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句子 > 作文 > 导航

教育的目读后感

教育的目读后感。

来看看句怡美编辑准备的这篇关于“教育的目读后感”的内容,建议将这个链接加入你的浏览器收藏夹以备不时之需。书中自有黄金屋,对于作品这本书,大家都会有各自的想法。 以记录个人阅历的方式,完善自己的阅读信仰。

教育的目读后感(篇1)

怀特海提出教育体制中要特别注意的“两条戒律”:其一,“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的科目”,其二,“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得透彻”。这一重要思想受到广泛关注,影响很大。

它的实质是反对学校里传授死的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反对学习中刻板地接受而不予运用、检验或重新组合知识概念,认为一切教育的中心应该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僵化。说得何等好啊!这些20世纪前期的论述,仍是今天的学校实践中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大量复现式的枯燥教学,知识同实际脱节,是今天的学校教育最突出而严重的问题。这也是学生不能减负的根本原因。

在这本书中,怀特海不仅讨论了教育的目的,而且讨论了学习的方法。我认为他最精辟的一句话是,学校教的知识是二手的,甚至是第三手的。一切学问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是从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中归纳出来的。

如何归纳,这在书本上是不讲的。学生学了别人归纳出来的二手货,未必真正懂得这些知识和原始的观察有着什么联系。而这才是学生最最需要的东西。

我认为学习的首要目标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获取知识的方法。有了这个方法再学什么都不难。所以重要的是告诉学生如何观察世界,如何整理观察得到的素材,如何通过分析比较抽像出规律性的知识,或者说如何创造发明知识。

学一切学科都如此,都要重新发现一遍。这样,知识就会变成你自己的东西,会被应用,而不是淫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值得我们关注,以寻求答案,增加我们对周围世界的了解。

例如,你坐在路边观察出租车上是否有乘客,有多少辆车有客人,有多少辆车是空的。你能发现出租车的成本和什么有关,出租车应该如何定价,你在打的时平均要等多长时间才能招呼到一辆车,一个城市应该有多少出租车等等。你还可以统计所有过往车辆的载客量,以便更深入地思考城市交通问题。

在十字路口,观察红绿灯亮时间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来车数量的关系。你会对此提出改进意见吗。如果你骑车上下班,你能知道你的平均速度吗?

然后问,你能从观察中看出当地骑自行车的人的平均速度吗。如果你学了热传导定理,你应该能回答冬天是否要给树保暖。如果你问你周围的人这个问题,你会发现答案是非常不同的。

这说明了什么?你学过物理学,就应该知道一立方米空气在常温常压下有多重,压在我们身上的几万米厚的空气一共有多大的压力。 带着疑问、带着思考读完《教育的目的》,收获了很多。

我认为在我们的教育中,我们真的应该多思考,多问,多期待。我坚信:在思想上,我们可以摒弃那些落后的教育思想;在质疑的过程中,我们将了解教育的真正含义;在未来,我们一定会看到我们教育的春天。

2018年8月27日

教育的目读后感(篇2)

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很难教的。因此,单纯传授知识不是教育的目的。知识本身不是学习的目的,而是获取知识的途径。

用知识培养智慧的方法是用知识解决问题。当人们遇到问题时,他们明显感受到知识的作用,它不仅能提高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在知识的运用中发展智慧。

空洞无用的知识是微不足道的,无用的知识是有害的。只有那些能与人的感知、情感、欲望、希望以及能调节思想的精神活动相联系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的意义在于它的应用和人们对它的主动掌握,即它存在于智慧之中。

知识的价值完全取决于谁知道它以及他用它做什么。教育能否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那么,教育所传达的力量和智慧,就是一种集力量、美和逻辑于一体的思想。

获得智慧的唯一途径是在知识面前享受自由,但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是在获得有组织的事实时保持纪律。 自由和纪律是教育的两个要素。 强化纪律有时是为了保证训练效果, 然而过分的要求虽然可能保证训练的顺利进行, 但知识的内在魅力也在这种要求中被抹杀了, 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可能是只记住了枯燥的知识却缺乏灵性和感悟力; 不强化纪律, 必要的训练则不能保证效果, 学生则油滑昏聩。

因此,最好的纪律是自律,只有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充分感受到知识、思维和智慧的巨大魅力,自律才能实现。

怀特海反对灌输式教学, 他向有实际经验的教师呼吁: 不要认为 “只要学生纪律好,总能把一定分量的无活力的知识灌进他们的脑子里去” 。他举例说,教儿童解一元二次方程可以掌握, 但目的何在呢?

传统回答是: 锻炼心智。 怀特海指出:

“这个回答虽有部分真理,但有一个根本的错误,就是很可能窒息现代世

界的才华。”把儿童的心智比做死的工具,不管其创始人的权威和影响有多大,怀特海谴责这是“教育理论中的最致命、最错误、最危险的概念之一”,并且极富意义地指出: “心智决不是被动的;它是一种永不休止的活动,灵敏、富于接受性、对刺激反应快。

”这或许是后现代课程家们最感兴趣的思想之一。只有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位置,才能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浪费和无聊。

纵观怀特海的教育目的及其课程改革的理论体系,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我想,怀特海 1929 年论述的教育目的, 对于将近 90 年后的教育中人, 经历了多次教育变革, 必须要就跟随怀特海切实地回归到教育的本质认识, 回归到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我感觉,看了比较多的关于教育的论著,而只有在这句话面前,我大脑清晰——“有血有肉” 、“自我发展”两个关键词成了深深的思想烙印。“有血有肉”是有情感、有思想、有智慧, “自我发展”是依据每一个人的智能个性获得的自由发展, 这种发展是别人不可替代的, 也是不可复制的。

这是对人类最大的尊重,也是人类能够获得的最高尊严。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在个人身上实现。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

“有血有肉的人”,只是一个接近原始状态的人,他的情感、思想、智慧,是未经专门的教育启发和

专业知识的丰富的,只有经过专业教育工作者——教师的“激发和引导”,他的

情感、思想、智慧才具有受教育的特性,因此,对于今天的教师而言,我们的责任就是帮助每个学生实现教育目的, 用我们的情感、 思想、智慧去开启和丰富学生的情感、思想、智慧,去激发和引导他们走上自我发展之路,让智能个性在服务人类、服务社会上发出睿智的光芒!

教育的目读后感(篇3)

因此,在实施全民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需要考虑教育的目的。如果教育工作者都没有办法从思维上更新观念,不能从根本上革新教育,那就会如怀特海所说“从一种形式主义陷入另一种形式主义,从一团陈腐呆滞的思想陷入另一团同样没有生命的思想中。”在新课改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

“教学活动是双边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播者,而是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需求,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引导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教育的目的也许无法简单地体现在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和鼓励学生对于生活的灵感、感悟和创造,着重培养学生的学***和生活的能力,学生应学会学***活实践相结合。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是让学生自由思考?这无疑过于简单和狭隘的理解。要充分结合教材、学生和课堂上的各种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发散思考问题,引导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可以延伸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比如我在体育教学《单手投掷轻物项目》中,教师组织教学时,先介绍项目及应用,然后让学生开始自己利用发散思维去体验自己的投掷动作,从创造中感受运动的快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可强调动作唯一性,向一个既定的思维终点走近,这样只会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谈谈自己是如何将轻物投掷更远的,大家各抒己见,我也获益不浅。

最后,再将动作的重点讲解和示范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重点,学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之上,更快更好的掌握了这一技术动作,学生学***快,老师讲解和示范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

最后用怀特海的话来收尾:“教育是一个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地耐心地掌握细节的过程。不存在一条由灿烂的概括铺成的空中过道通往学问的捷径。

”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需要我们在每次的教学过程中去思考,激发学生对一切的感悟和创造;需要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培养和引导,提供更加广阔的创造空间。这样,才能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开展双边教学活动的需要,使教学不陷入程序化、机械化的僵局,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始终充满新鲜的活力。

教育的目读后感(篇4)

怀特海先生的《教育的目的》是怎样的一本书?翻译者王立忠先生给了我们读者很好的解释,这是一本奇书!

错过一一遗憾一辈子!

迟读一一遗憾一辈子!

知而不读一一后悔一非子!

知而细读一一幸运一辈子!

所以,这是一本值得所有人研读的奇书!

给你一缕前所未有的有神清新!

给你一个千载难逢的拍案叫绝!

给你一个今生难得的相见恨晚!

究竟是怎样的一本好书,能这么绝、这么奇?带着这样的好奇,寒假期间我认真的阅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我觉得很与众不同,首先从内容组成上来说,它涵盖了"技术教育""古典文学"、"数学"、"大学"等各个学科中教育的目的,为我们不同领域的教学起到引领,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引导学生。其次,它让我不由自主的想把一些书内的名言警句或是很认同的观点,用记号笔标记下来,细细品味,不断地激发我的感悟和灵感。

在我英语教学的十年生涯中,我用一个个chant、一首首歌曲来增添学习趣味,用一个个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来吸引学生记忆,生日送歌、英语情景剧表演,在补充讲解水果沙拉时,不是只利用PPT的图片让孩子们看,而是带孩子们展开奇思妙想,亲手制作各种水果沙拉……尽量将英语教学生活化,如此才会使"你的才能富有活力、你的思想栩栩如生"。纵然有了一些方法,但是也有彷徨,我们的教育就是把所有的学生都看待为精英来教,故造成不少学生跟不上,没有学习的兴趣,所以被动学习为多。有时以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得到好的成绩分数为目的,何谈兴趣?

教育的模式是不断创新的,新的模式必将带给我们新的思考。现在流行用绘本进行教学,在我们学校里虽然还没有开始试行,但是我经常鼓励孩子们可以在学校图书室里或者书店尽量多借阅一些英语绘本,简单有趣,又富有哲理,通过一些基础的英语阅读,想让每一个孩子通过书籍,慢慢的在心中都能开出一朵朵美丽的小花。

怀特海认为:"学习必须有所侧重"!当读到这里时我也不禁在思考,我国的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可事实是:即使是最有天赋的学生,由于人生时间有限,也不可能在每一个方面全面发展。因此,"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的深遊,又有艺术般的高雅"。这段论述十分值得细细揣摩。

学生所学的学科太多了,所有的学科都有值得学的若干理由,我们不得不要求学生对所有科目给子同的关注,那又该怎么因材施教?我们只有在有限的教学生涯中,多关注学生个体,携着我们对教育事业的初心,带着学生们一起去生活中探寻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读后感(篇5)

所谓僵化的知识,是指非原理性的知识。这种知识不具有普世性、不能帮助儿童理解生活、解决问题。学习过多的僵化知识,会使儿童背上沉重的知识包袱,使其思想呆滞。

然而,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如今儿童学习的很多知识其实都是僵化的知识。例如,儿童学习音乐学科时,被要求记忆大量的有关音乐家的信息;学习美术时,被要求记忆各类门派的作画风格以及代表性人物;学习语文学科时,被要求掌握大量的并无实用意义的文学常识……这些僵化的知识,不能激起任何思想活力的火花,对于儿童学科素养的形成几无益处。

怀特海认为,童年是智力发展的浪漫期。在这一时期,儿童懵懂地面对若隐若现的内容,不知所措却又兴奋异常。此时的知识学习,应努力追求让儿童的心灵中编织出一幅和谐的、缤纷的图案。若在此时让儿童记忆过多僵化的知识,那将会扑灭儿童学习的欲望,折断儿童想象的翅膀,挫伤儿童学习的热情。

“少即是多”,在智力发展的浪漫阶段,让儿童学习少量的原理性知识,便为儿童提供了更多自主思考和自由想象的空间,利于儿童独立构建五彩缤纷的心灵世界,也有利于儿童保持对学习的浪漫情感,为后期的精确学习、综合学习奠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的目读后感(篇6)

教育的目的不是教"考生"

——《影像中的教育学》读后感

吴光超文|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红谷滩校区吴光超(微信网名:十月)

无论是小学教师还是资深影迷,我对教育片都有浓厚的兴趣。我经常看教育电影,写下自己的感受或电影评论。看了陈大伟老师的新书《影像中的教育学》,才发现自己对于教育类电影的认识是那么肤浅。

陈老师这本书并不是在向我们介绍电影、推荐电影、评论电影,而是"借题发挥",借教育电影的文题向我们分析里面所透露出来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旨在给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找到一些启发。本书围绕教师、学生和教育三个主题分为四个部分。在这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影片中陈老师所描述的教育目的、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对学生的理解。

我将以其中的三个例子作简要说明。

《三傻大闹好莱坞》 ,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在这一章中,关于教育的目的,陈先生写的非常清楚:“学生从学校学到了什么?不是学‘考’,而是学‘生’。

他们要学习生存的本领,获得生活的智慧,体验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这是学生到学校里学习意义,也是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教师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的本领,获得生活的智慧,并体验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这就是教育的使命和责任。“总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更好地生存、生活,体会生命的意义和尊严。

著名的教育学家怀海特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也是这样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具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有艺术般高雅。

教育的目的不是教"考生",而是教"学生",是教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生活智慧、能运用生活智慧的人。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我们问学生,你在学校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假如他们能回答:

“我学习是为了学习知识的乐趣。"我想,那就是最理想的教育啦!

从《放牛班的春天》,谈师德精神和理解学生

在这部影片中,主人公马修立足于孩子的成长,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他做事的出发点从来都是学生。这于个人荣誉或耻辱或利益得失无关。

但校长则不然,他自私贪婪,刻薄威严而又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他对内控制学校、控制学生、控制老师,对外一心想着自己能够升职加薪、跳出自己的行业。不同的岗位、不同的目的导致不同的工作内容和生活路径。

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什么是师德。学校的校长汉森是严森的统治风格。 该方法简单且粗糙。 他喜欢惩罚学生,并且与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非常冷淡。马修则是立足于发现学生的特长,改善学生的不足,完善他们的人格,最终他用**启发了学生,进而改变了很多学生的人生道路。

马修对学生的爱是无私无穷无尽的,但也并非没有立场和底线。他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他对学生的行为有很大的立解和宽容。但这并不代表着对学生就要一味地迁就,在学生犯了错误、造成了伤害的情况下,他也给学生以必要的惩戒和教训。

教育需要惩罚,但惩罚方式要合理运用。惩罚,要适时果断,要公平公正,要让被惩罚的对象心服口服,达到效果。惩罚是对学生的最后一种教育方法,禁止乱用。

《摔跤吧!爸爸》,学做专业的教育

在这部电影中,最让我震惊的不是吉塔艰苦的训练和自我挫败的成长。而是吉塔的教练员,一个国家队的教练,在训练队员的专业性上,竟然不如一个民间退役的摔跤手。在影片中是吉塔的爸爸——马哈维亚通过科学的训练,把两个女儿成功的培养成了全国冠军,并且还拿到了国际上的奖杯。

这样一个带有真实生活原型的情节安排不得不让我们作为教师深刻反思。作为教师,我们有足够的专业技能吗?在教育行业和教师都饱受诟病的今天,我们的专业素质是否能胜任我们工作中遇到的各类学生?

当我们教育某一类学生时,我们经常感到无能为力吗?又是否背后被某些家长所议论所怀疑?如果我们教师自己的专业基本功都不过关,对学生的情况都不够了解,又怎么能够以专业的姿态,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这部电影只给我带来无尽的思考

通过这本书,我们还可以学到很多关于教育学的知识。比如说通过看电影《美丽的大脚》、《一个都不能少》,可以促进我们教师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通过看电影《美丽人生》,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通过电影《死亡诗社》,可以让我们学会独立思考和求索;通过电影《地球上的星星》,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学困生的问题,帮学生分析问题,寻找根源,从而解决问题。

虽然陈先生的书没有向我们推荐或介绍电影。但在这本书中,对电影内容的介绍和对电影核心思想的总结也非常具体、全面、准确。如果您将它作为电影的新人,那么最好了解教育电影的入门书。

教育的目读后感(篇7)

成为一名老师,已经有接近两年的时间,既然选择教育的这条路,就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负责任的好老师,怎样才能算是一名好老师呢?优秀的教学成绩?评上中高级教师职称?我认为一名好老师,不能从教师的角度评判,而是要从能否把学生作为教育主体,从能否促进学生的发展来评价。《教育的目的》这本书做了深刻的阐述。

拿到这本书,映入眼帘的是封面上的几行字。“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这本书的重点在于智力的教育,反对灌输生硬的知识,反对没有火花的使人呆滞的思想。这条主线贯穿了整册书。

在第一章教育的目的中讲到“呆滞的思想是指那些仅仅被大脑所接收,却没有经过实践或验证,不具有普适性的知识。”也就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能把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这样一堆不能运用的知识,你觉得他能够储存在大脑里多久呢?一周,一个月,一年还是两年?很多同学出了考场就已经把这些知识忘掉了。那同学们在他们人生当中最宝贵的时间里花如此多的时间来学这些很快就忘掉的知识有什么用呢?

本书当中还提到“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他们生动活泼起来”如何防止思想上的僵化呢?

第一、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科目。教授大量的科目却只是蜻蜓点水的教授,一点皮毛只会造成一些毫不相干的知识的被动接受。所以学校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的接受能力来合理的安排科目。做到少而精,所学的知识能够灵活运用。

第二、要教就一定要教的透彻。新学的每一点知识都要讲的清楚明白。教同学们学习知识背后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让同学们彻底的掌握,能够真正的运用到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对老师尤其是初中高中的老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老师必须要十分清楚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范围,不让学生记住一些不相关的,次要的知识。因为这牵扯到了速度和效率的问题。学生的中学阶段和高中阶段,都是有固定时间长度的。初中三年后面对中考,高中三年后面对高考,这是暂时没法改变的事。另一方面,老师又要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启发同学们的创造性,不能让同学们的思想僵化,所以说教育的艺术绝非易事,克服教育的困难,特别是初级教育中的困难,值得最有天分的天才来为之努力。

第三、每所学校根据自身的特殊情况设置适合自己的课程。这一点在咱们国家暂时不太现实。因为全国绝大部分的同学是要面对中考和高考的。要想考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学就不得不面对考试所规定的科目。

第四、根据智力发展的节奏和特征来安排教学。孩子年龄阶段不同,智力发展也不同,只有根据智力力发展的节奏和特征来安排最适合孩子的教学才会产生最大的功效。

第五、有创造性的人。要想教导出思想不僵化有创造性的学生,就需要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老师,以及创造性思维的管理层和校长。

最后,我想再说一遍“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也许这条路不是那么平坦,但是值得每一个教育人为了这个目标奋斗。

教育的目读后感(篇8)

当我们埋头去课程,教学,乃至于许许多多的细枝末节的教育教学工作时,很少有人抬着望一望教育的星空,认真想一想我们究竟要往何处去,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为什么。这些教育最本原的问题,人类那些最伟大的哲学家(同时也是教育家)始终在思考,卓越的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的思考,尤其应该给予敬意。

怀特海是机械死板的考试制度的坚决的反对者,他认为,支离破碎的知识、信息与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毫不相干,教育不是传授僵死的知识,而是教人们如何掌握知识的艺术,让知识充满活力,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我们是在与人的大脑而不是与僵死的物质打交道。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判断力,以及控制复杂情况的能力,使他们在特殊情况下应用理论知识对前景作出展望——所有这些能力不是靠一条体现在各科目考试中的固定规则所能传授的。因此他主张,要根除各科目之间那种致命的分离状况,教育只有一个主题,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宏大而又难解的问题。身为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读完怀特海的作品后,不禁被深深地触动了。之前并没有深思过的这个问题,也时常在脑海中盘旋。

韩愈的《师说》一文将教师的功能定位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几乎成为了我国关于教师的传统认识。教师教育的目的就是传授圣人的学说,解答疑难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学者,教书往往是无组织的行为,他们对世界对知识的认识很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在传授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也带着个性的烙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由为少数人服务的、高水准的职业演变成了为公众服务的机构。教师的职责不再是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因材施教也因为条件的原因几乎得不到实现。教育的目的是否就因此发生改变呢?怀特海认为教育不仅仅是来促进发育,他更赞扬理智的卓越。把教育看做生长,就是希望通过教育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地发展,而不是把知识等外在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苏格拉底早就提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并用盲人作比来嘲笑当时宣称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进去的所谓智者们。这就是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去衡量教育。然而,人们总是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例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出人头地等等,压着孩子朝这类目的努力,否则仿佛生长、教育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

这位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教育家,在看待教育上的两条戒律(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二,“所教科目务须透彻”)时,是抱有置疑的态度的。他认为在众多的科目中选择一小部分进行教授,会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不连贯的思想概念,会没有任何生命的火花闪烁。由此可见,教育的功利性是应该被淡化的,应更多地着眼于个体的发展,从人本化角度来考虑,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反对让“校外考试”扼杀了文化的精华。

事实上,以往的应试教育正被这只“校外考试”的无形的手操纵着,师生们为了丝毫的分数之争全心全意地死记硬背着那些“无活力的概念”,真是可悲至极。教育全力做的事,竟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来塑造学生。蒙田说过,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同时,也正是独立的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对改变现实起到伟大的作用。如果只是为了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又靠什么去完成呢?怀特海反对教育中无活力的概念,其实就是反对为应试而去学习的做法。带着这样的目的去学习是不可能真正学“好”的。记得有次在课上和孩子们提到那个岛问题,对这个当前的热点,孩子们也知道一二。但大多数只知道,为了领土主权,所以我们必须收复那个岛,而且到时可能会干涉我们的,无非就是美国这个世界好事者。这让我想起了曾看过的一篇文章,在采访的日本中学生中,大多数学生认为中日战争还会再次爆发,而时间,很可能是在大陆收回那个岛以后。因为海峡是日本的运输生命线,一旦失去,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且不从中来谈什么日本的侵略性,就看日本学生在考虑问题的时候,真正地把地理、历史及当前的国家经济等问题都联系在了一起。不禁感慨,我们的中学生还是单纯地把知识当成一门课程,当作一个分数来学习,完全忽略了各个科学领域之间的相关性,更别提用它们来认识所处的世界,并极力地去改变它了。

所以,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被推行开来的今天,我们更要去考虑教育的目的。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办法从思维上更新观念,不能从根本上革新教育,那会如怀特海所说“从一种形式主义陷入另一种形式主义,从一团陈腐呆滞的思想陷入另一团同样没有生命的思想中。”新课改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而是通过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判断学生的需要,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推动和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探索。教育的目的也许无法简单地明示,但作为教师,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学生对于生活的灵感、感悟和创造,“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

“教育是一个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地耐心地掌握细节的过程。不存在一条由灿烂的概括铺成的空中过道通往学问的捷径。”教育的目的到底为何,需要我们在每次的教学过程中去思考;激活学生对一切的感悟和创造,需要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培养和引导。这样,教学才不会陷入程序化、机械化的僵局,才能始终充满着鲜活的生命力。

教育的目读后感(篇9)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宏大而又难解的问题。身为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读完怀特海的作品后,不禁被深深地触动了。之前并没有深思过的这个问题,也时常在脑海中盘旋。所以,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被推行开来的今天,我们更要去考虑教育的目的。

韩愈的《师说》一文将教师的功能定位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几乎成为了我国关于教师的传统认识。教师教育的目的就是传授圣人的学说,解答疑难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学者,教书往往是无组织的行为,他们对世界对知识的认识很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在传授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也带着个性的烙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由为少数人服务的、高水准的职业演变成了为公众服务的机构。教师的职责不再是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因材施教也因为条件的原因几乎得不到实现。

教育的目的是否就因此发生改变呢?怀特海认为教育不仅仅是来促进发育,他更赞扬理智的卓越。把教育看做生长,就是希望通过教育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地发展,而不是把知识等外在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苏格拉底早就提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并用盲人作比来嘲笑当时宣称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进去的所谓智者们。这就是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去衡量教育。然而,人们总是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例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出人头地等等,压着孩子朝这类目的努力,否则仿佛生长、教育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这位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教育家,在看待教育上的两条戒律(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二,“所教科目务须透彻”)时,是抱有置疑的态度的。他认为在众多的科目中选择一小部分进行教授,会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不连贯的思想概念,会没有任何生命的火花闪烁。由此可见,教育的功利性是应该被淡化的,应更多地着眼于个体的发展,从人本化角度来考虑,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反对让“校外考试”扼杀了文化的精华。教育是一个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地耐心地掌握细节的过程。不存在一条由灿烂的概括铺成的空中过道通往学问的捷径。教育的目的到底为何,需要我们在每次的教学过程中去思考;激活学生对一切的感悟和创造,需要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培养和引导。

这样,教学才不会陷入程序化、机械化的僵局,才能始终充满着鲜活的生命力。

教育的目读后感(篇10)

2018年9月1日,怀着无比期待,无比忐忑,无比激动的心情我踏进了校门,从此刻起我很荣幸成为了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辛而又漫长的育人之路。刚踏上工作岗位,我对教育工作一无所知,还不太清楚教育的真谛和作为一名优秀教师的责任。

此时教育局为了更好的让我们熟悉教育工作,做好育人事业,给每位老师发放了一本《教育的目的》。

凭心说,我是一个不太爱读书的人,当我拿到这本书,特别是还要求边读边写读书笔记时,我很是无奈。回到家里,晚饭后,趁孩子睡着了,我拿出书坐在沙发上,开始看所谓的作业。结果,我不敢相信自己被书中的文字所吸引,不知不觉地翻了几页。

从那天起,我决心要好好学习这本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写读书笔记的任务,而是为了自己重新被唤起的教育热情。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一书,几乎每个段落都有精辟、深刻的论述,联系和启迪着今天的教育实践,让我深有感触,其深刻的教育思想影响了我,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本书由七章156页组成。前三章是最精彩的部分。

每天我绞尽脑汁给学生传授知识,目的好像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我关注的不是学生到底有什么真实的思想,他的实践能力是否有利于他当下生活的改变,而是他是否在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虽然有时候这也只是我的一厢情愿。文化?这根本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也许我是一个没有方向的人,因为我的教育和我给学生的教育是一样的。

以前遇到学生问我学习有什么用或学习某个具体的知识有什么用,我的回答几乎千篇一律,学习是为了考上更好的初中,更好的高中,更好的大学,找到更好的工作。可当自己的孩子问我,妈妈学习有什么用时,我顿时竟不知如何回答她才是正确的。这是怎么了?

教育目的的庸俗使我们无论怎样折腾,教与学的过程都必然是索然无味的,教与学的方式都必然是枯燥无趣的,教与学的结果都必然是可笑无聊的。因此,了解教育的目的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根,决定一切。教育有什么用?

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正确地理解生活,过去的知识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们能够帮助我们的头脑聪慧,使我们能够自信地面对现在。因此,受教育的人必须是既有文化又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为人们的生存奠定了基础,文化引导着人们的生活方向,引导着人们走向深刻而崇高的境界。

这番话让我真有醍醐灌顶之感。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反思我们现在,由于教育的目的和课堂的模式决定了中国的学生会出现大量的厌学情绪,从而产生了所谓的“差生”和“坏生”。我们没有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生活,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完全采用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在有限的时间里,将各种各样的知识挤压教给他们。正如北京大学教授郑也甫将中国教育现状比作压缩饼干一样。

他说,“学生的天赋和能力参差不齐,传统教育的做法往往是上压下提。即成绩好的学生会被限制,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会被逼迫去学习,出现了伺候分数的现象”,而分数变成为了划分“优秀学生”同“差学生”之间的唯一衡量尺。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和问题的答案,并没有传授其思想。

只是单纯得为了解题而解题,为了考试而考试。这段话已经把我们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全部揭露出来。我们认真去想想,这些用于考试的内容真能让学生们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多少问题呢?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思想、精神和文化的传递,即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条理。这为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都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利用十一小长假的时间我又重新阅读了一遍这本书,对文中的观点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第一次读比起来认识更深刻。随着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将来读这本书时可能会又新的认识。

好书就是这样,让你百看不厌。

过去看书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且自身的深度记忆并不好,有些书看完没多久就只剩下零星片段或直接忘了。写读书笔记无疑是再次加深记忆的首选方法,对自我提高有很大的作用。在此,我要在此感谢教育局领导和学校领导。

让我们有机会得到这本书,我们要在压力中产生动力,在动力中逐渐养成好习惯,在好习惯中逐步提高。希望我不辜负自己的期望,珍惜自己难得的教育事业,加强学习,全面提高自我修养。

本文网址:http://m.jym1.com/zuowen/156322.html

上一篇:写桥的作文

下一篇:团建方案(范文5篇)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