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句子 > 作文 > 导航

立场读后感

2024-04-22

立场读后感(精选7篇)。

你对写读后感的步骤掌握了吗?在认真品味了作品,相信您的收获一定不少。读后感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栏目小编为您搜集了关于“立场读后感”的最新资讯一起来看看吧,仅供参考请您做好自我判断!

立场读后感 篇1

1.在生活中我们会需要用到批判性思维的问题:怎样在面临复杂形势的时候获取足够信息来做出最佳选择?怎样不被他人所欺骗?怎样不被自己欺骗?怎样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手段与方法?

2.书中提到了要对自己的思维提出一系列质疑,下面进入自问自答环节

你对自己的.思维了解多少? 回答:我对事物有着自己的评判标准,然后会在这些我已经认定的标准之上再进行合理的逻辑演绎与推理。打个比方,我觉得社会运行的标准就应该是帕森斯所提出来的社会四要素的评判标准,所以我就用这个标准去评价我所看见的所有社会问题,而且我得出的结论都是在严格合理的逻辑推理之上的,这些逻辑过程都是可以被我自己所感知察觉的,所以我认为我是知道自己的思维是怎么来的。但是这些标准的来源很大程度上不是我自己所思考的,所以我自我感受我的思维地基是不稳固的。

你曾研究过自己的思维吗? 回答:思维的具体方式和具体技巧我从没去研究过,我都是直接使用这一工具,而且从目前来看,这一工具的确是有很多问题。之前习惯于张口就来,说结论不靠证据,然后被室友怼的体无完肤,所以目前反而我也变成了一个非常严苛的人,反事先问百度,或者说自己亲自去计算查证,才敢谨慎的得出结论。当然,思维上想当然的错误只是缺陷的其中之一,我觉得我的思维过程还能进一步优化提高,思维方法还能改善。

你都具备哪些有关思维的知识? 回答:对于头脑中心智过程的来历,我以前读《心理学与生活》的时候,知道了人脑的思维会经历感觉、知觉、认知,再到推理这个阶段,但是我学习过程中对于这些概念(之后会谈谈对与概念的清晰认知的重要性),没有理清楚,只知道是这么个过程,所以只能似是而非的给出一些评价。

如何分析、评估、重组个人思维? 回答:这几个动词的实际概念我都不是很清楚,所以不能作答。

思维质量如何评判,标准是什么? 回答:我个人平常没怎么思考过这个问题,但是蜗居的思维质量与我掌握的知识和我掌握的技巧是有很大关系的,在正确的思维基础上推演,利用正确的思维逻辑,才能得出高质量的思维,这个需要不断地学习与联系。

有没有掌控过思维? 回答:当我可以控制我自己地情绪,将其往理智上引导地时候,我觉得我是控制了自己地思维的。

3.为自己列出一份思维问题清单,从存在的问题与产生因素两个方面来写。

我的思维根基不是自己打下来的,是不稳固的也是坍塌过的,但是我在那次思维坍塌后并没有吸取足够的教训,因为懒惰而没有推到自己思维的根基,重新从概念学习起,一个一个概念的,重新厘清。

思维的逻辑不够严密,我还从来没有系统的学习过逻辑学,只是知道有几种逻辑错误仅此而已,作为思维最重要的工具,一定要去学习逻辑。

最大的问题也许就是我现在坐在电脑前却想不到还可能有什么问题。我不知道我自己不知道这个问题,才是最可怕的一件事,之后再来填这个坑。

立场读后感 篇2

于建嵘—底层立场的读后感,来自京东网的网友:于建嵘的“凡客体自白”爱老百姓,爱住郊区,不爱县委书记的饭局爱讲自己想说的话,曾经不爱给官员上课爱微博爱跟官员同学谈心我不是什么意见领袖不是什么人物我就是一个读书人一个学者我是于建嵘他炮轰信访制度,但是自己家却成了上访者的依靠;他在课上对着官员开骂,但找他讲课的官员依旧络绎不绝;他开微博,有16万粉丝,曝光县委书记的拆迁雷语,转眼间数千人转发,谈官员的心理,引发造句风潮,接过“凡客体”的枪,“建嵘体”横空出世。他就是于建嵘,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今天,于建嵘将走进西南财经大学光华讲坛,只是这一次的听众不是官员,而是大学生,他要讲的也不是政治,而是实证研究方法。昨日,于建嵘在微博里说:“今天晚上直接从清华到机场去成都,明天上午在财经大学给学生搞一个有关研究方法的讲座,然后在四川搞几天农村调查。”闻听此讯,成都媒体人何三畏评论:“劳模入蜀”。昨日,天府早报记者联系到于建嵘,他说:“晚上九点的飞机,到成都可能会很晚了。”此次讲座,于建嵘面向的不再是官员,而是大学生,传授的不再是政治,而是实证研究方法的知识。于建嵘的3个身份敢骂官员的老师“你们今天要记住了,不要强拆,否则会有报应的。”——他对听课的官员说不修边幅的仁者“每人来吃一个橙子——只能吃一个,多了没有!”——他对家里的每个来访者这么说微博上的红人“这种鸟人没有资格和我吃饭。”——因为江西万载县委书记的雷语,他丢下这句话愤然离席于建嵘最近有些走红。他在全国各地开讲座,台下坐的全是官员,他讲大规模拆迁,告诫学生不要冲在前面,因为“假如为了这个事,老百姓把你打死了,没人敢把你追认为烈士”。媒体常报道于建嵘在讲课时骂官员,但在冯俏彬眼中,这容易让人对他产生片面的看法。西南财经大学科研处副处长冯俏彬,2005年至20xx年,她与于同在哈佛作访问学者,并在那里相识。“那种时候其实很少,不是很多。”冯俏彬说,于建嵘的课学术性很强……

立场读后感 篇3

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婚姻没有你赢或我赢,只有双赢或双输。其实不只是婚姻,教育亦然。每一位为人师者揣着教育理想上路,又何尝不在探寻教育的“双赢”境界呢?我们也渴望“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无痕,我们也期盼“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我们更追求师生的共同成长与发展。

然而现实中,我们经常耳闻目睹的是许多教师的埋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听话,学习不努力,不理解老师,好心没好报……扪心自问:我们站在学生的立场了吗?我不禁想起前不久读到的一则故事。

上世纪30年代的一天,英国伦敦一家珠宝店的业务员珍妮在接待顾客时,不慎将一粒价值连城的珍珠滚落到地上。当时,人多手杂,珠子滚到一位男青年脚边时就再也寻不见了。珍妮必须找回这颗珠子,否则的话她不但要面临“炒鱿鱼”,而且终身都难以赔偿。凭眼神,珍妮断定那位装作若无其事的男青年多半是一位失业者。这就意味着,那粒珍珠足以改变他的下一段人生,这无疑增加了她索回珍珠的难度。珍妮来到他跟前,眼含泪花,轻声地说道:“先生,在这样艰难的时期,找一份工作真是不容易的吧?这才是我上班的第三天!”男青年怔住了。细心的珍妮看在眼里,她又将这句话重复了两遍。终于,男子将背在后面的手抽出来紧紧地握住了她,等他转身快速奔出大门的时候,珍妮已经看清了手心里的那粒珍珠。

珍妮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请把那粒珠子还我”。但如果她那样一说,等于向公众宣布了男青年的不义行为,很容易导致反目,并很可能发生意料不到的极端事情,甚至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此时,珍妮选择的是站在别人的立场博取同情,从而顺利地达到了目的,在拯救别人的同时也拯救了自己。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朝夕相伴、魂牵梦萦的教育。试问:在“教育就是服务”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我们站在学生的立场了吗?我们在乎学生的“在乎”了吗?在学生们童年最渴望得到快乐的时候,我们却告诫他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于是,孩子们的世界里,没有了天真烂漫,没有了欢歌笑语,没有了玩耍嬉戏,没有了自由遐想。伴随他们的是烦琐的分析,机械的训练,频繁的考试,以及“公正权威”的排名,“语重心长”的教导……殊不知,这一切早已成了学生眼前一道抹不去的阴影,成了学生心中“一千个伤心的理由”。私下里,多少学生慨叹:“学习,想说爱你不容易!”“分数,让我欢喜让我忧!”“老师,你到底爱不爱我?”……呜呼哉!!学生的名字叫“今天”,如此种种以牺牲学生今天的幸福为代价,企求换取明天的幸福的教育,不亦乎“海市蜃楼”?且不论如此教育下的学生明天是否会幸福,扣人心弦的是他们今天还能走多远?他们还有没有“真正的明天”?

可悲的是,我们许多教师沉醉于此,还津津乐道,声称这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果真是这样吗?恐怕不尽然。在孩子成绩落后的时候,我们想得更多的是平均分、优秀率;在孩子违反纪律的时候,我们想得更多的是文明班级的评比、考核奖金的发放;在孩子有所冒犯的时候,我们想得更多的往往是自己的尊严、地位……如果,我们真的站在学生的立场,那么这样的教育一定能赏心悦目、沁人心脾,从而给人以幸福、温馨的美好享受;同时,这样的教育也一定是有灵魂的教育,并水到渠成地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手臂带来力量,给迷茫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孩子带来自信。

站在学生的立场,彰显的是一种悉心的呵护。

教育首先应该是一种保护,是对学生人格、尊严、自信、勇气、兴趣等等的无微不至的呵护,是对学生的创新发现、独特思维以及想做“好孩子”的愿望的积极稳妥的扶植。保护的对立面是“挫伤”、“扼杀”、“泯灭”,我们切不可追求教育的急功近利,让教育变味,让“教育”这支利箭封杀学生的可塑性发展。

站在学生的立场,要求我们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中学会呵护学生。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学生的心灵。“士可杀不可辱”,我们做教师的一定要尊重学生,尤其是尊重他们的人格。即使是浮光掠影的嘲笑,也可能推翻学生心灵中全部美丽的希冀。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的故事”之所以成为教育的经典,就在于其对男孩自尊心的充分珍视,对男孩上进心的真诚扶持。

站在学生的立场,需要的是俯身倾听,坦诚相待。我们要坚决摈弃教育的功利主义,淡化教育的功利色彩。事实上,我们的许多教师往往只惦记着学生是自己的“作品”,总是竭尽全力地“塑造”它,却往往在不经意中伤害了它。我们不要只关注“分数”(学科考试的成绩、文明班级的评比),而应更多地寻访、了解分数后面的故事。用孩子的视角看“孩子”,你会欣喜地发现:每一个错误的背后,都潜藏着一颗善良的童心在闪耀。

站在学生的立场,我们应该更多地想到学生,想到学生的利益。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你知道学生最近的快乐与烦恼吗?你知道他们的爱好吗?你知道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吗?……有一种爱叫“伤害”,如果,我们的爱让孩子们感到窒息、恐惧、担忧,那么,这种爱的价值何在?教育的保护功能又何在?

站在学生的立场,体现的是一种睿智的宽容。

对教育工作者而言,“站在学生的立场”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襟怀,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智慧。站在学生的立场,意味着对学生有更多的宽容。所谓“宽容”,就是努力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弘,就是心智不那么闭锁,头脑不那么僵化,眼界不那么狭隘,就是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的个性,领悟学生心灵世界的广袤和深邃。因为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建筑在轻蔑和敌视上的,也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依靠惩戒和制裁来实现的。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立场读后感 篇4

《无名之辈》这部戏剧电影却让我看出了眼泪。李海根为了在老家修一套房子,把心爱的女孩娶回家和胡广生一起去抢劫。可笑的是两人因为蹩脚的抢劫技术,放着银行不抢,偏偏去抢手机店。正当两人打着的如意算盘准备从抢手机店入手,把抢劫事业做大做强的时候。马嘉祺的提醒让两人在一次陷入绝境。这时他们才发现自己抢的手机是手机模型,根本就不值钱。两人感觉再一次被被世人嘲弄了。

也许我们在观影的途中会被李海根和胡广生的愚蠢逗得满腹大笑。但仔细一想,其实他们两人也并没有什么过错。他们只是希望自己能够有所成就,能够做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但因为两人的无知而走向了抢劫的这条路。更为离谱的是两人希望通过抢劫而被别人所关注。

我相信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这样的人存在。一方面,他们希望自己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能够养活自己的家人,能够给自己带来荣耀。另一方面由于自己有限的学识,他们撞破头皮都找不到出路。在他们的心中显然自己已经成为了上帝的弃儿。在现实生活面前他们不得不另觅他路。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虽然这句话我并不是特别的赞同,但是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永远是不过时的。尤其是当我而站在了教师这个工作岗位上时,我深切地感受到知识对于人的重要性。因为知识水平的差异,每位学生都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在我看来这一部电影的笑点,也是这部电影所展现给我们的痛点。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人太过的无知。即便是犯了错误,仍旧不知道还在沾沾自喜。

在我们社会当中有不少这样的人,因为无知要被欺骗,因为无知而踏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常说“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处”。无知的悲哀是难以弥补的。

立场读后感 篇5

最近在焦虑自己一直以来的思维模式有问题,只是也没有找到什么靠谱的解决办法,甚至都认不清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最近几天才意识到。,我就读过文森特・鲁吉罗写的《超越感觉――批判性思维指南》这本书,忘记了书中讲的具体的操作指南,只记得看完之后,当时让自己眼前一亮,感觉这么多年,自己过了一个假人生。

找不到问题解决办法的时候,就读书,或许书中自有答案。秉持着这样的想法,今天在樊登读书平台上听了一本书《思辨与立场》,感受颇深。

当然了,没有任何东西比可靠的思维更有用,但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思维都存在偏差和扭曲,不管我们自身是否察觉。同时,如果我们不能拥有很强的思辨能力,可能我们很难看清人生的本质,很难体验到良好的生命状态。

书中讲,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公正的思维,一般具有认知谦逊、认知勇敢、换位思考、认知正直、认知坚毅、信赖推理及思维自主的特质。

认知谦逊也即是知道自己的无知。昨天晚上收到一朋友发的文章:喜欢和别人讲道理的人,一般都情商低。看完之后,我并不全然认同里面的观点,但也让我有很多反思。我是否是无知的?我是否意识到自己是无知的?如果我是无知的,我是否总是和别人讲道理?又,我讲的道理别人是否知道?我是否只是在证明自己?或者我是否是个杠精?

我发现在很多时候,我都不能很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甚至也注意不到自己观点中的成见和偏差。然而,我喜欢给别人提建议,更可怕的是,我甚至有可能有时候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先不说观点正确与否,这种行为就很让人后怕,我竟然假定自己永远都不会无知。由于环境和人自身因素的制约,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是有一定的限度的,谁给我这么大的自信,总是对别人的人生指指点点?

就只这一点儿就能足够看清自己思辨能力的强弱。

书中还讲到一点儿,自然状态下,我们的生活深植于自己即刻的欲望、痛苦、思虑以及情感。我们迷恋即刻的.满足和短期获得,明显不关心个人的成长、洞察以及正真,也缺乏动力去揭示自己的弱点、偏见以及自我蒙蔽。我们心安理得地逃避自我成长的责任,我们大多数人都没能成为我们可以成为的人。这一点儿是深刻的。

我们很多时候的状态被情绪和欲望主导着,其实,最本质的是我们的思维层面出现了问题。思维的功能是判断趋势,弄懂意义。它不断回答我们生活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情感的功能是评估思维判定的趋势对生活的意义,告诉我们对那些事情该持何种情感。欲求的功能是激活能量以发起行动,告诉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以及应该把精力投放在哪里。思维指明趋势,情感传递趋势的好坏,欲求让我们推进或放弃。思维是一切行为的起点。

情绪和欲求是自然而然的结果,我们无从控制也无法改变,只有思维是我们能够直接触及的。

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在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原点上,无论从哪儿开始,都是向前。敢于知道,知识使我们自由。

愿我们每天都有所获!

立场读后感 篇6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让黄瓜成为黄瓜,让茄子成为茄子,让辣椒成为辣椒,每个生命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健康、最完美的教育生态。”成尚荣先生真是一语道破真谛!

“把儿童当成儿童。”这句话初听似乎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特点是单纯、好动、喜变、好幻想、好尝试,却又缺乏判断能力。在他们的成长中,心灵是自由的,快乐的,但同时他们又在不断的尝试中,表现出缺点,甚至犯错。但孩子的“过失”不同于成人的“犯错”,不是存心,而是无意。而正是在改正一个个缺点和错误的过程中健康的成长。在教育的常态中,我们往往不顾孩子的真实需要,以成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标准去要求孩子,演绎现代版的拔苗助长却浑然不觉。

就像不少老师总希望学生对自己要毕恭毕敬,言听计从。仔细想想,可能吗?老师,千万别真把自己当成孔夫子!因为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不是老师逼出来的,是发自学生内心深处的,不是当面爱你一万年,背后恨你一天天。虽为师生,尊重却是彼此的。有了彼此间的尊重,师生之间总会发生点好玩的、有意思的事。这些事未必与成绩有关,但一定和教育有关。

上学期一天下午,我去楼上别的班级上课,被他们看到了。他们追着问:“老师,你为什么要去别的班上课?”我笑道:“你们成天‘气’我,我决定’抛弃’你们,重选班级。”他们中有人嚷嚷:“老师,你要敢选择其他班级,我们一定把你‘捆’回来。”我乐了,大声说:“你们胆子也太肥了,连老师都敢明目张胆‘威胁’?”哈哈哈哈,一阵笑声,他们一溜烟儿地跑了。

其实,哪能换班级呢?不过逗他们玩玩而已,顺便拈量拈量自己在他们心中是否有一点分量。只是,多次的“亲密”交流后,我才发现——他们的世界和我们脑子里的世界真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还不全力以赴让自己“变成”他们,我们又怎么能理解他们以及他们的世界呢?不理解他们,也不理解他们的世界,教育又该何去何从呢?

成尚荣先生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开宗第一,便是理解。儿童告诉我们教育的起点,儿童让你拥有儿童视角。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儿童成为最好的自己,让教师成为最好的“儿童”。

深以为然。

立场读后感 篇7

我是在忙碌的走亲访友间读完这本书的。那段日子,我在推推洗洗的麻将桌上,在热气腾腾的年夜饭旁,在喜气热闹的拜年声中,在侄子侄女这般儿童的崇拜下装模作样,自诩爱书文人,捏着崭新的书页,囤囵吞枣,过得好不自在。直到开学前的一周,一个“噩耗”传来,针对这本书,学校要有读书沙龙,要写心得体会,哀嚎之后,我只得耐下心来,重新品读。就这样,白日我于烟火中翻阅,夜晚我在黑寂中冥思,以求在这场读书交流会中,能够跟上智者的思维,于思维碰撞中擦亮认知的火花。

作为一个在教育行业已经沉浮七年的教师,我也看过数量不菲的教育著作,但羞愧的是对于“成尚荣”这位老先生的作品,我却是第一次拜读。正如交流会上高主任所说的,这本《儿童立场》与其说是对教育理念的阐述,不如说更像是一部师者教育随笔的汇编。它包含的是一位教育者对过往十多年来的思考,亦是对自己教育初心的追寻。在这本书的封面上,印着这样一句话:儿童研究是教育研究的母题,儿童立场是教育的基本立场。读完这本书,我认识了一位“尚荣”的先生,我深刻地意识到封面这句话是先生一生教育事业地写照。成老师笔下的儿童立场,不是一句空话,且不止于教学中的外在表现,而是更加深入的价值追求。

儿童立场,一个看字面就能揣摩大概意思的名词,就我而言,我觉得成老先生讲的其实就是指教育要想儿童之所想,以儿童发展作为教育评价标准,从高台走下,回归育人本心。我们应该是立足儿童本位,尊重儿童生命发展的一切可能性,尤其是积极的可能性,说白了就是拥有一颗童心,拥有独特的儿童视角。就像叶圣陶先生讲的:“受教育的人绝非没有生命的泥团,只管把他们往模子里按,失败是肯定无疑的。”教育似农业而非工业,受教育者“跟种子一样”,必须有合适的环境和充分的照顾才能自然地生长。

如果再发散思维,身为一个丰子恺迷,我看过丰老先生的一幅漫画,上面是一个认真做泥人的师傅,每个泥人都从一个模子里出来,非常精妙。身为师者,我们何尝不像做泥人的师傅一样,渴望每个孩子都在自己的教化下,按照我们所想行走,依着我们规划成长。可这真的是孩子们想要的吗?他们内心也是这么想的吗?他们想要这样成长吗?扪心耳闻,不是。正如成老先生所说,儿童即教育的起点,儿童教育的本质在于助力儿童成为自己。

当然,这也仅是我个人一些浅显的认知。说实话,在我写这篇心得的时候,我的大脑思维还在不停地活跃,我的语言组织也是较为混乱,很多的东西我还需要一些时间的思考、整理、实践,现实有时候也会不尽如人意。但庆幸的是,身为一位老师,我没有止步于此,我在努力的提升自己的认识层次。

最后,我想借用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来总结:我们必须重生为小孩,不失其赤子之心。蹲下身来看孩子,才能够真正了解孩子的年龄特征、性格特点、知识水平、道德水平、兴趣所在,也才能够真正创设出适合孩子的课堂,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在亲历中应和孩子成长的节拍。

本文网址:http://m.jym1.com/zuowen/146574.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