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句子 > 作文 > 导航

节日习俗作文

2024-03-04

节日习俗作文7篇。

节日习俗作文【篇1】

农历十月十六日,是瑶族人民传统的欢庆丰收的日子。这时,稻子、红薯、包谷、粟米等农作物都己收割完毕,瑶族人民把这一天定为“倒稿节”。在这一天之前,谁种谁收,不准乱割滥收,否则按乡规民约处以罚款。过了这天,任何人可以上山下田收捡成果,谁收谁得,不得干涉。

“倒槁节”这一天,人口多的大瑶寨要举行一次大规模的“斗牛赛”,选择大田垅或一块平地做赛场,牵一膘肥体壮的水牯牛到赛场,牛角上系一红绸结,吃完一倒稿饭:(一般是鸡。鸭、鱼、肉俱全,仅次于春节),寨上的男女老少和请来的客人,纷纷来到赛场。主赛人宣布比赛开始,寨上的青年小伙子自告奋勇地站出来,长辈们给他们头上扎好“英雄节”,并讲一些吉利祝愿的话。

长者退场后,赛手们手持棍棒与牛角斗,直到把牛斗得精疲力尽,自动退阵为止;到了晚上,男女青年自动集合在一起唱“倒稿歌”(即丰收歌)。

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约定一个坪场为歌堂,吃完晚饭,烧上一篝火,男女青年围着篝火,纵情歌唱,二是小伙子在姑娘的大门口唱“引歌”姑娘在屋内唱“迎歌”,把小伙子迎进家里,捧出“瓜瓢酒”(即糯米酒掺凉开水,用瓜瓢去舀),摆上土特产,边吃边唱,通宵达旦。

一般每首歌都带有“咪 咪嘿,了啊也”的配词(谣语“美好的意思”)。充满着喜悦、美满、幸福的激情。通过唱歌,男女双方情投意合的,离别时,他们除了赠送礼品,还留下对方的手电筒、背袋或提篮之类,这是要求对方下次再来,然后依依不舍而去。

节日习俗作文【篇2】

七夕节的习俗有什么呢?七夕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这一天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也因此,七夕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那么七夕节的习俗都会有哪一些的呢?七夕节在古代的时候更多的是姑娘们重视的日子,而现在已经成为了情人表达爱意的日子。下面一起来学习一下各地都有哪些七夕节习俗吧!

乞巧节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祈求灵巧的手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浙江和广西西部习俗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现代的七夕

七夕这一天,牛郎织女相会。正因如此,七夕已经逐步演化成为情人之间的表达爱意的节日。很多年轻人也会选择在这一天用上一枚浪漫的戒指求婚。在七夕给她一个求婚感动惊喜,以一生的约定,守护她一辈子。所以现在的七夕节已经渐渐成为中国的情人节。

节日习俗作文【篇3】

一年一次的团圆饭充分的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来表达感激之情。

节日习俗作文【篇4】

春节习俗,一些人可能只熟悉自己家乡的,却对外地的一窍不通。北京的习俗可是很有意思的哦……

进入腊月以后,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挣些银子过年。祭灶之后,新春联渐次粘挂,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笺,有的用红纸,只有内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纸,镶以红边蓝边,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腊月将梅束起放在一个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于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让地微微有些温暖,梅花就回渐渐放白,用纸笼之,到市上去卖,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区,支搭席棚,售卖画片。妇女儿童争相购买,以为乐。

腊月初一,大街上卖粥果者排成市场。更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其次则肥野鸡、关东鱼、野猫、野鹜、腌腊肉、铁雀儿、馓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张、楼子庄元宝。初十以后则卖卫画、门神、挂钱、金银箔、锞子黄钱、销金倒酉、马子烧纸、玻璃镜、窗户眼。廿日之后则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时供给神马用的。又有卖窑器者,铜银换瓷碗,京城之香炉烛台;闷葫芦,小儿籍以存钱;支锅瓦,灶口用为助爨。至廿五日以后则卖芝麻秸、松柏枝、南苍术以供“煨岁”之用。腊月诸物价钱都比平日贵些,所以才有“腊月水土贵三分”的谚语。老年人到了这时,总要劝后辈谨慎花钱,于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谚。

腊月八日为王侯腊,家家煮果粥。都在前一日备好米和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三更煮粥成,全家聚食,馈送亲邻,为腊八粥。腊八粥,是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塘、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挂元,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洗净器皿,终夜经营,到天明时粥熟。除祀祖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并用红枣、核桃等制成狮子、小儿等类,以见巧思。

节日习俗作文【篇5】

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多,其中有三种传统的说法: 第一种是最传统的说法:即节日这天要以吃粽子和赛龙舟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传说屈原为了保持高洁的品格,不与腐败的朝廷同流合污,在五月初五这天毅然跳进了汨罗江中。人们划着龙舟去捞救,还向江中撒粽子给鱼蛟虾蟹吃好让它们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遗体。以后这一习俗便流传下来。 第二种纪念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愵入水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初五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第三种说法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投奔吴国,帮助吴王建立霸业,并一度攻入楚都。后来,吴王打败越国,伍子胥因为劝吴王不要让越王回国,后遭陷害,被迫用剑自杀。 中华民族的文化可真有意思。

节日习俗作文【篇6】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听这句诗,我们便明白,这就是中华传统节日,春节。我相信春节是每个小孩最快乐的节日了。

如诗中所言的,每到春节就会贴春联,这是我也参与的事情。虽然我长得矮,但是我可以给春联涂上浆糊再递给爸爸。现在好多人都不用浆糊贴春联了。可是我家不一样。可能是因为爷爷的原因。我家的春联都不是买的而是爷爷写的,用一只看起来很大的毛笔。我也喜欢那种用毛笔写字的感觉,虽然我现在写得还不怎么好。除了春联,还会贴福字,那也是爷爷写的,对此我感到十分的佩服。对于我来说,过春节会有好看的礼物和好玩的玩具,这些是平时的我没有的那么容易得到的。当然还有许多的糖果瓜子已经无数好吃的。然后还有红包,也就是压岁钱,这是小孩子才有的特权。大人只能羡慕地看着。

春节还会放爆竹,也叫鞭炮,传说是为了吓走一个名为年的可怕的怪兽。每当放鞭炮时大家都捂着耳朵,但心里是高兴的。

我喜欢春节,这是一个大家团聚一起高兴的节日。

节日习俗作文【篇7】

春节红包文化

春节派"红包"是华人新年的一种习俗,华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春节其他习俗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的一种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本文网址://m.jym1.com/zuowen/132447.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