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句子 > 作文 > 导航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汇总13篇)。

写一篇有质量的读后感是怎么样的?当我读完了作者写的作品,里面的剧情真的精彩绝伦。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我们听了一场关于“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篇1)

感觉自己真的很幸运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读到了孙瑞雪老师编著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这的确是一本很好的育儿书籍,需要广大幼教同仁们和年轻的家长们好好读一读,我看了之后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本书以朴实无华的案例,针对专业的分析,使我在理解运用的过程中,有了很好的扶手,本书以从四个孩子:畅畅、恒恒、缇缇、毛毛的日常生活,开启了敏感期的观察之旅,也开始了我的收获之旅。

作为幼儿教师不但可以在幼儿敏感期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还可以在做家长工作上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家长提出的疑问也能做出正确的分析,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在树立孩子们规则意识上,存进孩子们自主的发展中,也有了依据,不过自己的经验和学识还有点欠缺,还需进一步的阅读分析。

在帮助孩子们树立规则意识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同事们抱怨说某某儿童难管难教。当遇到“问题”儿童时,我们是否真正的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给予关注外,我们是否对儿童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老师们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解决不到实际的问题。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儿童充分的爱和自由。相信孩子能够在我们老师的教育下,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爱和自由,“等待”是教育方法的又一“绝招”。敏感期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不是靠有意的促进和引导而来,它是不期而至的。而成人的忽视、强制则使孩子敏感期消解、打破和推迟。强制性的介入不但侵占了孩子们每个敏感期的独特发展时机,还会使孩子们对强制灌输的内容产生恐惧。

所以在帮助孩子们树立规则意识,促进其自主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已更改更多的关注结果,更多的应该去看孩子的具体行为和具体表现,因为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不一样,敏感期不同,他们呈现的表达的方式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我们老师应该自信观察、分析,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搭建科学的平台,创设狂送自由的环境,是孩子们在爱和自由中,自然而然的习得经验。

爱和自由是我们老师所需要的、也是我们还没跨进这个工作岗位时常挂在嘴边的,可是等到了真正的情况下,有时候自己也会控制不住,不能对孩子们太好,他们会骑在你头上,要凶到让他们怕你,才是好老师!才认为是真理。殊不知,在这种高压的状态下,孩子们的思维力、想象力被我们扼杀在平常的一言一词中。

总之,这本书让身为教师的我去感受到了幼儿的世界,帮助了我了解幼儿,我们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在这些经验下去灵活运用到实际的情况中,让每个幼儿都能在爱和自由健康成长,这也是我收获最多的一个观念。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篇2)

前段时间,我读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捕捉儿童敏感期》,该书收录了两百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而且作家还针对每个不同个案均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敏感期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他们接触的第一生活环境,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之中逐渐认识世界,因此作为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使自己成为能够胜任的第一任老师。

婴儿从一出生进入了第一个敏感期:口的敏感期,小孩刚出生不久就喜欢把手放进嘴里吮吸。像出现这种情况,应把孩子的小手洗得干干净净的,让他尽情地品尝自己的手。现在我明白了婴儿最初是用口感知世界的,首先用口唤醒了自己的手,用手去探索。以前不知道孩子专心反复地做他喜欢的事时是他的某个敏感期到来了。

作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阶段,最好的作法就是不要打扰她。孩子们遇到问题,自己有解决的办法,好多概念,包括“秩序、规则、事先征求同意”等都是通过与伙伴的游戏、接触中认识的;孩子与孩子间出现的问题,也正是孩子在试图解决问题的过程。家长所能做的,不是以家长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而是创造各种情境,并且不打扰她!——否则,孩子还需要花费其他的时间来再次弥补!甚至错过了某个敏感期!

读了这本书后,对家园共教十分有益,作为幼儿教师了解幼儿的敏感期也是非常重要的。敏感期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其实每个孩子来到这个多彩缤纷的世界,就象一张纯洁的白纸,要在上面绘画绚丽的色彩,规划美好的人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他们接触的第一生活环境。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之中逐渐认识世界,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知道到知道这个成长过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共同的愿望,因此,作为孩子的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使自己真正成为胜任的第一任老师。书中如有好多的案例如:“涂色”、“破坏性行为”、“秩序成习惯”等个案孩子的行为,分析的非常好。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是孩子建康成长的沃土。孩子的培育工作,只靠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家长的紧密配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应该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工作,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家园携手共同教育,为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确是一本很好的育儿书籍,我看了之后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作为幼儿教师不但可以在幼儿敏感期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还可以在做家长工作上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家长提出的疑问也能做出正确的分析,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不过自己的经验和学识还有点欠缺,还需进一步的阅读分析。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篇3)

我又拜读了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儿童敏感期》,该书收录了一百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而且孙老师还针对每个案例进行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很多父母对儿童的密码了解的太少,只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的孩子为什么会蛮不讲理,因为在执拗敏感期的那段时间里,家长没有耐心的疏导,认为是孩子任性,对孩子没有很好的理解、变通……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的、痴呆的、焦虑的、自闭的等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而判断孩子是否进入了某个敏感期,看的不是年龄,而是孩子的表现,所以孙老师认为蒙氏教师重要品质之一是会观察,不去干扰孩子,充分给与宝贝们爱和自由的空间。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受益匪浅。做为一名幼儿教师,了解幼儿的敏感期是非常重要的。敏感期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其实每个孩子来到这个多彩缤纷的世界,就象一张纯洁的白纸,要在上面绘画绚丽的色彩,规划美好的人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他们接触的第一生活环境,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之中逐渐认识世界,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知道到知道这个成长过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共同的愿望,因此,做为孩子的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使自己真正成为胜任的第一任老师。书中有好多常见的案例如:“涂色”、“破坏性行为”、“秩序成习惯”等,分析的非常好,家长们很值得一读。孩子的培育工作,只靠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家长的紧密配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应该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工作,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家园携手共同教育,为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确是一本很好的育儿书籍,他是家长和老师打开孩子心灵之门的一把钥匙,让我们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让我们能了解他们、帮助他们、爱护他们,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篇4)

未看此书之前,其实仅对口腔敏感期有模糊的记忆,儿子出生时,买了本郑玉巧的《育儿经》婴儿卷,里面有提到婴儿咿呀学语阶段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口腔敏感期,由此了解到婴儿初步是用嘴的抓咬来**世界,当儿子抓着手上的玩具左啃右咬,满脸口水时,并未像其他人那样粗**涉。一晃眼儿子已经5岁,因为长期交由公婆在老家代养,错过他好多好多敏感期,确是一件憾事。

《捕捉儿童敏感期》是一本由资深幼儿专家孙瑞雪编着,里面有蒙氏学校老师记录的200个儿童的语言行为,这本书的每篇都独立存在,每篇结尾都有孙老师的精彩点评,让读者阅读能有针对性,同时又印象深刻。

书中提到的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如果一个敏感期顺利过去,孩子们的心理水平就会从一个水平上升到另一个水平。该书中提到:

在敏感期发育完全的儿童,思维清晰、开放、安全感强,能深刻理解事物的特点和本质。

我从头到尾的好好看了这本《捕捉儿童敏感期》,有所感悟。对其中一个尤为深刻:恒恒打大哥,大哥并没有及时还击和原谅他。

孙老师点评道:正常儿童有两个优秀的品行——大孩子照顾小孩子,不打小孩子;小孩子打大孩子,大孩子不还手不记恨,这不是教育出来的道德品德,而是生命成长之后的正常状态,好像一个过来的生命,转身在看身后走来的生命而自然产生的全然的理解,所以让生命自然地成长,是最高的道德。想起儿子以前和小他两岁的小朋友发生争执,被扇过耳光,当时我在旁边看着有急有气,只怪他性格太懦弱,长大后如何立足社会,看了此书才理解了儿子当时所为,这大概是儿童世界自然而然的宽容。

我园现行的“个性化追踪式的教育方法”,无疑对孩子的个体发展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关注,使每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也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认可。老师们在观察跟踪幼儿的发展时,一般是根据幼儿的前测和平时观察的表象来判断孩子的发展情况,并围绕幼儿的弱势项制定跟踪的教育方案。

读完此书后,我认为除了以上方法外,我们还可以从幼儿年龄段所表现出的敏感期上分析幼儿身上存在的问题,真正找到幼儿的“症结”所在,标本兼治效果可能会更好。例如,我们班的大多数孩子都在3岁左右。现阶段,他们有产权意识,追求完美,固执,爱模仿,懂得语言的力量。如他们会分清你的我的,如果被侵占我的东西会马上抢回,由于不会使用过多的语言,抓咬这类过激的行为往往会成为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首选。

如果教师在这个年龄段学习和理解儿童敏感期的具体内容,就会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篇5)

当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它似乎有一种让我情不自禁的感触,牵动着我的情绪,时而欢笑、时而感动、时而惊喜、时而心疼……五味杂陈, 孙瑞雪收录了200年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孙瑞雪针对每个不同个案均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看起来这本书很适合幼儿园的老师看,可是该书中提到:

在敏感期发育完全的儿童,思维清晰、开放、安全感强,能深刻理解事物的特点和本质。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现实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少得到心理上的帮助和照顾。

作为一名男教师,我发现自己对孩子的密码知之甚少,只是用自己的思维和**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并不知道自己实际上严重损害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的孩子问什么会蛮不讲理,因为在执拗敏感期的那段时间里,家长没有耐心的疏导,认为是孩子任性,对孩子没有很好的理解、变通……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的、痴呆的、焦虑的、自闭的等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

读了这本书,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小学生的问题都是因为他们的敏感期受到干扰。关系到小学阶段的有这几个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2~4岁)

孩子们需要一个有序的环境来帮助他们理解事物和熟悉环境。一旦他熟悉的环境消失,他就会不知所措。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如果**没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

当儿童逐渐从环境中建立起内在的秩序时,智力也逐渐被建构起来。

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围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的奥秘。因此,如果一个孩子对土壤中的小昆虫或衣服上的小图案感兴趣,那是一个培养孩子的好时机,要有很好的细节和全面的管理。儿童对某事物感兴趣的时候,如果长时间不被打扰,就能形成高度专注的品质,老师和家长不会观察孩子,不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就会轻易打断孩子的认知过程,这样孩子很难形成专注的品质。

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两岁半的孩子逐渐摆脱了自我中心的束缚,开始有兴趣交朋友、参加集体活动。此时,家长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标准和日常礼仪,使孩子今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有一个自律的生活。

写作敏感期(3.5-4.5岁)、阅读敏感期(4.5-5.5岁)

孩子的书写能力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动作等敏感期内,得到了充分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就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一个充满书香的居家环境,即能使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文化敏感期(6~9岁)

儿童对文化学的兴趣始于3岁,而在6-9岁时,人们对事物的神秘性有着强烈的需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展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只有错误的**,没有错误的儿童。因为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一旦他们意识到,自己就会反省,孩子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老师要耐心的等待孩子改正错误,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过程,有时孩子会故意犯个错误,用明知故犯的方式来试探老师和承认的态度,来验证和体验爱和宽容的感觉。孩子们犯错误是很尴尬的,尤其是当他们承认错误的时候。这是让孩子有尊严地承认和改正错误的最好方法。(POPo666.COM 泡泡演讲稿)

家庭学校教育,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是孩子建康成长的沃土。孩子的培育工作,只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家长的紧密配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家庭是学校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应该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工作,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教育孩子,为他们顺利度过敏感期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确是一本很好的书籍,我们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并充分认识孩子的敏感期。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们不仅可以在敏感时期正确引导孩子,还可以帮助家长做好工作。我们也可以对家长提出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分析,让孩子在充满爱、幸福和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然而,我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还有些欠缺,需要进一步的阅读分析。

2015-2-19

玉米班徐老师~^o^~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篇6)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一看这本书的名字,就知道这是一本非常重要,实用的书。而且是专门针对儿童这个年龄段的一些我们生活上看到习以为常,见惯司空,却又未能想明白其中的缘由书籍。很多事情,我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於儿童阶段,我们很多人也都是一样。

看了这本书,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感觉到在以後的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了更加明朗的方向,让自己少走很多弯路,多吸取正能量。对此,我感觉此书不能只看一遍,必须不断重复看,才能温故而知新,才能运用的游刃有余。而且,无论怎麽写自己的感悟,都不能表达其中的众多精髓。唯有把好的,读有所悟的地方摘录下来,反复看,反复斟酌,虽然这样子会有断章取义的可能,不过,在节约时间,抓住重点,以及能让自己更好地举一反三,碰撞灵感,我想这是一个最好的学习方法。

同时,看完这本书,或者说这类型的书。让我感到最大的困惑就是关於传统文化读经教育这一块的引导的空白。本书是西方蒙特梭利的教育思想,完全套用在中国是否适用呢?那麽套用在读经教育的私塾,是否适用呢?如果不适用,或者说不完全适用,那麽,需要怎麽转变呢?在读经上课以外的其他时间,此书给了我很多很好的明确的指引。可是对於读经的孩子来说,读经才是重点。本书却没有这方面的任何说明。

看来,在读经教育的路上,依然是上下而求索,任重而道远。相信在自己国人的探索上,加上此书的指点,以及自己的实践总结。终究会走出一条完整的路,形成一个完整的国学教育体系。最起码,在开始的时候,要以空杯心态去阅读,要假设它全部都是对的。

捕捉读后感

儿童读后感

于敏读后感

俞敏洪读后感

螳螂捕蝉读后感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篇7)

用智慧捕捉儿童的敏感期

——读《捕捉儿童的敏感期》有感

现代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也不仅仅是师爱的无私奉献,现代教育需要教师去唤醒孩子们的灵魂,去解读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去推动孩子们心灵深处的变革。在品读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之后,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儿童成长的每一个重要时期于生命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在这样关键的时期给予孩子科学的教育和关注,让儿童的心智水平从一个层面顺利上升到另一个层面,这就需要教师做一个教育的有心人,做一名智慧型教师。教育是一门大学问,教育同时也是一个大智慧!结合孙老师的一个个关于幼儿敏感期的教育案例,对照自己以往的教学,我认识到智慧型教师它需要教师在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研究、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形成,拥有教学智慧是代表幼儿教师教育素养达到成熟水平的标志,拥有教育智慧才能捕捉儿童的敏感期,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

《纲要》对教师的角色有了明确的解释,教师是幼儿活动材料的安排者,幼儿活动的参与者和协助者,幼儿行为的记录者和研究者,而这些角色集中地体现在一点,那就是机智而灵活地处理好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在感觉到新课程和新观念在带给我们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当幼儿出现可能引爆他们思维火花的兴趣点时,不知道该如何把握;当幼儿的探索四处碰壁、走入“死胡同”时,不知道如何挖掘;当幼儿闪出烟花般灿烂而又短暂的智慧时,却未能及时捕捉……在这些教育的面前,就需要拥有一种智慧,一种能及时把握、及时反应、有效生成、有效实施的智慧,而这就是如何正确理解并及时捕捉幼儿敏感

期的智慧。如何用智慧捕捉儿童的敏感期,结合孙老师的案例,我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握教育的价值。我们每天在教学生活中都会发生一些生活小事,大部份的老师们都会流于形式简单地进行处理,但是智慧型老师往往在一些小事上能体现出大智慧。智慧型老师往往能抓住有价值的教育时机,采用智慧的策略,使本来看似平常的事件从中引发出有价值的教育行为。如当孩子看到别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小抽屉而自己分不到必须放在与别人不一样的篮子里而表现出不高兴的心理时,大部分的老师一般采用劝说,或是不当一回事。而智慧型老师则会敏锐地感受到孩子的心理,并把这件事当成一个教育的契机,会以“XXX主动地把抽屉让给其他小朋友”的方式郑重地告诉了全班小朋友,强化孩子行为的榜样,从而激发该孩子和班级其他孩子“礼让”的意识,然后想办法解决抽屉不够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这种事例是常有的事,但是作为一名幼儿老师要明确教师的职责所在,善于观察,知道在事件来临时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才是最适合的。及时把握教育的机会,突出教育的价值。

二是平等的关爱教育。教育是一种帮助,一种平等的关爱。因为虽然是幼儿园的小不点,他们也是一个个体,他们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自尊的人,一个平等的人,一个需要你帮助、同时也给你的人生带来一定启迪和精彩的朋友。这些我深有体会,因为有了平等的土壤,帮助和关爱才能产生神奇的效果。老师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情是什么?教师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要给孩子自信,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重要,知道自己可以有所作为。所以智慧型的老师在处理事情时要先进行分析,找出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或是直接下判断,要会根据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个体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

孩子的发展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用智慧去对待差异。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幼儿的不同表现,采取相应的教育手段。如对

待调皮的孩子,适当接纳孩子的独特言行;对心理负担过重的孩子多给予一份亲近;对焦虑的孩子采用转移注意的方法等等。其实,在每一种处理方法的背后,隐藏着的都是对孩子的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放手、帮助、提醒和约束……不是吗?“洗耳恭听”,让我们学会倾听孩子;“袖手旁观"是让我们学会放手;“雪中送炭”是对孩子的理解和关爱;“自食其果”是让孩子学会承担……三是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善于和孩子进行艺术的交流。孙老师通过几个案例记录,特别在《人际关系的敏感期》中阐述给予孩子足够自由空间的重要,因为孩子的思维和成人的思维是截然不同的,我们老师要时时处处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他们的行为,听他们的语言。当他们的言行超出成人认为“正确”范畴的时候,不要激动,千万先沉住气,想想为什么?给孩子充分的发言权就是教育智慧之一。 多听听孩子的想法,或许听完他们的解释,老师的怨气会立刻全消,取而代之的是你的捧腹大笑。一个幼儿教师只在时时触摸到孩子柔软、温暖的心,才会感受到教育的神圣和伟大,才会不遗余力地用智慧去守护纯真的心灵,塑造纯洁的心灵,美化纯粹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在幼儿园里,孩子除了与同伴的交流就是与老师的交流,孩子们每每有高兴或伤心的事往往在第一时间就会向老师倾诉,作为老师,要学会与孩子进行交流的艺术。当孩子心情愉悦地和我们交流生活中的琐事时,老师们常常很容易地接纳,但当面对孩子们的负面感受时老师们常常以劝说等形式强迫地要求孩子们接受。如当孩子摔倒了而大哭时,老师经常都会以“XX真勇敢”这样的话语来鼓励孩子,孩子不得不因为要表现勇敢而强忍住疼痛。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最佳的方法,如果这时老师能作为一个倾听者,并用简单的语言回应孩子,表示理解孩子内心的伤痛,并给予机会说出自己的感觉,这样更能让孩子在叙述过程中整理好自己的思路和感受,较快地处理好

自己的情绪。所以老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与孩子进行交流,学会理解孩子的感受,学会接纳孩子的行为,让孩子在与老师的艺术交流中获得成长。

四是学会行动后的思考。做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会让自己的收获事半功倍。因为经过一次次地行动,一次次地思考后,就逐渐地收获到了“智慧”。所以行动后的思考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必要技能,它能使你对每次的行动的优劣做出反馈,并形成经验,当你在下一次遇到此类事件时将会以智慧的行为去解决问题。很显然,要做个智慧型教师,首先得学会思考,要用思考挖一口属于自己的智慧之井;而行动,则可以让智慧之井水流动起来。在思考的基础上有所行动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这一点对于教育来说显得更为重要。仅仅思考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但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几乎每一天都必须要用自己的行动去处理许许多多现实的事情。这就要求每位教师把自己的思想付诸行动,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尝试。只有面对真实,才能让思考所得“流动”起来,才能谈得上真正的智慧。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我们每天都面对孩子们的各种行为表现,每天都必须帮助处理孩子们间发生的各种争端,如何让每次的问题解决都圆满结束,如何让每次的处理都能让孩子们有所得,这就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在经过思考后的行动中,我们会体会着艰辛,展示着智慧,收获着惊喜!

教师智慧的捕捉将有助于我们的教育创新与改革,也能够使我们的教育钻到孩子们的心里去,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既满足了孩子们的兴趣需要,又让我们的教育生机勃勃。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做智慧型的教师,让我们用教育智慧去唤醒孩子们的灵魂,这样我们的教育事业才会如松柏常青。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篇8)

用智慧捕捉儿童的敏感期

——读《捕捉儿童的敏感期》有感

现代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教师爱心的无私奉献。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唤醒孩子的灵魂,解读孩子的内心世界,促进孩子的内心变化。在品读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之后,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儿童成长的每一个重要时期于生命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在这样关键的时期给予孩子科学的教育和关注,让儿童的心智水平从一个层面顺利上升到另一个层面,这就需要教师做一个教育的有心人,做一名智慧型教师。教育是大学,教育也是大智慧!

结合孙老师的一个个关于幼儿敏感期的教育案例,对照自己以往的教学,我认识到智慧型教师它需要教师在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研究、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形成,拥有教学智慧是代表幼儿教师教育素养达到成熟水平的标志,拥有教育智慧才能捕捉儿童的敏感期,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

《纲要》对教师的角色有了明确的解释,教师是幼儿活动材料的安排者,幼儿活动的参与者和协助者,幼儿行为的记录者和研究者,而这些角色集中地体现在一点,那就是机智而灵活地处理好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在感觉到新课程和新观念在带给我们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当幼儿出现可能引爆他们思维火花的兴趣点时,不知道该如何把握;当幼儿的探索四处碰壁、走入“死胡同”时,不知道如何挖掘;当幼儿闪出烟花般灿烂而又短暂的智慧时,却未能及时捕捉……在这些教育的面前,就需要拥有一种智慧,一种能及时把握、及时反应、有效生成、有效实施的智慧,而这就是如何正确理解并及时捕捉幼儿敏感期的智慧如何用智慧捕捉儿童的敏感期,结合孙老师的案例,我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握教育的价值。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每天都会有一些小事情发生。大多数教是智慧以形式来处理,但聪明的教师往往在一些小事上表现出大智慧。智慧型老师往往能抓住有价值的教育时机,采用智慧的策略,使本来看似平常的事件从中引发出有价值的教育行为。

如当孩子看到别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小抽屉而自己分不到必须放在与别人不一样的篮子里而表现出不高兴的心理时,大部分的老师一般采用劝说,或是不当一回事。而智慧型老师则会敏锐地感受到孩子的心理,并把这件事当成一个教育的契机,会以“***主动地把抽屉让给其他小朋友”的方式郑重地告诉了全班小朋友,强化孩子行为的榜样,从而激发该孩子和班级其他孩子“礼让”的意识,然后想办法解决抽屉不够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这种事例是常有的事,但是作为一名幼儿老师要明确教师的职责所在,善于观察,知道在事件来临时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才是最适合的。

及时把握教育的机会,突出教育的价值。

二是平等的关爱教育。教育是一种帮助,一种平等的关爱。因为他们虽然是幼儿园的孩子,但也是一个个体。他们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自尊的人。他们是平等的人。他们是需要你帮助的朋友,给你的生活带来一些灵感和亮点。

我对这些有着深刻的理解,因为有了平等的土壤,帮助和关怀就能产生神奇的效果。老师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情是什么?老师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还有自信,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重要性,知道自己可以有所作为。

所以智慧型的老师在处理事情时要先进行分析,找出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或是直接下判断,要会根据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个体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

儿童的发展存在客观差异。我们应该用智慧对待他们。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不同表现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比如,对待顽皮的孩子,恰当地接受他们独特的言行;对心理负担过重的孩子给予更多的亲昵;对焦虑的孩子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等。

其实,每一种治疗方法的背后,都隐藏着对孩子的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放手、帮助、提醒和约束,不是吗?“洗耳恭听”,让我们学会倾听孩子;“袖手旁观"是让我们学会放手;“雪中送炭”是对孩子的理解和关爱;“自食其果”是让孩子学会承担……

第三,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善于予孩子进行艺术交流。

孙老师通过几个案例记录,特别在《人际关系的敏感期》中阐述给予孩子足够自由空间的重要,因为孩子的思维和**的思维是截然不同的,我们老师要时时处处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他们的行为,听他们的语言。当他们的言行超出**认为“正确”范畴的时候,不要激动,千万先沉住气,想想为什么?给孩子充分的发言权就是教育智慧之一。

多听听孩子们的想法,也许听了他们的解释后,老师的怨恨会立刻消失,而不是你的笑声。幼儿园教师只有触动孩子柔软温暖的心灵,才能感受到教育的神圣与伟大。他能不遗余力地用智慧保护纯洁的心,塑造纯洁的心,美化纯洁的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在幼儿园里,孩子除了与同伴的交流就是与老师的交流,孩子们每每有高兴或伤心的事往往在第一时间就会向老师倾诉,作为老师,要学会与孩子进行交流的艺术。

当孩子们心情愉快地与我们交流生活中的琐事时,老师往往很容易接受,但面对孩子们的负面情绪时,老师往往以劝说等形式强迫孩子接受。如当孩子摔倒了而大哭时,老师经常都会以“xx真勇敢”这样的话语来鼓励孩子,孩子不得不因为要表现勇敢而强忍住疼痛。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最佳的方法,如果这时老师能作为一个倾听者,并用简单的语言回应孩子,表示理解孩子内心的伤痛,并给予机会说出自己的感觉,这样更能让孩子在叙述过程中整理好自己的思路和感受,较快地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因此,教师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与他们交流,学会理解他们的感受,学会接受他们的行为,让他们在与教师的艺术交流中成长。

四是学会行动后的思考。做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会让自己的收获事半功倍。因为经过一次次地行动,一次次地思考后,就逐渐地收获到了“智慧”。

所以行动后的思考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必要技能,它能使你对每次的行动的优劣做出反馈,并形成经验,当你在下一次遇到此类事件时将会以智慧的行为去解决问题。显然,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首先要学会思考,用思考挖掘自己的智慧之井;而行动可以让智慧之井流淌。在思考的基础上有所行动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这一点对于教育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仅仅思考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但作为一线教师,几乎每天都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处理很多实己的事情。这就要求每位教师把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尝试。

只有面对真实,才能让思考所得“流动”起来,才能谈得上真正的智慧。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我们每天都面对孩子们的各种行为表现,每天都必须帮助处理孩子们间发生的各种争端,如何让每次的问题解决都圆满结束,如何让每次的处理都能让孩子们有所得,这就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智慧。经过深思熟虑的行动,我们将体验艰辛,展现智慧,收获惊喜!

教师智慧的捕捉,将有助于我们的教育创新和改革,也使我们的教育能够深入孩子的内心,扎根他们的心中。既满足了孩子们的兴趣需要,又让我们的教育生机勃勃。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做一名聪明的教师。让我们用教育智慧唤醒孩子们的灵魂,让我们的教育事业常青。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篇9)

最近一段时间,我读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捕捉儿童敏感期》,该书收录了一百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而且作家还针对每个不同个案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六岁前儿童会出现的各种敏感期,在敏感期阶段,儿童接受某种刺激的能力是异乎寻常的。儿童对某种事物的特殊感受性一直持续到这种感受需求完全得到满足为止。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敏锐的把握住这些敏感期,适时地从各方面促进儿童的成长。相反,如果忽视了幼儿的敏感期,一味的按照我们自己的规划去安排孩子学习我们希望他掌握的知识,只会让教育南辕北辙。假如这种情况始终得不到改善,将为孩子成年后会有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埋下隐患。

对于幼儿的一些不正确行为,我们不要一味的去指责孩子,而要深入去了解这种行为出现的原因,做好引导教育,帮助幼儿一起去改正,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大多数家长都为孩子小时候咬东西甚至“咬人”烦恼过,其实这是孩子正处在用舌头、牙齿探索环境的敏感期即“口腔敏感期”,大人应当给予合理的指导帮助孩子度过这一敏感期,提供一些可以咬的、尝的、干净的食物或牙胶、磨牙棒之类的物品来满足孩子口腔的味觉和触觉,假如限制过多欲望得不到满足,咬皮肤就会成为替代,也就极有可能出现孩子咬人的现象。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紧密配合,家长应该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工作,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家园携手共同教育,为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确是一本很好的育儿书籍,我看了之后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在幼儿敏感期如何进行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家长工作的开展也有很大的帮助。通过阅读我希望能学以致用,在工作中对家长提出的疑问提出正确的分析和建议,共同努力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篇10)

这个周末一口气看完了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对儿童成长这个话题有了更深入的感悟。对于这本书,我想说每个人都应该去看一看,多了解一下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才能让我们世界的未来更好地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是2011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孙瑞雪,但是真理是不对过期的,即使是现在来看,这本书的理念依然是非常先进,非常值得每个父母去学习,去实践的。这本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0岁—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长或老师记录,孙瑞雪点评。中外教育史上,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地、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这对于儿童教育这个领域来说也是一份非常宝贵的财富。书中把孩子的成长分为0~2岁半,2岁半~3岁,3岁~4岁,4岁~5岁,5岁~6岁,6岁以上,这6个阶段来写,重点突出了这个阶段的孩子最突出的敏感期,条理非常清晰明了,事迹十分常见,每个人都肯定遇到过小孩子出现这样的状况。但是我们知道,敏感期是不可能完美区分开来的,其中的案例很多都涉及到几个方面的敏感期,也有出现敏感期提前或者延后的情况。所以这样的分类阶段与其说是分孩子的敏感期阶段,不如说是更我们一起分享“孩子”的的成长阶段。

我认为这本书最让人感到的是一份真实感。孙瑞雪老师创办了大陆第一所蒙特梭利幼儿园和第一所蒙特梭利国际学校,之后又创立了蒙特梭利教育研究中心。这本书的事例是办学十多年积累下来的,每一件都是真事,同时每一件都平常到在我们身边不断重现。但书中的老师、家长,用科学的、与平常不同的方法去处理他们,保证了孩子的快乐成长。在开办学校的同时,孙瑞雪老师还坚持做科研工作,先后出版发行了教育著作:《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心智成长丛书》、《蒙特梭利教具操作VCD》、《自由中的规则》、《再说敏感期》、《我们都是孩子》等等,以蒙特梭利教育法为基础,形成了一套结合中国国情的,可行的,系统的教育儿童的方法。

那什么是儿童敏感期呢?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到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段时间内,专心吸取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当孩子在专心致志的干某一件事,或者坚持某一个要求时,你就知道,这是孩子的敏感期来了。而结合不同的事情,都相对应了某一方面的敏感期。在孩子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他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会有很大的变化。本书中提到: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征和本质。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这样孩子才会出现敏感期的举止状况。

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得到的心理帮助和关怀非常的少,几乎不会再出现敏感期的形态。所以,让儿童能在正确的对待下度过敏感期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婴儿出生后,第一件事是要去适应这个与妈妈肚子里不同的世界。所以最开始是视觉敏感期,他会追寻光的存在。前阵子我去看我刚出生不久的外甥,我想逗玩他,在他眼前挥动手掌,但他一点反应都没有,眼巴巴的看着窗外。当时我还挺奇怪:怎么不会关注移动的物体呢?看了这本书,我心中的疑惑得到解答,因为他现在对光最感兴趣。他的眼睛在快速的成长,与大脑建立关系,一步步完善它眼睛的功能。他是在很专注的进行“认识世界”这个工作啊。

在孩子0~2岁半这个时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口腔敏感期。在这个世界段,孩子很喜欢吃手指,吃脚趾。按我们大人的观点来看,这是很不好的行为,也是很不卫生影响身体健康的行为。但这只是我们的看法,你知道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吗?原来这是一种生理的需求,像吃饭一样的必须品,这个时候,孩子是在唤醒他是身体啊!如果我们从一开始观察,就会发现,婴儿一开始是无法把手放在口里的,他的手定位能力不强,会放到鼻子,额头等等地方。在通过一次次地放到口里,他的准确性越来越强了。这是由于大脑对手的把控越来越强了,能够准确地做出自己想做的事情了。同时,成功地找到手也让婴儿非常开心,非常地自信,因为这就是最开始的成功。

那为什么要从吃手开始呢?因为婴儿最开始用大脑掌握的就是吃这个技能,他的口最灵敏,一开始是用口来工作的。所以说,孩子最初就是用口来感知世界的。他用口来与这个世界接触,认识这个世界。而一开始婴儿不会拿东西,那唯一可以控制的就是自己的手了。所以我们看到孩子会吃手指,一根,两根,一个拳头。通过吃手来感知手,来让唤醒手的工作能力。所以小孩都是要吃过手后才会抓东西的,如果你想要你的孩子快速成长,第一件事就不要阻止他吃手指。

那吃手指会不会成一种习惯呢?这也是我之前一直的观念,认为一直不制止就会让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将来很难改掉。但书中告诉我们,长大会吃手指的,恰恰是因为在口腔敏感期得不到满足的孩子。身体的自己弥补能力是非常强大的,如果身体意识到我们哪一方面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在以后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长大后还有吃手指坏习惯的人就是因为他要弥补之前的不满足。而之前得到满足的孩子则会把心思全部投放到下一个敏感期。满足了就不会再念念不忘这不正是孩子的特点吗?当然,如果孩子一开始已经有得到正确的对待,在3岁后仍然喜欢吃手指,就要去跟他说这样是不好的习惯,让他戒掉这个习惯。毕竟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也有极个别会把这个行为养成习惯。

除了口腔敏感期,0~2岁半的孩子毕竟突出的还有爬行敏感期,走的敏感期,细小事物敏感期等等。如果小孩出现了这些敏感期,我们让对他多放手,让他有机会多去爬行,多去走,多去观察细小事物。给孩子提供更多的表现的机会,他才能快速的成长。另外,当孩子喜欢用手去抓取东西时,就是他手的敏感期到来了。他喜欢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东西,然后送进嘴里。这是他在感知这个世界的东西,在认识这些东西。我们能做的不是去制止他,而是要多提供不同的,卫士安全的东西让他去认识。其实孩子的趋吉避凶能力是很强的,我们可以发现在吃东西时,无论多么细小的异物小孩子都能辨别出来,吐出来。这其实很难懂,因为我们长大了能力反而退化了。只能理解为孩子的神奇之处吧。

在2岁半到3岁这段时期,孩子最明显的就是会强烈表示“我的”这个概念了。这是自我意识敏感期。在看书前我也很不理解孩子不愿跟人共享玩家,我会觉得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都那么自私呢?我表弟3岁的时候就是这样,自己的东西别人一概不许碰,一碰就哭。而且如果我说要拿个谁谁谁玩,他马上抓在手里不放手。我之前一直认为是现在的孩子毕竟自私,不懂得共享。但我现在懂了。这跟自私没关系,自私是指个体面临自己利益与对方冲突时,会不计对方损失,以满足自己利益为主。但这时候的孩子刚刚懂得我跟非我的区别,他根本没有利益的观念。

其实孩童出生时跟世界是一体的,他不会有外界跟自己的区别,觉得什么东西都是混沌一块的。到了2岁左右,他知道自己跟外界是分开的,开始产生自己的意识。这个时期的孩子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他只会辨认自己跟不是自己。这是一个学会辨别的过程。

在我看来,自我意识敏感期是对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因为只有顺利正确地度过这个时期,孩子才能知道自己跟世界是分开的,个人是独立于世界的。他才有勇气能与他人,与社会分离,形成不受外界影响的自己。我们看那些能坚持自己,不被外界所左右决定的人,其实都是在这个阶段能顺利成长的人。而那些优柔寡断,被人影响很深的人都是这个时期没能完美过度的。我们在对待这个时期的孩子时,要认识到这跟孩子的本性是没有任何关系的,这只是他在学习,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概念的一个过程。慷慨这种美德完全可以在以后上学进行教育。孩子在成长中我们不能去阻碍他们。

在3岁到4岁时,孩子最突出的是蛮不讲理。你经常看到小孩对一点小问题就大吵大闹,好像完全无法理解你的苦衷。很多时候,包括我,就会很烦这个小孩。我可能会让他哭个够,认为他哭累了就好了。但其实这是在害了孩子。因为这个时期孩子是处在秩序敏感期。而这一时期是跟孩子以后的道德感联系在一起的。在秩序敏感期得到良好的对待的孩子,以后道德观念会好很多。因为秩序就是规则,小孩子天生有遵循规则的需求,他也认为全世界都有遵循规则的责任,所以看到不按规则办事的情况,对这阶段的小孩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在秩序敏感期,我们要给孩子灌输世界是有秩序的这个观念,不能随意破化秩序。想想看,现在的孩子就是以后的社会成员,你是想要他遵纪守法还是无法无天呢?在这个时期,我们尽量去满足孩子对秩序的追求。苹果就是整个的才叫苹果,大饼要整个的才叫大饼,这些在我们看来小孩子吃不完,会浪费的东西,在他们看来这才是正确的东西。他们只是在追求东西的完整性,秩序性。每样东西都有其样子,守着规则才是对的。这样的观念灌输给孩子,才能让他在以后的人生中做个有秩序的人。

看完这本书,我对婴儿的特殊性充满了好奇。真的非常奇妙,他们其实已经有一套最切实可行的成长方案了,我们只要帮助他们完成发展就能让他们成长为一个快乐,智慧的良好社会人士了。但很可惜,成人们对儿童的密码了解的太少,只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成人们强制性的介入不但侵占了儿童每个敏感期的独特发展时机,还会使儿童对强制灌输的内容产生恐惧,严重破坏了孩子自己发展的探索行为。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篇11)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000字:

这周主要看了《捕捉儿童敏感期》第4章,这章主要讲了3岁--4岁孩子主要出现的各种敏感期。比如执拗,垒高,色彩,语言,诅咒,追求完美,剪、贴、涂,藏、占有欲,逻辑思维,绘画,延续秩序,人际关系等。

先来说一说执拗的敏感期,执拗的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坏了这一秩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变现出不可逆性。周五的户外活动时间,老师交给了小朋友们一个任务就是在户外活动场所的滑梯边上找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落叶,老师会把落叶和亲子时光的话语做成书签送给妈妈。孩子们一听是送给妈妈,都非常认真的去捡,左挑挑右挑挑,直到户外时间结束孩子们才最终确定好。下午给小朋友分发书签时,孩子们很高兴,都视为珍宝一样。但是由于老师的疏忽,诺诺小朋友的书签出现了错误。在和诺诺小朋友沟通好之后,我和诺诺决定一起出去从新寻找叶子。换了鞋子,穿了衣服后我和诺诺一起下了楼。我看到楼下就有诺诺上午找的那种叶子。我对诺诺说:“诺诺,你看咱们楼下就有这种叶子,咱们在楼下找吧”。诺诺说:“老师,我想去滑梯那边找一模一样的”。很庆幸,诺诺的表达很直接也很清楚。我知道诺诺现在是执拗的敏感期,所以我带她到滑梯的地方。她一边找一边说:“一模一样的,一模一样的”。最终,找到了她自己很喜欢的。

儿童执拗的敏感期,可能来源于秩序感。在建构秩序感这一特殊品质时,儿童的这种特殊需求通常是执拗的,儿童在这一时期常常难以变通,但是当孩子遇到这个敏感期时怎么解决呢?一是要理解,一定要理解孩子,不要很没有耐心的责怪孩子。二是要变通,当孩子的执拗可以实施的时候,要按照孩子的想法来做。但是,当执拗不符合常理时,要学会变通。三是要成功,不要否定孩子的执拗,解决执拗的问题的同时一定要让孩子满意。理解不是特别难,但是变通需要智慧和技巧。只有变通的好,才能成功解决问题。

接下来再说说剪、贴、涂这个敏感期,可儿现在就是在这个剪、贴、涂的敏感期。每天可儿都会画画,画完找老师要剪刀,把自己画的小花,小动物剪下来,然后拿着小胶带来找老师:“老师,老师,你帮我找找头”。读后感·整个做好之后,还会高兴的向老师展示自己的作品。剪、贴、涂的敏感期是孩子从两岁开始最常见的活动。剪从开始的手的使用,到手的功能的逐渐完善,最后变成一种艺术的创造。

还有就是追求完美的敏感期。骏骏现在就是追求完美的敏感期,骏骏的鞋是带有粘扣的,骏骏穿鞋不会像其他小朋友一样,一粘就好了。骏骏会按照粘扣的边一点点的对齐并且粘好。追求完美是孩子的天性,当然也是人的天性,他从儿童时期出现,保护它就是保护追求完美的人。成人不会把有瑕疵的苹果看成不完美,但是成人依旧会对一个接近完美的苹果惊叹,会对一个接近完美的自然对象或艺术作品感怀。完美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孩子追求完美,表明孩子的精神世界开始走向丰富和深入。相关: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笔记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篇12)

过去了就永远回不来,很多事物只能成为回忆,就是因为当时没有好好把握。这是看完孙瑞雪先生的《捕捉儿童敏感期》的最大感想。

看过《爸爸去哪儿》、看过《超人回来了》还有很多很多。电视娱乐都开始这样关注孩子的成长,现实中的家长更是重视。那么相信大家一定听过敏感期这个词,专业得说就是指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对形成这些能力和行为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孩子长到一定时候表现出的不同。你看到过孩子捡地上的东西,然后放进嘴巴里吗你看到孩子自己咬自己的脚吗你听到孩子某一个时间特别爱讲话但是有讲不清楚吗其实我觉得敏感,包括孩子本身,以及家长。孩子到了那个时间,而家长就要捕捉这个时间。

书中将理论与实例结合,将每一个敏感期绘声绘色得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婴儿7个月左右出现走的敏感期。起先拒绝坐,然后开始走,上下楼梯都要自己来,哪里不平偏要往哪里撞。这可能是父母最累的时候走的敏感期中儿童是一个自由、活跃的个体,他拥有空间的能力从此开始越来越强。

1岁半到2岁期间,儿童会有一个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床上的一丝头发,地上的一根小草但儿童并不总是这样。手的敏感期到来时,儿童有一个抓的过程。一把抓,二指抓,三指抓。很多成人用手很笨拙,不会拿筷子,不会用手指夹围棋子,不会点钞这都和童年期手的发展有关。

音乐的敏感期呈螺旋状发展。2岁的幼儿就能把握节奏;34岁时开始对简单而重复的旋律感兴趣;56岁后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并自发用动作表达;68岁时已经能深深沉浸在音乐中

处在身份确定敏感期的儿童,会选定一个偶像并时时模仿。“我是忍者神龟!”“我是超人!”通过吸收偶像的人格特点,儿童建构自己的人格状态,最终形成自我。

每一个时刻都是至关重要的,错过了,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孙瑞雪先生的这部著作值得我们大家无数次的翻阅。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篇13)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它似乎有一种魔力,让我情不自禁的记笔记,牵动着我的情绪,时而欢笑、时而感动、时而惊喜、时而心疼……五味杂陈,突然内心一扇窗口打开了,我终于明白为何我会对教师一职情有独钟。

从这本书中,我发现宝贝们的成长原来有这么多的秘密。成长中的宝贝有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很多父母对儿童的密码了解的太少,只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的孩子为什么会蛮不讲理,因为在执拗敏感期的那段时间里,家长没有耐心的疏导,认为是孩子任性,对孩子没有很好的理解、变通……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的、痴呆的、焦虑的、自闭的等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而判断孩子是否进入了某个敏感期,看的不是年龄,而是孩子的表现,所以孙老师认为蒙氏教师重要品质之一是会观察,不去干扰孩子,充分给与宝贝们爱和自由的空间。

常常听到老师们抱怨说某某幼儿难管难教。当遇到“问题”儿童时,我们是否真正的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给予关注外,我们是否对幼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老师们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解决不到实际的问题。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相信孩子能够在我们老师的教育下,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除了爱和自由,“等待”是教育方法的又一“绝招”。敏感期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不是靠有意的促进和引导而来,它是不期而至的。而成人的忽视、强制则使儿童敏感期消解、打破和推迟。强制性的介入不但侵占了儿童每个敏感期的独特发展时机,还会使儿童对强制灌输的内容产生恐惧。

所以我建议老师们要学习和了解一下每个年龄段幼儿敏感期的具体内容,并对其内容进行考核。让每一个教师清楚的了解每个年龄段幼儿所表现的敏感期的具体内容,以便更好的开展各项工作。

本文网址:http://m.jym1.com/zuowen/196183.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