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句子 > 作文 > 导航

一生观后感

2024-05-02

一生观后感推荐。

观影也能为我们汲取更多的知识营养,优秀的影视作品通常能够深入我们的内心。何为观后感?我们观看完某部影片或连续剧、展览馆后,内心获得的感悟和思考而写出来的文章,经常写观后感,提升写作思维。大家平常有没有收集优秀的观后感呢?栏目小编为您整理的这篇“一生观后感”的内容,请详细阅读本文的描述!

一生观后感 篇1

——教育要“走心”

爱是教育亘古不变的主题。周成平教授的《给教师一生的建议》中的第一个建议——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本书把师爱作为开篇之作,使之位列教师师德之首。

就是为了告诉我们,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育的本质,教育学生的关键就在于爱,表扬也好,批评也罢,只是形式不同而已,爱的本质是没有差别的。鼓励、欣赏、参与、期待,给每一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寻找一切教育学生的机会,培养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好公民,是每一个教师应该做的。

“后进生”始终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项艰巨任务,我们必须面对。我们通常花去了很多的时间,付出了很多的精力,但这样的付出总是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给教师一生的建议》这本书着实让我受益匪浅,书中各位老师用他们的教育实践经验告诉我:

教育是育人的艺术,教育更是心灵的艺术,用时下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教育要“走心”。

书中陈树然老师的《别让"后进生"成为教育的遗憾》让我知道了什么才是"用心浇灌";周弘的《教师,请不要吝啬你的赞美》让我感受到了赞美的惊人力量;洪俊刚老师的《教育无痕,润物无声》也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无痕教育的神奇魅力。我从他们身上汲取了力量,收获了启示。

一、用“真心”对待学生

所谓的“后进生”身上总是存在许多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构成了进步的极大障碍。工作中,常常感觉我们说了很多,他怎么还是不改呢?其实,接近自己的努力和我们的三言两语,真的很难产生效果。

如果我们真的考虑到学生,我们应该把他们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我们会蹲下来仔细观察,用心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思想上的困难。当学生愿意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就能知道他们真正需要的时什么。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是给正确的药。

"亲其师"就会"信其道",当学生感到老师是爱他的,是真心帮助他的,是为了他好,自己也不能让老师失望。一旦他们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就会尽力满足老师的要求。

二、用"爱心"帮助学生

我们真心的帮助学生必然需要具体的行动。在每天忙碌的工作中,除了正常的备课和作业批改外,几乎没有时间留在学校。但是,我们不允许在课堂上过多地照顾后进生。没有时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实在的困难,因此我们需要额外的花出时间来辅导他们,无论是平时的交流与辅导,还是放学后的"小灶",都需要我们格外的用心和关注。

有了一份爱,我们就会明白额外付出的意义;有了一份爱,我们就会想到学生;有了一份爱,我们就不会在乎自己的付出。

三、用"慧心"教导学生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艺术之美在于它的独创性,在于它不露痕迹,在于它的自然朴素。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经历和个性。

对于每一个学生,我们不仅需要创新教育,更需要个性化教学,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有一颗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抓住受教育的机会,选择合理的方式,使工作轻松有效。

四、用"耐心"等待学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注定不是轻而易举的,它常常在进步与起点间徘徊,常常使老师的信心受挫。但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够有更多的理解和耐心,掌握“反复抓,反复抓”的教育规律,我们就会静静地等待学生的变化,而不是在他们没有进步的时候攻击他们,只会让他们信心下降,情况更糟。

对于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教师的耐心在很多时候都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耐心的培育,花蕾终有展开花瓣的那一天。

今天,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他们用毕生的实践指明了方向。他们告诉我们,对孩子要充满的真心与爱心,工作中要保有的慧心与耐心,教育这份事业必须走心!

一生观后感 篇2

《改变一生的100个小习惯》是由日本作家中古彰宏写的全书共有210页

全书分上部改变命运的50个小习惯和下部不让人后悔的50个小习惯,书的内容都不长,但是却是说出了我们平时不在意的很多的习惯,《改变一生的100个小习惯》读后感。

习惯重要吗?读了《改变一生的100个小习惯》之后,我得到了确定的答案。好的习惯成就

人,坏的习惯摧毁人。一个人的成功始于良好的习惯。成功的人是习惯的主人,而不成功的人是习惯的俘虏。莎士比亚说的好:“若不是最好的仆人,它便是最坏的主人。

实现梦想,其实你并不一定需要过人的才能或实力。许多成功的人都相信“自己并没有特别之处”他们之所以能成功,一定是因为有什么。是的,那就是他们有好的习惯。

每个人天生的才能其实差距不大。养成好习惯会使你更有能力。良好的习惯甚至会使之成为不可能。

这是一个在日本很有名的故事。当她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她的老板安排她做她的第一份工作,那就是洗厕所。老板对工作质量的要求是把马桶洗得跟新的一样干净。她为此而痛苦,陷入了困惑与苦恼之中。

这时,一位感动她的同一单位的大四学生出现在她面前,帮助她摆脱痛苦和困惑。他并没有对她反复说教,而是亲自全身的投入到工作之中,为她树立了工作的榜样。首先他非常愉快的帮她进行工作示范:

一遍遍地洗着马桶直到洗的光洁如新,然后非常得意的去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接下来他从马桶里盛了一杯水一饮而尽喝了下去,竟然毫不勉强。他用行动告诉她,只有厕所里的水达到可以喝的水平,才能算是干净的厕所。而这一点已经被证明是完全做到的。

她开始振奋精神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工作中。她以一丝不苟的态度走上了成功之路,成为日本政府内阁官房长官、邮政大臣。凭着这股哪怕是刷厕所,也要做到全日本刷的最好的态度,她成功了。

也正是因为她养成了认真细致做事的好习惯,才取得了成绩。

好的习惯将受益终生,坏的习惯则贻害无穷。正如培根所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读后感《《改变一生的100个小习惯》读后感》。同样也有这么一个例子:

亚历山大帝国有一个能认识几个字的穷人,发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一张薄薄的单皮纸上面写着点铁成金石的秘密。所谓“点铁成金石”是一块小圆石能把任何普通的金属变成纯金。小纸片上写着,这块奇石在黑海边可以找到。

但是奇石的外观和海边成千上万的石头没什么区别,谜底在于奇石摸起来是温的,而普通石头是冰凉的。于是这个穷人便带着简单的行囊,露宿于黑海岸边,开始寻找点铁成金石。

他为了防止重复他捡到已经摸过的石头,而无法辨认真正的奇石。每当捡起一块冰凉的石头,他就会往海里扔。一天过去了,他捡到的石头中没有一块是书中所说的奇石。

一个月,一年,两年,三年,,,,,他仍然没有找到那块石头。但是他毫不气馁,继续捡石头、扔石头,没完没了。一天早晨,他捡起一块温暖的石头,扔到海里。

因为他已经养成了往海里扔石头的习惯,所以当他以至在寻找的奇怪的石头出现时,他仍然习惯性地把它们扔到海里。他的多年点铁成金的梦想就像肥皂泡一样顷刻破灭了。

坏习惯真的会毁了人。他们可能会让我们往海里扔些铁。它们使我们成功的障碍。

习惯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后天培养的。许多习惯是经常做一件事自然形成的,有些是人们刻意培养的。马甸说:

习惯的养成犹如纺纱。一开始,它只是一根细丝线。当我们不断重复同样的行为时,就好像把一根又一根的丝线缠在原来的丝线上一样。最后,它便成一条粗绳子,把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紧紧地绑在一起。每个人身上都有坏习惯,要想彻底戒除坏习惯,也并不是难事。

只要有坚定的毅力,再加上培养自己的好习惯,克服坏习惯。

对于刚刚来到这里的我来说,这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这一页还是空白的,等待着我在上面谱写我一生的音乐。对以前养成的一些坏习惯要彻底纠正,要养成一些好习惯。

在这本《改变一生的100个小习惯》书中有这么一段话给我很大的感触:若想事事顺利,步步高升,必须敬重职场前辈。想在事业上大展鸿图的人,在工作场合中,往往都是能够敬重前辈,向前辈学习的人。

的确很对,不敬重前辈的人,前辈也不会帮你的忙。同时不能向前辈学习的人,多半也不会做到敬业、合群,不能以尊重的态度从事自己的工作。带着一颗学习的心走进职场,一定对工作很有帮助。

所以我要感谢那些无私帮助我的包装姐妹们。你让我更好地融入工作和家庭。

小小的改变,造就不同的人生。也许你的习惯比别人好一点,也许你的未来会比别人更辉煌。你的人生也会完美。

勇往直前:徐鸽鸽p>

一生观后感 篇3

如果世界上有两个最重要的职业,我一定会选择教师和医生。因为医生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拯救人的生命,让人活下去;而老师,在心灵的花园里,播下希望的种子,塑造人的灵魂,让生命更有价值。暑假期间,读了学校推荐的《给教师一生的建议》一书,感触颇多。

我再一次深深体会到做一个合格教师的不易。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应具有比其他职业更高的道德素质,具有终身学习的及积性,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和及积灵活的外交技巧等。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其底线是善良,然后是博大的胸怀,悲悯和慈爱。只有如此,才能让下列品质水到渠成。1、尊重职业,恪尽职守。

书中这样写到:“教师,是一个岗位、一种职业,但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一种为人师表的责任,一份以教师的理想、智慧、激情和魅力影响学生一生的责任。”责任驱使教师去思考,去奋斗,勤奋耕耘,责任心促使教师热忱、自觉地投入工作,他们将教书育人内化为自身需要,把职业的责任升华为博大的爱,于细微处发现丰富,于琐碎中寻找欢乐,于平凡中创造奇迹。

于是,有了那么多敬业的老师每天找后进生谈心,有了披星戴月、废寝忘食的感动。2、关爱和信任,让教育充满希望。用宽广的胸怀去包容,用慈悲的心去感动,用慈悲的心去教育。

让绝望的父母因为教育而充满希望,不要让父母更加绝望。每个班有很多学生,每个人,对于老师来说,他是几十分的

一、几百分之一,折掉一个两个,似乎无关大局。可这每一个个体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则是百分之百,在每一个个体身上,都寄予着一个家庭的厚望。所以,要善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因为富有或贫穷,不能因为聪明或愚蠢,不能因为聪明或淘气。

有了家长和教师的双重角色,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每一位家长选择学校和教师的紧迫性。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遇到什么样的老师,我就做一个什么样的老师;我希望孩子的老师在哪些方面能给予我帮助,那么我就在哪些方面帮助家长;我因哪些事情而心生绝望,那么我就会在这些地方让家长重新燃起希望。推己及人,让教育更具有人性色彩。

3、为人师表,用人格影响学生。因为善良、因为宽容、因为爱,所以我们更具有责任心,更具有包容性、更具有耐心,更懂得尊重。所以,也就具有更高的人格魅力。

关于人格魅力,书上是这样描写的:“人格影响力是人最重要的、最本质的影响力,它蕴涵着难以估量的强大力量,犹如无声的命令,润物的春雨和拨开云雾的灯塔。”教育学生是个过程,不管教师自觉不自觉,对学生都在起作用,产生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成长、**、成才,而教师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质,让自己的人格充满魅力,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不愿将不堪展现在一个高尚的教师面前。

其次,要善于把握教育机会,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善于把握教育的契机,捕捉最能触动学生思想深处的一个事件、一次对话、一个行动甚至是一个表情,需要经常擦亮一双慧眼,细心观察,把握准确,以便创造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记得在蓝缨的时候,学生都住校,要在校十天,才能回家一次,大部分又是第一次离开家门住校的学生,因此很多人都会想家。

在新学期的第一个月,他们在学校一连住了21天,于是开始散漫,懈怠,班级里弥漫的动荡和不安。恰逢9月下旬班级里有3个学生过生日,于是,我把握这个时机,精心策划了一个增强集体凝聚力的活动方案。在班会课上,我和一位老师串通,把三个生日同学请出老师,然后拿出三张贺卡,让班上的每个同学都写上祝贺和签名,然后当三个同学走进教室时,我们开灯,大家一起唱生日快乐歌。

然后许心愿,切蛋糕,等等,当时三个过生日的学生眼泪汪汪,他们感受到的是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关心和友爱,全班学生也都很感动,他们发现自己很重要,自己对同学的一句短短的祝词,竟然能让平淡的关系变得脉脉温情,这个班级也因此而温暖。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班将成为最稳定、最团结、最稳暖的群体。所谓把握教育契机,并不神秘。

“本是平常一段歌”,关键是如何让这首平常的歌唱得动人心弦。教师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在教育工作中应该致力于寻找这种最佳的教育契机,把它逐渐变成自发自觉行为。当教育学生的“契机”未到,要善于等待;当“契机”来临,要立即抓住;当“契机”已过,应善于迂回并创设新的契机。

最后,教师要不断学习,具有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和我们在同一时间使用同一**更新知识,接受新信息,甚至比老师更快。因此,新时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以适应社会、学生和家长对教师不断更新的要求,包括知识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更新、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和交流技巧等。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通往合格教师的道路上,我们上下求索。

一生观后感 篇4

《做孩子一生的贵人》心得体会

郑国锋最近读蔡礼旭先生《做孩子一生的贵人》一书,更是心情激动,体会更甚。作为一个从教二十多年的教师,许多情况的学生都经历过,有的顽皮、有的执拗,有的轻声细语也会默不作声,有的大声呵斥也会无动于衷,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似乎出了问题,但更多的问题根源在**呢?如何成为学生喜欢的高尚之人,让教育的魅力如涓涓溪流般滋润学生的心灵?

记得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与网友微信“对话好老师”,针对部分学困生说:“教师要有平常心,要深入了解,找到(学困生)问题的根源:学生是因为生病落下了课程,还是思维慢跟不上进度?

是因为学习不好还是因为学习的问题?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真诚面对’就是这个道理……”

这“真诚面对”一语道破成为好老师的玄机,是老师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与生命的尊重。大家知道,于漪之所以成为优秀教师的一面旗帜,就在于的她的教学始终贯穿着“真诚面对”的宗旨,充分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把死的语文知识变成学生生命里充满活力的文化元素,从而给学生带来学***趣,打开一个无限广阔的语文天地和人生大舞台。

在真诚面前,它强调教师要始终把学生装在心里。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而设计的。他们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的精神成长。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学习的多少,更在于思维的发展和人格的提升。教师的备课不再是仅仅盯着教材,仅仅着眼于教法研究,还要把学生的各种状况考虑进去。

根据学生实际,针对学***,在关键处、重点处、疑难处给予学生适时必要的点拨指导,从而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取得大面积的学***。

真诚面对,还要领会孔子“有教无类”的深刻内涵。就是指老师教学既要立足学生整体水平的进步提升,还要考虑学生的智力秉性的差异性,而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方式加以指点引领。这就是大家熟知的因人施教。

众所周知,每个学生在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这不是教师意志的客观存在。不能只看到那些“尖子生”,而忽视了那些“学困生”的存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这种差异的客观影响,正确看待这种差异,从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不允许追求统一,促进学习困难学生的成长。

即是学生在理解上有错误,也要正确引导,不要忽视嘲笑。

在诚信面前,要重视学生的发展意识和创新精神。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感到自己在学习。课程改革强调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把学习权交给自己。

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如果老师的教学设计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极性,把他们推到前沿阵地,就能够形成主动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能力,感受到学***趣,从而成为学***人。

归根结底,它是面向人的发展,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同时,注重学生智慧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的才能和天赋都可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发展。

日后,一些人将成为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另—些人将成为工程师、技师、医生、教师,又有一些人将成为钳工、车工、农业机械师,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会使他们很相似,这就是智慧和创造性在劳动中起主导作用。”发展智慧和培养能力的方向是一致的,目标是相似的,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人的智慧。

教育大家陶行知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老师心里有学生,爱学生,真诚面对每一个鲜活成长的生命个体发展,教育教学的过程里始终以学生为主,就能够实现“成才、**”的教育教学目标。做孩子一生的贵人,我们想达到古圣先贤那样的教育教学境界,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一生观后感 篇5

读完詹文玲校长的这本《对孩子的一生负责》书,不仅被书中亲切的话语,深刻的道理所深深吸引,深深折服。作为一名教育家和家长,我不仅从这本书中学到了很多教育思想,也学到了很多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方法和教育方法。这是值得我们大家共同学***本书。

本书教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和提高学生的养成教育质量,为学生的生活负责。作为一名教师,我感悟很深。培养学生不仅是学校的工作,除了社会的影响外,家长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生活,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孩子的一生负责》中的一段话:作为家长,我们不是只要为孩子的衣食住行负责,更重要的是要多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要学会体验孩子的成长过程,要做个真正“细心”的妈妈!到了锻炼的时候,放手让孩子学会体验、承受和解决。

作为家长再忙也不能忘了孩子,不能把希望和责任都推给学校而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一个合格的父母应该在忙于工作的同时,对自己的孩子多一些关心,施以良好影响,因为这种影响对孩子的一辈子起作用。让我们这些大人能够换个视角来解读现在的孩子,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给孩子提供更多的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

一生观后感 篇6

修养是指人的修养和修养,它与人的性格、心理、道德、文化等密切相关,即人的综合素质的表现。个人修养是人们在个体心灵深处进行的自我认识、自我剖析、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个人修养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

任何一个人只有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才会被人们所尊重。只有自觉遵循社会道德体系的要求,更好地履行个人的社会义务,不断改善个人的生活状态,一个人才能获得良好的内在品质。

修养时刻影响着人的一生。有良好修养的人,会善待身边的人和事,同时也会得到他人的尊重;有良好修养的人,学习认真,工作负责,也就更容易把想做的事做成;有良好修养的人,不怨天尤人,即使面对逆境也不会不快乐;有良好修养的人,孝敬父母,礼让亲朋,会有着和睦的家庭。修身养性的力量是巨大而惊人的。有了它,你可以顺利地走向成功的另一边。没有它,你会很快滑向失败的泥潭。

培养个人修养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点滴入手。首先,学会宽容。试想,一个人目光短浅、思想狭隘,这也看不惯,那也容不得,这样的人,何来的修养呢?

世界很大,人心很小,所以人与人之间经常有摩擦,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宽容。忍,并不是忍不公之道,不平之事,而是对一些不触及原则的事情要忍。 其次,学会奉献。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献出爱心,献出真情。每个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不仅会变得更好,我们的个人修养也会得到提高。

第三,对人要和善亲切。我们应该从内心去关心帮助别人。朋友之间更应该有相互理解相互宽容。

第四,对人要谦虚随和,满招损,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谦虚总是受人欢迎的美德。

在社交场合,任何骄傲的表现都会成为你成功的障碍。最后,一个人应该诚实守信。一个人可以立足于社会,依靠信用。准时参加各种活动时最起码的诚实。

提高自己的修养,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谈吐和举止,不做不文雅的举动,不说不文雅的话,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要让自己多看点书,从书里沾一些书香气息回来,总是有那样的一种感觉,文化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它不是有形的,你在看它时决不会有任何的感觉,但它却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你,也许你自己也不会那么深刻的感觉到那种变化,但是别人却会感觉到,发现你的变化,发现你的改变,发现你的令人刮目之处。修养往往与一个人的文化水平有关。有文化氛围的人,在言行举止上自然流露出一种优雅、温顺的感觉。古人形容一个世代文人之家为书香门第,事实上,门是绝不可能透露出书香之气的,即使在屋里堆再多的书。

真正能透出书香,能够让人一眼,一交谈就感受到那种浓浓的书香气息的是人,只有人才能在那种举首投足之间就闪现出修养这两个字。当然,修养也包括礼仪、举止、谈吐等,其中文化氛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修养是人生最重要的事。这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品质。好好培养自己的修养,对自己、对生活乃至整个社会都会起到很强的作用!

一生观后感 篇7

吴涧芳《一生的远行》应该算是季先生的回忆录兼行纪,再现了先生赴德留学居欧十年以及学成归国后的一些行迹。先生笔下的文字总是这样朴实,而又返璞归真。他说起自己时,只是简简单单的几句:

“我在瑞士呆了将近半年,费了千辛万苦,经法国、越南回到祖国。在更大的狂欢之余,知道路并不是总有玫瑰花铺地,有时难免也有狂风恶浪。就这样,起起伏伏,起起伏伏,一直活到今天,垂老矣。

”一句垂垂老矣,让我顿悟了许久。年纪大了,不可怕,我们是天生的,会通过这一关的。只是难得在耄耋之年,老人家的心态如此沉稳而又宽广如海。

在这一生中,你要经历什么样的风雨才能有一种感觉和一种思想?

不知道什么原因,我一直是敬佩季老的,因为他一生的远行?自己也不得而知,只知道他是低调的,从不张扬,而且相当有骨气,没有奴颜媚骨,最叫人感动的是,他一直以身作则地呼吁着大家要说真话,也不全说真话。我向来是不大愿意撒谎,其一没有必要去欺骗,其二骗人何尝不是一件很伤神的?

我喜欢看书,但是不是所有作家的书都喜欢看,譬如像林语堂等矫揉造作者,很是不屑,然而我甚爱季老的文字,平淡简洁,字字肌肤,语语经络。想想季老那本一生的远行,厚厚的,大大的,很是吓人。但我不喜欢。我没有任何被压抑的恐惧,而是无尽的兴趣和激情。

我跟随着季老从山东到北京,再到黑龙江上亚欧大陆桥的轨道,过莫斯科,通瑞士,到达德国,然后在战火的粉末之下潜心做学问,一片苦心,一留十年,终于学成归来,从地中海的深蓝里一路到无限热烈的红海再到古老的印度,步步逼近,好不容易在香港暂驻,瞥见了久违的祖国母亲,而然一片狼藉不禁让季老心生悲凉,不是滋味,又别是一番滋味,最终到达了上海港,走出船舱,投入母亲久别的怀抱。

其实每个人都有相类似的经历,当我们念念不忘一样东西,而且将之珍贵地存放于心中,一直的等待,却等待来了满目疮痍。也许是因为我们的心态一直活在剩下的记忆里,但时代在发展,一切都在改变。只是这种反差我们一时承受不过来,因此绝望悲凉了。

直冒着一句话——你变了,变了。想想这是非常离谱的话,一切都在变化,难道我的变化就有违背人性,就应该受到谴责?只是处于你不能接受的自私吧。

这样想的话,就会发现原来是自己活得狭隘了。但是我在此并不是要谴责季老的狭隘,只是为了体现一种变化的强势,让如此思想开明进步的季老也承受不住,这多少是值得那时的中国人反思的。

季先生的爱情婚姻也是朴实无华的,一生只有一次婚姻,与夫人德华属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平平淡淡中相伴大半生,把最美好浪漫的爱情留在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伊姆加德小姐在遥远的异国他邦,为他守候了一生,美丽而又无言的结局,让人有着淡淡的伤感。

季老的一生是平淡的,但是又是不朽的,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他平淡地看了二战的开始,又平淡地看了它的谢幕,然而他始终不参与变化无常的政治,他只跻身于学术,在学术的殿堂里,追寻终极的境界。在学术,在知识的海洋里肆意潜游。想想他有多幸运,能够进入一流学校,得到一流老师的指导,身边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优秀人才。我不得不承认,这是季老天赐的最好补偿。

也许一个致力于学术的人,感情是空明的,他的爱来自博大,他爱一切真理,爱一切可爱的事物,却终究无法将爱局限于无比自私的爱情。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遗憾,但它是一种唯美主义的遗憾和一种独特的可爱。没有人能否认爱因斯坦的智慧,但他找不到自己的家。这不应反映出他的愚蠢,而应反映出他真正的可爱。

因此季老也是可爱的。

看季羡林的《一生的远行》,一点点地细读,会发现越是年长者的文字,所透出的思想境界远远令我们折服。人生的漫漫征程,不仅是季老的自我分析,更是那些热爱写作的人的一大真理。有时候我想,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也许我们也应该像季老那样保持一种安静,一种执着,做一个真正的自我。

本文网址:http://m.jym1.com/zuowen/149376.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