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句子 > 作文 > 导航

榜样观后感

2024-05-07

榜样观后感(范例5篇)。

随着时间流逝,总有那么一些作品让我们记忆深刻,观看时内心总会积累一些心得感悟。影片观后感能为未来观看者提供指引,你知道写作品名观后感的关键是什么吗,如何写出有感染力的优秀作品名观后感呢?以下是句怡美编辑为您整理的“榜样观后感”经验分享,相信你有能力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榜样观后感【篇1】

为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深入开展,营造团结鼓劲、弘扬正气的浓厚氛围。10月27日下午,陈古镇组织全体镇干部在党委会议室观看学习由中央组织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了反映全国“两优一先”典型事迹的专题节目《榜样》。

专题节目《榜样》以“向榜样看齐、做合格党员”为主题,通过典型访谈、老党员现场讲述、先进事迹再现等形式,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为民务实担当、勤勉敬业奉献的精神风采。该节目用故事讲道理,把党的崇高理想和先进典型模范事迹结合在一起,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既展现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执着坚守,又紧贴时代要求,彰显当代共产党人“继续前进”的昂扬风貌,是开展党员教育的生动教材。

观看节目后,全体镇干部一致表示将向身边的榜样看齐,争做合格党员,不忘初心,继续做好基层工作,服务于群众。

党委书记胡光文强调,要把组织学习专题节目《榜样》作为全镇18个基层党支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采取集中观看、座谈交流、撰写观后感和学习体会等形式,确保学习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榜样观后感【篇2】

在宣扬支月英教师先进事迹的一段视频《高兴据守》中,支教师与当地老百姓浑然一体,亦师、亦友,亦邻、亦亲,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种调和、调和的感人亲情,给人留下了深化的形象。正是由于支教师把自己的人生之根、作业之根,深深扎在了海拔1100米、离县城120公里的大山深处的那片土地中,她的作业大厦才有了坚实的根底,她的作业之树才如此枝繁叶茂。

扎根,本指植物根系向土壤里成长。于树木而言,根深才干叶茂,然后才有繁花似锦、硕果累累。于人而言,道理何曾不是如此?是故,人们又用扎根来比方深化到人群或事物之中,打下作业的根底。

支教师在大山里的根有多深,从视频可见一斑。她厚意地说,当地老表把她当自己的女儿相同,她也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把校园当自己的家乡。老百姓从自己的锅里给她盛饭,常常把自己种的蔬菜送给她吃。支教师就像一片绿叶,那片土地哺育了她,而她又经过常识的“光合作用”滋补山里的孩子,反哺大山里的老表,让他们两代人都获益毕生。总算,她的根深深地扎入了大山的.石缝里,扎进了老表们的心田中,老百姓离不开她,而她也从老表们朴素的情感中,获得了无量的精力动力,总算离不开那里的孩子和那片热土。

支教师身上有许多亮光的东西。咱们首先要学习的便是她这种扎根一方土、谋福几代人的忘我贡献精力。树有多高,根就有多深;树冠有多茂盛,根系就有多兴旺。假如广阔教师都像支教师那样,在底层扎根,在作业岗位上扎根,在公民大众中扎根,数十年“咬定青山不放松”,那咱们的教育之树就一定会常青。

榜样观后感【篇3】

有这样一位教师,36年前,在别人都想尽办法往山外走的时候,她却毅然选择了走向深山。

36年的光阴里,她走得最多的是崎岖坎坷的山区小路,想得最多的是渴望飞翔的山村孩子。她的心中始终秉持着一个目标,就是用心呵护每一个山村孩子的梦想。她,就是江西省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教师——支月英。

支月英任教的第一个小学是处在海拔近千米高山上的泥洋小学。穷山村里的学校破烂不堪,冬日刺骨的寒风刮进教室里吹得人生疼,她就亲自动手用薄膜、钉子,把窗户钉得严严实实。

这里山高路远、人烟稀少。白天,支月英认真给孩子们上课,教他们语文、数学,还教他们唱歌、画画,与他们一起玩耍;晚上,就一个人住在鸟啸兽嚎的旧教室里点灯备课、改作业。提起支老师,家长们赞不绝口:“嗯,这姑娘不错,是位好老师!”

不到两年,支月英就在教学上崭露头角。这所只有5名教师、上百名学生的学校,支月英担任了校长一职。之后,她更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学校设施简陋,她就想尽一切办法添置,为了节省开支,每学期开学买课本时,她带头用扁担挑着几十斤的课本,步行10多公里到学校。再后来,她学会了骑摩托车,为给学校办事,她骑坏了3辆车。

慢慢地,支月英也从孩子们眼中的“支姐姐”变成了“支妈妈”。由于长期工作劳累,她身患高血压、甲减等疾病,从2003年起,上级教育部门多次要给支月英换工作环境,都被她婉言谢绝。

有一次,在即将调往镇里的中心小学任教时,她又收到澡下镇白洋村群众的联名信,恳请她到白洋村任教,她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她说:“30多年都这样过来了,白洋的孩子需要我,我怎能打退堂鼓呢?”

就这样,支月英又开始了她新的山村教学生活,走家串户,了解孩子们的上学情况。有交不起学费的,她就给垫上;有孩子起晚的,她就每天去接送兼辅导作业……

36年来,她坚持用爱照亮大山孩子前进的路,为孩子点亮精彩人生。浩瀚无涯的林海中印满了支月英默默耕耘的足迹,她是老师,是校长,更是保育员,让我们对这位充满爱心,用青春诠释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山村教师道声:“谢谢你!”

榜样观后感【篇4】

人们多向往平坦的道路,却总有一些人,带着慨当以慷的豪情万丈、筚路蓝缕的创业之志,背着“但愿苍生俱饱暖”的行囊,甘入苦海,选择不辞辛苦在大地奔波忙碌,用生命的点点星火,为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燃出一片新的天地。

他们是默默奉献的躬耕者,如山林溪涧间的簇簇萤光,有一分光发一分热。

他们是“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雷锋,是“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的鞍钢老英雄孟泰,是“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的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是“不在基层,就在去基层路上”的人民樵夫廖俊波;他们也是将办公地点设在食堂、24小时为群众开机的街道党工委书记孙金娣,是扎根贫困山区教育一线40多年、先后帮助近2000名女孩走出大山的“燃灯校长”张桂梅,是扎根人民之中,所有鞠躬尽瘁、淡泊名利的默默奉献者。

一切向前走,都不曾忘记为什么出发。无论身处何地、位居何职,他们始终心怀初心使命,以“我将无我”的精神,衣带渐宽终不悔,有一分光发一分热,将全部生命和所有精力,都倾注到了为人民谋幸福的事业之中。

他们是不惧风雨的守护者,如闪烁天际的盏盏灯火和座座灯塔,温暖时代护佑人间。

他们是“只要还有一个同志,我就不能走”、以战士之勇持枪作战的建党元勋陈潭秋,是为保护藏羚羊牺牲、用生命守护可可西里的杰桑·索南达杰,是驻守开山岛、32年用生命守岛护旗的王继才;他们也是57年放牧巡边、守护着中哈边境无人区的“活界碑”魏德友,是“大好河山、寸土不让”、将生命和忠诚携刻在喀喇昆仑加勒万河谷的卫国戍边英雄们,是荒凉边陲、万里海疆以及街巷社区、村口路边那千千万万的守护者们。

榜样观后感【篇5】

通过观看《榜样》里的先进典型,充分展现了我们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生动诠释了合格党员的具体标准,是最有形的正能量、最鲜明的宗旨观,最直接、最直观的言行楷模。我们向榜样看齐,就是要深学、细照,笃行,把榜样的精神力量融入到工作中,传导到行动上,用榜样的精神完善自我,提高自我,激励自我,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向榜样看齐,就是要有“将小我融大我”的公仆情怀。努力把干好工作和提升自身素质统一起来。要在干好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努力通过深化认识,思考归纳,概括升华,使自己在工作中获得的`经验思想、心得体会等成为自身业务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机构成部分,从而推动自身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为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工作。

向榜样看齐,就是要有“积跬步至千里”的敬业态度。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善于学习尤其是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同事学习,主动接受先进的知识和经验。学习,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我们的工作能力,这是时代的要求,是党对我们的要求。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从中可以看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也是每一个党员所必须坚守的信念意识。我们必须把坚守宗旨信念和开拓创新统一起来,既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更要有联系实际,开拓创新的具体行动。作为从事基层工作的党员同志,就是要在认真扎实地做好自己分管工作的同时,不断动脑筋,想办法,积极开拓工作新思路,全面提高工作水平和质量,为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稳定环境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向榜样看齐,就是要有“把职业当事业”的担当精神。“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是我们每名党员都曾发过的铮铮誓言。我们都是党的伟大事业这台“大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都应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只有我们每个人做好“螺丝钉”的职责,立足各自岗位,履职尽责,勇于担当,才能汇聚成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本文网址:http://m.jym1.com/zuowen/150606.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