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句子 > 作文 > 导航

革命事迹读后感

革命事迹读后感实用9篇。

只有读书才可以更加了解这个世界,当我读完了作者写的作品,里面的剧情真的精彩绝伦。怎么把作品的读后感写得既有趣又让人印象深刻呢?有关“革命事迹读后感”的信息已经为您准备好了一定要看看。

革命事迹读后感 篇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作业

报告名称:二七革命烈士事迹观后感

年级专业:电子信息工程1003班

学生姓名:董成成

学号:***

评阅教师:王笑凌

提交时间:2011—2012 学年第2 学期

二七革命烈士事迹观后感

今天,我们班组织一次团日活动去参观二七纪念塔,先前听近代史王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关于二七纪念塔的相关历史,由此,我对于二七纪念塔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但是还是对此感触并不是很深,通过此次团日活动,我彻底读出了其中的二七纪念之历史,革命烈士之精神,中国今天之来之不易。

早上,我们迈着沉重的步伐来到郑州二七纪念塔。来这里瞻仰的人很多,人来人往,大多是老一辈的人群,还有一些向我们一样来此留念的年轻人,老者们他们驻足于此,仰望着眼前的二七纪念塔,时时不肯离去,就是默默的注视,我起初不知道他们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如此留恋,如此“痴狂”,后来我们通过走访他们才明白了其中关于他们亲身经历的二七历史,我才更明白了二七纪念塔的建设意义之伟大,以及她所折射出来的伟大革命烈士之精神。

郑州二七纪念塔,简称二七塔,是为纪念二七工人罢工而建。“二七塔”现在是郑州市的标志性建筑。1923

2002年2月7日,京汉铁路工人罕见的大罢工风起云涌,历史潮流不可逆转。工人总罢工总部位于河南郑州,郑州已成为历史名城,星光灿烂。为了纪念工人们英勇的革命精神,中原人民在郑州修建了一座历史古塔。

1971年的“二七双塔”为双身并联式塔身,全高63米,共14层。塔顶建有钟楼,六面直径2。7米的大钟,整点报时演奏《东方红》乐曲。

塔的平面是连接东西的两个五边形。从东到西是一座独塔,从北到南是一座双塔。当人们来到高楼林立、繁华崛起的中原群中心城市郑州市的时候,应该聆听到郑州“二七”纪念塔演奏的金曲《东方红》。

伴随着音乐的旋律,心中荡漾起当年的情景。清明节后不久,烈士们的民族精神和正气还在他们心中激荡。一部分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献出了宝贵生命;一部分为埋葬旧世界、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而英勇战斗,抛头颅、洒热血;一部分为建设和平时期祖国的繁荣富强献出了青春和鲜血。

察古可以知今,新中国成立后,一代代党的新儿女前仆后继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当中,变化的是他们手中的“武器”由钢枪到铁锤、耕犁、笔,不变的是他们跳动的红心。吃水不忘挖井人,和平年代的我

们无法和烈士们一样手持钢枪保卫家园,无法体味到马革裹尸,战士沙场的英雄豪迈,但是通过这次活动可以荡涤了我的心灵,使我更深刻体会到烈士无私的爱国热情,鞭策我不断向前,为祖国的将来而奋斗,不辱先烈赋予我们的使命。

在前人创造的稳定环境下,在历史上最强大的执政党的指引下,我们可以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弘扬革命斗争精神,为建设美丽和谐的中国而感动和奋斗!

革命事迹读后感 篇2

红色基因是民族精神的历史沉淀,是无数前辈浴血奋战的伟大传承。传承红色基因,让它在时代潮流中稳住脚跟,我们必须共同努力,夯实地基,扎根时代。

一位老红军立过一条家规,每个月都要给孩子们讲长征故事,讲革命传统。让红色基因扎根时代,家风传承不能缺席,要从小引导,培育红色家风,让红色基因能够传承下来,在年轻一辈中形成红色精神,源源不绝永驻人心。同时也要强化红色基因的生命力,让红色基因扎根时代。家庭中一旦有了红色气息,那么它就为红色基因的扎根奠定良好基础,也会为红色基因的传承提供充分保障。

在有了家庭传承这一支持时,社会引导也显得格外重要。社会的发展本身,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因此,让红色基因扎根社会。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理想信念教育的逐步深入,大力宣扬红色基因文化,也成了必然要求,和平建设时期,红色基因得到很好传承。新时代的今天,社会对红色基因的传承愈发重视。《星火燎原》精选图书出版,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的高度传播,无不促进了红色基因文化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这些优秀物质载体,也被新时代的人们所关注与喜爱,这为红色基因扎根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见,社会发展激发了新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如同细胞壁一样,待红色基因形成细胞核后,成为细胞结构,二者共存互利,相互交融。因此,让红色基因扎根时代,社会就必须强化其坚固地位,源源不断提供活力。当家庭与社会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模式,人们就必须发挥家庭主体地位,积极汲取红色基因,让红色基因流淌在时代的血液中。

不少人因理想信念不坚定,奉行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让红色基因发展环境受到严峻挑战。对此,新时代的人们必须牢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在努力汲取红色基因的同时,要积极营造良好的传承环境,让红色基因在血液里流淌,在时代中漫游。同时也应强化实践作用,更好的让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坚如磐石的信念抵制一切落后腐朽文化的侵蚀,让红色基因扎根时代,更具主观能动性。

让红色基因扎根时代,需要个人、家庭、社会的齐心协力,三者共同施力,方能营造良好的时代环境。让红色基因在走过历史漫漫长路后,仍能保持活力,让红色基因永远在血液里流淌,在家风中翱翔,在时代中绽放!

革命事迹读后感 篇3

孟起安

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9岁进私塾读书。19--年冬结婚后,在蒋垛处馆教书。19--年10月,参加减租减息斗争,成为蒋垛农抗领导人之一,后任五抗会主任。19--年加入中国共 产 党,任蒋垛区委组织干事、组织科长。19--年春,以塾师身份到江村发动抗日救亡工作,培养了一批青年干部,建立了江村乡党支部。19--年夏,任姜南区区委书记,组织“二五”减租,开展惩奸运动。19--年8月,调任蒋垛区委书记,组织发动了对地主的清算斗争。19--年秋主力北撤,领导群众开展游击斗争。由于关节炎发作,行动不便,组织上让他暂时离职休养。19--年2月,在邱西乡西后港,不幸被捕。关押期间,敌人软硬兼施,通过其亲友诱他自首,他宁死不屈,坚持狱中斗争。2月21日,在姜堰东场上,他被绑在电线杆上,敌人用铁丝穿过他的手心,鼻子和耳朵,敌人又把他押到南天寺广场(现姜堰中学内),一个地主举起菜刀,砍下他的耳朵,其它几个家伙一起扑过去用刀乱戳,他昂首高呼:“共 产 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倒在血泊中。

革命事迹读后感 篇4

敲响那一排铜质的谷中,浑厚而清亮的左音右韵由远及近,穿越五千年悠悠岁月和六十年缤纷花季,在河之洲,水之湄,山之阳,海之滨,泛起层层涟漪,想起阵阵回声,在一万炎黄子孙的心中凝结一个主题:祖国母亲。

我们以《诗经》关睢的歌喉;以屈原《橘颂》的音韵;以古风语乐府、律诗语散曲;以京剧与秦腔、棒子语鼓词唱您历史恢宏岁月的辉煌,唱响您壮丽的山河亮丽风景。我们以岳飞的一阕《满江红》,以文天祥的一腔《正气歌》,以鲁迅的一声《呐喊》,以朱自清的一道《背影》唱响您不去的脊梁与骨气,唱响您不去的尊严与神圣,唱响您的灵魂与精神。

在这六十年里,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每一片希望的田野到每一座崛起的城市,从每一个家庭到每一个人,都深刻地感受到这阵浩荡的春风,都真切地见证了中国大地上日新月异的巨变。祖国啊祖国,我是你广阔大地上一颗稚嫩的幼苗,摇曳在你温暖呵护的怀抱,我是你无垠天空中的一只飞翔的小鸟,鸣唱在你春风和煦的心头,我的血管里,涌动找人黄河的波浪,我的心灵里,开放着文明的鲜花,我心中的理想,正展现在祖国蔚蓝的天空里。世界的东方,有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国家,茫茫大海,是她广阔的胸怀,巍巍长城,是她坚强的脊梁,滔滔黄河,是她奔腾的血液,青藏高原,是她刚硬的臂膀……

早晨,雄壮的国歌声响彻大地,鲜艳的五星红旗随着朝阳一同升起,飘扬的国旗就像母亲微笑着张开双臂。此刻,我就像依偎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心中感到无比的骄傲和幸福。让我们学习革命英雄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领悟他们为了心中的信念而奋斗的那份执着,让我们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报效祖国,让祖国越来越强大!

曾经苦涩的日子,在回忆的画面里,已酿成芬芳。每当夜幕迈着轻盈的步伐姗姗而来,白昼的繁华和喧闹渐渐消逝,在朦胧和宁静的夜晚,唯有留在心海的涟漪在一层层的明晰……

革命事迹读后感 篇5

刘传文

原名刘坚,罗浮徐东乡笠石人。他为人勇敢刚直,性情急躁,有抱不平思想。他父亲刘观英,母张氏,有两姐一弟一妹,全家七口,生活贫苦,难以度日。 他在小学读至十三岁时,因家贫辍学,尔后,跟他叔父刘镜渊(国民党军刘志陆部下当副官)在部队当勤务员,经过三年的部队生活,看出国民党政治腐败,军心涣散,感到长此下去,没什么前途,便离开部队,回家耕田,农闲磨豆付,做付竹出卖。以后,又在徐田村谢自瑶手下当民团,因谢在徐田村设卡抽税,苛捐繁重,传文对重税甚感不满,对客商则深表同情,因而把未经抽税的客商给予放行。后被谢自瑶发觉,即把他开除,于是他私带驳壳一支,愤然离去。当时,革命烈火已燃烧到大信,而且已成立了大信苏维埃政府。传文与共村的刘王妹、刘德盛三人投身革命,到大信苏区跟从刘光夏、刘霭环等参加革命工作。传文参加革命队伍后,英勇善战,积极工作,经常在大信案山上、石门等地进行革命活动,后提升为驳壳队排长。

19--年间,由于谢自瑶在徐田村设卡抽税,勒索群众,早已使传文不满,他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心抱不平。因此,有一天指晓,他亲自持枪到谢自瑶家,当场打死谢自瑶、谢泉芳、谢泉深三人。以后,他又到罗岗霞岚把练大古捉到大信去“吊参”,解决当时革命活动经济困难的问题。

19--年,他带领红军、赤卫队攻打岩前地主赖乾古的新屋和罗浮义兴当。是年冬,又攻打岭峰丹竹楼的民团,缴获枪弹后,又率领赤卫队攻打罗浮桥云当。他曾经带领红军攻打罗浮有三四次之多。他经常对战士说:“打仗不要怕,俗话说:耕田吾怕屎,当兵吾怕死,我们为穷人翻身闹革命,就不怕杀头,万一为革命而牺牲,也是光荣的。”因此,他屡建战功,提升为连长。出征时,他经常骑马或骡子,身先士卒,有个医生王森雄也骑骡子跟随同行。

自从传文同志参加革命后,兴宁的反动头目,对他又怕又恨,如陈尧古两次带领军队到笠石村,扬言放火烧屋,抓走他的邻居,结果人将传文老屋内的赏田三斗种卖掉,赎回被捉去的八人。传文全家早已逃走,而家物等件全部搞光,仅存两间烂屋而已。

19--年9月26日,大信苏区红军由营长张国标率领,联合赤卫队共约三千多人,分左中右三路攻打罗岗。刘传文连长带领赤卫队从左翼镰子寨进发,但当时陈尧古的部队联合由罗岗顽畲上的敌人,已赶到镰子寨,阻击我左中两翼部队

前进,由于敌人的武器多而精良,而我方仅有粉枪、土炮等,结果在无法取得胜利时,我军下令撤退。当进,刘传文同志为了掩护赤卫队后撤,阻止敌军追击,他使用两支驳壳枪靠在大松树下与敌人激战,结果,在敌人的密集炮火中,他却壮烈牺牲了,那时他年仅22岁。

革命事迹读后感 篇6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有罪恶多端的德日法西斯,有英勇抗战的苏联红军,有英勇就义的刘胡兰,还有顽强抗战的杨靖宇将军。

杨靖宇将军曾担任“抗日联军”司令,六年后献身沙场。在艰苦征战的六年中,他身先士卒、白山黑水地在林海雪原中打击日寇,令敌人闻风丧胆。面对敌人的封山行动,毫不畏惧,打得敌人坐立不安,整日人心惶惶,日寇对他又恨又怕。

杨靖宇将军爱国主义精神十分强烈,面对日军四面围击,奋勇作战,直到拼尽最后一滴鲜血。

封山以后,日寇重兵围剿,杨靖宇将军弹尽粮绝,日寇要他投降。他顽强地用手枪应战,左手中弹,单手还击,独自击毙20多人后光荣殉难,慷慨就义。日军残忍地剖开杨靖宇的肚子,他的胃里没有一粒米饭,只有棉絮、草根、树皮。

杨靖宇将军不屈不挠,宁死不屈的精神鼓舞着抗日民众,让他们更加团结一心,驱逐日寇。激励着后人为新中国的诞生而不断地努力奋斗,虽然一个又一个的战士倒下了,但是新中国成立了,杨靖宇将军的爱国主义精神将一直鼓舞我们向前进,爱国!爱国!

革命事迹读后感 篇7

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书名是《革命英雄的故事》,我用了足足3天的时间把它全部看完,我被书中一个个英雄形象折服了,我的眼睛湿润了,我的心颤抖了!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革命先烈们正是他们的行动给世人留下了学习的榜样。

其中让我最为感动的是女英雄刘胡兰的故事:刘胡兰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里, 年幼的她早早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一次,刘胡兰根据组织安排,要转移上山,可是敌人封锁了所有入口,刘胡兰无法离开村子。一个叛变的民兵从人群中发现了刘胡兰,把她拉出人群,带到了敌人的面前。敌人从叛徒的口中得知刘胡兰是被捕人员中唯一的共产党员和区干部,又是年龄最小的一个,便妄想从她口中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可刘胡兰宁死不屈,敌人万万没有想到共产党的一个小姑娘竟会如此坚强。敌人的利诱和威胁都失败,便希望通过血腥的屠杀来逼迫刘胡兰投降。

在刑场上同志们一个个牺牲在敌人的铡刀下,只剩下刘胡兰一个人,这时的刘胡兰眼睛里冒着怒火,毫不畏惧,她斩钉截铁地说:“怕死就不当共产党员!”愤怒的群众再次向刑场涌来,敌人的机关枪向几百名手无寸铁的乡亲们瞄准,这时刘胡兰大义凛然地大声喝斥敌人:“住手!要死,让我一个人死,不许伤害群众。”就这样年仅十五岁的刘胡兰昂首挺胸迈着矫健的步伐,从容地向烈士染红的铡刀走去……。她用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换来了老乡们的安全,她却永远沉睡在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上,鲜血染红了蓝天。

刘胡兰,你不会孤单寂寞,中国千千万万的少年儿童都在传颂你的事迹,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毛泽东为你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邓小平爷爷也为你亲笔题词:“刘胡兰的高贵品质,她的精神面貌,永远是中国青年和少年学习的榜样。”

在中国,像刘胡兰这样的爱国英雄成千上万,你看,舍身堵枪口的“黄继光”,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杨根思”,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为了保卫祖国,保卫人民,无数的革命先烈在战争中抛头颅、洒热血。这些勇士们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奋勇前进,面对敌人的枪口毫不畏惧、视死如归,这种爱国之心是多么可贵啊!

我生长在和平年代,没有硝烟、没有战争,这样的环境是千千万万英雄用自己可贵的生命换来的。此时此刻我们更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个光荣的少先队员,我们应该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我们更应该把握好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从小努力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长大后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革命事迹读后感 篇8

暑假期间,我从电脑、书籍和数百个讲堂里学到了许多英雄事迹。而牺牲在祖国隐蔽战线上的女英雄张露萍烈士,最感动我!革命初期,敌我之间的情报斗争是激烈而复杂的。奉命突入敌人的张露萍,隐蔽而不为人所知。

因此,为革命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红色情报工作者张露萍烈士的事迹,直到上事迹80年代才被揭露出来。

张露萍烈士:(1921——1945)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10月受党派遣回四川工作,秘密打入重庆国民党军统局电讯及电讯总台,担任党军统局地下党支部书记。负责与中共南方局联络,把从军统局截获的重要情报送到南方局,为革命事业立下赫赫功勋。

1940年3月,地下党组织被摧毁,她和其他6个人都受到了**折磨,不屈不挠。敌人一无所获,立即将他们带到贵州息烽集中营。在集中营里,因为他们身份隐秘,又不怎么和其他人说话,所以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叛徒、特务。

然而,他们仍然坚持与军统间谍进行长期坚苦的斗争。1945年7月14日,敌人决定向他们射击。当他们7人走出牢房,经过其他牢房时,他们颤动着嘴唇,抖动着双手,一步一回头地一一看着其他牢房里的同胞们,心里是多么难过,当时,他们是以怎样的心情背负着叛徒特务的罪名与其他同胞告别的啊!

在通往刑场的路上,张露萍带领其他同志们高唱《国际歌》,悲壮激烈的歌声展现了共产党员为信仰而生,为信仰而死的大无畏精神。而正是由千千万万个张露萍烈士一样的共产党员,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新中国,换来了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

在这里,我想说:“为了新中国牺牲的烈士们,您安息吧,您为之奋斗的事业已在中华大地实现,。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医学全面发展的国家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高速铁路、三峡工程、奥运火炬、神舟市航天飞船以及完美的上海世博会令世界惊叹不已。人民生活更是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作为祖国未来的**人一定会好好学习,积极实践,让祖国的明天更加灿烂美好!

革命事迹读后感 篇9

近期,我认真阅读了《红色延安的故事》一书,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和事迹纷纷呈现在眼前,比如理想信念高于天的刘志丹,比如放弃了优渥的生活条件奔赴延安投身抗战的白刃、钟萍,比如《黄河大合唱》,比如《囚歌》……该书展现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革命精神、政治品质和优良作风,以及他们用一生的经历诠释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一种以苦为乐的乐观情怀,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者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作为一名80后党员,我深刻地感觉到弘扬延安精神在当下时代的价值和意义。

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共产党员有了这样的理想信念,就有了立身之本,站得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自觉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革命先烈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所以能够威武不屈,就是因为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坚贞不渝、矢志不移。而在今天,作为一名国有企业的员工,我发现身边有许多人,虽然赚钱没有外企多,待遇没有国外好,但他们仍然兢兢业业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的国防事业、航天事业、能源事业甘于坚守和奉献。这是因为他们都是党员干部,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激励。

延安时期,党领导广大边区军民开展生产自救的大生产运动。他们吃小米、住窑洞、穿补丁衣服、开荒种地、纺纱织布,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今天,这种精神依旧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在今年上半年中核清原公司退役部承建的西藏城市库项目工作中,项目人员战胜了高原反应、天气寒冷、现场偏远、交通不便等诸多困难,不喊苦不喊累,顺利完成了首个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的废源治理项目;今年最热的6、7月份,核运输部的员工们在田湾电站厂房内执行乏燃料运输容器装运演练,厂房内高温达40多摄氏度,他们每天全副武装进厂房,出来时衣服不知拧出多少水。另外厂房工作安排大部分的演练在深夜进行,但他们的夜宵却只有泡面。诸如此类的事例充分证明,清原人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继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当今社会正处于发展和改革的关键时期,有许多新的事物快速出现,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我们去认识和探索。这就要求我们要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赋予延安精神新内涵、新思想、新特征。我们或许没有机会再像延安时期的前辈们那样用自己的一生去书写艰苦奋斗的故事,甚至用自己的生命去诠释什么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唯有以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努力创新、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去继承和发扬他们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延安精神。

本文网址:http://m.jym1.com/zuowen/162957.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