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句子 > 作文 > 导航

改变自己读后感

改变自己读后感(锦集九篇)。

以下是句怡美小编花时间整理的“改变自己读后感”,阅读作品,我们会对作品有一定自己的认知。读后感的内容应该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要写的真情实感,请尽情阅读并参考这篇文章!

改变自己读后感 篇1

当今社会,人们迫于生活的压力或者抱着终生学习的态度,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培训班,然后拿到各种各样的证书。奇怪的是,当人们成为父母之后,很少有学习如何教育孩子的,多数家长要么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随意而为,要么把教育孩子的重任放在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上,当孩子上学以后,又一股脑的把责任推到老师身上,甚至花钱推到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老师那里,悲哀!

先有自己,后有自己选择的另一半,后有家,再有孩子;人的问题,造成了家庭问题,问题家庭培养出问题孩子。改变孩子先改变家庭,改变家庭先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先改变观念,改变观念从阅读开始,阅读从经典开始。

面对孩子各种各样的问题,不知道在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反而来抱怨、责怪、谩骂甚至打孩子,何其悲哉!

每个为人父母的人都应该好好的去研究如何教育孩子,其实很简单,身教胜于言教,父母的思想言行及家庭环境造就了孩子的品性和习惯。家庭教育做好了,做人的根基打实了,所谓科学、文化、知识、技能的教育就简单多了。提升自己,培养孩子,归根结底还是老祖宗讲的到位--修身齐家,身不修,何以齐家?至要莫若教子,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断送孩子的前程,乃至断送整个家族的未来为代价,此两者须权衡。

改变自己读后感 篇2

作为老师,每天面对性格各异的几十名学生;作为母亲,每天面对调皮淘气的儿子。加上教育理论的缺失,导致教育孩子到了瓶颈阶段。于是,我重拾《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这本书。《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这本书是好爸爸贾容韬教子手记,手把手地教我们教育孩子的方法。读后有一种豁然开朗、恍然大悟的感觉。

第一章的主题是《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他从七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第一,家长要抓住教育的“机遇”。特别是孩子犯错误后,最需要家长的理解支持与帮助。孩子犯错,是家庭教育的最佳时期,如果处理得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犯了不可饶恕的大错时。第二,如何和孩子成为“哥们儿”。他告诉我们,寻找和孩子共同的话题、共同语言和共同爱好,和孩子共同成长,这样,就能从横眉冷对的敌人,变成情趣相投的“哥们儿”。第三,创造1+1》2的合力。家长和学校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把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弥补和强化,往往会事半功倍。他告诉我们,要尊重老师,赏识肯定老师的付出,虚心地向老师学习,进而和老师探究教育。并对孩子的教育要有坚定的信念。第四,帮孩子戒网瘾。越是控制,越是渴望。沉迷网络的处理方式让他放开玩,实际上是对孩子玩网络游戏兴趣的弱化,是釜底抽薪的举措。把选择权交给孩子,也是对孩子的理解、尊重和信任。第五,信心创造奇迹。坚如磐石的信念是产生奇迹的原动力。愿望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孩子的成败是家长潜意识期待的结果,如果对孩子充满信心,他一定会朝着你期望的方向发民。第六,做父母亲是件幸福的事。一个人要具有认识幸福的智慧,特别是男人,应该是制造幸福的人。倾听、理解、共情是幸福。第七,孩子引领我成长。西方有一位哲人说:“孩子是人类的父亲。”其实“孩子是父母的老师。”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你就能和孩子成为朋友;如果以仰视的姿态和孩子对话,孩子就能成为你的老师。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我彻底改变了“我是大王”的教育态度,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蹲下来和孩子交流,尽量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等等。这样,不仅对教育儿子有利,同时受益的还有学生。(王俊梅)

改变自己读后感 篇3

老实说,在没有看《当世界无法改变时改变自己》这本书之前,我还对自己之前高考的失利耿耿于怀!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的!我们这年代并不缺乏知识,缺乏的是温故知新。

以我为例,在高考中,学习是非常巨大的,我认为只要我们努力,我们就能成功。一开始,我也是班上最好的,后来面对模拟考试的起起落落,班主任似乎看到了我的不稳定,似乎对我没有希望。而我的数学仍然是班上最好的之一,她把我和班上经常排在同一桌的第一名同学。

我的同桌数学不好。我想我们可以互相补充,但我的同桌对她的才能很吝啬。我只好作罢。不过她请教我问题的时候我依然尽我所能的告诉她。

其实这也没什么。主要是班主任的态度令我很难过!从一开始的嘘寒问暖到后面的默不作声。

每次路过,她都不忘关心我的同桌。似乎只要考试成绩好,她就可以摆脱一切困难,不管是在学习生活中。坐在另一边的我似乎已经被她遗忘了!我也曾告诉过自己,“没关系,无论怎样,自己都得好好加油!

”其实再怎么勉励自己,心里还是感到万分的悲凉!我难过的是班主任的前后态度转变,我知道是自己考得不好让她放弃我了。虽然学***己的,但一个人奋斗太久,难免也需要人关心,也需要人安慰。

后来,我高考真的就败了。我不抱怨也不后悔,因为我已经尽力了。班主任的冷漠依然是我心中的痛,虽然这与我的高考无关,但我的心态并没有得到调整。

今天有幸看到《当世界无法改变时改变自己》这本书,我瞬间顿悟,是我太悲观了!我把我的失败归因于周围的环境,我对自己处境的态度非常消极。高考失利是由于我的消极态度造成的,因为我当时不相信我能做到。

不过,我也庆幸自己在成长。现在我很感激高考的意外,否则我就不能学医了。我梦想当一名军人。现在,做一个白衣天使,为人民服务是件好事。

在传染病医院工作,一开始,我有一些内部冲突。我害怕我自己的一不小心、一不留神都随时可能发生职业暴露。但我还是鼓起勇气面对这份令人神往又为之敬佩的行业。

我曾告诫过自己,“别人能做到的事,你也一定能做到”。这句话一直伴随我向前走。我觉得人应该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现在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各种抱怨,工资低,工作累,压力大等等,虽然这是事实,但经常把这些不满的情绪挂在嘴边,人也容易消沉,工作起来没动力,没情绪,忙碌一天下来估计除了劳累就一无所获。为什么是同一份工作?有些人喜欢。有些人很沮丧。这就是心态问题。

拥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对人是很重要的。无论面对顺境还是逆境,人们都应该及时调整心态,否则,就是自己累了。

请记住,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的内心。除此之外,没有人能真正打败你。

改变自己读后感 篇4

有人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不管一个人有多坚强,他的生存或多或少地取决于其他人。从某种程度上说,每个人都是别人的跳板,也都要靠别人起飞和飞翔。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联系。历史证明,那些愿意奉献的人总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和幸福。

《改变自己改变世界》这本书就像大家介绍了一群奉献者的故事。作者克雷格.柯伯格在12岁时就和上大学哥哥马克.

柯伯格共同建立了free the children基金会,目前这一组织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通过教育青少年帮助青少年”的公益组织,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书中生动的事例表明,儿童的力量不容忽视,集体的力量不容忽视,正义的力量不容忽视。同时,也体现了儿童教育的重要性。

一、文化信仰,人生之根基

几年前,《外面》评论说,中国人只关心自己和亲友的幸福。我们对此并不满意,但我们必须承认,西方人比中国人更愿意付出。我们也曾经相信“天同覆,地通载,凡是人,皆需爱”,也曾经是世界礼仪之邦,仁爱之乡。但不幸的是因为历史变故,我们将自己优秀的文化信仰弄丢了。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难怪教育、文化、文化的畸形现象成了怪事。追求物质欲望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而追求公益的却很少。相比之下,宗教在西方发达国家一经流行起来,人们把信仰付诸实践。服务、同情和关怀是所有宗教的共同原则,这就是为什么宗教国家容易产生慈善个人和组织。

要想使中华文明再放异彩,我们应该进行文化信仰的重建。优秀的文化信仰是普遍的。只有站在世界的高度,才能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统一对教育的认识,相互配合,才能逐步形成有利于社会、家庭和个人的文化信仰。jym1.cOm

马克认为,他们90岁的祖母的生活方式和智慧对他们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多年来,老祖母天天看报,关心他人,她认为“衡量你的成功与否要看你拥抱别人的次数,看你给别人的脸上该来多少微笑。她让自己的孩子们意识到了我们是一种他寻幸福的最关键的生活方式,父母竭尽全力通过培养他们的感恩心和同情心来帮助儿子建立“我们”意识。

因此,大儿子柯伯格在上大学期间就去贫穷国家做义工,小儿子柯雷格在报纸上了解到泰国巴基斯坦仍旧有大量童工遭受非人折磨时,他想和哥哥一起成立“ftc(free the children)”,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那些受苦受难儿童。

什么样的社会,会有什么样的公民;什么样的教育,会有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父母,会有什么样的孩子。现在的孩子是不久的学生和未来的公民。文化信仰的重建始于对家庭教育的关注。提高家长的素质和教育水平是促进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部门和学校是能够发挥发挥作用的,也应该发挥作用的。

二、关注社会,教育之根本

著名已故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然而,现在这一理念并没有得到较好地践行。学校与社会分离、学习与应用分离、学习与实践分离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现象。

前段时间,老师在教室里突然去世,而**纠正的不是学生的冷漠而是无知。无论如何,除了学会应付高考之外,孩子们对其他事情的关注度较低,学校和家长也不允许他们过多地关注一些事情,以免影响高考。甚至在有些地方,学生连新闻报刊都不能读的。

一心一意为考试而学习的孩子在走向大学和社会后变得不知所从。钱理群老人曾说,名牌大学培养了一批精益求精的利己主义者。

社会如何评价一个人的贡献和成功,决定了人们行为努力的方向。当克雷格·科尔伯格最初想建立联邦**委员会志愿者组织时,他希望老师能给他一个在课堂上发表演讲并获得许可的机会。

尽管只有11名学生支持,他还是开始发表演讲,组织社区义卖,给印度总理写信,并组织签署**,把他的家变成了世界儿童志愿者的聚集地。他的父母想过正常的生活。他选择坚持自己的梦想,希望全世界都关心童工问题。在父母劝说无效后,他们选择了理解和支持他,并利用旅行时间在印度、泰国和非洲国家开展志愿者活动。

他的行为越来越受到社会和世界的关注和支持。他的照片和行踪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他被任命为联合国和平大使、世界儿童奖获得者、诺贝尔和平奖提名者、罗斯福自由勋章和加拿大总督功勋奖章。他的ftc组织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帮助了150多万儿童和家庭。

柯雷格兄弟的努力与坚持固然是一方面,周围环境的支持成就了ftc的巨大成功。我们国家需要这样的环境支持。山东农村青年志愿者在北京培训时,一些单位的志愿者没有参加。其中一个原因是当地领导不同意员工外出做义工,他们认为这会影响到国内的生意。

另外,在国外,人们做志愿者是为了在服务与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体验人生的快乐;在中国,很多孩子们做志愿者是为了更好地入学、求职,很多大人做志愿者则是为了评职和升迁。

一个不关心他人与社会福祉的民族难怪常常遭人诟病。

三、走向大我,改变之力量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每个人的力量都能改变世界。

在我们看来,柯雷格只是一对八岁的孩子,但在他的努力下,数以百万计的孩子走出了悲惨的境地,找到了真正的幸福;许多**志愿者加入了改变世界的幸列。

书中分享了一些其他人“我的故事(my story)”。金福是越南战争的幸存者。9岁时村子被汽油弹击中,记者抢拍了她浑身赤裸火中奔跑的照片。

虽然她获救了,但过去的噩梦折磨了她许多年,直到她伸出手来帮助别人获得安宁和幸福。蒂姆赖.芬司是一名画家,以前脾气暴躁的自私的混混,但义务教授病人作画的志愿者工作使他只有存在于内心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美国电视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从小就接受别人的好意,走上了慈善之路。……

每一顿饭和每一部电影都带来快乐。然而,同情、拥抱和分享所带来的幸福更令人难忘和持久。“人生的美妙之处在于真诚帮助别人,自己的收获却是最为丰盛。” 人与人之间关怀而不是竞争,我们和我一样重要。

这本书能给我的最大帮助不是写在纸上的感觉,而是帮助那些值得帮助的人的决心。走出小我,走向大我。滴水成海,聚沙成塔,大家一起,改变世界。

马克在国会大厦做义工时,一位国会议员曾经问他:“孩子,你想过给后人留下怎样的财富这个问题吗?”这句话让马克走出了自我狭小的天地,走出了加拿大,走向了世界。

他逐渐学会了说、想、行、住得体,现在他和弟弟为儿童福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问问自己:“你会留下怎样的财富?”的话,相信我们都会对自己的人生做出更好地选择。

改变自己读后感 篇5

孩子的成长,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家庭教育最为重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始终陪伴孩子成长的教师,家长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对家庭的依恋程度,直接影响着他的成长。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在家长的身上找到踪迹。

(一)

贾容韬,原来是自己创办的企业的负责人,工作上做的有声有色。但在十二年前,他遭遇了一次人生的重大危机。儿子沉溺网络游戏,学习成绩倒数第一,数次参与打群架,两次被学校劝退;他的家庭也濒于解体,夫妻由长期背靠背到要离婚的地步;他的身体也亮了黄牌——患上了比较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在深入反思的基础上,贾容韬做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关掉自己辛苦打拼建立起来的企业,专心陪伴孩子读书。

这绝对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贾容韬义无反顾。他意识到,没有比家庭、比孩子的成长更为重要的事情。孩子出现的问题,根源在家庭。是因为自己做父亲不合格、家庭不和睦才导致了孩子的逆反,通过沉溺网络、打群架等方式来表达对家庭的不满;是因为自己不懂教育、用错误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才把孩子推向了这一步。

陪伴孩子读书,给贾容韬留下了大量可以支配的时间,他将这些实践充分利用起来,进行广泛的阅读,恶补各种教育知识,不停地汲取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也对自己的教育方式进行了彻底的改变。首先让自己具有同理心,面对孩子出现的任何问题,都不采取暴力的态度去应对,而是设身处地去体谅孩子的心情,对他的行为表示理解;其次,将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和自己的言行对应起来,分析哪些是由于自己没有起到榜样的作用而导致孩子出现问题,并真诚地和孩子沟通、道歉;再次,用正确的言行去感染和影响孩子。他坚持每天花大量的时间读书,在不断汲取书中精华丰富自己内心世界的同时,也注意在家庭中的环境营造,让孩子慢慢喜欢上阅读,通过阅读这根纽带将孩子的心收回来;另外,始终保持和学校老师的沟通的交流,发自内心地感谢教师对孩子付出的努力,虚心向老师请教教育孩子的方法……

贾容韬的心思没有白费。他的爱人首先被感动,主动帮助他料理好家庭中的各种事物,以便留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和研究;孩子被父亲脱胎换骨般的转变所折服,在沟通理解的基础上,逐渐体会到了家的温暖、父母的真爱,不再跑出去泡网吧了,学习成绩也稳步提升;他转变孩子的经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大家在向他竖大拇指的同时,不断有人拖儿带女地来找他咨询教育的良方。

改变自己的意义,贾容韬体会最深。他说:“由于自己的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所以要改变;由于自己的德行不足以影响孩子,所以要改变;由于自身素质不能适应孩子成长之需要,所以要改变;由于自己的人生链条还有许多薄弱环节,所以要改变。”通过内外兼修,通过扎扎实实提升自我,贾容韬收获了人生的全面丰收。事实最能让人信服,改变前后两重天。一个曾经倒数第一的孩子考上了重点大学;一个濒于解体的家庭成了“模范家庭”;一个差点崩溃的父亲成了著名的家教专家。

(二)

马克思说:“你可以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影响孩子,可最好的方法还是你的行为。”

贾容韬在了解到孩子沉溺于网吧之中时,也想很多的父母一样满腔怒火,不仅在家里进行教育,还跑到学校里教育孩子,曾发生过两人在操场上你追我赶、全校师生一起看“风景”的情景。但这样并没有让他的儿子有所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我在网吧里彻夜不归。

正是一次次类似的失败的教育经历,让贾容韬意识到,必须首先改变自己,才有可能改变孩子。于是,他开始尝试从一个权威性的喜欢自己说了算的家长向民主性的家庭成员方向转变,从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向尊重孩子的人格方向转变,从每天忙于工作和应酬向坚持阅读和写作的方向转变。贾容韬的这些转变孩子都看在眼里,自然也会随之发生转变了。

西方哲学界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吸引力法则”,其核心内容是:你关注什么、关心什么,就能把什么吸引到你的周围;你在乎什么、聚焦什么,就最有可能得到什么。对一个家庭来说,如果你将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头等大事,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上,就应该倾尽全力来关注孩子的教育。在孩子的成长和你个人的发展出现矛盾冲突的时候,首先确保孩子的成长;在自己的意见和孩子的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能够平心静气地听取孩子的想法。在家庭生活中营造出学习型家庭的浓郁氛围,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

现在又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并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有的将养育的重担交给了自己的父母或者保姆,有的寄希望于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有的几乎不学习育儿的相关知识,有的还将诸多不良的生活方式带给了自己的孩子。当自己没有用心关注孩子的成长的时候,你就很难能得到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

根深蒂固的中国式传统思想对家长的行为、孩子的教育影响都很大。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对其享有绝对的支配权;在美国人的观念中,孩子是社会的独立的人,父母只是受政府的委托履行养育的责任。正是因为自认为对孩子有绝对的支配权,所以就会有家庭暴力的行为存在,就会有父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的行为出现,就会有家长不断逼迫孩子的现象出现……

家庭暴力包括身体上的和心理上的。身体上的暴力是一时的,心灵上的暴力则影响人的一生。如果有人拿小刀在孩子身上划出一道印,即使没有出血,家长也会和他急,甚至会和他拼命。但令人痛心的是,不少家长天天往孩子心上捅刀子,自己却麻木不仁,熟视无睹。这是一种冷暴力,对孩子的摧残更加严重。

很多家长常犯的错误是:主观臆断,以己度人。以自己的人生经验衡量孩子,以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求孩子。他们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认为自己吃过的盐比孩子吃过的饭多,自己走过的桥比孩子走过的路多,按照自己所设计的路线去走才是最佳的方案,从来不听孩子的想法。但家长没想明白,孩子在心里不服气的情况下,是不愿意就范的。这就像一只皮球,拍打的时候越用力,反弹的就越高。

学习,是孩子自觉自愿的行动,在他人强怕的前提下是很难学好的。可很多家长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千方百计敦促孩子好好学习,结果又常常令家长大失所望。这是因为家长的教导、告诫加进了强制的成分,包含了“任务”的因素。孩子们把学习当作为父母完成的“任务”,产生了一定的“苦役感”,学习起来就没有那么甘心情愿了。

(三)

家庭教育还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将孩子的学习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只要学习好,其他一切都好说,而不重视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

在陪伴孩子学习期间,贾容韬关注到了孩子那一派脏乱差的房间:脏袜子、脏鞋、脏衣服堆在墙角散发着怪味,各种食品袋随处可见,变质方便面放在鞋柜上,发霉小食品躺在窗台上,长毛的饮料放在桌子上,干瘪的水果丢在台灯旁……儿子房间里的凌乱现象和他的学习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呢?贾容韬产生了疑问。

带着这个问题,他拜访了多位心理学家,了解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方面的知识,也读了不少文章,寻求家庭教育专家的高见。他意识到,正是儿子的不良生活习惯影响到了他的学习习惯,将随意、粗糙的生活态度迁移到了学习上。而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正是自己平时家庭生活不检点的结果。

贾容韬意识到,生活习惯教育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更是爱心、感恩心的教育,意志力的教育,责任心的教育,自信心的教育,是动手能力、创造力的教育。生活习惯决定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生活习惯的映射。同时,生活习惯也直接影响着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前提。

贾容韬先从自己做起,每天将自己的卧室、家里的房间打扫的干干净净,同时也将孩子的房间整理的整整齐齐。在贾容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儿子逐渐有了生活习惯方面的意识,吃过饭知道及时将碗筷送回厨房,床上的被子叠的有模有样,一些家务活也经常能帮着做一些。随着孩子生活习惯的一步步改善,她的学习能力也不断提高,这为他参加高考时取得好成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贾容韬由此给出了习惯培养的因果关系:父母生活习惯→孩子生活习惯→孩子学习习惯→孩子学习成绩。陶行知始终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就是在强调生活习惯的养成呢。

(四)

贾容韬说:“会怪怪自己,不会怪怪孩子。只要父母真正能守住自己的心,孩子的心就不会走远。家庭教育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能从父母身上找到原因,都是父母德行不够,智慧欠缺,说话艺术不高所致。只要父母真正理解孩子、善待孩子,孩子都会以懂事和进步来回报父母。”

在《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这本书中,贾容韬主要讲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家长怎么改变才能教出好孩子;告诉读者怎么戒除网瘾、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教育孩子的智慧、怎样培养孩子的好品格。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贾容韬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在面对一个几乎无可救药的问题孩子时,能够痛下决心,以坚如磐石的信念,选择了一条拯救孩子和自我拯救之路,继而又走上了一条拯救他人的事业之路。天下的父母实在太多,但又有多少人能有如此的决心和定力?

改变自己读后感 篇6

第三,从小事做起,小事反映一个人的成长,小事造就一个人的习惯。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生活是孩子最好的课堂。做父母,要从自己做起,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向别人学习自然会提高。

阅读是孩子提高学***的秘诀。喜欢读书的孩子往往思想开明,成绩好。因此,培养阅读习惯,应该是越早越好。

当然好读书也要读好书,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其实这些作为家长的我们也懂,但是真正家长做到身体力行的就不多,因为孩子的读书***不开家长的榜样,如果家长能做出榜样,愿意沉下心来看书,让自己的孩子耳濡目染,情不自禁的爱上读书,那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

学***固然重要,但是一个孩子长大后毕竟要踏上社会,融入这个社会的大染缸,如何做到出淤泥而不染,那就是作为家长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其实也很简单,从小塑造孩子良好的意志品格,因为从长远来看,决定一个人一生成就的根本因素,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意志品格。品格决定成就!坚持是意志和品格的第一要素,坚持是竞争力的第一要素。伟大的事业不是意帆风顺的。当一个人面对挫折时,他的信念有多坚定,他的坚韧有多坚强,他的事业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

善良是立身之本,一个善良的人和世界摩擦最小的人,是最容易和周围人和谐相处的人,也是最容易走向成功的人。感恩为孩子插上成功的翅膀,感恩,是一个人接受爱、感知爱进而传递爱的能力。感恩的人在生活的路上会有越来越多的朋友,他们的事业也会越来越顺利。

孝顺是第一美德。很难想象,一个对父母缺乏爱和责任的人能够给予和回报社会和他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孩子只要在家能够做到”孝“,他的这种爱心和责任心就会随着事业的发展延及到社会和国家,他会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回报、有担当的人。

爱孩子是一种本性,教育孩子却需要智慧的支撑,一个合格的父母,不仅需要内心的情感,更需要表达和控制情感的能力,同样出于爱的目的,智慧型的父母给予爱也能让孩子感受到爱,而缺乏智慧的父母给予爱却会让孩子感受到恨。而通过学***感触最深的是培养孩子的秘密“吸引力法则“。就是你关注什么‘关心什么’就能把什么吸引到你的周围;你在乎什么,聚焦什么,就最有可能得到什么。

对于孩子,你寄予他希望和信心越美好越坚定,孩子就越容易成才。想想现实中,我们作为家长的,可能真的有时候把我们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按照我们的道路在按部就班,还要不遂我们得心意,感觉孩子就是不乖,往往最终导致孩子在我们的对立面,使得孩子对我们的教育全盘反对,全部拒绝。而有的父母更极端点,还有可能暴力对待自己的孩子,从而导致孩子与父母距离越来越远。

现在学习后,让我懂得原来有时候倾听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也有利于孩子与我们父母更接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看他们眼中的世界,或者也能让我们更理解孩子的想法,从而更能与他们交流。

家是最好的学校,无论学区有多好,都没有宝贵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归根结底是自己的事情。面对儿童教育的困境,转向学校,教师和社会不能替代家庭教育本身的强大功能。

只有做好家庭教育,其他的积极因素才能成为合力;如果家庭教育做得不好,所有外部的积极因素都无法有效转化。家庭教育的难点在于,作为家长,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以适应孩子不断成长和变化的问题,从而发现危险,引导他们避免危险。家庭教育是一个让我们一辈子都值得学习的过程,它也会让我们的父母受益匪浅。

东泾**教堂陈东

改变自己读后感 篇7

“诚信”是一个人幸福的基本保证,缺乏诚信的人很难取得别人的信任,也很难脚踏实地在社会上立足,故而也很难有真正的幸福。所以,“诚信”是我们父母培养孩子的重中之重。但老实说,世界上没有从不撒谎的孩子。

那为什么孩子会说谎?如何避免孩子说谎?让我们跟随贾老师的智慧了解一二:

儿童说谎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世界的谎言导致他们混淆是非观念;另一种是不切实际的表扬和过度的惩罚使儿童把谎言当作工具。

让我们看看第一个:*世界上的谎言使他们混淆了对与错。

贾先生通过几个生动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孩子如何在父母的思维方式、言行举止下,潜移默化地学习说谎。

比如有些父母,为了哄孩子,求得暂时的安宁,信口讲出一些假话来哄骗孩子。“宝宝在奶奶家乖乖的,好好听话,妈妈回来给你买奥特曼!”结果晚上回来接孩子时对孩子说:

“真不巧,妈妈办完事商场已经下班了,下次一定买给你。”其实,妈妈并没有真的打算给孩子买玩具,她给孩子开出的是空头支票。

再比如,有些家长出于工作和社交的需要,对别人说一些虚伪的话,这在家长眼中是社交的技巧,但于孩子而言,虽然没有恶意,但是说多了,就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念,久而久之,孩子也学会了圆滑和世故。

父母的品质对孩子的影响深远,甚至是入木三分。虚情假意的父母培养不出诚实、坦荡的孩子,信口雌黄、企图用假话和借口敷衍,欺骗孩子的父母也培养不出真诚、善良的孩子。

让我们看看第二个:不切实际的表扬和过度的惩罚让孩子们把谎言当作工具。

贾老师通过讲述儿子、女儿以及14岁说谎男孩的案例,从正反两面对比呈现告诉我们:更多、更普遍的导致孩子说谎的直接原因,是孩子迫于家长的压力而说谎。

这让我想起一个案子。8岁的小明数学考试连续两次得了六七十分。他父亲很生气,说如果他考试再不及格就不回来了。结果很不幸,在又一次的考试中小明又没有考好,而且更糟,居然没及格。怎么办?

爸爸说了,再考不好就不让回家。于是小明采取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把同桌的文件塞进书包,改名为自己的。

如果父亲能对孩子们更加宽容,孩子们就想不出这样的办法来欺骗父母。如果每位家长都能充分理解孩子,理智、开明地对待孩子,凡事替孩子着想,善于和孩子同感共情,平静接受孩子犯错,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信任和关爱,孩子根本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对家长说假话。

“理解、接纳、体贴、尊重往往比批评、斥责、打骂、惩罚更有力量。前者维护了孩子的尊严,保全了孩子的面子,后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撕破了孩子的面子;前者具有建设性,后者极具破坏力;前者是医治孩子心理顽疾的灵丹妙药,后者是促进孩子问题进一步严重的催化剂。

第一,家长要以身作则,做一个诚实的人。对孩子、对其他人都应该光明磊落、坦诚相见、言而有信、信守诺言、不说假话、不讲虚话,当好孩子的榜样。

第二,当父母发现孩子容易说谎时,应该认真反省自己。是不是你对孩子太严厉了?是不是你在孩子面前太强势了?

是不是你对孩子缺乏体贴了?读书笔记。是不是因为你对孩子的理解不够,他们不信任父母,不敢说话?

孩子撒谎主要是为了避免父母的责骂和惩罚。孩子们的措施是对父母错误家庭方式的警告信号。

第三,努力营造温馨、和谐、宽松的家庭环境,让孩子觉得父母是最靠得住的人,让孩子相信即使犯了错误甚至惹了麻烦,也不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第四,当孩子向父母说明事实真相时,不论他的错误性质有多严重、给家庭造成的损失有多大,家长都不要揪住这件事不放,不但不要惩罚孩子,还要肯定孩子做的对的地方。

第五,当家长确信孩子在撒谎时,不应急于揭穿孩子的承诺,更不应让孩子陷入尴尬境地。要冷静下来,分析孩子说谎的原因,给孩子一定的空间,给他们反思和弥补的机会。父母的态度越平和,对孩子越尊重,越主动地进行自我反省;父母的态度越强烈,孩子越神秘。

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事件本身,而不是你父母的情绪反应上。

如果孩子不打算解实真相,家长认为有必要澄清此事,也要在保护孩子自尊、给孩子足够面子的前提下,引导孩子解释此事。父母要让孩子明白,父母针对的是这件事,而不是孩子本人,父母永远是爱孩子的。孩子有了家庭后,家长要及时给孩子一个台阶,帮助孩子卸下思想包袱。

最后,要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让他们看到希望,增强信心,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和成长动力。

读本篇文章,也让我想到“三块巧克力”的故事,宽容和理解往往比惩罚更加深刻,可参阅。

合理“惩罚”也是一种保护。

改变自己读后感 篇8

今天像往常一样,休息的时候拿了一本书,看到其中一个小故事《先改变自己》。

一位客人在机场乘出租车。出租车的地板铺着羊毛地毯,边缘有明亮的花边。玻璃隔板上镶嵌着名画的复制品,窗户一尘不染。客人惊讶的对司机说:“从没搭过这样漂亮的出租车。

”“谢谢你的夸奖。”司机笑着回答。

“你是怎么想到装饰你的出租车的”客人问道:“车不是我的,”他说,“是公司的。很多年前,我在公司做清洁工。每辆出租车晚上都像垃圾堆一样回来。地板上堆满了烟头和垃圾。座位或门把手上甚至还有花生酱和口香糖之类的粘性物质。

”“领到出租车牌照后,我就按自己的想法把车收拾成了这样,每位乘客下车后,我都要查看一下,一定替下一位乘客把车准备的十分整洁,我的出租车回公司时仍然一尘不染。”

改变别人是事倍功办,改变自己是事半功倍,一味地要求他人倒不如更多地反躬自问。你用心珍惜,他人自然会有所感受。当我们不再盯着别人看,回到我们自己的精神世界,清理灰尘,你会发现自己很快了,别人也会跟着。

我希望我的同事们看到这个故事,把公司分成几个部分,对每个人负责。有自己对自己的责任,有自己对他人的责任,有自己对公司的责任,更有自己对社会的责任。蜘蛛侠的大伯父说过一句话:

“你的能力越大,你肩负的责任就越大。”那么我们想要负起更大的责任,越要求我们不断的改变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回顾自己,当事情发生时,指责别人的错误只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更大的伤害。

为什么不能像故事里说的:回到自己的心灵世界,将尘埃打扫干净。

改变要从我们自己做起!

改变自己读后感 篇9

在日常教育中,我们父母常常摆出家长作风,以“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多,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长”为由,在孩子面前扮演上帝。我们认为自己知道什么东西是对孩子好的,什么样的路是适合孩子走的。故而以“过来人”自居,企图用“爱”的名义来管教和操控孩子。

然,我们的“认为”真的是正确的吗?从其一生的角度来看,我们真的知道什么是对孩子最好的吗?我们所谓的一些人生经验,只是基于我们自身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总结出来的主观思想。以我们几十年的人生经验和知识架构来衡量和要求仅仅只有几年或十几年生活体验的孩子理解、接受和认同,就有点“强词夺理”。就像有的妈妈和我说的,“感觉自己说了一大堆道理,其实孩子根本不理解或者是根本不听。”

要求、期望或所谓的负责,只是父母内在恐惧的替代物而已,任何企图通过“控制”和“改变”孩子来达到让孩子按照自己意愿和设想走路的父母,都是不成熟的父母。

常言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就是人际交往中的换位思考,放到家庭教育中的亲子教育,就是将自己置身于孩子的立场和视角,去体验孩子的内心感受,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

为人父母者,一定要站在孩子的高度,经常问问自己:如果我是孩子,希望父母怎么和我说话?希望父母怎么对待我?如果我是孩子,会不会为有我这样的父母而庆幸、而骄傲?当我们角色转换,以孩子的目光来观察自己、审视自己时,就会发现自己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怎么做才叫做站在孩子的高度?

贾老师用两个小游戏,详细的阐明了站在孩子的高度,就是要从内心伏下身子,用孩子的视角观察世界、体验世界,用孩子的心来感受世界;进而更加准确地理解孩子的意图和感受。也只有理解了孩子,我们才具备了教育孩子的前提和资格。

本文网址:http://m.jym1.com/zuowen/174358.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