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句子 > 作文 > 导航

楚汉传奇观后感

楚汉传奇观后感。

欣赏好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气质,亦是一种涵养,欣赏作品的同时,内心深处也会得到一些感触。通过撰写观后感我们可以提高我们作为一个观众的素养和修养,写观后感时,只有联系自己,联系生活和实际,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如何为自己撰写作品名观后感提供灵感呢?我们整理了“楚汉传奇观后感”,并分享给您,我相信这篇文章会让您信念更坚定!

楚汉传奇观后感【篇1】

《楚汉传奇》讲的是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的是,原本项羽和刘邦是结拜的兄弟。但在秦朝末年,刘邦和项羽分别进攻秦朝军队。虽然刘邦的势力不如项羽强大,但刘邦首先突破咸阳。项羽大发雷霆,派英布攻打函谷关。进入咸阳后,项羽到达戏西,刘邦就驻扎在霸主之地。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到项羽那里,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生气了。他命令士兵们早上吃饱饭,打败刘邦的军队。

一场恶战在即。刘邦从项羽的叔父项伯口中得知此事后,惊讶无比,刘邦两手恭恭敬敬地给项伯捧上一杯酒,祝项伯身体健康长寿,并约为亲家,刘邦的感情拉拢,说服了项伯,项伯答应为之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次日前来谢项羽。在鸿门宴上,佳酿佳肴虽多,但暗藏机遇。项羽的次父范增一直主张杀刘邦。宴会上,他多次示意项羽发号施令,项羽却迟疑不肯。

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拨剑起舞,掩护了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只好问来者为何人,当得知为刘邦的参乘时,即命赐酒,樊哙立而饮之,项羽命赐猪腿后,又问能再饮酒吗,樊哙说,臣死且不避,一杯酒还有什么值得推辞的。樊哙还乘机说了一通刘邦的好话,项羽无言以对,刘邦乘机一走了之。刘邦部下张良入门为刘邦推脱,说刘邦不胜饮酒,无法前来道别,现向大王献上白璧一双,并向大将军范增献上玉斗一双,请您收下。

不知深浅的项羽收下了白壁,气得范增拨剑将玉斗撞碎。我觉得刘邦是个恶棍。他在刘邦当山贼被秦军追杀时,是香太郎救了他。但现在刘邦壮大起来了却背叛了项羽。

那从这件事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呢?我们应该懂得感恩,而不是背叛别人。我们都懂得感恩,成为一个国家的栋梁,回报那些在我们自己的成长道路上帮助过我们的人,回报我们未来的祖国。中国梦!

梦飞翔!加油!

楚汉传奇观后感【篇2】

看了几天的《楚汉传奇》,我最深的感悟是淡定是金。

楚霸王项羽最后败给刘邦的总要原因就是他不淡定。在打败秦军之后,因为他听到了秦降兵的议论,就坑杀了20多万降兵;鸿门宴上,刘邦等人对他的讨好恭敬,使他失了淡定,骄傲了起来开始看不起刘邦;面对秦王宫的金银珠宝,美女珍宝,他早没了淡定,一声令下,“抢!”,看着雄伟壮丽的阿房宫,他又不淡定了,“烧!”;听到有人说:“楚人当真是沐猴而冠。”他不反省自己,却烹杀了那个人;最后他被刘邦大军追杀到乌江,他拒绝了渔夫的好心搭救,仰天长啸,转身拔剑自刎。霸王的乌江自刎,成就了高祖的大汉王朝,项羽的《咳下曲》,成就了刘季《大风歌》。

刘邦之所以能平定天下,就因为他能时时保持淡定。面对秦宫珠宝,淡定的下令封库,与咸阳城里的老百姓约法三章;得知自己的父亲,妻儿在项羽手里,从容面对;听到项羽要烹杀他的父亲,他仍淡定的说:“你我同是楚怀王的臣下,还结过义,你要烹杀我老子,就是烹杀你老子,你要烹杀,可以分给我一碗吗?”

从刘,项二人的对比中,足以说明淡定是金。

我们要在生活和学习中,始终淡定是金。

楚汉传奇观后感【篇3】

在这个漫长而又愉快的寒假里,是书籍陪伴我度过的,在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书籍好似一座航标,它能引导我们寻找求知的方向。书籍如一滴滴海水,将我们引入知识的海洋。书籍如一把把蔬菜,给我们补上知识的营养。书籍如一指路明灯,让我们攀登科学高峰。在这个假期里我阅读了《楚汉传奇》这本书。

这本书讲述了项羽、虞姬、刘邦、吕后等人物之间缠绵悱恻的传奇故事。书中的项羽出身贵族世家,天赋异禀,目有双瞳,豪气干云,力能举鼎,二十出头,举世无伦的大英雄。刘邦年逾四十,集“草根”与“光棍”于一身,整日游手好闲,不谙劳作,父责“无赖”,然豪爽大度,善于结交,喜好吹牛,常以“龙种”自诩,与县里小吏萧何等混的极熟。当年秦始皇猝死,奸臣赵高弄权,篡改诏书,胡亥二世继位,残暴不仁,滥征民力,民不聊生,流寇四起。恰此风云际会之际,英雄豪杰、蜂起八荒,纷纷下海,群相逐鹿中原。一时间机诡百出、动人心弦的谋略战争竞相展现。最终刘邦得胜,在延续秦朝原有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统治天下达400余年的大汉帝国,史称“汉高祖”。

历史像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看见自己做得对不对。残暴胡亥身上,我懂得了随意施暴不会有好下场;从项羽应性格过于刚烈而失败的事情,我懂得了要随时控制自己不能过于冲动。我懂得了……

楚汉传奇观后感【篇4】

这段时间我读了《楚汉传奇》,让我对项羽又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

每个人都有英雄情结,我们残疾人也不例外。项羽是古往今来无数人心中的英雄。对于项羽的真正了解,是从老师给我们讲《史记》开始的。

老师说司马迁在刘邦和项羽之间也比较喜欢项羽。从他把项羽列为皇帝的原始记录就可以看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理解如此新鲜的项羽。项羽小时候就是力大无穷的大力士,嫉恶如仇、为人正直、有勇有谋,是一个有志青年,在项羽年轻的时代,秦朝对人民实行残暴的统治,全国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对秦朝统治的起义,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也在江东起兵。项羽从起兵开始一直打仗从未输过,但最后一次打仗他输了,是他唯一一次,而后也再也没有机会了。

关于项羽之战,我最喜欢的是彭城之战。项羽以三万兵力击败刘邦的四十万兵力。从老师的讲述中,我不禁为项羽以少胜多的战斗喝彩。老师为我们准备的**也看到了人们的热血沸腾。

老师说项羽对自己从未打过败仗感到沾沾自喜,有点飘飘然,他从来没有把刘邦看作他的对手,自我感觉良好。项羽他只想念自己的八千江东子弟,不相信外人,不懂得纳贤,太看重儿女长情。种种原因导致了在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汉最后相争的垓下之战中,项羽失败了……

前天我们学*****《失败是个未知数》,课文以威灵顿将军失败后重整旗鼓打垮拿破仑的历史故事为例,印证失败不是最终结果,而是岔道口,激励我们失败后要勇于找到通向成功之路。上这节课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楚霸王项羽:如果项羽在垓下战失败后,能够像威灵顿将军一样,毫不气馁、卧薪尝胆、重振旗鼓,那么说不定也能打败刘邦了。

不过我还是认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项羽的精神和气节,是一种“士可杀不可屈辱”的英雄豪气。他为中国历史掀起了一场风暴。他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最勇敢的将军。他的英雄精神是历史的骄傲,是我们主人的骄傲,是我心中的英雄!

我们永远怀念你。

楚汉传奇观后感【篇5】

剧中人物总是絮絮叨叨,说个没完。大结局没有交代张良、萧何等重要任务的下场,也没有说到刘邦生前死后的太子之争,更没有多言戚夫人和吕后,而是让刘邦像个哈姆雷特一般没完没了地大发感慨,着实让人失望。我想说的是,编剧大人,您就真的这么按捺不住吗?非要借着剧中人之口来教育我们一番?非要把您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广而告之?历史这个貌似客观的东西虽然终归还是主观的,但我以为,观众有意愿去了解一段真实的历史,哪怕它实质上还是人杜撰的,但至少看起来真实。情节背后的那只手若是隐于无形,则妙不可言;若是化作一张嘴,跳到前台来说呀说,那真的只能是一张惹人嫌的臭嘴,该打!该打!

但我觉得给个75分还是可以的,良好的水平还是有的。但2.4亿有点冤屈。而以此片作为电视剧3.0时代的开篇之作,还是显得略可笑了些,因为到位的之有是钱,还有用钱砸出来的关注度,以及广泛的吐槽。

楚汉传奇观后感【篇6】

刘邦能打败不可一世的项羽,为什么?历史上刘邦有过一段自我总结:“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吾擒也。”

这个分析是中肯的。刘邦以其志向和个人魅力组织了庞大的刘邦集团,又有效整合了这个集团的智力、物力、人力,综合战斗力发挥到最大;而项羽因其刚愎自用,成了孤家寡人,实际上是独力与刘邦集团对抗。所谓未决而胜负已分,有何悬念?

项羽虽败,却丝毫不影响他在之后的两千多年时间里获得应有的尊重和赞誉:其悲壮英雄的绚丽形象,使他获得了更多同情。

应该这么说,从政治的角度来讲,刘邦必胜、项羽必败,刘邦是天生的统帅、项羽是天生的将军,两人高下有别;而从人性的角度来讲,我们更亲近项羽,也更喜欢他。刘邦以其雄才伟略,驱驰天下豪杰,措天下于衽席之上,打下汉帝国敢恨,豪气干云,信义为先,犯其怒者、虽远必诛,受其恩者、虽微必报,哭笑由心、决不虚伪做作,更像是我们出门遇到的敢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好汉!

楚汉传奇观后感【篇7】

这个分析是中肯的。刘邦以其志向和个人魅力组织了庞大的刘邦集团,又有效整合了这个集团的智力、物力、人力,综合战斗力发挥到最大;而项羽因其刚愎自用,成了孤家寡人,实际上是独力与刘邦集团对抗。所谓未决而胜负已分,有何悬念?

项羽虽败,却丝毫不影响他在之后的两千多年时间里获得应有的尊重和赞誉:其24岁起兵反秦,27岁成为西楚霸王,30岁自刎乌江,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英雄豪杰;其勇略,中华数千年无出其右者;其铁血柔情,比之刘邦的政治权谋,更有一番令人可爱处。他是一个能让勇士誓死追随的统帅,是一个让美女虞姬自刎以随的男子汉;项羽自刎乌江,成就了一个举世无双、悲壮英雄的绚丽形象,使他获得了更多同情。

应该这么说,从政治的角度来讲,刘邦必胜、项羽必败,刘邦是天生的统帅、项羽是天生的将军,两人高下有别;而从人性的角度来讲,我们更亲近项羽,也更喜欢他。刘邦以其雄才伟略,驱驰天下豪杰,措天下于衽席之上,打下汉帝国4基业之基础,可谓千古一帝――但他没有原则,不讲规矩,不守诺言,不讲信义,不重爱恨,精擅权术,真是“三百步以内,无人愿近前与之为友”;项羽不同,他敢爱、敢恨,豪气干云,信义为先,犯其怒者、虽远必诛,受其恩者、虽微必报,哭笑由心、决不虚伪做作,更像是我们出门遇到的敢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好汉!

楚汉传奇观后感【篇8】

随着《楚汉传奇》这部连续剧的热播,人们对于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评价又重新燃起了激情,或者这种热情根本从来没有冷却过。网络上已经出现了好几篇文章,说现在热播的《楚汉传奇》电视剧中存在很多文史错误,批评编剧没有历史常识,比如某官职或某称谓在秦末已经不存在,或者是后世才出现的,某成语以及《三字经》是后世朝代出现的等等。批评之声非常苛刻,除非这是故意炒作。

对于影视剧,特别是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不排除某些观众就是抱着“补课”,补历史常识的意图来观看的。而编剧一旦不尊重史实,则会让这些人大失所望。然而,一方面我们确实应当强调影视剧对历史常识的遵守,另一方面,观众不应该过度的苛责,因为这毕竟是艺术作品,而不是确凿的历史教科书(当然,即使是历史教科书,也有学者认为是胡编乱造)。艺术有艺术的规则,史实有史实的承当载体。艺术来源于现实,必须遵守起码的常识。但是艺术作品也需要一定的高度,需要有独特的价值体现,或博得观众一乐,或激励一代人奋斗,或教会人如何生活。艺术应该有概括性,反映某个主旨,为了确切的反映这个主旨,可以不太拘泥于某些冷僻的常识,只要尊重明显的历史常识和事件即可。

比如楚汉传奇这部剧,《三字经》确实晚于秦朝,焚书坑儒的场景或许真不是影视剧中所反映的那样。但是,对于观众来说,这些儒生当时读什么书,秦始皇是如何焚书如何坑杀那些儒生的,可能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当时确实存在一些文化经典之作,被始皇帝焚烧,当时确实有儒生被坑杀。

当然,我很佩服这些能够发现那些错误的观众,他们的历史常识可见一斑。为了造福其他观众,或者警示那些“不懂历史”的编剧,这些热心的观众或学者出于常识对该剧提出了批评。然而历史剧毕竟也是影视剧,是艺术作品,而非学术著作,难道一定要严格遵守历史常识而不得变通吗?

这部剧我也在追着看,不仅因为它是“最贵”的电视剧,而且我觉得该剧对刘邦项羽等人物性格的刻画比较有特色。作为普通观众,我可以从该剧对两位历史人物的刻画中获得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道理,于我而言,这就是该剧的价值所在,是娱乐带来的额外收获。我从来不会把影视作品或者其他文学作品与历史教科书或者学术作品混为一谈,尽管两种通过常识的桥梁作用而有某些联系,但界限也是分明的。

楚汉传奇观后感【篇9】

从今年1月中旬,陆陆续续但是一集不拉的看完了《楚汉传奇》,颇有些感触:

小人,在历史上总是能战胜英雄的。平心而论,我不喜欢刘邦,且不论出身之卑微,单就从做人而言,多次背信弃义,无任何诚信。鸿沟结盟,刘项划界而治,项羽依约撤军,回师彭城,刘邦背后偷袭,凭借其杰出的丞相萧何充足的粮草供应,耗死了项羽。攻打齐国时,一边派人和谈,一边韩信大军偷袭。项羽,堂堂大丈夫,死于刘邦这等小人之手,实在令人扼腕。又想起余秋雨写的苏轼黄州突围,同样是受宵小所攻讦,还 有评书中的众多忠良:杨家将、呼家将、薛家将,莫不如此。

人性,复杂至极。书写人性的作品,永远都不会过时,宫闱之间的争风吃醋,吕雉和戚夫人就是一例,糟糠之妻,不敌新欢。最让我难受的是陈平实施的离间计,三人成虎,项羽,受项伯(此人我很不喜欢,项羽的失败,他有“大功劳”,多次胳膊往外拐)、项庄的蛊惑,清除叛徒、内一奸一,竟然要求每个人都咬出一个,看着一个个随着项羽南征北战的大将被清除、被砍头,我的愤怒已经难以压制,当看到亚父范增逐渐被怀疑、被冷落,在风雪之夜伫立在项羽大营而不被接见,最后回归田园,当钟离昧追到时已经死在山巅时,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虽然我知道这一切都是导演的安排,虽然我早就知道结局。猜忌:这个潘多拉魔盒中的邪恶之虫,吞噬了多少正义忠良之士。至于刘邦得天下后,杀韩信大将军,杀当年的兄弟,杀当年支持自己的诸侯,比如英布等,这更是小菜了,所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是也,对这种人一性一的恶,我们早等一习一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性格决定命运。项羽天生勇武,每战必冲在第一个,战无不胜,除了最后的一战外,无战败记录,而刘邦正好相反,一直都是被项羽打得屁滚尿流,丢盔弃甲,项羽与章邯之间的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名垂青史;项羽与刘邦的彭城之战,以三万人长途奔袭,打败刘邦50万的诸侯联军,打得刘邦心灰意冷,准备老死中一一里,幸亏萧何劝阻。还 是刘邦说得好啊“你可以败100次,只要你赢了最后一次”,刘邦已经一习一惯于失败,而项羽不一样,他是战神,他不能容忍失败,哪怕是一次,所以在垓下兵败之时,虽然已经突破重围,虽然自己苦口婆心的劝阻其部下要好好活下去,但他自己,却是不能接受,自刎乌江,留下千年的喟叹: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秦始皇想长生不死,多次派徐福出海求仙,宫中更是炼丹不懈,终于中毒而死;项羽推翻暴秦,不效仿秦一统天下,却要回家,说胜利不返乡,尤如衣锦而夜行,要回到周朝,大封诸侯,给自己封了一个不伦不类的西楚霸王,不当天子,统一了天下却不愿拥有天下,回到功守都不利的彭城,真真令人不可思议,无比可惜;还 有,他攻下了数不胜数的城市,但是却攻而不取,攻下后一番杀戮,扬长而去,而刘邦由于拥有萧何,得一城就出榜安民,拉拢民心,刘邦虽然已经封汉王,但是却不甘于关中,终于逐鹿中原,将自己的汉王变成了大汉王朝。在这一点上,项羽败在了起跑线上,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要走向失败。而刘邦所谓的王道和霸道,不过是大棒和一胡一萝卜政策的翻版,不过是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注脚而已。

识人用人,是决定一个领导成败的关键。刘邦自己都承认:勇武不及项羽,谋略不及张良,领兵不及韩信,治国不及萧何,却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帝国,究其原因,在于识人和用人,扬长避短,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许以高官厚禄,善于收买人心,所以,每每在生死存亡之际,都有死士愿意为他去死,比如纪信、比如周荐、比如卢绾。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

楚汉传奇观后感【篇10】

现在,由高希希执导,投资近两亿的电视剧《楚汉传奇》已经在热拍,这显然是明年电视剧坛的一件大事。但是,由于该剧的导演高希希所犯的致命错误,将注定了该剧将又是继新版《红楼梦》后的一部大型烂剧。

和当年的李少红一样,高希希这次又犯了不尊重观众的老毛病。完全想当然的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观众,具体来说就是选择演员上的巨大失误。

首先作为刘邦来说,高希希竟然选择了文气十足的陈道明。儒雅有余,霸气,草莽气明显欠缺的陈道明扮演张良倒是十分对路,但要扮演一代枭雄刘邦显然过于单薄。相反,到是剧中另一位演员孙海英十分适合这个角色。

不过陈道明毕竟是一个老演员,多少会借助演技来弥补自己气质上的不足。但是,选择何润东来扮演项羽,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何润东无疑是一个气质非常鲜明的演员,但由于其经历和文化背景的原因,整个人气质过于单薄,因此虽然年过三十,但仍旧是情场情种、莽撞愤青、街头不良少年的混合体,完全跳不出一般青春偶像剧的层面,总之,青涩依旧。

也许有人会说,就算是这样,毕竟何润东有着大批粉丝,有了他就能保证收视率。再说,谁见过历史上真实的项羽是什么样?

的确,这个理由非常充分,而且我们的高希希导演显然也就是为了讨好青年观众而选择了何润东。但是,就像所有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主一样,往往过于自信,但是却没想到的是,客观规律,或者说艺术创作规律是不可能迁就你的,你违反了规律多少,那也就会反过来等着遭受规律相同,甚至是成倍的惩罚。

大凡懂点艺术的人都知道,在艺术创作中,有一条颠扑不破的铁律,那就是“英雄从来都是他的对手造就的”。要塑造一个英雄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必须给他安排相同量级的对手。要是武松打的不是虎而是狗,鲁智深不是用手而是用刀杀的镇关西,李逵劫的不是法场而是婚礼,周瑜打败的不是曹操而是山贼,诸葛亮空城计骗的只是蒋干,

那这帮英雄也根本就不是英雄了。我们的确不知道历史上的刘邦和项羽长什么样,但把老辣的陈道明和青涩的何润东放在一起,就像是让泰森来对付周星驰一样,就是小学生也看得出,那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

这个错误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这部剧没有任何戏剧张力可言,说得直白点,这部剧没看头。原因很简单,两个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手交锋没有悬念可言,从一开始胜负早就一目了然。同时,观众还会抱怨,既然是收拾这么一个傻乎乎的街头小玩闹,用得着我们的陈道明先生,还有他手下的那帮同志费那么大的劲嘛!而就是到了最后项羽乌江自刎,观众的反应是,这小子总算死了。项羽那种激荡至今的英雄豪气不但荡然无存。而且坚持到最后的观众还会质疑,既然项羽是这个一个小愤青,他怎么会一战将秦军主力摧毁,并又一次次地将刘邦打得头盔卸甲,并号称西楚霸王?

总之,正是因为高希希在主要角色项羽扮演者上的失误,将彻底导致该剧水准大跌,最终一败涂地的命运。不管它当时如何喧嚣一时,最终将和新版《红楼梦》一样,成为有一部超级烂剧而草草收场。

本文网址:http://m.jym1.com/zuowen/163445.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