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句子 > 作文 > 导航

遵义会址观后感

遵义会址观后感。

您对于作品名的观后感都有哪些新的感悟呢?在欣赏优秀影视作品时,全身心的投入才能获得更多感悟,每当我们观赏完一部作品之后都会有不少心得。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感受,观后感可以让我们体会到影片中主角的心境和经历,希望这篇“遵义会址观后感”能够满足您的阅读期望让您感到满意,建议您将此页面加入收藏以便复习!

遵义会址观后感(篇1)

游觵义会址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纪念建筑,位于中国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是中国共产党在红军长征过程中举行的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地点。我有幸参观了游觵义会址,并对此地的历史和红军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以下是我的观后感。

首先,游觵义会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座建筑位于遵义市的郊区,周围环境优美,建筑风格独特。我走进会址内部,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当年的遵义会议。残存的会议室、纪念品和照片都展示着那段充满艰辛和斗争的岁月。游觵义会址充满了历史氛围,让我不禁产生对这段历史的敬意。

其次,游觵义会址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转折点,也是红军长征的起点。这次会议在党的领导层中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毛泽东脱颖而出,成为党的核心。会议中还对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进行了讨论,明确了红军的战略方向。通过参观游觵义会址,我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和红军长征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第三,游觵义会址让我深刻感受到红军精神的伟大与崇高。红军长征是一段艰难险阻的历程,充满了牺牲和奋斗。在遵义会议期间,红军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但他们仍然坚定地相信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并为之奋斗。红军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为追求真理而奋斗。参观游觵义会址,我深深体会到了红军精神的伟大与崇高,也更加激发了我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与坚守。

最后,游觵义会址也让我反思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与精神追求。在现代社会,追求物质享受和个人利益成为了主流,而忽视了个人责任和奉献精神。而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信念,并为之奋斗不止。不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应该秉持着红军精神,为人民的利益、社会的发展而奋斗。

总结起来,参观了游觵义会址让我对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红军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红军精神的伟大与崇高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反思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我相信,只有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我们才能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遵义会址观后感(篇2)

2016年8月15号,我参观了遵义会议会址

在遵义会议会址,我先后参观了遵义会议会议室、军委总参谋部办公室,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红军总司令朱德、康克清、刘伯承等的办公室兼住室。当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办公学习,运筹帏幄,部署红军如何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将红军引向胜得前进的道路。这里陈列着一件件历史资料、图片、实景等,在聆听讲解员的描述中,当年遵义会议好像历历在目。

通过参观,我得到了一次难忘的革命传统教育洗礼,深刻感受到革命的艰辛和伟大,深刻认识到我们的党所经受的磨难和考验。

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功绩,在于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标志着我们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开辟了伟大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纪元。

通过这次参观,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作为一名大学生,首要的是树立国家利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利益观、人生观、价值观。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以高尚的道德情操,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头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当好走在时代前列的尖兵。

在当今社会国情、党情、世情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作为一名未来的医生,我深切感受到自身的历史使命和肩上职责,也深刻体会到学校安排此次活动的良苦用心,就是希望我们通过红色之旅,回顾党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在红色教育中振奋精神,以党的优良传统为旗帜,以党的宗旨为使命,凝心聚力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为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作贡献。在此,我决心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使自己成为名符其实的优秀的医生。

遵义会址观后感(篇3)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会议之一。作为一个热爱历史的人,我有幸参观了遵义会议会址,并对这个地方留下了深刻的观后感。

遵义会议会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茅台镇。整个会址建筑由大门、纪念堂、会议厅、办公楼等组成,占地面积很大。我一进入大门,就被会址的庄严氛围所深深吸引。

纪念堂是我所看到的第一个展厅,里面陈列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展示了遵义会议的重要历史意义。我仔细观看着每一张照片,读着每一篇介绍文字,深深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激情与艰辛。纪念堂的设计精细,不仅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威严形象,还通过多媒体技术生动地还原了历史场景,使人仿佛回到了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进入会议厅,我看到了当时的会议桌椅和大屏幕,还有一些会议的记录资料。会议厅的布置简约而典雅,尤其是那些记录资料,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目光。这些资料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内部在遵义会议期间的激烈争论和决策过程,让我对中国革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参观办公楼是我最期待的一部分。办公楼仿佛把我带入了当时的现场。我沿着楼梯往上走,每走一层楼,我感受到的历史气息愈加浓厚。在办公楼的每个角落,我都能感受到那些革命先烈们的英勇和智慧。他们在这个简陋的办公楼里商讨着国家的前途命运,以及共产党的未来发展。

在遵义会议会址参观的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会议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当年中国革命领导者的智慧和胆识。他们的决策使中国共产党得以重新振作,实现了从一个小小的组织到一个强大的政党的转变,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这个会址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一座激励后人的地方。

观后,我深感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感念历史,铭记先烈的付出,为实现中国的繁荣发展而努力奋斗。遵义会议会址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激发了我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我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为实现中国的伟大梦想做出自己的贡献。

遵义会址观后感(篇4)

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来说,是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在这一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往往在经过时间沉淀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今天再次参观遵义会议会址,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遵义会议依然闪耀着夺目的光辉,重温遵义会议,弘扬遵义会议精神,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对于当前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和改革发展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启示。

体会之一:坚定信仰是遵义会议成功召开的前提,必须把高举旗帜、听党指挥根植血脉。

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到达遵义之前,党和红军处于极度危难之中,外有敌人围追堵截,内有“左”倾教条主义,革命形势极为严峻。革命先驱几乎天天都在为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深深思索,为行军路线激烈辩论,加之人数锐减、物资匮乏、缺吃少穿、挨冻受饿,我党我军时刻面临覆灭危机。在这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革命先烈没有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和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在辫论中坚持信仰,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最终步履维艰到达遵义。

遵义会议精神启示我们,面对恶劣环境,生存绝境,只要有崇高的革命精神和坚定的政治信念,什么艰难险阻都能战胜。当前,面对国际形势风云变化,对坚定马克主义信仰,对高举旗帜、看齐追随,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最根本的是要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这个奠基工程,突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这个重点,切实坚定“四个自信”,强化“四个意识”,炼就“金刚不坏之身”;最重要的是坚定忠诚于党的信念,持续不断抓好党的教育,做到党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党不让干就坚决不干,一切行动听党话、跟党走;最紧要的做好提气鼓劲的工作,抓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学习,以改革实践成果让大家认清,有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坚强领导和强烈使命担当,我们坚信,我们党有智慧有能力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两个一百年目标”也一定会实现。

体会之二:实事求是是遵义会议成功召开的保证,必须把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贯穿始终。

我们党在理论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在实践上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长征途中,由于博古、李德坚持“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路线,造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遵义会议上,博古、李德拒绝批评,不承认错误毛泽东,张闻天等同志用事实说话,用革命斗争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教训来说服人,对博古,李德“左”倾路线和错误军事战略方针进行有力批评,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和军事战略得到与会大多数同志的拥护和支持。遵义会议上,我们党实事求是分析解决革命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纠正了错误路线,从而带领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开辟了光明前景。

遵义会议精神启示我们,什么时候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精神,革命事业就能顺利发展;什么时候背离实事求是精神,革命事业就会陷入曲折。创造性地而不是教条地、实事求是地而不是脱离实际地解决问题,这是遵义会议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前,“面子”工程、“亮点”工程、“特色”工程、“迎检”工程大行其道,“短平快”(投入时间短,平常即可见,见效时间快)的工作模式和方法备受推崇,调研起来好看、汇报起来好听、经验做法好写成为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与传承下来的实事求是优良作风完全背离,甚至遗忘殆尽。解决上述问题,关键在于牢牢把握实事求是原则,敢于解放思想,尊重客观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探索实践,要把闯险关趟新路的冒险精神、扛重任担风险的担当精神、敢质疑不自满的创新精神融于具体实践当中。

体会之三:民主团结是遵义会议成功召开的关键,加强政治领导必须把从严治党、严守规矩落实到位。

发扬党内民主,采取正确的集中,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光荣传统和宝贵经验。遵义会议前,毛泽东多次受到“左”倾路线的打击和排挤,甚至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蒙受重大损失的惨痛教训,使全党终于认识并接受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奠定了基础。会议取消“三人团”,选举产生了新的领导班子,改选了军事指挥领导人,确立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党性作风和领导权力的转折,指引党和红军四渡赤水,避实击虚,战胜了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胜利。

遵义会议精神启示我们,坚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来设定和处理问题,是从严治党、严守规矩最重要的一环,只有坚持集体领导,发挥好集体的智慧力量,才能实施有效的正确的集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作风建设方面,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打老虎、拍苍蝇、捉狐狸”,打牢了广大领导干部“为官不易”的思想根基。新时期新阶段,我们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团结和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最广泛地听取各级的意见建议,有力提升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水平,不断增强党委领导的政治力凝聚力创造力。

遵义会址观后感(篇5)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初期的严重损失,使党和中央红军陷入极端危险的境地,它宣告了博古、李德领导的破产。但是,博古、李德没有因此而改变错误领导。黎平转兵后,中央红军迅速进军,于1935年12月底占领乌江南岸的猴场,准备渡乌江北上黔北。这时,博古、李德再次主张前往湘西:完全可以在乌江南岸建立一个临时根据地,再徐图进军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为此,中共中央在贵州猴场召开政治局会议,否定了他俩的意见,并规定:关于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做报告。这在实际上取消了以往李德独断专行的军事指挥权。严酷的现实说明,博古、李德教条主义的思维和领导能力的巨大缺陷,不仅不能突破危局、使红军摆脱危险,而且可能使红军遭受灭顶之灾,进而给中国革命造成全局性的灾难,他们已经担负不起领导全党和红军胜利前进的责任。并且惨重的失败,在红军中引发很大的不满,使他俩丧失了继续领导的威信。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就此回忆说:湘江战役后,广大干部眼看反五次围剿以来,迭次失利,现在又几乎濒于绝境,与反四次围剿以前的情况对比之下,逐渐觉悟到这是排斥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贯彻执行了错误的路线所致,部队中明显地增长了怀疑、不满和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这种情绪,随着我军的失利日益显著,湘江战役达到了顶点。曾任中共福建省委代理书记、亲历这段长征过程的罗明也回忆说,当时干部们对军事指挥有很多意见。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上的激烈争论和越来越多的人反对他们的意见,就说明博古、李德的领导难以为继了。

长征出发后,为使红军争取主动、寻机发展,毛泽东、彭德怀等曾多次建言献策,但遭到博古、李德拒绝。在目睹错误领导将红军带入危局的严重情势,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不断向博古、李德的错误领导提出意见和批评。周恩来回忆说:从湘桂黔交界处,毛主席、稼祥、洛甫即批评军事路线,一路开会争论。从老山界到黎平,在黎平争论尤其激烈。

其时,纠正错误领导、统一党内意志,以摆脱困境,是党和中央红军面临的最大问题和当务之急。为此,黎平会议决定到适当的地区召开会议,决定和审查黎平会议的决定、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以来军事指挥上的经验教训。

1935年1月7日,中央红军在突破乌江天险后,智取黔北重镇遵义。其时,国民党大军已被甩在乌江以东和以南,相对和缓的军情,给召开黎平会议决议中的会议提供了可能的条件和比较安全的环境。

本文网址:http://m.jym1.com/zuowen/164001.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