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句子 > 作文 > 导航

舞剧观后感

2024-05-17

舞剧观后感经典。

编辑为您搜罗了多种“舞剧观后感”的相关信息,期待这些应用程序能够为你提供更便捷的工作方式。看一场不错的电影,就像踏上一场美妙的旅途,观赏作品时内心的感想总是不断发生改变的。想要表达思考后的内容,我们就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对所看的内容加深印象。

舞剧观后感 篇1

观看完大梦敦煌之后真觉的这是一部像梦一般的舞剧,非常的精彩,令人印象深刻。这部舞剧以千年的敦煌文化为背景,用月牙河莫高的凄美爱情贯穿全剧。大气磅礴的舞台背景、华丽的服装和动人心弦的音乐,充分的展现了大漠敦煌的神秘之美、古老之美、爱情之美。 首先从舞剧的背景音乐和舞蹈方面谈谈我对此剧的感触,背景音乐是这部舞剧的一大亮点它有触动人心引导观众进入情境的作用。可以用 “音乐美”三字来形容它,著名作曲家《青藏高原》的作者张千一用古朴典雅的西部音乐风格,贯穿作品始终。曲作者巧用静场手法情节陡转间,鼓乐激昂,一如“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产生强烈的冲击力与震撼力。在舞蹈方面用“舞蹈美”来形容,舞剧阵容强大,实力雄厚。舞蹈编排也颇有独到之处,群舞表现则体现出更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常常与男女主人公的独舞、双人舞形成鲜明的对照,构成强烈的戏剧冲突,从而给人以舞蹈美与戏剧美的双重享受。绚丽多姿的莫高窟壁画,栩栩如生的飞天壁画,大气磅礴的千佛壁画,顶天立地的佛头巨塑,都被设计者巧妙地纳入舞台的布景及天幕之中,其构图之精巧,布局之美妙,灯光设计的别具匠心、服装道具的独特新颖,与全剧形成浑然一体的和谐之美。

《大梦敦煌》中青年画家莫高为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前往敦煌。在穿越大漠的艰难中生命垂危,被偶然路过的女子月牙所救。不久,他们再次在敦煌相逢,萌生爱情。却遭月牙之父大将军反对,逼迫月牙在王公巨贾中招亲。为了爱,月牙星夜出逃,与莫高在洞窟相会;大将军率军包围。在血与火的面前,月牙再次拯救了莫高,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们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爱情就如同敦煌在大漠中屹立不倒,坚强的展现他的大漠之美。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大将军的月牙的父爱,大将军一出场都是气势昂扬、生气逼人当得知女儿喜欢上了穷酸画家之后非常的生气给月牙安排了相亲月牙不同意父亲想打月牙但又非常的舍不得,我们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谁不想自己的女儿过的好过的幸福。在最后一幕中大将军误杀了自己的女儿后他的神态颓废、身体一下就佝偻了女儿的死对他形成巨大冲击这时的音乐灯光呈现出暗淡凄惨悲凉的景象。

舞剧看完后一方面沉浸在月牙的和莫高的悲剧爱情故事中暗暗的为他们的结局揪心,另一方面当月牙死后莫高忍着巨大的悲痛完成了敦煌壁画的辉宏巨作时为他的坚强和大漠敦煌中的文化得以流传感到欣慰。大梦敦煌正如这舞剧的名字一样很想去这个神秘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地方看看。这正是这舞剧的魅力所在。在欣赏课上学到很多的舞蹈课外的更多的舞蹈知识。也扩充了我们的舞蹈视野,学习舞蹈不仅仅是在舞蹈动作方面更多的是学会舞蹈的感觉和韵味。看了很多的舞蹈视频发现真正的舞蹈表演者他们是用生命在跳舞用他们的舞蹈去诠释故事,她们是热爱的。对我们的舞蹈学习帮助挺大的,由此也很尊敬和钦佩那些爱好舞蹈从事舞蹈这一行的人。

舞剧观后感 篇2

这是我第二次进剧场看《莲花》,为的是配合国家艺术基金对20xx年度资助项目进行中期检查。说实话,在接到国家艺术基金相关部门的邀请之时,我全然忆不起第一次观看《莲花》时的图像。搜索当时的印象,只记得比较沉闷,比较寡淡;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比较安宁,比较清纯――像我再一次端详着这部《莲花》时的感受。初看《莲花》之时,知道了这是《肥唐瘦宋》(二)的作品,也知道了出品这两部作品的“闲舞人舞蹈工作室”是赵小刚、张云峰共同创办并领衔工作;只是错过了《肥唐瘦宋》的观赏,在观赏《莲花》时的“前理解”中建立不起作为《肥唐瘦宋》(二)的内在关联,这个“关联性”的缺失导致了某种审美焦虑……因而只留下个“啊,莲花,百花丛中最冷艳;啊,莲花,筑坛捧圣濯清涟”的印象!这次观看《莲花》,注意到场刊上有“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工匠塑像的故事创作舞剧”的字样,不过就作品形态而言,我以为还是称为“舞蹈诗剧”为好。

虽然未看过《肥唐瘦宋》,但因为熟稔赵小刚和张云峰,其实很想知道他们当下的追求与作为。知道张云峰,大概是在。那时刚担任北京舞蹈学院主持院务工作副院长的我,与张继刚等应邀担福建省舞蹈比赛的评委。当时任职龙岩山歌剧团的张云峰引起了我的注意。虽然他那时创作的一个三人舞才得个三等奖(舞名忘了),但我却看到了他的潜力,为他提供到北京舞蹈学院编导专业免费进修一年的机会。这之后,他通过进修再考入本科就都是后话了,留待恰当时另叙。知道赵小刚要稍晚些,具体情形我在署名“洪霁”的一篇文章中提及了。这篇可能是最早推介赵小刚的舞评,叫《传统文化遗韵的舞蹈建构》(载《舞蹈》第5期),有个副标题叫《赵小刚的及其他》。文章开门见山:“赵小刚是北京舞蹈学院编导专业广东班的应届毕业生。这个由广东舞蹈学校来组织教学的大专班在北京舞蹈学院的沙龙舞台举行了‘毕业习作汇报’演出,赵小刚因为汇报演出中的3个作品――《巾帼素描》《春秋》和《妻妾成群》引起了我的关注。我之所以对赵小刚有着特别的兴趣,在于他的3个作品体现出一个共同取向――这就是用舞蹈来建构传统文化遗韵。”妻妾成群>

我突然觉得,眼前的舞蹈诗剧《莲花》不仍是“用舞蹈来建构传统文化遗韵”吗!虽然是7点30开演,但才过7点不久,由黄路霏饰演的“敦煌彩塑”就婀娜地站在幕外的小莲台上,不时地引来观众的“美拍”。这个黄路霏让我联想到了35年前的杨华――那个在全国第一届舞蹈比赛中表演独舞《敦煌彩塑》的杨华,那个把“活的情感灌注在静止的形态里”的杨华,那个“通过神女形象的人性化表达中国古代女子所特有的含蓄、善良、温柔、贤惠的性格和情操”的杨华(参见《舞蹈》1980年第5期杨华文)。待到由汪子涵饰演的“塑匠”步上台来,凝注、端详、摩挲、爱抚“彩塑”之际,我才意识到我们将步入另一个情境――一个将启始“塑匠”和“彩塑”故事的情境;一个“塑匠”为何彩塑、如何彩塑故事的情境;一个“彩塑”如何巧夺天工、“塑匠”如何独具匠心的故事的情境。

帷幕缓缓开启,我们进入第一个被称为《塑》的情境:一列舞者成外凸状弧形端坐,起初我当是神圣的“莲台”;当舞列随着舞台的顺时针旋转“移步换形”,我们才知道这个“弧形”就是个“弧”而非“圆”的隐象。后来见场刊写道:“月牙泉依偎在鸣沙山的怀抱�M梵天丽影中星云流转……”,才明白赵小刚在不急不躁地娓娓道来――从前有座山(鸣沙山),山怀有个泉(月牙泉),“塑匠置身其中�M见水波翻涌�M如莲花盛开�M决意塑造一身彩塑……”只见这个“弧形”(月牙泉)的舞列先是隔位俯仰,继而?漫成“圆形”(水波)的舞列成涟漪涌动,然后才是塑匠仿佛从天际跋涉而来……波涌的“莲花”映化成他的心象,而胸有成“莲”的他缓缓走向一团塑泥(尚未成为“彩塑”的黄路霏),霎那间,那些曾摹“泉”拟“波”的舞者都成了金刚、罗汉、伎乐、飞天――真个是梵天幻丽影,大漠涌清泉……这使我想到吴晓邦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对中国新舞蹈艺术寄予的厚望,他说:“在创作问题上,既要打破保守思想,也要尊重中国传统的艺术习惯――这就是‘形神兼备’……这是一条普遍的法则,也是我们的舞蹈思想与美国现代舞中新的流派的区别”(《论现代舞对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影响》,载《舞蹈》1982年第1期)。

舞蹈诗剧《莲花》不仅形神兼备,而且神形互动。胸有成“莲”的塑匠要把胸中之“莲”塑成身边之“莲”,你说得清这是“象”的外化还是“神”的物化吗?赵小刚倒是干脆,复杂的意念简单地处理――他就让塑匠背负着那团“塑泥”艰辛地跋涉、蹒跚着前行……为了让那座未来的“彩塑”像团待塑的“塑泥”,他还用块麻布将其包裹,只是在心有灵犀之时才为其松绑,为其塑像。在这段成为《行》的情境中,赵小刚还特意让塑匠将“塑泥”背到台沿,目的是让塑匠请前排观众来参与谋划、提供创意!在这里,时空的“穿越”成了一种艺术的“隐喻”,塑匠的“苦思冥想”体现出一种“深谋远虑”――他想超越个体生命的局限去塑造人类精神的永恒。场刊上写的是“塑匠背负着彩塑开始了旅行�M游历间探索着生命的原点”。需要指出的是,此时塑匠所背负着的,只是未来“彩塑”的“塑泥”;而所谓“探索着生命的原点”,意在思索如何赋“彩塑”以“精魂”――看来“彩塑”不仅要推敲“随类赋彩”,更应当琢磨“赋彩以魂”!

鉴于以上的认识,我将这篇舞评题为《生命的原点彩塑的魂》。不过以此观之,第二情境《行》之中金刚罗汉有些炫技的舞蹈和第三情境《别》之中那些类似“阿凡达”形象的舞者,在我看来都有些过于放纵、过于折腾、过于喧闹……赵小刚则说这其实仍是对塑匠心像的纵深刻划――金刚罗汉有些炫技的舞蹈是塑匠“无限灵感”的折射,而那些类似“阿凡达”形象的舞者则是塑匠抗争“自身欲望”的鞭策……应当说,这两段舞蹈或由于演技过炫、或由于体量过大,都有游离诗剧主线之感;不过平心而论,如果没有这些体现出“舞”之绚烂的舞段,总是背着“彩塑”走来走去的塑匠岂不是更乏味了?!其实,诗剧《莲花》以《塑》《行》和《别》3个情境来构成了3个篇章是很讲究的:《塑》是让我们反思人生要干什么?《行》是让我们反思人生要怎样干?《别》则是让我们反思人生为什么而干?我总在想,这部舞蹈诗剧似乎应当在两个方面加以充实:其一,应当充实塑匠内心的丰富性。仅让他从月牙泉波涌的“莲花”产生“塑美”的动念似乎单一了些,可否让他也有为之“辗转反侧”的`意中人、并使之与“彩塑”最终合为一体。其二,应当充实“彩塑”外形的丰富性。仅让她从一团“塑泥”被塑成“彩塑”也似乎单一了些,可否让她有通灵、成圣的机缘,更使之反过来以丰富的舞蹈来升华“塑匠”的“通道之技”

从诗剧的舞蹈语汇来说,看得出赵小刚谙熟“敦煌舞蹈”;但从诗剧的舞人塑造来说,又看得出赵小刚不炫耀“敦煌舞蹈”。舞蹈诗剧《莲花》让我们明白舞蹈创作的“现代性”并不在于舞蹈语汇的稀奇古怪,而在于人生信念的远瞩高瞻。记得当年观看赵小刚和他的同学们举行的“毕业习作汇报”,参加座谈会的专家普遍认为这台习作的传统题材有现代意识,同时习作的现代技法又有传统底蕴;不过当时大多数人还认为习作的构思创新能力大大超过了语言设计能力是个不足。而当时我就认为,“赵小刚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语言设计能力。这使得他以《妻妾成群》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不仅以‘传统文化遗韵’见长,而且以‘舞蹈语言建构’取胜”(参见《舞蹈》19第5期拙文)。在我看来,舞蹈诗剧《莲花》的创作理念及其作品成像,在今天至少还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我们不要轻信“每个现代舞者都在创造自己的法则”之类轻浮的说法,不要轻信有那么一种超越民族乃至国度的“法则”等着你去“创造”。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要轻信“跳什么”决定着某一舞种属性的谬言,林怀民跳《九歌》、赵小刚跳“敦煌”都并非为了“古典舞”而是为了“现代性”……同理,“古典舞”作为积淀着传统文化意蕴的动作形态,更能在当代题材的表现中强化民族意蕴和民族精神。如果我们仔细想过“中国当代舞”作为“非限定性”舞种的道理,我们就知道新中国创建的“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国当代舞”的技术支撑和审美引领,化莫深焉!美莫广焉!功莫大焉! “中国古典舞”也正是因为我们探索中国舞蹈的生命原点而成为“中国当代舞”的精魂!

舞剧观后感 篇3

敦煌,对于中国人乃至全世界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向往,如果不是身临其境,即使我们拥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也无法描绘他的意境。

敦煌给了世界无尽的想象,同样也赐予了艺术家无限的灵感。正因为这样,我们这些俗人才能够近距离地通过《大梦敦煌》去感受敦煌所包含的魅力和真正的艺术价值。

《大梦敦煌》是四幕舞剧,兰州歌舞剧院排演。主要讲述了青年画家莫高,为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前往敦煌,在穿越大漠的艰难旅途中生命垂危,被偶然路过的贵族少女月牙所救。不久,他们再次在敦煌相遇,萌生爱情,却遭到了月牙之父大将军的反对,逼迫月牙招亲。为了爱,月牙逃出与莫高在石窟相会,大将军率兵赶来,将二人团团包围,血与火之中,月牙再次拯救了莫高,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月牙走了,化成一泓清泉,莫高以泉润笔,在巨大的悲怆中完成了艺术的绝唱。莫高窟千年不朽,月牙泉万年不枯。

作为一个兰州人,有幸欣赏到了自己本土的文化瑰宝,内心自然是激动万分的,观看完四幕歌舞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释怀。

震撼,华丽,多元。

震撼首先来自于忠贞不渝,纯洁质朴的爱情,冲破世俗的篱笆,为艺术而痴狂的强烈精神,都让我为之一震。

二是来自于音乐,因为我是学音乐的,所以我可能更能体会它的情节处理,时而欢快时而紧张,时而内敛时而开放。音乐与舞蹈融为一体,大漠的驼铃声,沙场上的乐器声,苍凉的风沙声以及沉重的号角声,有着浓郁的西部民族风格,还加入了中国古典音乐。整体氛围烘托的沧桑古典大气,全剧没有一句台词,正是有了音乐,完美的把人物情绪甚至细节处理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是气势宏大,无论是从舞台布景的设计上,还是从演出人员的阵容上都很宏大。广阔的沙漠,威严的军队,高悬的飞天壁画,巨大的佛祖头像,错落有致的群舞,气势磅礴。

华丽来自服装,来自舞台色彩的搭配各式。各样的风格不同的服饰,即代表人物不同的身份,也反映着他们不同的性格和心境,色彩搭配绚丽多姿,服装美轮美奂。就单单一个“飞天”形象就有黑,绿,蓝,金,红等五六种颜色,她们凭借摇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空灵翱翔,千姿百态,散发着轻柔,飘洒,优美的动感,浸透着敦煌壁画《飞天》的神韵。特别是最后一幕,把整个色调变得明快轻盈,赏心悦目。

多元主要是来自于舞蹈,它不仅有芭蕾舞,现代舞,还融合了许多西域文化。特别是第三幕,比武招亲,如同个民族舞蹈的集体亮相。溶入了党项,突厥,龟兹,波斯等民族的舞蹈,有强烈的异域气息。

演员们的精彩舞艺是整部歌舞剧的灵魂,丰富的感情投入,让你会随着他们的舞姿,或喜或悲,为之动容。

《大梦敦煌》是兰州人的骄傲,他走向了全世界,获得了无数个大奖,在世界各地展现他那令人惊叹的艺术。

《大梦敦煌》里边每一处都是灵魂,从舞台设计的舞蹈动作,从演员妆容到音乐手法,无不为之喝彩。

不虚此行。

舞剧观后感 篇4

《孔子》是中国歌剧舞剧院最新创作的大型民族舞剧,全剧分为《序·问》《乱世》《绝粮》《大同》《仁殇》《尾声·乐》等六部分,讲述了孔子周游列国的历史故事。

且不说用舞蹈形式表达抽象的思想,其难度有多大;仅是舞美、服饰、舞蹈中对春秋时期文化元素的运用,就已是一项不易的工作。一群“80后”的主创,本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在舞台上艺术地再现了春秋时期的生活环境。舞台上,一些用于营造时代氛围的道具总是似曾相识,细想,原是仿制了那些出土的春秋时期文物,如灯台、案几、傩面具等。

该剧的服装基本定位在春秋时期服装样式。主创人员找到相关历史文物资料,借鉴战国楚墓出土的彩绘木俑,认真研究,提炼出最具时代特征的元素,结合现代审美进行了创作。演员一亮相就能看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都表明,当年的服装是“绕衿谓裙”,也就是舞台上呈现的沿宽边的下身缠绕式的服装。其缠绕采取横线与斜线的的空间互补,获得动静结合的装饰效果。而从春秋时期的木俑、玉人,以及画像砖上都不难看到,“曲裾深衣”是当时盛行的服饰;所以在舞剧中诸多桥段都可以看到曲裾的元素。

该剧的舞蹈运用了春秋战国时候的舞蹈元素,根据当今现代人的审美特质进行融合,富有古代韵味也具有时代感。舞蹈的设计上也是对春秋战国舞蹈进行改良,这样既充分体现了古典韵味又赋予了新的创意。比如序幕中的执羽舞蹈,借以表现孔子注重礼制规矩:男右手执羽,左手盖之;女左手执羽,右手盖之,所谓男左女右。再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士者佩剑是地位身份的象征。剧中就设计一段剑舞:公赐剑于孔子,代表公对孔子的认可和信任。

不偏离历史,又非照搬描摹,《孔子》对文化遗产的成功运用值得称道。

舞剧观后感 篇5

第一次看舞剧,内心有些忐忑,进场之前,看着剧院外进出的人群,不乏气质超群者,一看就是文艺人士,心中不免犯怵——一会儿可别不小心漏了不懂艺术的怯,便也假装内行,到展厅拿一份简介,认真欣赏起来了。

看过舞剧之后,心中悲喜交加。喜是为如此特别的表达方式而感叹,全程只有舞蹈和音乐,自己却融入其中,时而感伤、时而激昂;悲是因为年近27岁,才知道如此美妙的活动,感觉之前时光错过了多少美好,心中悲凉。回家之后,心中激动依然难以平复,便拿起纸笔,将所观所听所感,写于纸上,以作纪念。

“铠甲寒,战缨红,长发如旗傲天穹,凛冽山河中;天圆梦,地圆心,镜圆不映粉黛妆,巾帼真英雄。”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长凳上,父女俩,父亲摘米,女儿调皮。空中琴瑟和鸣,一声声祥和之音,一幕幕和谐之景。月光静谧,乡村宁静,笛声远扬,穿破天际。村中男耕女织,或许正说着那房的私密事,也可能正为各自心事烦扰。各家圆桌转动,时光流转,木兰在此长大……

父亲赠予铜镜,木兰端坐梳妆台前,看黑发及腰、眉眼娇媚,一袭罗裙,不施粉黛也妩媚动人,正值花样年华,绝对美玉无瑕一般的女子,只等有情俊美男,来谈婚论嫁了。

第一幕

“战火燃,敌进犯,男儿征战去,望尽田园尽荒芜,铜镜泪始干。母送子,妻别夫,亲情舍离苦,木兰代父重盔甲,义孝识征途。”

村外马蹄疾,鸟惊花落,音乐沉重,鼓声阵阵,如雷鸣惊悚,弦音颤颤,如利箭搭弓,原来北方战事又起,朝中使臣携圣旨而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时间,男呆女泣,哀声满天。舞台之上,男女相背,呆若木鸡,时而相拥而泣,时而决绝而分,可怜江河破碎,天伦被毁,和平被战争所杀了。

木兰在这人群之中,望着两鬓斑白的父亲,不觉肝肠寸断,可怜父女二人,相依为命,日子清苦却也苦中有乐,无奈这花甲之父,老来只剩一女,此去战场,九死一生,岂不要天涯相隔了么?二胡悲哭,撕心裂肺。木兰越想越悲,茶饭不思,辗转难眠,抱着父亲赠予的铜镜,泣不成声。少年时与父亲推磨摘米,多么快乐无忧的时光,如今父亲却要披盔戴甲,可怜自己女儿之身,不能为父分忧,泪如雨下。镜中的回忆在幕布上呈现,木兰突然端详镜中自己,眉宇之间却也有一丝英雄之气,鼓声点点,琴声愔愔,舞台变换,父亲的盔甲、镜中的女子在舞台中央会合,音乐激昂,我已明白木兰的选择:自己何不替父从军。

趁着天暗父亲未起,悄悄起身,着马靴、穿红袍、戴盔甲、束发髻,随着入伍的潮流,对着家乡,三步一叩,五步一拜,总有千般不舍,从此戎马生涯,死亦值得、生也幸运,终要成千古绝唱。音乐声起,悲喜交集,感叹万千,场下均被木兰感染,掌声雷动,不绝于耳。

第二幕

“入营难,寸步艰,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女子情以堪,金戈鸣,铁马疾,将军剑指大漠天,一夜陡转与谁还。”

昨日羞娇娥,今日做男儿。北方沙漠,男儿身尚难坚持,也何况木兰一女儿之躯,杨柳扶风一般。训练艰苦而憋闷,木兰柔弱,终究不能抵抗,落后于常人,可落后就是死亡,木兰不想死,家中还有独居的父亲,自己还有少女的梦想。木兰不信女子不如男,马步扎牢、银枪耍巧,日积月累,渐入佳境。交响乐交错激扬,彷如一首进行曲,木兰在舞台中时而操练,时而偷学,废寝忘食,终于穿梭前进,走上了排头兵的位置,傲首站在卫将军的面前。

卫将军一表人才,一袭蓝衣,风度偏偏,更是武艺超群,一身正气,气宇轩昂。木兰见卫将军不觉心中一颤,而卫将军见木兰努力,深感欣慰,加以指点,木兰进步更是神速。

军营之中,训练辛苦,夜晚士兵均好眠。屁声、鼾声、梦话声、声声入耳,可怜木兰,本应于闺房梳洗而眠,此时只能和衣而卧,却也不能入眠。男女授受不亲,更何况共处一室,未来不知多少岁月要煎熬,心中凄苦,也只有自己知道了。台下乐声调皮,舞中形象细腻,反衬之下,正是难以诉说的痛楚吧。

月光冷寒而刺眼,木兰于营场而坐,思念再次涌上心头,二胡声再起,与一抹冷月光,叫人形单影只无处遁形。怀中铜镜,是对父亲思念的寄托,也是对过去美好的怀念。取出铜镜,看着镜中自己,感慨万千:倘若不是因为战争,自己也与村中其它少女一样,追蝶采花,织布女红吧。现在一身盔甲,刚硬坚强,可当初罗裙舞动、身姿曼妙的自己,如何不让人怀念呢?只盼战争早日结束,早归故里,孝顺父亲,享人生之乐。木兰心想着,不觉已到天明。

卫将军正晨起查验,二人撞上,见木兰怀抱铜镜,眼角含泪,不觉心中起疑,男儿有泪不轻弹,木兰如何这样,莫非……木兰不肯说,卫将军亦不敢往下想。

第三幕

“木兰心,将军情,踏破铁靴何处寻,隐中爱与恨,平添不了情。沙场爱,铁血梦,更暖扶孤寸草心,明摆敌与我,又叹意未了。”

军事果然又起,烽火四起,战鼓敲响,金戈铁马,伴随着急促而紧张的音乐,一场大战打响。冲锋,死亡,冲锋,死亡……战火弥漫、尸横遍野,敌我伤亡惨重,终于暂歇。木兰此时红袍更红,满身血迹,分不清是敌人的,还是自己的,只知道都是灼热的红,染红了北方的天空、染红了脚下的绿草。

俘虏柔儿,不过一少年,被逼从军,如今被俘,十分害怕。军中将士无不对胡人恨之入骨,百般刁难也难解心头之恨。木兰与卫将军路过,见小儿可怜,救他一死,柔儿感激涕零。原来柔儿也是孤儿一人,无依无靠,年少便从军,木兰得知此时,想到自己如今漂泊,父亲在而不能养,心中怜悯,两人均似沧海浮萍,如今相逢,亲如姐弟一般。柔儿带她去北方的戈壁,黄沙如同南方的稻田,金黄而辽阔,柔儿吹胡笛,木兰舞辛夷,情到浓处,又拿起怀中铜镜,黯然神伤起来。

柔儿知木兰女儿之身,却也被前来寻木兰的卫将军所知,抢过铜镜,之前怀疑得以证实。木兰又羞又恼,一是这女儿之身被识破,以后如何见人;一是女儿身怎可留于军营,自己获罪事小,只怕连累家中老父亲。音乐杂乱而急促,卫将军也是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了。

深夜里,卫将军行走于河边,河水映着蓝衣将军,镜中月光相应。这铜镜,便是那朝夕相处的花木兰之物,而这花木兰,竟是柔弱一女子。三年五月,我只觉她光彩照人,原来是仙女下凡,男扮女装,如今被我识破,该如何呢?

若她是一女子,该是多么坚强,不然如何独自漂泊他乡?她就是一女子,脱下军装,定是婀娜多姿,罗裙粉黛,肯定赛过飞燕西施。她会为我舞蹈吗?她曼妙的身姿,一定能惊艳众生;体态轻盈,能否在我怀中温存。我愿与她结为连理,相敬如宾;我愿为她喂马劈柴,共度余生。

她是否对我有意呢?这军营之中,我又该如何表达真心?卫将军怀抱铜镜,辗转反侧,惶惶不能终日。

战场之上,变幻莫测,这胡人突然偷袭,抓住柔儿,却被怀抱心事的卫将军所撞见。喊杀声起,木兰挺身而出,与胡人大战。只可惜苦战之后,死伤无数,队伍冲散。卫将军不见木兰,木兰正寻卫将军,二人心急如焚,却在林中重逢。卫将军几日的相思和爱慕无法自持,怀抱木兰,表露真心,木兰先惊后恐,不知所措,眼前是自己倾心已久的蓝衣少年,而此时战事未平,怎敢把儿女私情提出。正巧柔儿被逼拿刀来犯,木兰转身拥抱,举起的尖刀被爱击落,柔儿的心温暖了。

第四幕

“擂天鼓,杀声寒,旌旗漫卷动地衰,终日征战久,阴阳两隔开。倾天柱,痴心融,青丝缠剑情挑空,巾帼显真容,震惊朝野中。”

山河破灭,战争不知何时休;情愫深藏,爱人不知几时归。只能与其共进退,击退敌寇,双双把家回。可刀剑无眼,战争凶残,卫将军率军与敌大战,损兵折将,虽胜利却已亡命天涯。

琴瑟低吟,如悲如泣,看着怀中的蓝衣将军,手中紧握铜镜,木兰肝肠分离:爱,如何不爱,爱的深邃,爱的含蓄,可你如何不等我说出来。我也愿为你舞蹈、为你举案齐眉,研磨执笔;我也愿为你相夫教子,共享天伦,同养双亲;我也愿啊,我愿替你赴死,只求你安然于人世,不留这痛苦的相思之苦于我一人独饮。恨,如何不恨?这江河破碎,究竟要多少家庭才能填补;这骨肉分离,又要多少鲜血才能停住;这爱这情,又要多少时间才能被说出。可怜我一弱女子,父老去而不能尽孝心,君死去而无法表真情。和平,只有战争才能换来吗?那么,就让战争换来吧。

木兰仰天大哭,感天动地。

把悲哀化作愤怒,把愤怒化作力量。木兰率军出征,却只为和平。战鼓声声,凯歌奏响,终于战无不胜,英魂总算得以安息,出征的女儿终于要归故里了。一时间朝野震惊,花木兰的名字传遍四海。

尾声

“心切切,归乡路,父爱如荫根已枯,女儿卸甲培新土,扶干新翠出。祈和平,心如故,女红锦绣山河图,千古木兰万世花,佑我中华天地殊。”

父亲已老,少女长成,当初离家的孩子如今早已亭亭玉立,当时远征的少年,归家又有几人?战争换来了和平,心中的那些人,却只能在梦中相会了。

月光静谧,琴音低语,铜镜明亮,岁月静好。

剧后

舞剧结束,掌声雷动不绝于耳,大概全场的观众几乎无不被感染,被舞蹈和音乐吸引,虽说是耳熟能详的故事,却依然热泪盈眶,被木兰之大义、大爱所感动。舞台变换,铜镜悬挂舞台上空,是故乡的月亮,是心中的寄托,是脑海的回忆,是离家的别绪,与木兰怀中的铜镜一起,贯穿全场,构成本剧的一条线索。舞台设计丰富多彩、演员表演精彩,视觉感官明显,不觉被带入剧情,情感难以自持;音乐时而激昂亢奋,时而低吟浅唱,时而壮阔激励,时而悲壮想哭。

此时的自己,早已经忘记进场前的自我叮嘱,起身拍手,早忘记了艺术鉴赏、舞蹈欣赏、音乐理解,只觉得眼睛里都是美景,耳朵里都是天籁,天空中都是余音,心中都是浓浓的情感。便觉得那些假装修养都是多此一举,只要认真观剧,鼓掌是此刻情感最恰如其分的表达。

回到家里,辗转难眠,想自己来到黄陂已有三年,而此地正是花木兰故里,木兰花海或许还有有木兰曾弄蝶采花的倩影,木兰草原依然存在她策马扬鞭的痕迹,木兰天池大概有她傲归故里的荣誉。自己身处英雄之地,也应该学习木兰之气,纵使和平年代,不论身处什么岗位,都应该刻苦努力,只有如此才能善其身、齐其家,才能拥抱太平。

舞剧观后感 篇6

恢弘壮阔的音乐舞台场景,连绵不断的情节构造,中心人物的鲜明形象呈现,简洁精练的旁白陈述......这是舞剧《孔子》给观众的最直观印象。作为一部史诗性极强的历史剧,舞剧《孔子》的整体表现充满挑战和难度:首先如何从芜杂的故事情节中选出最具有舞台表现力的代表性事件,其次,如何将不同时期的情节平稳而顺畅地相联成一体,再次,整个舞剧的思想性,舞剧不是史诗,相比之下,舞剧比史诗更加具有感染性,尤其是情绪上的引导效应,最后,舞剧与史实之间的间距怎样把握,艺术真实性要求一定的超越,但又不能违背基本的历史框架。《孔子》选取的几个中心情节如下:天降仲尼(序)、礼乐天籁、 仁德安邦、圣坛惊梦、车革千国、万世师表(尾声)六个章节部分,生动再现了孔子历尽千辛万苦、人间悲凉,从凡人成为圣人的一生。非常巧妙完整,而且确实把握到了历史人物事件与舞台艺术呈现之间的平衡点。

天降仲尼篇:

以战马嘶鸣烈火横起再现了春秋后半期的礼崩乐坏硝烟四起,为孔子的出生做了客观而形象的艺术呈现,舞台背景上交替出现的熊熊大火和腾踏的马蹄、舞台上暗色调中演员摇动的旗帜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效果,从舞剧一开始就牢牢把握住观众的观赏好奇心,心理上的导向作用非常强。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声婴孩的啼哭声打上了一个休止符,给紧绷的神经一个必要的休息,同时是第一章节正式点题。随后的旁白交代了孔子出生的具体情况,时间、父母及其职业状况,简单明了,可以说,舞剧开篇从宏观历史背景和微观家庭环境两个方面都给出了非常好的舞台表现和说明。而从舞蹈演员自身的表现来看也有可圈可点之处:摇动旗帜时士兵队伍整体高低起伏的韵律美感、少年孔子的灵动活跃亲近大自然热爱生活、临别母亲时的伤心不舍等等都通过具体的舞蹈动作展现得淋漓尽致,至此,观众已经被深深吸引,陷入舞剧创造的浓烈历史、亲情、自然氛围中。

礼乐天籁篇:

孔子辞别母亲后开始了求学的时光,舞剧第二章表现了孔子问学与老子,师之于诸人以及“仁”、“忠恕”等核心思想的初步形成。“问礼老子”一节,追求虔诚、静穆、圣洁的舞台氛围,音乐上的辅助作用得到凸显,带有浓浓中国风和古典风格的古琴声迭次送出,音韵铿锵而庄重,古琴是中国最悠久的乐器,在古代是君子之乐,所谓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排在第二位的就是乐,因此选择老子教孔子抚弄古琴表现孔子学礼、求知的过程恰得其宜。从舞蹈的构成看,着轻色调的伴舞从容有序的舞蹈队列和节奏缓慢而大幅度的舞蹈表演动作显示出孔子之学的特点:宽容、整肃、秩序、彬彬有礼,这也是以后儒学士人留给世界的基本面貌呈现,而在舞蹈队列中款款起舞的青年孔子正显示出勤奋学习垂范后世的精神面貌。这一章的舞台效果没有尖锐矛盾和激烈冲突,恰恰相反,它是极其恬淡质朴、冲和宁静而雍容大气的。随着孔子求学之舞的定格,标志着一个时期的结束,舞剧很自然转入下一章节。

仁德安邦

春秋战国时期的士阶层崇尚的是学而优则仕,定国安邦有所成就。孔子也不例外,该节孔子很自然从追求知识阶段转入求仕建立事业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孔子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舞台表现上舞姿雄健,身手矫健。在入仕鲁国不久,他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和信念,德治仁政讲信修睦,使得鲁国处处家和政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康庄大治的声明远播天下,初有所成的孔子在舞台上的呈现更加步履坚定,昂然起舞,进取自信的情绪直接感染了看台下的观众,透过舞蹈和舞台布景上的中国古典建筑廊庙的表现,太平盛世熙攘繁荣的场景显露无疑。而星光下万家灯火的夜不闭户、道路上人心秉善的路不拾遗更形象直接地告诉观众孔子在鲁国为政多达到的境界。由200多名演员组成的强大阵容的舞蹈表演的上梁舞、洗衣舞、挑担舞,通过人们在搞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的那种安居乐业的精神面貌,表现出孔子儒家思想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的巨大贡献。

圣坛惊梦

通过舞台灯光的运用,由盛世场景下的热火朝天的建设、生活阶段转而进入低沉、阴郁的混乱阶段,舞蹈演员以舞蹈说故事,诉说了鲁王耽于美色享乐疏于政事,疏远孔子的历史事实,数百美女的环绕舞蹈不经意间透漏了中国历史上宫廷浮华糜烂纸醉金迷的统治阶层生活,忧心国事的孔子被逐渐疏远,直至愤懑出走,这一节群舞很有舞台表现力。舞剧接着转入周游诸国的阶段。

车革千国

鲁定公十三年,孔子带着弟子开始了周游列国传播自己思想,他们一路艰辛、历经各种磨难,舞台上呈现出的这是在这个背景下的一代思想家。舞蹈动作模拟人在风雪中的种种奋起之状,苍凉悲切之感直击观众的心灵。而孔子弟子的'越来越多,集中而有序则显示出其思想的巨大号召力,在被手持兵戈的士兵的围困中,孔子及其弟子的舞台表现更加悲壮而感人,急切的音乐显示出形式的危急,而雷电的叱咤和洪水的滚滚则给观众以激烈的冲击感,仿佛暴风雨后的彩虹,隐隐显现。兵难之后的雪野绝粮同样充满着浓浓的悲剧氛围,舞蹈者夸张的肢体动作真实地反映出当年孔子和他的弟子历经的苦难,蛹化成蝶之前的那一时刻,人们已经被深深震撼。

万世师表

舞剧的最强音即将奏响,历经坎坷和苦难后的孔子一袭白衣款款走来,全身沐浴着圣洁之光,舞台背景的晨曦初现为曾经的各种经历划上句号,诵读着《论语》“礼之用和为贵,德不孤必有邻”的童音一句一句重复响起,愈来愈急切,紧随其后的是成年人的诵读声。在整个舞剧的表演推到顶峰,感染力也达到了最佳状态。

舞剧观后感 篇7

舞剧《仙女》观后感

舞台上的灯光渐渐变暗,观众们的热烈掌声渐渐平息。我站在舞剧《仙女》的剧场门口,回想着刚刚结束的演出,感慨万千。这是一部让我陶醉其中、无法忘怀的舞剧。每一个细节都让我沉浸其中,触动了我的灵魂,让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希望和美好。

舞台上的布景设计简洁而宏大,以一片落日余晖为背景,烘托出那仙境般的神秘氛围。演员们的服装绚丽多彩,每一个动作都如云般舒展,优美而流畅。他们的舞姿和表情融合得天衣无缝,仿佛每一个舞动都是来自天籁。

整个剧情像是一幅画卷,在我眼前展开。一个美丽的仙女从天而降,她拥有无比纯洁善良的灵魂,用美妙的舞姿和优雅的动作展示了她对爱和善的境界。她与一个凡间少年相遇并随之陷入了一段美妙的爱情故事。他们之间的相互追逐、相互呵护,让我感受到了爱情的纯粹和美好。

在这个纯洁的爱情故事中,舞蹈成为了演员们表达情感的媒介。他们用舞蹈的方式让人们看到了爱和美的力量。舞剧中的每一个舞者都是那样专注、那样投入,每一个动作都展现出他们的心灵与身体的完美结合。观众仿佛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在每一个舞步中呼吸,每一个舞动都让人动容。

除了舞蹈,舞剧中的音乐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的旋律轻柔而悠扬,如同天籁之音,带领观众们进入了一个纯净的精神境地。音乐声中流淌出的纯洁感和悲伤感,让我情不自禁地陷入其中,与角色们一同共鸣,一同沉浸。

舞剧《仙女》不仅仅是一部爱情故事,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思考。整个舞剧通过角色的演绎,向观众传递出了爱、善良和宽容的信息。通过观看他们的舞蹈,我看到了世界上那些常常被我们忽视的美好,让我重新拾起对人性的信任和对世界的热爱。

在结束观看舞剧《仙女》的那一刻,我感到自己被洗涤了一次灵魂。通过观看这部舞剧,我不仅仅欣赏了舞者们的精湛技艺和演技,更感受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这部舞剧教会了我爱与美的力量,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重新审视这个世界。

舞剧《仙女》给了我一个信念,那就是爱和美的力量是无穷的。无论在什么样的时刻和环境中,只要我们拥有善良和纯洁的心灵,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和阻碍,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回忆起观看舞剧《仙女》的那一刻,我仿佛又进入了那个仙境般的世界。舞台上演员的动作、音乐的旋律、观众的掌声,全部交织在一起,仿佛成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通过观看舞剧《仙女》,我明白了爱和美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和持久。每一个舞步都是舞者对美的追求,每一首音乐都是对爱情的致敬。在这个剧场里,我感受到了舞者们对舞台的热忱和对观众的呈现。他们用舞蹈和音乐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未曾体验过的世界,让每一个观众都沉浸其中。

舞剧《仙女》像一首美妙的乐章,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远离凡尘的纯净与美好。即使演出已经结束,但它的影响和意义仍在我心中。我希望这种美好的感受能够与我一同延续,并激励我不断追求爱和美。

当我回望那个舞台,我想起了舞者们那优美的姿态和令人心醉的舞蹈。我明白了,爱和美的力量是如此伟大、如此神奇。从此时起,我将用爱和美的力量来感染和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让这个世界充满更多的希望和美好。

舞剧《仙女》让我相信,只要我们心存善良和纯洁,追求爱和美,我们就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奇迹。它是一部美轮美奂、触动人心的舞剧,带给观众们无穷的思考和启发。我相信,每一个观众都能够在这个舞剧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爱和美好。

舞剧《仙女》是我观看过最美的舞台艺术之一,每一个细节都散发着令人陶醉的魅力。我会将这种美好的感受带进我的生活中,用它来激励我追求幸福和美好,为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美丽和温暖。

舞剧观后感 篇8

《歌舞剧猫》观后感


日前,我有幸观看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歌舞剧《猫》。这部全球知名的音乐剧是由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创作的,它以T·S·艾略特的诗集《猫》为灵感,将猫的世界演绎得如此绚烂而又神秘。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演出中,我仿佛置身于猫的王国,感受到无尽的欢乐与忧郁。


我被演员们精湛的演技所折服。他们用身姿、面部表情和眼神传递着角色的感情。无论是热情奔放的猫咪还是寂寞而神秘的老猫,他们都能很好地将自己融入角色中,使观众感同身受。特别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女主角格瑞波悉心演绎的“格力猫”。她凭借她出色的歌艺和舞技,成功塑造了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形象。无论是格力猫那充满力量的嗓音,还是她灵动的舞蹈动作,都使观众们忍不住为之倾倒。


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也是本剧令人称赞的地方。通过精心设计的舞台场景,观众们仿佛来到了一个巨大而又神秘的城市。城市街道、亮光和音乐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场景,让人仿佛步入了猫的世界。而演员们华丽奢华的服装,展示了每只猫的特色和个性,让人对剧中角色产生了更加强烈的共鸣。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设计,观众们不仅仅看到了一场音乐剧,更像是亲身体验了这个猫的国度。


《猫》的音乐也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安德鲁·劳埃德·韦伯不仅创作了优美动听的配乐,还将艾略特的诗集转化为了歌词。每首歌曲都非常具有个性和韵律感,不仅通过音乐表达猫的情感,还以独特的方式展示了观众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思考。特别是《记忆》这首脍炙人口的作品,以其深情的旋律和感人的歌词征服了全球观众。每当演员婉转动人的演唱这首歌,观众们都不禁为之动容。


整个演出节奏明快,剧情紧凑,从一开始就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无论是舞蹈的表演还是歌声的传达,都让人热血沸腾。尤其是在舞台上的热闹场面和合唱的高潮部分,观众们的情绪随之达到了顶峰,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而剧情中隐含的文化、社会和人性的思考,更加使得观众们陷入了深思。


通过观看这部歌舞剧《猫》,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音乐和舞蹈艺术的力量。这个故事不仅仅是猫的故事,更是对人类的探索和思考。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悲喜,有着自己的故事和内心世界。他们的奋斗、忧伤和幸福,都使人们对生命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思考。同时,这部歌舞剧也让我对艺术创作有了更大的敬意,能够将这样一个复杂的情感世界转化为音乐和舞蹈,展现在观众面前,真是一种了不起的才华。


小编认为,歌舞剧《猫》以其精湛的演技、绚丽的舞台和深入人心的音乐,成功地将猫的世界展现在观众面前。观看这部剧让我收获了很多,使我重新思考了生命和幸福的意义。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有机会观看这部音乐剧,并与我一样被它所打动。毋庸置疑,《猫》将成为一部不朽的经典,留在观众们的心中和记忆里。

舞剧观后感 篇9

敦煌是一个令我心之神往的古城,它充满着神秘和苍凉;飞天舞一直是我的心头所爱。我之前看过由张继刚导演编排的千手观音和春节晚会上的飞天舞,那华美的服饰婀娜的身姿令我陶醉。神秘的古文化,瑰丽的民族舞,《大梦敦煌》将两者融合在了一起,得知它即将上演的消息,我心中十分期待。毫不犹豫地订了票。

实际看演出的那天发现这和自己以前看的敦煌舞有很大的不同,这个舞剧说通俗点就是大杂烩,它融合了古典、民间、现代、芭蕾、中东舞蹈等。多种舞种呈现在一台舞剧里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其中我最欣赏的有这几处:1、蒙古舞中骑马的动作,当一群士兵穿着盔甲拿着盾牌配合着音响十分有气势,而月牙女扮男装“骑马”出来,这动作也干脆利落。2、月牙的独舞,月牙穿着特制的马靴十分神气,一抬腿脚绷的非常直,脚背很漂亮。还有那几个旋转的动作都做的很到位看的观众们连连鼓掌。3、第三幕将军替月牙招亲,西域的舞蹈都呈现了出来,头顶着陶罐的女人们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其身姿十分婀娜。4、第四幕将近结尾,月牙死后莫高将自己的全部心力与情感投入到了敦煌壁画的创作中,最终完成了幅巨大的飞天壁画,飞天舞者冉冉升起,那场景和服饰都十分华美。

整台舞剧当然还有很多值得细细回味的地方,正是由于它的华丽和多元冲击了我的视觉,才会在内心里记取最精彩的片段。《大梦敦煌》让我感受了芭蕾舞以外的舞蹈魅力,也让我对敦煌有了新的认识。也是我舞蹈鉴赏能力的一次提升,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跳舞。

舞剧观后感 篇10

《歌舞剧猫》观后感


翻开历经岁月洗礼的文化经典,这部精彩的歌舞剧《猫》就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从舞台上发出了属于它的光芒。这是一部由安德鲁·劳埃德·韦伯根据T·S·艾略特的诗集而创作的音乐剧,无论是在英国还是全球范围内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作为一位观众,我有幸亲身感受了它带给我的视觉、听觉和心灵的震撼。


在这个以舞蹈作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歌舞剧里,故事发生在一个夜晚的废旧垃圾填埋场上。舞台设计简约而又富于变化,将废墟与猫群生活环境完美融合,使我仿佛也成为了这个神秘场景的一份子。稀疏的烟雾弥散在空中,柔和的灯光在黑暗中流动,使我感受到了一种战战兢兢的氛围。这个舞台不仅是演员们跳跃翻飞、表演出精彩动人的舞蹈的地方,更是架起了人与猫之间沟通的桥梁。


跳跃、翻滚、旋转,舞者们用优美的舞姿展现了猫的灵活、机警和自由。他们身姿矫健、动作流畅,用极大的激情在舞台上奔跑嬉戏,仿佛真的化身为了猫。每一个身体的运动都充满了力量和韵律,让我仿佛听到了他们的心跳声。同时,他们的精湛技艺也深深地打动了我,每一个踢腿、踩踏、折身的动作都让我屏住了呼吸。他们的舞蹈不仅仅是表演,更是一种心灵的呐喊,正如歌剧中所唱道的:“每当我们跳舞,我们无法拴住我们的心情。”


舞台上的每一首歌曲都富含情感,使我感受到了剧中人物们的痛苦、喜悦和希望。其中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记忆》这首歌,用动人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唤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共鸣。整个场景只有一盏昏黄的灯光,却勾勒出了一个无限的空间,让人仿佛进入了一个寂静的夜晚。歌声响彻在舞台上,让人们仿佛置身于天堂的门槛,触摸到了“记忆”的边缘,感受到了被时间洗礼后的黯然失色的美好。这是一首关于生命、爱和回忆的歌曲,每一句歌词都直击人心,让我深深地陷入其中。


《猫》所展示的猫的本性和意义远远超过了表面的舞蹈和音乐。通过这部歌舞剧,观众们可以感受到猫的智慧、活力和独特的个性。剧中每一个猫咪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性格,他们用各自的方式展现出来。既有男咪们的英勇和自负,也有母咪们的温柔和热情。猫咪们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和动作告诉我们,在他们眼中,每一颗星都有自己的名字,每一个大雨中的夜晚都像一首华丽的交响乐。他们的存在引发了我对生活和自然界的思考,使我意识到在热爱生命的同时,也要尊重和保护它。


《猫》这部歌舞剧通过精彩的舞蹈和动人的音乐,带给观众们一场视听的盛宴。它向我们展示了戏剧的魅力,让人们从疲惫的生活中解脱出来,在音乐和舞蹈的律动中释放自己的情感。观看这部歌舞剧,我被它的独特韵律和深刻的情感所征服,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奇异生命力的世界。《猫》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无尽的可能性,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已经超越了一场简单的演出,而是一次意义非凡的艺术体验。

本文网址:http://m.jym1.com/zuowen/153506.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