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句子 > 作文 > 导航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合集九篇)。

如何写出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名观后感?每当我们看完,内心都被深深的感动。此时最好将内心的感受记录成一篇观后感,写好作品名观后感要求我们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编辑在网络中查找到了一些有用的资料与“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相关,感谢您的关注希望您能收藏我们的网站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1

这番话便是出自赵玉墨口中,赵玉墨是一个不像烟花女子的烟花女子,她既有着烟花女子该有的婀娜的身姿和出挑的长相,她也有着烟花女子没有的识大局、有修养的气质和气节。

简单来说,她有着“商女不知亡国恨”中商女的美貌,但同时也知“亡国恨”,所以更不会“隔江犹唱后庭花”。可想而知,这样没有风尘气的风尘女子,必定是这十几个**而入的窑姐中最出挑的;也是多年以后,女学生书娟的回忆中,最无法忘怀的身影。

同时,一定是作者愿意花费大量笔墨来刻画的人物。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时的神甫坚信“日本民族以守秩序著称,它们的军队很快会结束战斗的混乱状态。”所以,神甫认为这些女人在教堂里呆不久。

但是很快,日军无视国际战俘法——枪决中国放下**的士兵、挑衅文明和人道的行为,使英格曼神甫认识到:占领军不会在三天内收住杀心,放下屠刀,把已经任他们宰割的南京接收过去。杀生已进入惯性,让它停下是遥遥无期的。

英格曼神甫自己期待的“大乱归治”的迹象似乎永远不可能出现。

逃进**市教堂的两名中国士兵,让女学生和地下仓库的妇女更加了解和憎恨日本侵略者的卑鄙和不人道。**中,运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日军枪决中国战俘的整个过程,这个完整的过程是作者的姨妈——书娟多年以后听法比副神甫讲述的。

战争,尤其是带有侵略性的战争,很容易将人性泯灭,失去人性的人便不是人了,变成了一种嗜血的怪物,它们在肆意地残害另一个民族的生命、践踏另一个民族的尊严、掠夺另一个民族的财产、蹂躏另一个民族的女性之后心里竟不会滋生出一丝的内疚和惭愧。

在教堂里的每一个人,无一不是怀着“日本人不会侵犯美国教堂”的侥幸心理,以此来求得心理安慰。但已失去人性的侵华日军怎能让他们如愿?

在后来的几天里,日军三次闯入教堂。

它们第一次拿走了英格曼神甫的福特旧车和很多食物。

它们第二次夺走了教会厨师陈冠希和幸存的中国人的生命。一直处于中立地位的美国教会失去了宝贵的中立地位。这直接造成了日军盯上威尔逊教堂,发现女学生,并第三次“造访”威尔逊教堂。

第三次,日军“造访”教堂,企图“请走”正处妙龄的女学生。十三个风尘女子扮成女学生的样子,随日军去参加了所谓的“圣诞晚会”。女学生们成功逃生,而曾让女学生们嗤之以鼻的窑姐们不知去向。

抗日战争胜利后,一位名叫书娟的女学生从未放弃调查13名妇女的下落

整篇**的梗概大致如上。

这十三个女人就是金陵十三钗,她们是像秦淮八艳、赛金花一样,在文章中做正面人物的烟花女子,但作者并没有对她们进行过分的讴歌和夸张的赞美,而是用及其真实的笔触去描写这些性格迥异的女人,把她们的浪荡不羁,妖艳魅惑,风情万种刻画得出神入化,也把她们的不拘小节,有情有义,惹人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本书只记录了南京沦陷后一周内发生的故事。但通过作者对人物淋漓尽致的刻画,能使读者对“南京大**”这个历史上的名词,产生更深入的认识。作者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讲述了姨妈书娟和她的13个女同学在十二月的南京经历的点滴。

在阅读的过程中,这些小水滴就像流水,沿着你的毛孔,浸入肌理,到达灵魂深处,引起共鸣。

“值得一读”不足以凸显它的价值,它更值得每一个人,尤其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去进行深入的剖析。让书中的每一个文字给予“民族骨气”的又一次重生,给予人们对“战争”的又一次反思,给予人们对“历史”的又一次深刻理解。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2

纵然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在繁华的车水马龙的城市,天空仍留着一抹历史的烟云,挥散不去。

《金陵十三钗》的上映,无疑在国人的心头又抹上了一层挥不去的阴霾,它讲述了十四个青楼女子为躲避日军的追杀而逃到一座有十三个女学生,一个男学生以及一个美国人的教学,她们都想让那个美国人带她们出城,可是那个人只是一位爱财如命的殓葬师,无意做这样的冒险,然而随着日军的进攻和接连发生的悲剧,改变了他和那十四个青楼女子。最后,那些女子替女学生坐上了日军的卡车,踏上了不归路,美国人则带领那十几个学生逃离了南京的故事。

《金陵十三钗》反映的并不只有南京大屠杀,而是借这个事件完美地展现了人性的光辉,比如那个美国人约翰,他之当初进入教堂的目的只是为了找到一些钱财好让他离开南京,他冷漠无情,拒绝了她们想借他离开南京的请求,但是他却在日军强行夺入教堂,企图伤害那些女学生时,他本不是神父,却以高于神父的姿态挺身而出,像个伟大的审判官一样,厉声阻止他们的罪行,在经历身边一个个的伙伴离他而去之后,他开始重视人生的意义,当他为了寻找两位离开教堂的女子时,他遇到了与他一同来到中国的朋友汤姆,汤姆告诉他,现在有一条船可以离开南京,希望与他一起离开。但是约翰却在短暂的动摇之后,拒绝了汤姆,并说了一句让我感慨万千的话:“不,我不能离开,他们需要我。”

是什么导致了约翰的改变?

我想应该是人内心深处的责任感吧,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感,使约翰在紧急关头站了出来,冒着生命危险避开日军的耳目,修好教学中那辆破旧的卡车,载着十二位女学生离开南京城,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似乎已经丧失了那种责任感,近段时间一连串的事件正在挑战我们的道德底线,我们何时才能唤醒这些鲁迅笔下的看客?何时才能像片中的人们一样,在灾难面前挺身而出?

我也时常在想,如果有一天在我们身边发生了类似的事件,我会不会勇敢地面对灾难?如果面前有数不胜数的虎狼之狮,势单力薄的我会不会为拯救他人而牺牲自己?是否我们都应该在紧急的时刻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勇气?

所有人都具备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奉献,他们都为了别人奋不顾身地做着一切自己能做到的事,我们这种精神应该才是《金陵十三钗》最想呈现给大家的吧!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3

整个故事在两大华语世界最优秀的剧作家的打磨下,圆润通透,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灾难面前的人类的救赎与爱也是无数的文学艺术多表达的主体,包括很多的电影已经成为经典,比如反应卢旺达大屠杀的《卢旺达饭店》、以及反应二战的诸多电影,都在电影史里画下浓彩重墨,让人们在直面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善良与美好。记得曾经看过黑泽明的《大海的女儿》,则是从侧面讲述战后,战争对于人性的摧残和人性的光芒的佳作。

而对比之前看过的诸多的经典电影,金陵十三钗依然通过另辟蹊径,用一群本来素不相识的人,在面对战争的硝烟中,走到一起。于是让故事充满张力。而用女性视角来审视战争,从而突显战争中人与人由开始的的脆弱、自私、不信任,偏见、贪欲、傲慢、逐步随着事件的推进,人性最本真的善良,积极、和对生命的渴求,对爱情的向往,这些人类最本源的美好,没有因为战争而泯灭,反而更加的无限的放大,让每一个观者无不动容,这里面没一个是英雄,却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毅然而然的走在一起,人性在十三钗别送上开往死亡的汽车的时候,变得那么神圣而不可侵犯!!

不想一一描述里面每一个场景,每一个镜头带给我的感动,里面每一刻都在触碰你心灵的最柔软的部分,忽然想起小悦悦的事件,不禁觉得张艺谋并没有把背景设定在那个特殊的环境里,其实人性,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的年代,都时刻在拷问我们的良知。我们是否还保留那种最基本的真善美?

如果你问我最感人的情节,我想起了教堂里日本军官弹唱的那首美妙的童谣,顿时我真的很感动。似乎在战争中,每个人都是受害者!!是谁让他们泯灭自己的善良与纯真,拿起屠刀??也许一个人生来就不是魔鬼,或者一个人生来就是天使!!

老婆说这电影比《让子弹飞》好看,我想她说的是对的。

这是一部不刻意炫耀技巧的电影。故事的布局是实用的,不是机会主义的。感情深藏在电影之外,余音绕梁!!

老谋子说好的电影是在很多年后,你只是别故事的某中情感打动,或者你甚至都忘了这个电影是谁演的,我想这部将能够做到,而且做的足够的好。

第一次写对电影的观感,献给金陵十三钗!!因为我坚信,这将是一部让中国大片名副其实、给中国电影带来荣耀的电影。更多的惊喜将见证他的荣耀!!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4

电影《金陵十三钗》应该算是今年众多国产电影中的比较优秀的代表了。说优秀,是因为这影片的高投资绝对保证了影片在画面、道具、服装、特效、音乐、演员水准等方面的高质量。加上比较二字,首先是因为敏感的南京题材可以带出国人对这段历史无限的国殇情怀,从商业化的角度说,绝对可以留住一大部分的票房客户。加之之前张导的几部影片的口碑都不慎乐观,在观众已经对张导式的电影产生怀疑甚至厌恶的情况下,这部《十三钗》是不是有点挽回张导面子的目的。其次,作为草根我不敢去揣测张导要拿这部电影去申奥的动机,但从这部片子满口的跑英文,以及好莱坞大片都会有的床戏出现时,不禁让人对他的初衷产生深深的怀疑。最后,对这部电影的衔接和选题上,笔者也有些小小的愚见,将在下面与大家分享。

在个人看来,无论什么样的战争,所带给战争受害者的永远只是伤痛。在战争里,妇女和儿童永远都是战争的受害者,特别是针对被侵略的国家来说。如果以战争中的弱者为主题拍摄一部影片,除了让观众为她们的悲惨命运难过、悲伤、压抑,以及对侵略者的无限痛恨外,是不是还有别的情绪在心中翻滚呢?我想这也应该是《十三钗》在片头加入了大量国军与日军顽强抗争的镜头的原因,它想宣扬什么,昭然若揭。电影中佟大伟的独自抗战像是那时候中国军队无力的呐喊,但如果人人都像他一样英勇善战,应该也不会有南京城这个悲剧主体出现了吧。残酷的说,这种描写民族之殇的电影,特别是在刻画弱者遭凌辱的部分,应该是最容易操作的。因为历史就在那里,要多残忍的就有多残忍,这样的片段能紧紧拽住观众的心,宣泄情感,衔接剧情。(说到这里,自己也是很难受的,我也是客观言之,允许抨击)。秦淮女舍身救少女这个主题看似充满着探讨人性的部分,但我们仔细想想,人人不是生来平等的吗? 又何来贵贱之分呢?有人会说,在中国社会妓女就是被歧视的,就算是这样,墨玉她们一行人做的这件事情,也并不是网上有些人所说的自我救赎而应是一种自我证明,这种自我证明,带着悲剧的牺牲味道,也叹出了这类女性内心的无奈。如果这部分能加更多片段刻画的话,我想应该会有更精彩的效果,所传达出的意义应该会比现在的平铺直叙好的多。在影片中,张导用大量的胶片描写了秦淮女的娇媚,和最后在赴宴前的准备工作。还加了多余的床戏,显得香艳和过分煽情。个人觉得John和墨玉的感情,如果只是点到为止,应该会有更不一般的效果。也许能使墨玉临别时的眼泪更多些咸涩的味道吧。豆婉为了浦生回妓院拿琵琶玄和另一个秦淮女去拿耳环那段,总觉得有些牵强。豆婉就算不想保护自己,也应该为浦生保护好自己呀,一首曲子,没了琵琶也能唱,只要活着。只要活着,再漂亮的耳环也都能带上呀。因此送了命,很不值。能说她们对当时的危机程度没有判断力吗?再或者说,如果浦生和豆婉是情侣关系,会更说得过去一点?不再深说下去,我能做的只能为片中的这两位女性默哀。

个人认为电影版的《金陵十三钗》是通过运用四个视角来叙述全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5

前天,我和妈妈以及妈妈的朋友一起去看了时下最流行的电影——《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是讲述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发生的故事。

电影一开场,就是一片战乱,到处都是尸体,民众扶老携幼仓皇出逃。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进行了殊死搏斗,可惜中国的武器不如日本先进,损失惨重。

看到这里,我心想:日本人太残忍了,杀死了那么多中国人,简直惨无人道。镜头转向教堂内,管理这个教堂的是一个外国人,他细心地照顾着中国伤兵,这一幕与日本人的残暴行为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同时藏在教堂里的还有十三个女学生和一群风尘女子。

最后一段,是学生在唱歌时,日本人听了之后,要求她们去给日本军队唱歌。这天深夜,几个女学生商量决定一起跳楼自杀,决不为日本人唱歌。我似乎感受到了她们那种宁死不屈的勇气,更是她们的中国情结让我感动。就在她们准备一起跳下去的那一刻,十三人出现了,说愿意替她们去。看到这里,我深深感动。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决定啊,为了他人,牺牲自己,不也正是体现了中国人在灾难面前团结互助的精神吗?最后,她们一起带着“暗器”去了日本军队,而学生们安全离开了。

结局没有放出来,留给人无限想象空间。看了之后,依然回味无穷。最后那一段,也是全片的亮点,是对中国团结精神最好的诠释。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6

《金陵十三钗》是一部非常震撼的电影。坐在电影院里,看着屏幕上的那一幕,我觉得自己也处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那个极端的炼狱。我为眼前的人物的痛而痛,为那些放弃离开已经沦陷的南京,继续与日本军做殊死搏斗,哪怕只剩一人,与敌军同归于尽,不惜冲在死亡的前线保护教堂的女学生的中国士兵而感动,为日本军队在南京到处搜抓女学生,对女性如牲畜般地蹂躏,残杀而激愤,为那些逃命的沦落风尘的女子在最后关头挺身而出,代替女学生去参加日本军队所谓的庆功宴而对她们激赏,同时对不能改变当初的历史,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残酷的历史在自己眼前重现而感到无能为力,并感到深深的无奈和彻骨的辛酸。

有些场景当时真地很有让我嚎啕大哭的冲动,但在电影院里只能忍着,整颗心都是那么沉重和苦涩,回去的路上都不能平复,很想痛痛快快地哭一场,我不知道我哭是为了什么,可能是为了那些惨烈牺牲的战士而哭,可能是为了那些惨遭日本军队杀害和蹂躏的女性哭,也可能是为了中国大陆上曾有过这么深深的炼狱,而当时的中国对此却很无力而哭,同时也有对那些日本军队的军官和士兵一直受的思想教育和绝对的服从而感到深深地悲哀,他们似乎已经丧失了“人之初,性本善”这种人性的基础。最后,这部电影并没有解释那些去日本军营的妇女是如何代替女学生的,而是女学生是如何在外国人的帮助下成功逃离南京的。可能那些女人是活着逃出来了,可能是被那些日本军给残杀了,我觉得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但我宁愿是前者。

在现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我觉得我们中国人不能忘了以前的历史,要时常保持戒心,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现在世界上的国家对我国的态度,尤其是日本,我觉得更是不能失了戒心。古人有句话说的真地很好,那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在的我们更是需要居安思危。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7

沙城市第四中学七年级264班吕慧杰

前些天读了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

严歌苓,美籍华人,因着她的**有着”翻手为苍凉,覆手为繁华”的感觉,所以,她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

故事从书卷的初潮写起,这一天,她的心智逐渐走向成熟,但她真正的成长,是在之后几天。当日军肆意占领南京城时,曾经繁荣的南京城突然变成了一座死城!英格曼神父竭力保护的美国教堂——南京城唯一的庇护之所,有太多的不速之客不请自来——最被女学生看不起的”贱女人”,侥幸逃过一命的中国士兵们,教堂也成为了他们的栖息之地。

动荡时期王伯生与豆蔻的爱情,是我最痛苦、最温暖的一段情节。但那个世道,爱情如何长久?可短暂的爱情,却更让人感动。

小豆蔻为了给奄奄一息的王浦生弹琵琶,最后被日本人杀死,被成熟的孩子钉在羞辱的十字架上!士兵们也被日军搜身杀害。二人从此天人永隔。

绝望的日本动物以使女孩唱歌的名义,把女孩带走!赵玉墨带领窑姐们来到了炼狱的可怕世界。13岁。西方最不幸的数字也显示了窑姐的悲惨结局。谁说她们低人一等?

她们活着不是为了伤害别人,就是为了被别人伤害。在世人眼中,她们没有羞耻感,人人都辱骂,即使在与众生平等的祭司眼中,她们也应该为纯洁的女孩牺牲自己。谁说众生平等?

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血腥反抗暴露了一群动物的**。我不喜欢戴涛这个人物,死到临头了还想和日本人讲道理,相比李全有的奋力一掐,王浦生在奄奄一息之时粗俗的咒骂,戴少校的腰杆实在不像书中描写的那么硬。经历了日本人惨无人道的**,还试图讲道理?

呵,这不算是教养良好吧,这是他没本事没勇气的包装!

最终,日军撤出南京,赵玉墨在法庭上揭露了日军高级军官有预谋的大规模叛乱。十二大姐窑意外死亡。赵玉墨在做了四年共产党员后逃跑并毁容。我想她毁容的原因是因为屈辱。

一切的一切,都因她这张娇媚的脸,毁掉,想也是为了与前生诀别。

这本书的基调就是沉重、悲哀。血淋淋的史诗,不由我去逃避。惨无人道的南京大**,短短6周的时间,日军**南京同胞30余万人!

记住耻辱,记住**!忘记**,等于二次**!

读罢,”强我中华”的呐喊,在心中久久不息……

指导教师:王明霞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8

战争是丑恶的,生活中原本色彩艳丽、光彩夺目的东西到了战争年代都会黯然失色。战争是残酷的,人类最宝贵的生命到了战场上也可能只是一颗子弹的价值。热血、尊严、勇敢,当然还有恐惧、凄厉、胆怯,再复杂的情感在那样极端的环境中都会被放大,哪怕是再矜持的人都藏不住对于残酷的惶恐。

整部电影的基调是沉重的,观影时的深呼吸成为我自己的主旋律。看到教导队员用血肉之躯与坦克相抗衡,看到队长用生命保护了女学生,让我体会到了激情,这不是比赛胜利时的狂喜、更不是日进斗金时的快感,它可能是废寝忘食完成工作时的推动力、也可能是跑马拉松时自己的呼吸声。总之它可能是一种很熟悉但很遥远、想抓住却又悄悄溜走的复杂情感。

交通部长的无奈被几句简单的台词演绎的淋漓尽致:“在这样的年代里,保卫不了国家、保护不了南京、我为自己的女儿考虑有什么错?”,想当慈父,却成为女儿痛恨的汉奸,观后感《金陵十三钗观后感600字》。想保护女学生,却连自己的性命都没有保住。他被日本人击毙的瞬间,我感叹这样一个会三国语言的高官,在战争年代的性命犹如草芥,可悲、可叹。

大胡子美国人一直在做选择。初到教堂时,他看似选择了金钱,其实是为工作;在酒醉过后,他选择了站出来保护女学生;在朋友出逃时,他选择留下;正是这一次次选择让他成为了英雄,正像玉墨说的,他是一个胡子邋遢、烂醉如泥的英雄。活得长久虽然是主流的想法,但是如何有意义才是难题。

谁说XX无情,电影中的这十三位红尘女子各个有情有义,可以为了小战士冒死取琴弦,只是为了能赶在他临死前为他弹上一首秦淮曲。为了掩护姐妹逃走,已经中弹了还死抱住日本人的腿。最后说出了感天动地那句:要杀要剐有姐姐们挡着呢!这种爱早已超出普通的情怀,非但有情有义,而且至诚至真!

整部电影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非常生动传神,就连日本长官的无奈也进行了深入剖析。结尾没有描述十三钗勇斗日本魔鬼的情景,给我们留下的只是她们美丽的身影。影片对于细节也非常考究,战场的纷乱感就像身临其境般,观影完毕后让人感触颇深,非常值得观看!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9

今天看了《金陵十三钗》,看之前已经听妈妈讲过大意和一些精彩片段了,但是当我真正看的时候却是另一种感受。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南京大屠杀的故事,故事里12名妓女与14名女学生是故事的主线。14名学洋文的学生逃难到名义上没有士兵和战争的教会躲避外面的日本人的屠杀,12名妓女随后也来了,她们与一个来自美国的殡葬师一起躲在教堂里,却没想到有一天,在女学生们和妓女发生争吵的时候,日本兵还是冲了进来,而唯一能够藏身的地窖也被妓女们占用,日本兵们见到女学生就像发了疯似的,看到女的就乱抓,直接在地上拖,揪着她们的头发拖,整个教堂传来一阵阵稚嫩的尖叫声,这时,原本贪生怕死的美国人约翰心中的正义终于发现了,他拿着教会旗大喊着“stop!”他企图着挡开那些罪恶的手,他企图想保护那些女学生免受侮辱,可是,他也无能无力,他没有一点点力量,没有一点点有用的作用,他只能白看着,白看着那些人和那些女学生们,没有一点点可以干的事。最后,只剩下一个中国士兵,为了保护女生学生,牺牲了自己。他无能为力,只有铁了心,抱着必死无疑的念头,希望别人来给希望。最后,日本兵把13冒充女学生的妓女和小男孩带走去庆功宴,让女学生们免遭一劫……而那些妓女们则是踏上一次去送死的路途……

我不得不说,在那个年代,战火纷飞的年代,马路上遍地都是堆成山似的尸体,充满了子弹和炮火的大街,人似乎是没有人格的,那时候,你的身份并不是你自己说了算,而是当时的胜利者说了算,他们需要你什么,那么你对他们而言只有那一小部分躯干的用处,你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不是你想象着的那个人。14名女学生是这样,12名妓女是这样,玉墨是这样,约翰是这样,乔治也是这样。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大大小小的挫折、打击,他们的痛苦感都是一样的,只是他们的面对的方式不一样。玉墨选择的是用微笑来面对,约翰选择的是坚持他的工作,那12名女学生选择的是准备自杀,12名妓女选择的东扯西拉、乱喊乱叫,而他们的结局有改变么,想一想最后他们走出教会,踏上日本兵为庆功宴而接送她们的车时,玉墨报以微笑,其他的妓女也都好淡然,可是呢,却有一个叫做“小蚊子”的妓女最后却叫了出来“我不是女学生,我不去!我不是女学生!我不去不去!”我在想,万一在场有一个日本人会中文,或者说那个汉奸不是那个女学生的爸爸的话,那怎么办?所有妓女都会死,所有女学生都会死,那个约翰也会死,所有人都会死,那有什么意义呢?到头来,还不是全死?

我想,这个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发生在战争年代,发生在不是我们存在的这个年代,可是,有什么关系呢?也许社会变了,可是人和人之间,变了什么么?

本文网址:http://m.jym1.com/zuowen/157756.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