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句子 > 作文 > 导航

倾城之恋读后感

倾城之恋读后感合集6篇。

倾城之恋读后感(篇1)

白流苏的命运也因徐太太的出现而发生转机,徐太太本想给年龄不小却仍待字闺中的七丫头介绍对象,这个对象正是男主人公范柳原。他是商贾在英国的私生子,回国继承了家产。在常人眼中性格古怪的范柳原并没有看上七丫头,反而看上了同去的白流苏。他看中了白流苏的冰清玉洁与挑逗性,冰清玉洁是对于其他人,富于挑逗性则只是对他自己。在他眼中,这是一个好情人的标准,因此,他托徐太太借故把白流苏带到香港,自己也偷偷去了香港。

白流苏在去香港之前便疑心这是范柳原的诡计,但她决定拿自己的命运赌一赌。到了香港见到了范柳原,自然知道了这是范柳原的安排,但故意装作不知道,不愿失了身份,跌了身价。在香港的这段时间,范柳原想办法和白流苏一同出入,让别人误认为他们已成夫妻,甚至消息传到了上海的白公馆,目的就是要白流苏不得不向流言妥协,乖乖做他的情人。可白流苏偏偏顶住流言,离开范柳原回到了上海。她觉得范柳原只要还没得到她便有可能再回来找她,这样便有了更优的议和条件,就有可能靠婚姻抓住范柳原。

不出白流苏所愿,范柳原果然又请白流苏到了香港,这一次,他们第一次接了吻。之前那么多次合适的场景、合适的情调,他们都没有迈出那一步,都是为了对自己更有利。这一次的重聚只有一个礼拜,范柳原便要出海到英国。不曾想到,香港发生了战争,范柳原经历一番周折来接白流苏到了浅水湾,在那里他们共同躲避枪林弹雨,直面死亡的威胁。在死亡面前,那些如意算盘打得都毫无意义。他们在不能选择的事情面前决定了可以他们可以选择的事情——他们结婚了。正所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白流苏如愿成为了范柳原的妻子,扬眉吐气。她的四嫂看到了离婚后的白流苏也能有不错的归宿,也考虑起了离婚。白流苏虽然如愿的靠婚姻抓住了范柳原,但范柳原是个没长性的人,他开始把甜言蜜语说给别的女孩听,但她认为她至少获得了依靠,获得了经济上的安全。没有了战争和死亡的威胁,他们便恢复来了自私的一面,所以说是战争成全了这一对自私的人。

倾城之恋读后感(篇2)

人性还是率真的好--读张爱玲《倾城之恋》有感

2007-10-12 12:13 | (分类:默认分类)

张爱玲的大作《倾城之恋》的名声早就如雷灌耳,我却一直没有仔细阅读过。不是没有机会。我不想读。 我不知道为什么

是害怕张爱玲文字里的那份凄凉会感染了我,还是怕那么美丽的名字--倾城之恋,在她的笔下也凄然,或是怕触起对才女一生悲凉的感叹?

??今天,百无聊赖,我在网上游荡着,不知不觉又逛到了张爱玲的文集里,犹豫了一下,终于还是点开了《倾城之恋》,看看张爱玲笔下倾城的爱情到底是怎样的?权当消遣一下。

--像她的其他作品一样:依旧细腻的文字,依旧忧伤的女人,依旧忧伤的生活。

一种文字意境的凄美总是不断地在张爱玲的笔下弥漫而又荡漾着,让我读着读着就掉了进去,我想走出那份凄凉,我东奔西走,于沉沉的雾蔼中摸索着,始终还是找不到出口,再努力也拔不出来了。所以在她沉笔和沉墨的同时也在思考,思考着自己的出路。

??在这篇**中,我更多地读到的是人物率真的人性,不管是主人公白流苏、范柳原,还是白公馆里的所有人包括流苏的母亲,都是在为自己打算着。如果,白流苏不是考虑到范柳原的钱可以使自己生存,也就不会演绎出一段真实的爱情,就不会有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再一次感叹琼瑶笔下的人物如童话般不现实。可是,现实生活里我总是寄希望于活在琼瑶的意境里柔弱美丽(琼瑶的**我至今只细读一篇《窗外》,那还是在二十多年以前),而不愿意生活在张爱玲的世界里坚强却苍凉着。然而,现实却教会我们:

张爱玲的世界更真实。她不会对自己不好的。至少她在心理上满足了自己,可以为自己而活。

??在张爱玲的时代,在旧的社会里,女性受着无穷的压迫,被封建思想奴役着,流苏还是活出了自我。张爱玲活得不悲不亢,活出了旷世名人。

这就是张爱玲作品带给女性的力量。虽然社会上有太多的黑暗,但有太多的地方排斥女性。现今的社会,说起来是男女半边天,可是女人还是承载着更承重的负担。

写到这里,男同胞或许有异意,那是你们的事。当然,男人也有男人的难处。现在的女性要有古代女人的贤淑,同时还要有当代女性的自立。

在当今社会,如果一个女人只能照顾自己的家庭而不能养活自己,那她就只能是寄生的、受委屈的;如果一个女人只能在外面打架,不能或者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她的家人,人们会说:**就像一个女人。那么,女人就只有一边在社会上拼着命,一边再细心地维护着家庭,稍有不慎,便没有了角色。

女人该有多累!

??如果,我们受流苏一点启

头发,通过张爱玲的一些启示,我们会活得更好,活得更自我,活得更人性吗!?

倾城之恋读后感(篇3)

倾城,倾城。

爱就像是黑夜里窗外的声音,你清晰的知道它存在着,却不知道那究竟是什么,是风声,亦或是死亡在谁身边悄然划过的声音,像是蛊惑,令人防备着,恐惧着,沉沦。无论经历过怎样的伤痛,当夜幕再次降临,你还是会被那未知的声音所吸引。也许那声音的背后,只是机械运动着的车辆驶过城市的声音,那么的平凡无奇,那么的平静无漪。

倾城之恋就是夜幕里的奇迹,她传说着他们的跌宕往昔,只是两个人迷失了自己,最后却发现,似梦而已,万事无异。

关于这本书,让我们从头开始吧。

这本书的一开始,就交代了主人公悲戚的处境。不似刻意为之,也没有刻意夸大,这样的事也许在那个时代的女子身上屡见不鲜。这本书从开局,就注定了它平凡,而特别。

张爱玲的书,最大的魅力不是文字本身,而是字里行间如血液般流淌着的灵魂。四爷,三爷,三奶奶,四奶奶,他们是配角,但他们亦有灵魂,同样鲜活。势利,绝情,自私,如果这些在其他书中的人物身上可以让人恶心厌恶,那《倾城之恋》则让人看到他们就深恶痛绝,咬牙切齿。与现在很多的作家相比,张爱玲并没有为了突出主人公的惨淡,而特意丑化了那些人,而是将他们塑造的又可恨,又可悲。白流苏的母亲就是个典型,得过且过,自己的女儿受了委屈也不愿站出来维护,她可恨么?可恨,因为她明知女儿内心的苦痛却无动于衷。但她当真那么可恨么?也没有,她也许只是为了“家庭和睦”,不愿这屋檐下鸡飞狗跳,只好委屈了自己的女儿。

《倾城之恋》的重要人物之一,是白流苏。她是个怎样的人呢?她是张爱玲再塑的透彻生命。“还是那样的好,初次瞧见,再坏些,再脏些,是你外面的人。你外面的东西。你若是混在那里头长久了,你怎么分得清,哪一部份是他们,哪一部份是你自己?”这是张爱玲赋予她的透彻,也是张爱玲自己的透彻。这又是《倾城之恋》的另一个妙处了,他们清醒透彻,却无知无觉地沉沦。这样的矛盾,又这样的理所当然。

另一个自然是范柳原了,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句“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我们都曾有过固执着真实,与周围环境做抵抗的时候。从前和现在,我们变了,我们的改变不是迫于无奈,而是变得同他们一样,终究会舒服一点。这不是一句真理,而是定律,骨子里的屈软,于是我们只能请求原谅。这是件多么讽刺又令人绝望的事。

《倾城之恋》里,一如既往地,不同寻常的涵盖着张爱玲作品里亘久的话题——爱情与婚姻。

《倾城之恋》的爱情,是真实的。不像其他小说那样,把爱情写的或天花乱坠,或撕心裂肺。爱情,不过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斗智斗勇。总归有个输赢。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总是各怀心思,有着算计。一步步谨慎小心,生怕自己先倒贴上去而掉了身价。这才是真正的爱情,现实的爱情。这本书的又一价值,让人泯灭天真的幻想,重重的留在地上,脚踏实地。

《倾城之恋》在我眼里,是个悲剧。白流苏与范柳原的婚姻,与之前白流苏的婚姻并无二致了。“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著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做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然而流苏还是有点怅惘。”同样的自己持家,同样的依附关系,同样的风流。他们的爱情不足以改变任何一个人,范柳原一如既往地做着浪子,白流苏一如既往地守着家,等着范柳原,一如既往地淡淡忧愁。张爱玲的作品总能做到刚刚好的哀怨。

她在书的结尾说“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哑哑拉著,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可这结局又真的圆满么?看到最后方知所谓圆满,也不过无灾无难。世间最悲伤的,不是因伤痛残缺的怜意泪流满面,而是看完以后明明发现这看起来很好的,却如重石塞喉般的不伤而痛。如此故事都已算圆满,那何谓苍凉呢?

另一悲剧则是战乱,倾城之恋,由战争成全,成全了白流苏的爱情,却未能成全这座城。世事总是难两全的,这是又一令人哀怨而不得不接受的事实。

倾城之恋读后感(篇4)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握着你的手,和你一齐变老。”-;这是“在一个堕落的城市“爱反复吟诵一词的张爱玲,它不仅仅表达了张爱玲热爱梦想是最高的,所有的女人都渴望爱的最高。

是的,无论什么样的女人,最终将结婚。因为仅有婚姻能够代表这个人是真的爱你自我,这是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最高承诺。

被人们所感动的电影是在那里。范柳原是娶了白流苏!无论他开始有点真的,不管他用惯用的伎俩多玩女人,无论他们被反复持续了多久;拔河,多少”测试对方的虚伪…但最终他娶了她,对她说当一个陌生人:不,她不是白小姐,她是……范太太只是这活,流苏泪如雨下。,因为她已经等了太久太久。

“秋天的香港完成她不听的理由,但在这个世界上,谁明白原因是什么,结果是什么天晓得也许只是为了取悦她,一个大都市的颠覆。成千上万的人死亡,成千上万的人的痛苦,其次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

我相信这是战争的流苏,使范柳原的心,经历过生死的人不会做,和范柳原将变成一个能够安心地住在家里,从一个浪漫公子的人。

记得看“浪漫”王琪和讨论一个位置问题。方安说:一个人的位置应当在对方的心。王齐听了,笑着说:那是因为你还年轻,一个人仅有当他在家里的地位,只明白他心中有一个地方。

娶了白流苏刘帆原彩接触范柳原,否则它仅仅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都喜欢玩暧昧,甚至使人坠入爱河,但不能让人感动……

无论是为了自我的感情,他们最终还是走到了一齐。不想感叹战争的残酷,不想感叹,可悲的,只想对他们说:好的。“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握着你的手,和你一齐变老。

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除了之外,是一个悲惨的结局。在我看来,“在一个堕落的城市,“爱是完美的白色,刘结婚,而是虚掩的世俗现实的悲痛的样貌,越来越喜欢杯具。

倾城之恋读后感(篇5)

《倾城之恋》里面有虚度细节描写,特别是内心的活动描写让我折服。以下《倾城之恋读后感800字》由读后感网读后感800字频道为您提供,希望对您写读后感有所帮助!

“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个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流苏在这样的老钟下, 本也是安安静静过活的, 可惜只过也过不去, 于是只好倾城…

我说, 我向来景仰写字的女子, 因为只有女子, 才知道怎样写女子. 或许雪芹是个例外, 或者还有别的, 但我依旧执拗地习惯从女人的文字中, 去寻找属于女人的灵魂, 才气, 智慧, 善良, 包容, 炫耀, 做作…只有女人才懂女人矫情矜持的小伎俩, 或是若即若离的小把戏, 或是仅仅是满足一下虚荣欲|望的小动作. 男人说一句话做一件事, 果决到不过是眨眼间, 女人心里已弯弯绕绕了不止九曲十环…

流苏与范柳原的拉锯战, 赢得是流苏, 赢得很险. 如果不是那一次适时的轰炸, 失之毫厘, 谬的也就没有了边. 流苏心思细密, 就算扔在大清后宫里, 也是个配的上戏的角色*, 可惜偏偏遇上一个耐得下性*子, 陪她玩心理战的人. 也是幸运, 如果没有这个有意思的对手, 流苏这辈子, 恐怕也就遇不上什么有意思的事了. 一辈子受点小气, 安心被老钟敲打着, 做她的碧玉去了. 但恐怕她出场跳舞那一刻起, 她是明白了, 就连碧玉也没得做, 又何妨放手一博呢. 不成功, 便成仁, 女人的赌注, 无关家国, 都下在感情上了.

何况, 女人的胜, 即使胜了, 也没有那么光明英武, 胜便胜了, 不必声张. 日子长了, 柳原也难免觉得捡了个便宜, 当时是非, 也便不那么重要, 俏皮话自是要放到外面说, 家里有个不惹人厌的贤妻, “也宜墙角也宜盆”, 未必不是快意.

所以, 爱玲写出的胜利, 细嚼嚼, 发现原来有苦涩的滋味. 之前不信如她这样高傲,感情看的这样透彻的人会因为胡兰成而”低到尘埃里去”, 现在信了—薇龙在对乔琪乔说:”我跟她们不是一样的吗”的时候, 脸上是没有表情的.

哀莫大于心死.

就算是错觉, 抓住那么一点点的希望, 又何必求全责备?


猜你感兴趣:

1.倾城之恋读后感

2.倾城之恋读后感800字

3.倾城之恋读后感1000字

 

倾城之恋读后感(篇6)

【张爱玲《留情》内容概括】

他们家十一月里就生了火。小小的一个火盆,雪白的灰里窝着红炭。炭起初是树木,后来死了,现在,身子里通过红隐隐的火,又活过来,然而,活着,就快成灰了。它第一个生命是青绿色的,第二个是暗红的。火盆有炭气,丢了一只红枣到里面,红枣燃烧起来,发出腊八粥的甜香。炭的轻微的爆炸,淅沥淅沥,如同冰屑。

结婚证书是有的,配了框子挂在墙上,上角凸出了玫瑰翅膀的小天使,牵着泥金飘带,下面一湾淡青的水,浮着两只五彩的鸭,中间端楷写着:

一年乙酉正月十一日亥时生淳于敦凤江苏省无锡县人现年三十六岁光绪三十四年戊申三月九日申时生……

敦凤站在框子底下,一只腿跪在沙发上,就着光,数绒线的针子。米晶尧搭讪着走去拿外套,说:“我出去一会儿。”

敦凤低着头只顾数,轻轻动着嘴唇。米晶尧大衣穿了一半,又看着她,无可奈何地微笑着。半晌,敦凤抬起头来,说:“唔?”

又去看她的绒线,是灰色的,牵牵绊绊许多小白疙瘩。

米先生道,“我去一会儿就来。”话真是难说。如果说“到那边去”,这边那边的!说:“到小沙渡路去,”就等于说小沙渡路有个公馆,这里又有个公馆。从前他提起他那个太太总是说“她”,后来敦凤跟他说明了:“哪作兴这样说的?”

于是他难得提起来的时候,只得用个秃头的句子。现在他说:

“病得不轻呢。我得看看去。”敦凤短短说了一声:“你去呀。”

听她那口音,米先生倒又不便走了,手扶着窗台往外看去,自言自语道:“不知下雨不下?”敦凤像是有点不耐烦,把绒线卷卷,向花布袋里一塞,要走出去的样子。才开了门,米先生却又拦着她,解释道:“不是的——这些年了……病得很厉害的,又没人管事,好像我总不能不——”敦凤急了,道:

“跟我说这些个!让人听见了算什么呢?”张妈在半开门的浴室里洗衣裳。张妈是他家的旧人,知道底细的,待会儿还当她拉着他不许他回去看他太太的病,岂不是笑话!

敦凤立在门口,叫了声“张妈!”吩咐道:“今晚上都不在家吃饭,两样素菜不用留了,豆腐你把它放在阳台上冻着,火盆上头盖着点灰给它焐着,啊!”她和佣人说话,有一种特殊的沉淀的声调,很苍老,脾气很坏似的,却又有点腻搭搭,像个权威的鸨母。她那没有下颏的下颏仰得高高的,滴粉搓酥的圆胖脸饱饱地往下坠着,搭拉着眼皮,希腊型的正直端丽的鼻子往上一抬,更显得那细小的鼻孔的高贵。敦凤出身极有根底,上海数一数二有历史的大商家,十六岁出嫁,二十三岁上死了丈夫,守了十多年的寡方才嫁了米先生。现在很快乐,但也不过分,因为总是经过了那一番的了。她摸摸头发,头发前面塞了棉花团,垫得高高的,脑后做成一个一个整洁的小横卷子,和她脑子里的思想一样地有条有理。她拿皮包,拿网袋,披上大衣。包在一层层衣服里的她的白胖的身体,实哚哚地像个清水粽子。旗袍做得很大方,并不太小,不知为什么,里面总像是鼓绷绷,衬里穿了钢条小紧身似的。

米先生跟过来问道:“你也要出去么?”敦凤道:“我到舅母家去了,反正你的饭也不见得回来吃了,省得家里还要弄饭。今天本来也没有我吃的菜,一个砂锅,一个鱼冻子,都是特为给你做的。”米先生回到客室里,立在书桌前面,高高一叠子紫檀面的碑帖,他把它齐了一齐,青玉印色盒子,冰纹笔筒,水盂,钥匙子,碰上去都是冷的;阴天,更显得家里的窗明几净。

郭凤再出来,他还在那里挪挪这个,摸摸那个,腰只能略略弯着,因为穿了僵硬的大衣,而且年纪大了,肚子在中间碍事……

【张爱玲《留情》读后感篇一】

用意象来反应主人公的命运,一直是张爱玲的最爱。而张爱玲在《留情》中一开头就用了意象“炭”来解释女主人公的命运。张爱玲之所以用“炭”背后含着两层意思。首先“炭”向我们展现了女主人公生活的物质的满足与优越性。“他们家十一月里就生了火”但这在一般家庭里却是不容易做到的,而小说的另一户人家没落的杨家却没有如此的优待。《留情》里的女主人公敦凤的命运就像是炉里的炭一样,貌似盆里的炭火红的燃烧着,充满着生命力,但实质却是消耗着自己的生命,最终化为灰烬,直至死亡。“炭”这一意象成功的反应了敦凤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看似光鲜华丽的生活,背后却隐藏着女主人公无尽的无奈和愁苦不满。“炭”本身意味着死亡。“树木"意味生命。炭是树木死亡所遗留下的产物,敦凤第一次婚姻失败本已宣判敦凤“生命”的“枯竭”与看不到希望的“死寂”,但米先生的出现给予她第二次生活”燃烧”的希望,但这种“希望”却直逼让敦凤联系到了“死亡”这种死亡不仅是心理上的,更是生理上的。她嫁给了一个六十岁的老头,敦凤和米先生生活在一起虽有物质的优越,但却掩饰不了她内心的“惆怅”在别人羡慕的背后,却是内心对这种婚姻的不满与羞耻。

可以说如果敦凤有更好的选择觉不会嫁给六十岁的老头,但已有一次婚姻的敦凤,本已没有什么选择,守了十多年寡的敦凤在这期间的生命只有孤独与寂寞。米先生的出现给予了敦凤逃离这种生活状态的机会,但她却不得不忍受那种和老年人生活所带来的死亡感与沉寂感。不到四十岁的敦凤虽已不再年轻但依然盼望有着激情与充满活力的生活,但嫁给米先生后这种生活再也不可能出现了,以后只可能出现在敦凤的幻想之中。但敦凤嫁给米先生也不是没有一点满足感的,至少别人看来敦凤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因为一般人总是用物质来评价一个人的婚姻幸福与否。而那些婚姻不幸福的人往往片面的把自己婚姻的不幸归结为“金钱”的缺乏。但现实很多婚姻的“名存实亡”除了金钱的因素,还有许多因素起着决定作用,比如两人的沟通,理解。我觉得自私的人是永远得不到“爱”的,没有“爱”也就没有真正“幸福”的婚姻。因为“爱”就是不计回报的付出,而自私的人把这种付出往往当做是“无意义”。因此自私就没有“爱”。有功力性和目的性的婚姻也就是没有“爱”的,因为这种婚姻往往把“物质”看到第一位,而不是先看那个男人。这种婚姻虽带着点惆怅,但依然会有许多女人选择和敦凤一样的路,这种婚姻至少外人是羡慕的,至少可以向外人证明自己还是有点魅力的,但这种证明也付出了青春的代价。

张爱玲把敦凤置于两种三角关系中,首先敦凤处于米先生和他另外一个太太的三角关系之中,又处于米先生和杨太太的微妙关系之中,这也是整部小说写得最成功的一部分,敦凤的处境是尴尬的对于米先生她只是个姨太太,对于杨太太来说米先生只是她扔掉的不要的“烂鞋”罢了,在这些关系中她毫无优越感(物质除外),这些都不免让敦凤感到失望,也透着她光鲜生活背后的无奈与苍凉。但她的选择至少逃脱了寂寞,获得了物质的满足,在没有“爱”的婚姻里,获得的东西总是要付出相应代价的。

从小说中来看米先生对敦凤其实是不错的,但他也对原来的太太表现出了“留情”,米先生的太太生病了,他是关心的,虽然她在敦凤面前极力的掩饰,但他在同敦凤去舅妈家里所表现的急躁与不安,都可以说明这一点。但米先生和原来的太太生活在一起时,只有整日的争吵,有时人真的很奇妙,当你失去一个人时你想到的总是他的好,敦凤也一样。当他和年老的丈夫同坐着一辆车时,她居然怀恋起他那个“花花公子”的前夫起来。敦凤与米先生的“留情”也是很多人再婚中所拥有的一种“微妙”心态。

虽然敦凤与米先生的结合是各怀目的的,但他们都彼此在乎对方的想法,比如米先生没有一开始便去他另一个太太那里,这是在乎敦凤想法的表现。而敦凤故意放慢脚步让米先生跟上,也是愿意得到米先生的关心与在乎的,虽然他们之间没有“爱”,但就是这“在乎”也可让他们没有争吵,和谐的生活一段时间了。

张爱玲在小说中说:“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婚姻的现实。

【张爱玲《留情》读后感篇二】

《留情》并不是张爱玲最有名的小说,初读起来有些寂寥,再读却像嵌在你心里的一幅景儿,几个人儿,在你耳边说着话似的。1945年发表,那时张爱玲25岁,刚刚和胡兰成恋爱结婚。我特别喜欢弄清每个作者写每篇文章时候的年纪,因为人在不同的年纪生活经历在变,心态在变,跟着作品的风格和构思的起源也在变。25岁的年纪,刚刚进入幸福的婚姻,却关心起了一对老夫少妻日常生活中小小别扭的片段。

看了很多人对这篇小说的评论,大都认为敦凤和米先生的二次婚姻是不幸福的。敦凤前夫待她并不好,而且死了,守寡十年后嫁给米先生只是为了衣食无忧,只是为了生活,却嫌“他与她同坐一辆三轮车是不够漂亮的”。而米先生和前妻日日争吵,因此这一次他是“预先打听好,计画好的,晚年可以享一点清福艳福,抵补以往的不顺心。”似乎两人都有目的,于是便幸福不起来了。

然而幸与不幸、爱与不爱是没有定式的。我也看见文中的几处细节,却透着暖暖的爱意。米先生要去看望病重的前妻,敦凤当然不乐意了,独自也出门去。“她挽了皮包网袋出门,他也跟了出来。她只当不看见,快步走到对街去,又怕他在后面气喘吁吁追赶,她虽然和他生着气,也不愿使他露出老态,因此有意地拣有汽车经过的时候才过街,耽搁了一会。”这个动作是每个女人都熟悉的吧,因为爱他,所以闹别扭的时候纵然赌气的走开,也会暗暗期待他会追上来,因此故意找了理由放慢了节拍。不管敦凤如何在外人面前说自己对米先生是没有爱的,然而关心和期待还是渗入了琐碎的生活。米先生呢?因为他在乎敦凤的感受,才会在是否去看望前妻的问题上左右为难,对过去,不是爱,但还有痛惜。因此,最起码,他们的心里是升起了爱的。

就连当初的不幸,现在想起来也全都去了苦涩的外衣,也留下甘甜的幻象。当失去后重新回忆,敦凤觉得“第一个丈夫纵有千般不是,至少在人前不使她羞,承认那是她丈夫。他死的时候才二十五,窄窄的一张脸,眉清目秀的,笑起来一双眼镜不知有多坏!”米先生与前妻“只记得一趟趟的吵架,没什么值得纪念的快乐的回忆,然而还是那些年轻痛苦,仓皇的岁月,真正触到了他的心。”现在“他的妻快死了,他一生的大部分也跟着死了。他和她共同生活里的悲伤气恼,都不算了,不算了。”他们各自回忆起当年自己认为并不幸福的生活,可是时间就像三棱镜,隔着时间望过去,就像从三棱镜里望太阳,总是五光十色,美艳异常的。

因而我更喜欢积极的去看待感情,即使生活真如文末的那一句经典所说,“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我也更愿意时常想起文头那一段带着希望的文字:“小小的一个火盆,雪白的灰里窝着红炭。炭起初是树木,后来死了,现在,身子里通过红隐隐的火,又活过来,然而,活着,就快成灰了。它第一个生命是青绿色的,第二个是暗红的”。生活与感情,就像一段树木,后来变成了炭,也许不久就要成灰了,在各个阶段有不一样的状态,那又怎样呢?只要它还被暖着,还有生命,又何必计较它的形式呢?

本文网址://m.jym1.com/zuowen/127212.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