努力工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我国的竞争优势,实现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中国梦。

大国重器观后感【篇3】

2017年4月27日至5月18日,中共三次向国务院发来贺电,祝贺天舟一号圆满完成任务,c919客机首次飞行,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产成功。如果再加上此前首艘国产航母的下水,中国的大喜将继续。这是一种什么节奏?

这是一种什么欢腾?这是中国“大国重器”纷至沓来的大时刻、大事件。

航空母舰巡洋,天舟一号巡天,c919大型客机巡航,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哪一项不是强国利剑,哪一项不是强国后盾? 这些大国重器的不断横空出世,不正说明中国正在悄然地完成着从弱国到大国,从大国到强国的逆转性变化吗?

什么是弱国?弱国实际就是内不能自主,外不能自卫之国。回顾中国百年历史,上半年处于弱势地位。

在世界列强殖民中国之前,在日本全面侵略之后,中国内政实际上成了强国的游戏场,中国外交成了强国的礼品筹码。即使新中国成立后,也有美国先遏制中国,后苏联镇压中国的情况。这种弱国地位,何以能够“佑其民,护其国”呢?

怎样才能扭转这种国际弱国地位,让中华民族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呢?纵观世界历史,在“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同时,打造足够规模和质量的国之重器则同样不可或缺。没有强大的核武库、庞大的海军和尖端的信息获取能力,美国怎么能称霸世界?

中国如果不是勒紧裤带创造出“两弹一星”又怎能破除美苏的核讹诈?

什么是大国?自古虽无定论,但是也并非无章可循。例如,国土面积、人口规模、经济总产出和军队数量都是前者,可以称之为大国。

如中国陆地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面积360多万平方公里,绝对是世界前三甲之列;人口规模接近14亿,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经济总量2016年中国gdp总量74.4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名;中国解放军的员额约为230万人,也在世界前列。这些都可以证明,中国已经重返世界级强国行列。

但是,大国若无大国重器匹配,大国仍然免不了被欺负,被戏耍。曾经因为中国没有自己的航母战斗群,中国海军就无法走向深蓝,无法解决中国台海统一问题,无法保护中国在全球的核心利益;因为中国没有自己的大飞机,每年只好花费巨资向波音、空客购买;因为中国能源不足,只能做国际能源市场的被动接受者;因为中国没有自己全球定位系统,中国对某些国家的流氓行为只能隐忍。

大国重器观后感2017【篇二】

仰望宇宙的空间,激发隐藏在心中的无限遐想;

虚拟空间的探索拓展了人的感知、传递和知识的真实体验;

对现实生活的热爱,丰富了安全智慧的时代内涵。

大国重器观后感2017【篇三】

纵观近代大国崛起历史,从清朝到英国再到美国,再到现在的群雄割据(美、欧美、中、俄),都与能源的发展变化戚戚相关。

蒸汽机(煤炭)的出现使得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石油的普及特别是石油和美元的挂钩,使得美国成为世界警察。到现在群雄割据,新能源有后来居上之势,为中国的强大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中国也不负众望,紧紧的抓住了新能源这一发展契机。目前,中国光伏产业已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全球主导产业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中国新能源使用量超过能源结构的50%时,一定是中国取代美国的那一天。

大国重器观后感【篇4】

在马哲课上,老师给我们放映了纪录片《大国重器》。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成就,作为建国以来第一部记录中国装备制造业振兴发展历程的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大国重器》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产业工人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中的关键人物,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和梦想,通过人物故事和制造细节,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小到大,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大国重器》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

展望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前景。每次看到我们取得的伟大成就,我都感到非常骄傲和兴奋,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感到骄傲。

从这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巨大潜力。从几十年前我国的装备不被其他国家认可,出口一台机器简直比登天还难,还要看尽外商的脸色,但如今世界各地的施工现场上都有中国制造的机械装备的身影,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每个中国人都为之自豪的转变。

例如片中讲到一位工人,通过长期记录自己工作的数据,最终总结成册,编成软件。我们车间可以说丌乏这样的工人师傅,他们心中装满了图纸,装满了一个个实际的解决方案,我想如果把这些经验汇总起来,然后把它规范化、标准化,一定会形成一项很了丌起的智慧创造。

再例如在世界上最大的磷肥选矿厂,这也是沙特**矿业开发的一个重要项目,这个项目需要很多的设备,把几百家生产的设备集合起来,变成一套完整的设备,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设备系统,就无法做世界上工程的总承包,而在这个项目中有中国制造的机械在参与运转。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装备中国是整个中国发展的基本手段。

装备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是国家之间的竞争。过去中国是磷肥进口国,现在我们使用的机器核心设备已经完全国产化。现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磷肥出口国,这是装备制造业对一个国家的影响。现在中国已经挤进全球225家承包商的行列。

这些发展离不开中国各行业的创新。中国有自己的研发体系,有些技术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数控机床,它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数控机床在一个国家的发展对一个国家有很大的影响。我国目前各种设备都依靠自主研发。这些研发都是那些创新人才的努力,还有一些女性,这让我敬佩和崇拜。

中国在进步,由以前的进口到现在的出口仅仅在几十年之间,我们已经追上了世界发展的脚步。这是每个人都应该感到骄傲的。我们不会让其他国家瞧不起我们缺乏独立技术。这是我们的能力。看到那些机器发挥它们各自的功能时,我觉得真的是很震撼。

但是我们有些技术还是要依靠其他国家,还不能与世界上强大的装备制造国相比,例如美国和德国,我们还是要努力,我们现在已经意识到装备制造业对一个国家的影响,这不仅仅影响装备制造本身,还对新能源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抛开镜头中的亮点,我们需要看到中国工业的未来。“大国重器”向“强国重器”的迈进,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科技广度、创新高度、核心深度是中国工业留给徐工的“万亩技术良田”。深铸强国重器,放飞强国之梦,中国制造再创新高;智领技术先机,成就国之大器,徐工创造风华正茂!

大国重器观后感【篇5】

毫无疑问,这些企业的老总和成千上万名掌握“默技术”的设计、生产人员,都是民族英雄、国家功臣。十分遗憾的是,片中的瓮福集团、湘电集团、振华重工竟然都名不见经传,他们的掌门人何浩明、周建雄、管彤贤也都生疏得很。由此想到,我们的主流**应该调整思路,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宣传力度,扭转“重文体轻科技 ( 装备制造业应视为大科技的一部分 ) ”的国民心态。

至少应该达成这样的共识:片中何、周、管几位老总对国家乃至人类的贡献比任何一位星姐星哥绝不会小。莫说文体,就连人们普遍认同、张口闭口的“高精尖新”,也都要靠机械装备来实现,忽视机械装备,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吗?

还想多说几句。在我看来,宣传装备制造业,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开展这一领域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总比过于重视军事装备好,更有利于国家形象。因为首先,任何尖端的**都是机械设备的产物。

人们对清末列强轮番入侵,往往只强调洋人的“船坚炮利”,却看不到其深层原因是他们拥有远比当时的中先进得多的装备工业;第二,军力毕竟隐蔽些为好,而工业装备则尽可以大张旗鼓地宣扬;第三,**终归是为害人类的破坏力,最终难免叙利亚“化武”的下场,而科技竞争,则是你追我赶,共同进步,合作共赢的。

本文网址://m.jym1.com/zuowen/117988.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