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句子 > 作文 > 导航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篇1

育婴里小学·田宇

假期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是该书的核心理念。教育就是要为儿童服务。用语言去影响他们,用环境去教育他们,用活动去培养他们,但不要盲目地灌输知识。

在以往的课堂上,我们经常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要求学生依照自己的意志来办事。他们必须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加班加点,才能得到差分。老师的指示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而不考虑学生的想法和意志。

作业做完了,学生们听话了,但是他们的分数提高了吗?不一定。有时候恰恰相反。因为这样做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他们只是一味地服从,盲目地抄写,小心谨慎地循规蹈矩,根本谈不上创新与发展。

经过认真的学习和深思熟虑,我突然意识到什么是生命教育?就是要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孩子。好一个适合儿童的教育。

反思我们现在的教育,恰恰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孩子。可以说,我们的教育还处于教师本位的教育状态,一切为了教师,一切为了教师。一堂课下来,课堂气氛不热烈,也就是说,学生配合不好,根本不考虑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方法等因素。

“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就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的工作,工作的非常好。相反,脚会疼,会不舒服,会反抗甚至生病。

如果我们的教育适合儿童时,学生就会忘记自己是在学习,忘记自己是在课堂上,他们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学习效率就提高了。

那以后,在教学实践中我力求做到以生为本,以学生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数学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宿,在整个数学教学中渗透科学数学和人文数学的教育、整合“开放、兴趣、开拓、创新、艺术、成功、展赏、挑战、超越”等因素,体现数学教学的“活、实、美、用、创”等特点,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1、释放个性,满足不同需要。

人是教育的主体。人的发展水平和个性的差异决定了人的需求的多样性。现代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体系为主要教学形式,应尽量创造各种条件,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应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式,选择合作伙伴……数学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才能使人人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例如:教学“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我逐步出示条件,让学生提问题说解答方法,⑴服装厂计划做服装,已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⑵服装厂计划做服装660套,已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⑶服装厂计划做服装660套,已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以上三个题目,我让基础较差的学生解决第⑴⑵题,中等生解决第⑶题,最后让优等生为大家分析,小结这类题的结构和解题关键,这样有层次的安排,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需要,使他们自始至终对学习充满了热情。

2、自主实践,满足探索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③有效的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应通过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促进思想在学生头脑中产生,智慧火花在学生头脑中闪现,满足学生发现、探索的需要。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应成为学生自主探索与思考的活动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有机会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而应始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不能喧宾夺主,教师可经常问“你想到了什么?是怎么做的?

如果……行吗?你发现了什么错误?该怎么呢?

”来帮助学生探索知识,例如,我让学生分火柴探索“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们带着思考题分三组进行自主尝试,他们发现3、6、9根火柴都能被平均分成3份,即“是3的倍数”的数能被3整除,接着我又引导他们观察也能被3整除的21、36、48、114等数字,探索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在走了一段弯路后终于明白了“一个数,各数位上的数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这一规律,这一教学过程构建了“尝试——发现——得出结论”的探索思维方式,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满足了学生的探索需要。

三。改变表达方式,让学生贴近数学。

如,在上《统计的初步认识》时,为了使学生了解统计的作用,在课堂上我让学生统计了班级里纪律记录本上和卫生记录本上的学生姓名,同样上统计课,这样的上法不但使学生上的开心,达到预期目标,而且还让全班同学了解了近段时间班级里谁扣分最多,谁做的最好,给后进生以无形的鞭策,起到了两全其美的作用。同时,通过信息的收集,学生可以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以上方法,学生可以学会成为一种独立的行为,而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让孩子们在学习中能完全忘我,做到完全地笑,完全地哭,完全地怒,完全地爱,完全地倾听,进入完美的境界。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篇2

九小蔡钦

最近读了郭思乐编写的《教育走向生本》,我了解到“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以往我们的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的声嘶力竭,学生在下面似听非听,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也是还难调动学生的兴趣。

有时让学生自己来讲解吧,还扭捏不大方,声音小的只有自己才听得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举手发言的热情越来越低。这种状况是如何造成的呢?

分析一下原因其实简单,就是以前我们的教师在课堂将知识讲解的太多太细,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太少,久而久之使学生思维懒惰,懒得思考问题,认为学习是被迫的,是为家长学、为老师学,没有了学习的动力,自然课堂效率低。忽略孩子的真实思想和个人感受,一旦发现错误,就大声责骂孩子们害怕!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所带来的是师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教学中封闭的资源和方式必将产生学习结果的单一和学生思维的僵化,于是学习变成没有个性的重复和验证、记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都被禁锢,没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在重复、单调中,滋生了麻木和倦怠,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课堂应该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前置性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思辨,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真正实现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

在课堂上还应该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孩子们就有成就感,就有了自信,这样学生对课堂学习就更感兴趣了。

这学期的课上得前所未有的匆忙,周一结束复习了仅仅三天,接着放了三天假就要考试。都会复习七八天。因为复习时间太短,不知道复习什么,觉得这很重要,那也是重点,但没有时间。

本学期初,我们开始在仲校长的知道下进行教育。开始的两个月,不知道该做,只知道生本教育要小组合作,要有前置性作业,而且前置作业是课堂中的引子,到有效迁移的作用。可我真的不知该怎样做,又着急又无奈,一直都很茫然,每一节课合作在交流,却又感觉到交流有时的,每一刻光识字教学就得整整一节课,要上台交流,同学们是很积极踊跃,开始是说的人兴奋不已,听的人也还在听,二十多天后,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现在我就体会到了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那种喜悦是在教师的教的情况下无法比拟的。他们能有那样的学习方式真的很幸福,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强烈,不光有很好的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他们乐于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我们也从中看到,他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觉得应该继续学习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深入开展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去探索和发现,学习知识,快乐成长。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篇3

读了《教育走向生本》,颇有收获。此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现代教育新理念,深入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的价值关、伦理观和行动观,探讨了生本教育体系的哲学基础,并对生本教育的课程论、方法论、评价与管理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

我体会最深的是作者举的一个例子:当鞋合脚时。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了,也可以说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甚至,如果削足适屐,或缠小脚,我们就不能走路了或者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是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

环顾田野,鸟在鸣转,花在开放;一头鹿,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灵活敏捷。自然界的一切是如此完美,玫瑰不用去考虑自己该如何生长才是最美的,人为什么不能呢?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花朵能盛开,是因为它处在合适的周围环境中,它根本不必关顾自己,它的能量没有被别的目标所挥霍和涣散。其实,在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得到充溢的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喜乐,这就足够了。他们就不必去思考自己:我是否被人们认可,是否会被人说好话或坏话,我将得到多少分,我怎样才能得到这个分数,我处在何种位置等等。他们不必把情感与能量消耗在此。反之将会全心沉浸于所面对的学习之中,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和透辟。在心理学上,这种忘我的状态就是注意,高度的注意就是忘我。在忘我的时刻,儿童的能量就不会被其他的东西,包括大人们的说教、烦人的竞争所消耗,甚至出现投入的着迷的境界。

看了这本书,让我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就像校长说的,不是让孩子来适合我们的教育,而是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同样的,在数学教学中,不光是单纯的教授知识,而是应该把数学融入生活中,生活处处有数学,把枯燥无味的东西转化成让学生乐于接受的知识也是一种快乐。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篇4

我对生本教育听来已久,但真正的体味和领悟生本教育的精华所在并得到受益的还是在近期悉心拜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z教授的教育专着《教育走向生本》之后。生本教育从根本上鲜明地解剖了当前我们所从事的教学模式,大胆提出了解放老师、解放学生、解放教育的思想,倡导旨在张扬学生天性,依靠学生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的新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寓学于乐,寓学于自然天性的释放,以实现人的完满发展。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找一种教育方式,让老师少教,学生多学;使学校能够少一些喧嚣、厌恶和无利可图的劳动、闲瑕、快乐和扎实的进步。

当我真正地接触了z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之后,便感觉眼前豁然开朗。通读z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学习其理念之精髓,同时反思自己过去十几年的教学生活,则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

生本教育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以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学习,向不教而教迈进,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教师从苦教,学生从苦学状态下解放了出来,因此生本教育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z教授说:身为教师,我们用语言来影响学生,用环境来助育学生,用活动来培养学生,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随意对其进行剪裁、修剪、打磨。教师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服务者。

可见,对教识的要求不能停留在说教解惑的教学层面,而是要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做出更深刻的探索。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z教授的学生本位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充分依靠学生。生本,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它为教育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它提出的不做纤夫,只做牧者为我们教师指明了方向。

教育要实现从教师本位教育向学生本位教育的转变,实现学生主动、主动、活泼、健康的发展。

尊重学生是学生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关键是要从内部和外部了解孩子。学生的天性是积极的、创造性的,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如,人在成功时获得的快乐;在自我实现是得到的高峰体验;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充实感。

这说明学生们在不断地用自己的思维去处理事物和人。这种学生的天性需要教育者正确引导、正确对待、正确关怀,才能长久保存。

读完这本书,我们应该认识到以下变化:

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把可以委托给学生的教学委托给学生。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先做,后学,自学,合作学习。

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把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最喜爱的活动,并遵从人的由整体到局部,先感受后认识的规律进行教学。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习:

一、关于前置性学习的研究。

前置性学习要求突出体现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为以学定教做准备,依靠学生,让生命的精彩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发挥出来。

二、在备课上做加减法。

传统的备课是做加法,我的备课是做减法。我在备课时首先想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想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什么内容是非讲不可的?什么内容可以不讲的? 真正地实现以学定教。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

学生在小组合作和全班展示交流时,充分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倾听、思索、质疑、辩论、讲解、感悟,享受到探索和收获的幸福与快乐。

四、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

努力达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效果。具体做到,教案设计落实生本,为好学而创新教学设计,变教案为学案;精心设计前端工作,带来层次性的挑战,变刻苦学习为快乐学习;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学习,创新运行机制,变自主学习为小组学习;要大胆进行教学方法改革,通过学习促进学生的形成,把接受性学习转变为**学习。

最后把这两句话与大家共勉:

赢家总是在寻找出路,输家总是在寻找理由。

学习着生本,思考着生本,实践着生本,享受着生本。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篇5

“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能够少一些喧嚣、厌恶和无利可图的劳动、闲瑕、快乐和扎实的进步。”虽然我们不止一次听到这句话,但当我真正地接触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之后,才顿时感觉眼前豁然开朗。

那什么是生本教育呢?简单来说,生本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

就课堂来说,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区别于为教教好教而设计的师本教育,生本,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它为教育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它提出的“不做纤夫,只做牧者”为我们教师指明了方向。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总的来说,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充分依靠学生的教育。

就原理来说,生本教育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以”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学习,向”不教而教“迈进,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教师从”苦教“,学生从”苦学“状态下解放出来,因此生本教育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就操作来说,生本教育是以学为本的教育。郭思乐教授说:”身为教师,我们用语言来影响学生,用环境来助育学生,用活动来培养学生,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随意对其进行剪裁、修剪、打磨。

教师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服务者。“由此可见对师者的要求可不能停留在教学层面上的传道、解惑,而是要对学生作更具深远意义的创新意识的挖掘。

学生本位教育是一种理念,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运作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提倡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做到学而教,直到教而不教。通常在先学布置之后,个人课前先学习,课上小组早交流,班级交流,多次反复。

评研。它体现了三大步。学会学习,享受学习,收获学习。

目前,我们所采用的“先学后教”和“以学为导”的教学模式,与郭教授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如何使用我们的课堂成为高效课堂,结合我现在正在使用的导学案及升本教育的理念,我感觉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要转换角色,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组建起”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暂缓批评,激励善待学生,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的放飞。

其次是让赏识教育深入教学。我们要学会用放大镜观察孩子的优点,同时我们一定要充满爱心,要懂得原谅,要懂得及时的鼓励,要学会用发现的眼光看待学生,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古语道: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内心是极其敏感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从本质出发,相信他们。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在最近两年的教学中,我始终注意将赏识教育贯彻课堂教学的始终,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让没个学生都能在一种平等,自信的环境中学习。

三是释放个性,满足不同需求。

人是教育的主体。人的发展水平和个性的差异决定了人的需求的多样性。现代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体系为主要教学形式,应尽量创造各种条件,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应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式,选择合作伙伴……数学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才能使人人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在导学案的设计中我们都是小步子,分层次的设计教和学的思路,其中拓展延伸环节,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需要,使他们自始至终对学习充满了热情。

四是转变表现方式,让学生贴近数学。

数学课堂教学应改变表现方式,注意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的联系。

如在学习《测量旗杆的高度》一课时,我们不是盲目的告学生测量公式,而是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分组测量,并对小组间的测量方案进行对比,这样的上法不但使学生上的开心,达到预期目标,而且通过小组测量增进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通过比较也引进了竞争意识,同时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更能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有着广泛的应用。

五是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只有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能力”最近发展区“上的”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才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才能最大程度发生共振共鸣;只有把学生当作学习任务的”首要责任人“,教师由教的”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才能实现;也只有当教师能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眼中有学生“,能及时捕捉到学习进程中的信息并快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时,课堂教学才能是有效的。同时要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不再关注教师的教学,而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要转变老师的角色,要让老师从知识的垄断者、传授者释放为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融为一体,创设出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恰当地应用生本教育的模式、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导学案为载体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设计、自主**、自主评价,从而最终达到自主发展的目的。

赢家总是在寻找出路,输家总是在寻找理由。学习着生本,思考着生本,实践着生本,享受着生本,老师们让我们一起来尊重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篇6

作者:娄方和

这个学期中读了郭思乐编写的《教育走向生本》,我了解到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生本教育的特点有: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其中突出学生是最根本的特点。

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因而,这个最后过程并不是教师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习得最终不是依赖于教学,而是依赖于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依赖于学生。

利用小组合作学***是一种好的方式。

“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小组合作学习打破了以往所有学生面对黑板、老师与学生对话的教学方法的束缚。几个学生坐在一起面对面地合作、交流、练习和操作。

通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这种学***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在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总要扭过头来看着他,不仅要听其音还要观其颜),因此学生愿意接受,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是,由于学生积极主动,自我控制能力差,如果课堂组织不好,就会出现混乱,效果不好。因此,我认为做好“组织”工作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要前提。

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课前充分利用各种管道收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并带领学生熟悉这些事物,以唤起学生对自己熟悉事物的了解和回忆,结果学生很快获取到了丰富的资源信息。学生们兴高采烈地交流着他们的搜索结果。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运用所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写出熟悉的东西。在组长的带领下,每组精心挑选喜欢的写作对象,开始练习。

因为生动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很多同学都相当细致生动。教师因势利导,在课堂上交流学生作品,让全班同学一起学习,提高学生在同一个班级的应用能力。

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后,我受益非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感受。

以学生为种新的教育理念是郭思乐教授首先提出和倡导的。它是过去以方便教学或全面教学为目的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从教材到教学方法,从教师到学生,整个体系颠覆了以靠教师、关注教师的传统。倡导以学生为本,激扬生命的主旨。

这一体系在全国范围已经实施了20年,而我校在2009年在学校领导的倡导下开始实施。一开始对生本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无法放开手脚,怕学生这不懂那不懂,又怕学生不能接收,通过生本理论的一些培训和观摩成功老师所获得的经验,对生本教学的方式增强了信心,逐步的把生本教学的模式搬到自己的课堂中来。

收获之一:学生学***趣得到了增强

以往所任教的同等类型的班级,如何提高学生学***趣一直是困扰自己的一大课题。在对这届学生的生本实践中,通过课堂上让学生多动手,积极发言,到有的时候放手让学生来讲题,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以往所教的同等类型的班级,在一开始初一的时候,很多同学兴趣还是比较高的,可是随着学***的逐步深入,由于长期的被动接受,很大一部分同学的学***逐渐消失,特别是初二的分化时期感到尤为头疼。

而在本次生本实践的过程中,我欣喜的发现,学生不但顺利的渡过了分化期,而且很大一部分同学学***极性还有提高的趋势。课堂上,结合具体的题目,通过一些同学讲解,另外的一些同学纠错,老师通过真诚的表扬结合小组与个人的计分的方式,让学生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找出他人错误的过程中,学生学***和兴趣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提高。一开始进校的时候,本班与同类班级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经过一年的实践,在及格人数上就基本持平,进入初二以来,在及格人数和平均分方面都成功的超越了同类班级,不过在优生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我相信,坚持不懈的运用生本教育教学的理念与方法,经过老师和同学的努力,今后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收获之二:学生的信心得到了提高

我校的学生基本都来自于农村,淳朴是他们的优点,可是很大一部分同学在学***程中,不能充分的放开自己的思维与活力,以往的课堂上,更多的是看到他们的拘谨、束手束脚,在很多孩子的理念里,课堂上专心听老师的讲解的学生绝对是好学生。可见,很多学生也以这个标准要求自己。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被动接受的习惯。当被动接受成为一种习惯时,课堂上应该考虑他们集中接受40分钟或45分钟,这违背了心理学中的认知规律。

这直接导致了学生成绩的下降,随之而来的是信心不足和恶性循环。通过生本教学模式的引入,小组之间、组员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与沟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与途径拓宽了,老师把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了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说得更多了,做得更多了,学生之间的竞争、小组之间的竞争使他们更加大胆的投入到课堂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惊喜的发现,一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胆小的同学也能在课堂之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特别是这个时候往往能够得到其他同学自发的掌声,让我感到,学生的可塑性其实是出乎了我的意料。

当我们反思过去的教学时,真正保守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学生。小组合作学***式下,学生之间产生了督促与帮助,事实证明,学生之间的督促有时比老师对学生的督促还要管用。课堂上,小组与小组的竞争、学生与学生的竞争,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使得学生的信心也得到了提高。

这与新课标中要发展学生终身学***力完全是契合的。

当然,参与生本教育教学实践这条路应该还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我应该加强理论学***胆实践,相信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能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篇7

如果老师的教学从一开始就是多余的,那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让学生反感,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老师要教知识,他已经不求了,但你要给他;或者,他自己完全可以习得,你却非要代他取得,那已经不是培养、提升,发展他了,相反会使他变得堕落、懒散,抑制他了。老师的着眼点,不是自己教的精彩,而应该是学生学的有效。

只有在“学然后知不足”的情况下,老师的教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老师也就变得对学生有用了、有意义和价值了,因而学生就佩服他了,拥戴他了。归根到底,老师应该成为帮学者、促学者,从“纤夫”变成“牧”者。 如果在课堂上要求教师执行预定的有详细进程的教案,就不可能容纳学生的活动,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不可能开展任何创造性的思考,也就永远不能摆脱教师的控制,学生的思维就会逐渐被抑制、停滞,日趋僵化。

过去总认为,教师好教就是学生好学,实际两者并不等同,甚至是相反的、对立的。生本课堂,要求为学生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因为整个教学的目的,教学过程的终端,是学生的主动的生长式的发展,而不是锻炼教师的教。教学是为了学习,教是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和服务者。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篇8

在参加工作之前就听说过“生本教育”,只是从字面将其理解为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但并没有真正了解过。自从参加工作之后,我对生本教育逐渐有了更多的理解,一方面是因为我校自建校以来,就一直大力提倡和践行生本教育,我多次观摩过富含生本味道的课堂,对生本教育的课堂模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我有幸读了郭思乐先生创作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使我对“生本教育”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接下来我谈一谈我读完这本书的一些收获和感受。

从“以师为本”的教育走向“以生为本”的教育,这不仅仅是教育方式的转变,更是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郭教授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新理念,观点新颖,论述独到,而且以生动的例子来阐述观点,这是一部有理论高度而又生动活泼的著作。在书的开始部分,郭教授举了一个有趣但又富含哲理的例子,那就是“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意思就是我们提供给儿童的教育,就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脚需要合适的鞋,儿童需要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就大大提高了。所谓适合儿童的教育,那就是生本教育。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儿童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地学习,当学习成为一件开心的活动时,学习变得容易了,学习也会变成学生自己内在的需要。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理念,提倡必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其目的是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而非被动的高分低能者。学生可以参与教学,成为课堂的“小老师”,而非一味服从老师的组织和安排;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生本教育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这里表面上看不过是句序的颠倒,实则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先“主导”后“主体”,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先“主体”后“主导”,学生则处于主动激活状态,即在学习一节新的内容之前,教师会本着“简单、根本、开放”的原则设计课前小研究,先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提前操作、观察、认识、学习、研究和思考,然后将自己课前研究的结果带到课堂,再与小组学生乃至全班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和点拨,最后达到解疑、解惑的目的。这种学习模式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智能,培养创造力。

作为一名新入职教师,接触到这样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且还能够有机会将其付诸于自己的.课堂,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情。我们应该尽快树立起生本教育的观念,逐渐在自己的课堂当中实践生本教育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努力引领学生去生产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不给学生过多的牵制和干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去解决问题,获得成功带来的喜悦。如果学生能够逐渐形成探索和钻研的意识和习惯,他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而孩子一旦喜欢上学习,乐于学习,那学生收获一定是丰硕的。

如果要想在上课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乐于学习,那教师在备课时,也要秉持“生本”的态度来备教材,备学生,就像郭教授说的要“为学生的好学设计,而不是为教师的好教设计”。上课时要以“生本”的态度尊重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敢想敢说,让学生学会质疑,教师要呵护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批改作业的时候,教师同样要以“生本”的态度去分析学生的错误原因以及存在问题,还可以采取访谈的形式,当面问清楚学生当时的想法,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针对性地指引和指导。在布置作业时,也要以“生本”的原则去设计作业,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搜集资料等途径,自主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久而久之就能够挖掘学生的更大的潜力。

教育要走向生,教师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相信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相信儿童的独立性。这些最基本的理念蕴含着深厚的内涵,需要在实际中不断摸索与实践。我也会继续学习与领悟生本教育的真谛与内涵,不断在自己的课堂中践行生本教育,能够看到学生快乐地学习,忘我地学习,期盼看到学生的成长,看到学生在各个方面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篇9

丘华龙这个月翻阅了郭思乐先生的《教育走向生本》,感触较多。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新理念,观点新颖,论述独到,内容丰富,是一部哲理性强而又生动活泼的学术专著。《教育走向生本》具有突破性的贡献,根据我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关于两种教育体系

作者认为,师本教育体系和生本教育体系这两种教育体系的存在是事实。“仅仅是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经不足以解决今天的问题了”。因为过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一切都是为老师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我们需要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

生本教育体系“不仅在方向上强调学生为主体,……而是要彻底解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整个体系问题”。

的确是这样,如果不从体系上解决教育改革问题,事实上课程,方法,管理评价,总是相互制约,我们还是要长期被师本教育体系紧紧地**着。例如,许多教师在会议和文章中往往有非常正确的观点,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无法跳出原来的阴影。原因之一就是新理念对于有的教师还仅仅是显性知识,而他的行为仍然被师本教育体系的隐性(缄默)知识所左右。

作者能揭示出两种教育体系,是以深入的研究作为基础。例如,*的理性定律和演绎定律与学生的情绪定律和归纳定律之间的区别;接流式和源流式教学的区别;连动式机制和激发式机制的区别都做了有价值的探索。

“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的区别具体体现在理念、课程观、方**和管理和评价等方面。

二、关于两种不同的理念

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作者分析了许多偏离本体的现象,说明寻找到本体,真正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并不容易。这点我深有体会,例如“走教案”现象的产生,就是“师本体系”评价造成的。

那种为了评选而精心设计的教案,课堂上教师关心的是如何展示自己的风采,让学生“出彩”也是为教师设计的教案服务。表面看,这样的课,教学目标正确,一切按计划进行,学生也在参与,也有收获,高高兴兴,热热闹闹,天衣无缝,准时下课。但是教师实际上事前不向学生进行调查,课上也不关心学生在想些什么,这样的课怎么能使每个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而师本教育常常看到的是这样的现象:“同学们,现在可以上课了吗?

”,有些教师连上课都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好象相当尊重学生了,其实这是一种肤浅的理解,好像在“做秀”。本书鲜明地指出:“高度尊重学生”就应该是相信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人人可以创新”,“潜能无限”。

我体会应该区别的是:老师是在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虽然可能是幼稚的),是认真地发现、理解学生自己的思想火花;还是视而不见,急忙,甚至强硬地让学生去“痛饮”教师准备的那“一桶水”(包括有时是让学生高兴地去“痛饮”)?这其实是“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两种不同对待学生的态度。

生本教育的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就是不仅认识到学生是教育对象,还要认识到学生更是教育资源。老是在扮演泥瓦匠,刻苦地塑造和雕刻学生吗?

还是在艺术上调动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自我发展?这是两种不同教育制度理念在教学行为中的体现。

三、关于两种不同的课程观

“生本教育”主张“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体现‘教少学多’”的原则。

“生本教育”主张“学科内部整合和整个课程整合”。例如语文,主张“教导学生认好字,写好字;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进行自主的写作实践。其他环节则是要么是不必要的,要么是可以精简的,要么是不必现在就教的”。

“生本教育”要探索“在突出三大语言(词汇语言,数学语言,艺术语言)的前提下整合整个课程”。

在探索、形成“生本教育”的课程观时,作者在多年实验中“感悟”出的一些创见是极有价值的。如“整体领悟与知识生命”一节中论述的“学生的思维是成胚胎式发展的”,作者用“输赢球”引导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例子,确实使我们深深感受到“在美丽的教育世界里,两个生命——学生的生命体和知识的生命体在嬉戏激荡,构成了整体领悟的教育乐章”。

四、关于两种不同的方**

“生本教育”主张“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这一系列相关的方法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的,“比如,小学低年级学生进入写作阶段时,我们让他们进行顺应学生心理的作文,整体输出,写自己喜欢写的、印象最深的语话,这就是作文的‘做’;而作文的‘学’,即总结作文的规律,等等,则完全可以待之来日”。贯彻了这些方法才能保证“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落实。

“生本教育”的方**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感悟”,感悟会“成为他们进行更广泛的高级学习的重要动力”。他们的实验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五、关于两种不同的评价与管理

评价与管理现在成为改革的一个“瓶颈”。不同的想法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评价。“生本体系”主张“无为而为”原则。

主张老师“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而是给他们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而坚持“师本体系”就有可能给以他们“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评价。

“生本体系”的课,“没有把知识和行为变成一个一个细密的目标,对学生提出十分细密的要求”,没有一步一步地牵着学生走,如果按照“师本体系”来评价,这样的课恐怕就不会是好课。因为“师本体系”主张学生要跟着老师,一个一个知识点地学那些经过教师过度分析过的教材。

总之,评价是按照一定的理念进行指挥的指挥棒,如果不同“师本体系”彻底决裂,即使有很好的课程、课本,难免迈不开步子,所以必须跳出“师本教育体系”评价,走向“生本教育体系”评价

在管理上,笔者明确提出要加强校级以上的校本管理,对教师进行人本管理,对学生进行校本管理。我深信《教育走向生本》来自实践,积极为实践服务,有很强的生命力。

因为和所有具有突破性的新事物一样,它一方面尽管有许多闪光点,但另一方面肯定不完善,迫切需要更多的人给予关注。作为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每一步可能都不到位,但只要方向正确,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的未来是无限的。

《教育走向生本》里有段话是这样表述生本教育的: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伟大的祷文:“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相反,如果鞋子不合脚,脚受伤,脚就会不时被人记住,走不好。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学生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学生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学生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

所谓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我们只要给了学生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习,这是一种忘我的境界。

可以说,我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的理解是,学生可以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而老师也提供适当的教育方法。这种契合,说明学生学习努力,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样,学生学得差,极有可能是教师提供的教育方式不适合学生的学习,学生提不起兴趣,教师工作起来也就事倍功半了。

学生的学习潜能是一个很广阔的空间,因为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其独特的地方,教师要尽可能地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所谓因材施教大概也就是如此了。

工作中我常常感叹部分学生缺乏责任感和荣辱观,现在想来,自己身上确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是自己没有把握住学生究竟想要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每一位学生都有着他自身独特的地方,作为教师的我还没有真正与学生打成一片,进入他们的内心去感受他们的所需所好,把文本和生本真正地融合为一体,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教师的终身学习观念当永不放弃。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篇10

借用昨天教研活动庞老师发言提到的那位名师的话引出我的发言,记得这句话是这样说的:“我不会站在你前面,因为我不想带领你;我也不会站在你后面,因为我不想跟随你;还是让我站在你左右,让我们携手同行。”带领与跟随,我理解就是传统教育下的师本教育,“带领者”就是让学生不偏不离地跟随老师,“跟随者”就是在老师的严格监护之下完成学习任务,二者都束缚了学生的手脚,这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旧教学模式下截流式教学的弊端,长此以往,学生越来越不会学习了。“携手同行”的方式我理解就是现在我们进行的生本教育,让老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学习地位,把课堂教学当成师生建构快乐和谐课堂共同体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课前当编导,将文本与学生结合起来,做精心的设计,课中扮演员,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与他们共同参与课堂交流,而不是将自己显摆在师道尊严的位置上,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的意志之上。

读了本书前面部分章节,我有一些不够深刻的体会,与大家共勉。

体会1:

“懒人有懒福”之说。我认为这句话还是有他的道理,这里的懒不是懒惰,而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懒人心不懒,懒人善于思想。他们事前会想好更有效的解决办法,预设达到的最佳效果。教师应该做这样的懒人,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先学先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找老师帮助,这既是给我们减轻负担,同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观意志和自然意志得到充分的展示,顺应儿童的天性,促使其发展,自然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体会2:

“悠闲的抛秧比密植的插秧收获好”,这就是有心栽树树难成,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我们应该大胆相信孩子的能力,给他们发展自由的空间,这样才能让他们如秧苗一样欢快的生长。

体会3:

“无所谓者有所为”之观点。正如书中所讲到的:如脚穿鞋一样,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达到忘我的程度,自然的力量就越会发挥出来。老师为学生营造出忘我的课堂环境,让他们得到充溢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喜悦,释放出内在的能量,就能全身心浸润在所面对的学习之中,不断走向卓越和纯洁。文贵真情,书贵自然,习书的境界在于洒脱自然,为在不为之中,正是说明了生本教育的重要性。

在我校进行的第二阶段的“学程导航 自主互动”课改活动中,我们老师应该加强学习,提高生本教育观念的理论水平,从思想上彻底解放出来,努力构建生动和谐的课堂,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的灵动之气得到充分的展示,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继续扮演好编导和演员角色,对学生的疑难及时指导点拨, 把握好尺度和时机,做好服务,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本文网址:http://m.jym1.com/zuowen/189900.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