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句子 > 作文 > 导航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经典8篇)。

你是否还在思考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我们难免会有新的想法。 阅读中的不解之处需要用读后感的方式记录下来,小编用心制作的“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一定能满足您的需求。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篇1】

读了《民族精神代代传》这本书,我真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而骄傲,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翻阅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一个个了不起的中国人印入我的眼帘: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文成公主、郑成功;有不畏艰辛、勤劳勇敢的大禹、黄道婆;有自强不息、大义凛然的文天祥、林则徐;有为人解放斗争而英勇不屈的李大钊、方志敏、刘胡兰;有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雷锋、焦裕禄、陈景润、杨利伟……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每个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都有着炎黄的血脉;每个华夏子孙都把龙看做自己永恒的图腾;每个中华儿女,无论身在何方,心中都有一个让他们永远割舍不下的东西,那就是让他们永远为之自豪的祖国!此时此刻,一幅跨越时空、交织着历史与现实的画卷渐渐浮现……

当世界笼罩于原始与愚昧的混沌中时,古老的东方燃起了文明的火种;但欧洲处于中世纪教会神权统治之下时,中国的四大发明迸出了科技的火花;当世人习惯于不知所踪的七大奇迹时,他们仍要为东方古国的兵马俑备感惊叹!

回首昨天,祖国在曲折中走过来;展望未来,祖国又以新姿态备受瞩目。同学们,我们应该为我们有一个美丽富饶和平而安宁的祖国而骄傲,就让我们用实际行动来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发吧!用实际行动来为伟大的祖国增砖添瓦!

同学们,行动起来吧,向民族英雄们一样,做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人!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篇2】

近日,通读了辜鸿铭先生《中国人的精神》,颇有感触。这本书首次出版于20世纪20年代,至今仍令人兴奋。尤其感动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扞卫。

本人也貌似是个“守旧派”,因此亦不免产生共鸣!

书中的许多观点虽然不敢完全一致,但不应轻视。就其主旨精髓,却是大大的赞同!

辜鸿铭认为,要真正了解中国人民和中华文明,那个人必须深邃、博大、朴素、敏感,因为中华文明的汉字和特征是深邃、博大、朴素、敏感的。

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而那些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主张全盘西化的份子们“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国人和中国语言”。辜先生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和法国人作了比较。

“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

也正因此,辜鸿铭说,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在中国人温良的形象背后,隐藏着他们“纯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辜鸿铭写道,中国人“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

此外,辜鸿铭扞卫君主制和纳妾制,维护辫子与“三寸金莲”,这样的观点,实难被时人所接受,难怪被胡适、陈独秀等人口诛笔伐,称其是“怪物”。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封建余孽”,竟然精通英、法、德等近十国语言,在西方世界和近代日本曾享有广泛影响。

辜先生可谓生不逢时,在那样一个悲哀的时代,要扞卫和抗争,必然要付出惨痛的代价。面对苟延残喘的**,面对内忧外患的祖国,面对即将走向消亡边缘的炎黄文明,那种撕心裂肺的忧患和叹息,真的令我为之动容。

跨进二十一世纪,今天的新人类,似乎少有那样的激情去谈论传统文化和文明,更何谈扞卫。然而,于人于己与国家,我们能做的和应该做的,是不是可以努力做一个深沉、博大、纯朴和灵敏的人呢?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篇3】

近日用零碎的时间读完了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其中的内容让我更深层次地领悟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真正的中国人的精神。

这本书的作者辜鸿铭先生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20世纪初,西方有一句俗语:您可以去中国而不看故宫,也不看辜鸿铭。

可见他当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书中,辜鸿铭认为,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他批评那些“被称作中国文明研究权威”的传教士和汉学家们“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国人和中国语言”。他独到地指出:

“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此外还有“灵敏”。

他认为中国人很有礼貌。真正礼貌的本质是考虑他人的感受。中国人很有礼貌,因为他们过着一种精神生活。他们知道自己的感受,所以很容易考虑别人的感受。

中国人的礼貌,虽然没有日本人的礼貌那样周全,却让人舒服,因为它是,正如法国人完美表达的那样,是心灵的礼貌。相反,日本人的礼貌虽然周全,却不那么让人舒服,它可以说是一种排练过的礼貌--类似于戏剧作品中用心学习的礼貌。这不同与直接发自内心的自然礼貌。

事实上,日本的礼貌好像没有芳香的花朵,而真正礼貌的中国人的礼貌有一种芳香,来自心灵的名贵油膏的香味。

他还论述了中文的问题。汉语口语的简单根源在于它是一种非常简单的语言。它是一种没有格、时态、规则和不规则动词的语言。

事实上,没有语法或任何其他规则。因此,对中国人来说,口语本身并不是一门很难的语言。但即使是说中文,对于来到中国的受过教育的欧洲人,尤其是半受过教育的欧洲人来说,也是一门难懂的语言。

他认为汉语口语是一种完全没有文化的语言;事实上它是小孩的语言。当博学的汉学家坚持说汉语很难学的时候,欧洲的孩子就很容易学会汉语口语。因此他认为学习汉语要把自己当作一个小孩,你将不仅进入天堂之门,而且也能学好汉语了。

但书中有些观点我不太同意。例如纳妾制和维护“三寸金莲”。但书中的主旨精髓还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

到底中国人的精神是什么?那并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回答的。此书通过“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女人”,“中国语言”,“约翰在中国”,“一个大汉学家”,“中国学”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国人的精神。

顾先生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比较,深刻地分析了中国人的精神。我觉得中国人的谦虚是最可贵的并需要延续下去的,中国人的精神也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借鉴别人的好的地方,中华民族才能发扬光大,而不再出现八国联军侵华时期被人欺凌的状况。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中国人,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书中有用的部分学习,努力做一个深广朴实敏感的人。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篇4】

**怪杰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提出中国的家族等同于教会。理解这一点,首先要看辜鸿铭对教会功能的论述:“在世界上所有伟大的宗教里,教会的真正功能,不是教导道德,而是教导信仰,这就是我曾向你们说明过的,不是呆板的、不偏不倚的如‘你不可撒谎’、‘你不可偷窃’之类的教条,而是灵感,一种让人们服从那些准则的强烈情感。

因此,教会的真正功能不是传授道德,而是激励人们成为有道德的人;事实上,它是激发和点燃人们服从道德的强烈情感。”(《中国人的精神》,上海书店20xx年,第38页)以笔者个人在家族这个组织中的见闻来看,家族的所起作用确实了如同教会。我姓林,我的家乡福建省泉州,是一个有很多家庭文化的地方。有很多家谱。

笔者翻阅家谱时,发现家谱上记载了大量祖先的光辉事迹,比如记载的本支林姓(林姓不只一个支系)的是这样的:商朝时期的比干是纣王的叔叔,因忠谏被纣王杀害,当时比干的正妃陈氏已有身孕,害怕纣王伤害腹中婴孩,于是带着婢女四人去牧野躲避,后来在长林(今河南淇县西南)石室产一男,取名泉。

周武王得天下后,旌表比干忠烈,召比干夫人及遗孤,因泉生于长林石室,故赐姓林,改名坚。此外,家谱中还详细列有从比干到当今的每一代林氏子孙的名字,其中有的人还有简要的介绍——一般是这个人有功名或者做了其它光宗耀祖的事情。另外,本支林姓家族的祠堂里供奉着大量的祖先牌位和悬挂着大量昭示祖先功德的牌匾(少量牌匾为在世人立的),常见的比如有“进士”“举人”匾,这是表明这个家族曾经出过进士和举人。

对家谱和祠堂介绍到这里,聪明的读者或许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已经明白了家族为什么和教会是等同了:家谱里面记载的大量祖先的光辉事迹和祠堂里悬挂的大量昭示祖先功德的匾额,正可以“激发并且点燃人们服从道德的强烈情感”,这种“强烈的情感”源于家谱和这些匾额告诉人们说:“你们的血统是高贵的,你们的所作所为要对得起你们的身份,你们不能让祖先蒙羞。

”——某个意义上说,家谱等同于宗教经典,而祠堂等同于教堂——人们会在祠堂里祭祀祖先,遇到困难时也会乞求祖先的帮助,因为人们相信祖先已经成了神一样的存在,这很像**徒乞求上帝的庇佑。到此,我想我已经把教会与家族在某种意义上的等同说清楚了。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篇5】

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我们应该以怎样的精神和态度面对生活和社会。青年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应该对国家和民族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近,我阅读了有近代中国文化怪杰之称的辜鸿铭先生所著的《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从真正的中国人,中国礼仪,中国语言 —— 以此来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

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即儒教传统下的中国文明。

《中国人的精神》原载 1914 年的《中国评论》, 1915 年更名《春秋大义》在京出版,并很快被译成德文,一时轰动西方。该书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明的价值,特别是在中国文化面临歧视、中华民族受到欺凌的情况下。

要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华文明,必须具备三个特点:博大精深、朴素朴素。在这本书中,辜鸿铭总结了中国精深如下。

中国人的精神第一个就是绅士性。是没有强硬、苛刻、粗鲁和暴力。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庸俗、愚昧、狡黠的,但却并不可怕没有侵略性,没有荒唐,没有**。

中国人确实有很多缺点,但也有一些是可爱的。第二种精神就是强烈的同情心。真正的中国人过着一种感情的受人类影响的生活,可能有时会被人说成忽视了应该做的事情但是确是自由的过着一种真实的、感觉的生活。

书中还谈到了中国的语言和无法绕开的中国的文明。

作者认为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所以真正的中国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灵和**的头脑的人”。要在书中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就必须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不可否认,辜鸿铭所强调的那种 “ 中国人的精神 ” ,确实是令人向往和怀念的。 老先生对中国人和西方人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推崇中华文化、儒家文化,认为中国人是深沉的、博大的、纯朴的和灵敏的。本文认为,顾颉刚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倡导儒家文明,拯救西方文明的理论,在当时的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在他看来,西方人害怕上帝和法律,所以他们需要外力来约束他们。耗费了大量的财物去供养 “ 闲人阶层 ” ,更是对人本身造成了强大的约束,这种约束进而促使人走向极端,这也是对 20 世纪初的列强觊觎中国的一大主因。 如今的中国,尽管有一批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却在日益西化的大众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所以会有人总是觉得“西方月亮比中国圆”,从而忘掉根本。 以我们当代人的眼光来看,我们对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须继承和发扬,也要学***鉴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科技,绝不能有那种民族自大的心态,从而能让我们民族的文化在与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融会贯通中继续发扬光大,造福于我们的中华民族。

辜鸿铭是一个天才。他精通九种语言,拥有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语翻译到西方。

曾为六国使节当翻译。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 · 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 辜鸿铭,是应该被历史记下的。探索中国人民的精神不是也永远不会结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篇6】

2022年2月6日,在印度孟买举行的女足亚洲杯决赛中,中国女足在0比2落后的情况下绝地逆转,以3比2战胜韩国队获得冠军,时隔16年重登亚洲之巅。

强强对决中,在竞技水平之外,心态和意志力的考验尤为重要。赛时过半,仍久攻不下、落后两球,在足球赛场尤其是在重要赛事的决赛中,如此境地可谓“濒临绝境”,甚至许多观众都已做好“最坏结果”的心理准备。危局中,中国姑娘们不屈不挠、敢打敢拼,用最荡气回肠的方式,把困境转为顺境,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坚韧不拔的铿锵玫瑰,永不言败的女足精神,把困境写成诗篇,让汗水涌动激情,在绝望中升腾起希望。在中国足球历史上,这注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女足的前行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距离上次进入亚洲杯决赛,已经过去10多年时间,浮浮沉沉、曲曲折折,我们看到过女足姑娘们经历的低谷与坎坷,也能够体会到她们身上肩负的责任和压力。

因为精神的力量,因为信仰的支撑,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风雨的洗礼,中国女足扛住了所有难题,成就了“一棵大树的茁壮”。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学习女足精神,披荆斩棘、无所畏惧、一路向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相信女足精神还会历久弥新、不断丰富,影响一代又一代敢于追梦的奋斗者。

教师点评

“女足精神”是一种坚忍不拔、顽强拼搏、无畏艰难、团结奋斗的精神,它生动诠释了“祖国至上、敢打敢拼、团结友好、坚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女足就是用这样的一次次“铿锵绽放”,诠释着永不言败的女足精神,传递着震撼人心的中国力量。

追逐梦想总是千转百回,风雨彩虹又见铿锵玫瑰。任何的成功都不是随随便便取得,前行的路上也不可能一帆风顺。相信女足精神能够给予我们无穷的力量。我们要学习“女足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团结协作,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永不言弃,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用奋斗拼搏书写无悔青春。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篇7】

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态度去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呢。青年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对国家和民族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近,我阅读了有近代中国文化怪杰之称的辜鸿铭先生所著的《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从真正的中国人,中国礼仪,中国语言 以此来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即儒教传统下的中国文明。

《中国人的精神》原载 1914 年的《中国评论》, 1915 年更名《春秋大义》在京出版,并很快被译成德文,一时轰动西方。全书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明的价值,在当时中国文化面临歧视、中华民族遭受欺凌的情况下,其影响尤为特殊。

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你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博大、精深、淳朴在这部著作中辜鸿铭把中国人的精神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人的精神第一个就是绅士性。是没有强硬、苛刻、粗鲁和暴力。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庸俗、愚昧、狡黠的,但却并不可怕没有侵略性,没有荒唐,没有邪恶。中国人确实有很多缺点,但这些缺点中却又透露出几分可爱。第二种精神就是强烈的同情心。真正的中国人过着一种感情的受人类影响的生活,可能有时会被人说成忽视了应该做的事情但是确是自由的过着一种真实的、感觉的生活。书中还谈到了中国的语言和无法绕开的中国的文明。

作者认为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所以真正的中国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灵和成人的头脑的人。 而书中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就必要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不可否认,辜鸿铭所强调的那种 中国人的精神 ,确实是令人向往和怀念的。 老先生对中国人和西方人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推崇中华文化、儒家文化,认为中国人是深沉的、博大的、纯朴的和灵敏的。在文中,辜先生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鼓吹儒家文明,救助西方文明等论调里在当时的西方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在他看来,西方人惧怕上帝和法律,所以需要外在的强制力去进行约束。耗费了大量的财物去供养 闲人阶层 ,更是对人本身造成了强大的约束,这种约束进而促使人走向极端,这也是对 20 世纪初的列强觊觎中国的一大主因。 如今的中国,尽管有一批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却在日益西化的大众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所以会有人总是 觉得西方月亮比中国圆,从而忘掉根本。 以我们当代人的眼光来看,我们对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须继承和发扬,也要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科技,绝不能有那种民族自大的心态,从而能让我们民族的文化在与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融会贯通中继续发扬光大,造福于我们的中华民族。

辜鸿铭是一个天才。学贯中西、精通九种语言、获得 13 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语翻译到西方。曾为六国使节当翻译。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 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是应该被历史记下的。 探索中国人的精神,没有也永远不会结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篇8】

中国人的精神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记得在网上曾看见过这样的一句话:“当一个人学会享受孤独的时候,孤独也就变成了一种美。”鲁迅先生也曾论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在那样一个时事风云变幻、国家遭受苦难、全盘西化之风横扫中原的晚清萧条岁月里,许多人都在困惑着:清廷的统治者迷惘了;失去土地的农民迷惘了;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也迷惘了,太多事情,太多选择,究竟何去何从……纪伯伦说自己喜欢走极端的人,而自己也是极端的人。辜鸿铭其实本可以选择不成为这样的人,当时许多人眼中的“小丑”,所谓的“异端”。但是每个人的一生总要有所持守,有所持守就注定要付出一定的的代价,辜先生甘愿用他一生“怪诞”的言行持守他的对于中国博大传统文化的信仰,所以他注定不为当时的中国人所理解。但是那有什么关系呢?!人类中富有深远意义和长远眼光的思想家们都是如此走过来的。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中国似乎在任何一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里,总会有一些人固执的高高将拳头擎起,因为他们相信,那些当时不为国人理解和接受的闪着光的思想终会在未来的某个时代得到人们的重视。中国人的精神,是辜先生对真正的中国人精神品质和灵魂魅力的虔心召唤和完美诠释,也许你会觉得当代社会中,国人的那些美好天真的气质几乎荡然无存了,辜描写的是已经逝去的东西。但是我想说,人类精神与灵魂层次上的内容是最难以改变和湮没的。只是常常处在这个充满功利化和私欲膨胀的社会氛围中,它们暂时被自己掩藏起来了,我们渴望成功,害怕伤害,时常于不知不觉中迷失了方向,看看辜先生的书,也许你会于润物无声的精神教诲中找到一些源自本真的东西,而那些必将照亮你未来人生旅途,如果你同样选择持守,也许将遭遇更多的荆棘和泪水,但是相信若是经历过这番通往真正幸福彼岸所必经的洗礼之后,你将会重拾因本真而可爱的中国人才具有的高水准自信力和幸福感……

本文网址:http://m.jym1.com/zuowen/185819.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