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句子 > 作文 > 导航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十一篇。

您提供的关键词让小编找到了以下相关资料:“苏菲的世界读后感”,阅读作品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我们怎样才能把读后感更好地写出来呢?我相信这项服务会很快适应您的需求!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1

我在家读了一本书:《苏菲的世界》。这是一本哲学方面的书,所以读上去不免有些枯燥。但是,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坚持读下来,我读懂了许多人生道理。

书的作者是乔斯坦•贾德,他简直是一个天才。以一本故事的形式,“使读者能以阅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浏览从柏拉图以前一直到二十世纪的整部世界哲学史。”书中14岁的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两个问题: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吸引了她。从此,在一位神秘老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学习哲学这门课程,开始思索大哲学家们思索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这位老师不断送来的信,让世界谜团般在她眼前展开。苏菲企图用自己的常识与悟性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比这更怪异……

读了这本书,我有了许多新理解,对现在的世界和原有的知识有了新认识和新看法。书中每一章提炼出来的观点都很经典,它们揭示了历代哲学大家们的言语或理论。其中有两句话我记忆很深。一句是:“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另一句是:“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我喜欢这两句话的原因是它们不仅朴实而且耐人寻味。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保持童年那种对万物都有陌生感的纯真性格,才能学好哲学,做哲学家。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哲学家被人们认为成“世界上最可怕的人”的原因吧!书中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还做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将一只白兔比作整个世界,我们则是一些在兔子顶端的微生物。一开始,我们对这世界都深感好奇,但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就逐渐熟悉了这个世界,也就滑入兔子的毛皮深处,并在那里舒适地呆了下来。可是,哲学家为了探索全人类的问题,他们踏上了爬向兔毛顶端的危险旅程。我想:大人们也许就是因为平常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这些芝麻琐事而烦恼,而对大千世界慢慢失去了好奇,最终在兔毛深处度过终生。怎样才是对这个世界始终保持好奇心呢?根据我对书的了解,也许是这样的:举个例子:假如在见到狗时,婴儿也许会激动地学狗叫:汪汪!汪汪!而我们则会漠然无比。但如果我此时去思考例如:世界上为什么会有这种动物?我们为什么把这种动物称作狗?狗为什么会这样吠?的问题,就应该称作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了。

在我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问题,希望大家予以指教。

“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苏格拉底的生平简直难以猜测,他的一生没有留下一文一字。我们只能从其弟子柏拉图的著作中去了解他,所以,就导致了意见的不统一。从《苏菲的世界》中,我了解到:苏格拉底从前大部分时间爱在广场上与别人谈话,话题一般都是哲学上的问题,在这方面,许多人最后都会与他争论,但结果总是苏格拉底胜利,这使得许多人讨厌他,尤其是那些在地方上有脸面的人。最后,他被判处死刑服毒而死。可是,我在平常的阅读积累中,有一篇文章是说苏格拉底临死前叫他的弟子找一个传人。最后那个最合适的人选就是弟子自己,告诉人们要自信的道理。这两个故事对苏格拉底的死法有着不同的描述,究竟谁对谁错?

我现在对于《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的理解还很浅显,还要继续研读,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把薄书读厚,把厚书读薄。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2

有两样东西我愈是思考愈觉得神奇,心中也愈充满了敬畏,那就是我头顶的星空与我心中的道德准则。——康德

翻开《苏菲的世界》的扉页,我开启了我的哲学之旅。从古希腊的废墟出发,路过中世纪的圣玛利亚大教堂,在启蒙时期的巴黎逗留,我的目的地是哲学的伊甸园。沿着哲学的历史之河顺流而下,沿岸有无数已经陨落却依然绽放出耀眼光芒的巨星。陪着苏菲这个天真、好学的小姑娘在哲学的世界里乱闯乱荡,叩开了无数哲学家的心门,满载着星光继续上路。

一开始,哲学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世界的本源。古希腊的自然哲学派认为:大自然的变化必定是某种基本物质造成的,没有一件事物可以来自空无。到后来,哲学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广,哲学的重点也从最初的诠释世界向改变世界转变。柏拉图的理想型世界、笛卡尔的二元论、洛克的经验主义、休姆的习惯性期待、康德的因果律、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耀眼的哲学巨人及其哲学理论,这座哲学大厦才显得高耸而坚定。

从启航的那一刻起,哲学就抛给我两个问题,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直到我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仍然没有找到答案。人是什么?世界从何而来?灵魂是否不朽?上帝是否存在?不知道有多少哲学家为了解答这类哲学“大”问题耗费了毕生的心血。康德认为,我们无法用理性去解答这类哲学“大”问题,这类哲学“大”问题只能交由信仰决定,但是如果一个哲学家不去思考这些问题,那么他就没有资格称为一名哲学家。

我时常在想,思考这些哲学“大”问题有什么意义?在我们之前,已经有无数的哲学家试图去解答它们,可直到现在,依然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或者哪一条理论能很好地作出解答。既然无数的先人都无法找到答案,那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再去思考又有什么意义呢?康德曾经把哲学比作头顶的星空,这让我想起了温的一首诗《仰望星空》,他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其实,这片星空除了象征哲学,它更象征着真理、理想。哲学“大”问题只是一个代表,代表那些与自身现实意义毫不相干的问题,代表那些关系到民族,甚至全人类的问题,思考这些问题,说明我们还在寻求真理,追随理想。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或许这就是思考的意义吧。

莎士比亚的《马克白》里有这样一句台词,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高谈阔论的可怜演员;无声无息,悄然退下,这只是一个傻子说的故事,说得慷慨激昂,却无意义。或许这样的人生态度有点悲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个没有理想,没有追求的人生的的确确就是一个慷慨激昂却无意义的故事。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为了能够经受生活的惊涛骇浪,人们减轻了自己生命之舟的负担。他们放弃了年轻时所珍视的理想与信念,抛弃了被认为是多余的财富,但是,他们扔掉的实际上是生命的“饮用水”和“干粮”。现在,他们轻松地航行,却是一个受饥渴折磨的人。

可能现实要夺去我们对理想和真理的信仰以及对他们的热忱。但是,我们并不需要听它摆布。付诸实施的理想通常为现实所扼杀,但这并不意味着,理想从一开始就应该屈服于事实,而只是我们的理想不够坚定。只要我们的内心彻底一些、纯粹一些、坚定一些,我们头顶这片星空的光芒将永不消逝。

阿尔卑斯山的山谷中,在一条风景极佳的大路上,有一条标语:“慢慢走,欣赏啊”!我们的人生就是一条风景极佳的大路,不应该匆匆忙忙地疾驰而过,而应该慢慢走,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思考人生的意义,追逐内心的理想。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3

本来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它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像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书中刻画了一个勇敢,聪颖的少女——苏菲。因为追求哲学,就一定要有好奇心,这正是苏菲最大的特点,所以我觉得作者刻画这个人物的用意就在于此。

为了向人们解开世界历史之谜,书中涉及的内容很多。从远古罗马到现代,在每一个不同时期,有哪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他们主要讨论的题目是什么,一些哲学家的经历和遭遇,这本书都详细地为人们做了讲解,仿佛整部世界哲学史在你面前演变了一遍。它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书中讲述了不少的人生道理,使我获益良多。而它所讲述的有关哲学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其实当中的道理很多问题我也曾想过,但这些问题都在头脑中一闪而过,因为我觉得它对我来说实在太陌生。当我读完此书后,我觉得一个生存在世界上的人,连世界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也不曾去想,未免有些幼稚。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4

不一样的哲学课--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合上《苏菲的世界》,我的脑海里还在不断涌现那一个个奇怪、离奇的事件,一堂堂生动、有趣的哲学课,以及对世界、对人生的思考。

《苏菲的世界》出自于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笔下,是一本以故事形式向孩子们讲述哲学道理的哲学书:14岁少女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情的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奇怪、更离奇。

你是谁?

世界从哪里来?

小时候,我有无数次想过几个问题:我为什么是我?我为什么不是别人?这个世界从何而来?虽然也向父母问过,却没有得到答案,而这几个问题就在我内心生了根。长大了,我试图猜想:我就是我,就是命中注定。没有人能替代我,我也不能成为别人。这个世界可能是通过几亿年的造化而成的。

可是,在《苏菲的世界》中,我得到了不同的答案:我可能是你,你可能是我。我的名字可以是你的名字,你的名字也可以是我的名字。但我的相貌是独一无二的,就像这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个世界可能是一位作家写的一本书,而我们都是这本书的主角,就像苏菲是一位名叫艾勃特的少校写给他女儿席德的书--《苏菲的世界》里的主人公!

也许,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奇怪,让人深不可测。但是,一个又一个哲学家在哲学的道路上对这个神秘的世界进行无限猜测。就像《庄周梦蝶》一文所说,也许是庄周梦蝶,也许是蝶梦庄周。世界上处处有哲学,没有一种文化不关心“人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因为,人类重视生命,尊重自我。

我们的一生就像是一个自导自演的话剧,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话剧中的主角。我们不会因为某个配角的一个否定而失去信心,迷失自我,就像哪吒在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说的那样:“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算!”我们出现在这个世界上都是世界给我们的礼物,我们要重视自己,重视这份礼物。倘若自己都不看重自己,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同时,这本书还有一个中心,即如何对待我们的地球?

我们会发现:在人类的发展中,我们在慢慢地将地球变成一个“贬值”的地球,变成一个少了飞鸟,少了饮水,少了食物……少了奇妙,少了光彩和幸福的地球。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遭到破坏,二氧化碳浓度超过400ppm……自然的一个又一个变化,或许是好,或许是坏,但我们要阻止地球向“坏”的方向发展。可人类大多没有关注过这些,认为这些并不会有多大影响。但时间终会证明,否认人为的自然灾害会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阴影。

乔斯坦?贾德说:“人的根以及同地球的亲密关系与宇宙和土壤深深地交融在一起。人类大概是整个浩瀚宇宙中唯一有‘宇宙意识’的生物。”是的,人类是巨大而神秘宇宙中的一部分。因此,我们不仅承担着拯救地球的责任,更承担着不可推卸的“宇宙责任”。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是梦的世界。它将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重视和人生意义的好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5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看苏菲的世界,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在我心中时时萦绕,排解不开。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我是刚刚在那只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头,准备端详宇宙中这位魔术师生命最初的意义的脸。我并不确定我会知道什么,我也不确定我会发现什么,可是我知道,过程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于是我开始追随艾伯特和苏菲的脚步,展开了这场在哲学世界里的游历。

从某个时刻,事物必然从无到有,现实生活中我们缺的就是那一颗好奇心,好奇心太大固然不会,可是如果人没有好奇心就会失去了动力,是去了可以发掘的智慧,没有天生的概念,而我们也应当相信无论事情对于自己来说是好是坏都会给我们带来好处,如果是好事当然很好,那么如果是坏事,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教训,所以无论事情好坏,我们都应当笑着接受,而做事前也要考虑好后果。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6

对于大部分习惯了应试教育的人来说,批判性的思维是很难形成的。从小我们来不及去思考,就要被迫花很多时间来进行知识的灌输,对知识理念之间的辨析的概念更是没有。对于初中开始被灌输马克思主义的单一哲学的人来说,阅读《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可以说让人大开眼界。

书中出了对女权主义有一些倾向性的描述,当然是对女性友好的`描述,之外,对西方哲学史上出现的哲学思潮都是列举式地提出来,罗列出每个代表性人物最核心的理念,并没有进行太多的批判,这更适合哲学的入门者自己去感受和思考这些结论。

看完这一本书也只是一个开始,我的下一步计划是直接去研读每个代表人物的著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进行批判和接受,否则都只是在道听途说而已。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大家带来的7篇《《苏菲的世界》读后感》,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7

“14岁的少女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下,索菲开始思考如何利用女孩天生的理解和获得的指识来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远比她想想的要离奇和离奇。。。。。。

”这本畅销全球的哲学启蒙书由挪威的乔斯坦·贾德(jostein gaarder)编写,共分了三十五个章节,书中有生动的人物对话描写,并且通过对话把哲学的概念介绍得十分清楚。

从书中我知道了我们生活的世界是被“魔法师”从帽子里拉出来的一只“小白兔”,也知道了人是由感觉和理性组成的。

物质的东西不会是永恒的,任何物质的东西都会在历史的长廊中被消磨殆尽,最幸运的结局就是留下了残骸被后人视为珍宝保护起来,然后再想尽一切办法去申请个世界文化遗产,但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被风化,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这就是为什么爱尔兰圣公会大主教乔治伯克利敲桌子说这不是真的。虽然桌子确实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可以看到它,也可以触摸它,但它最终会被历史侵蚀。如果人们不仔细地记住它,它就好像从未出现过一样。

相比之下,精神上的东西可以摆脱历史的洗礼,永垂不朽。这就像我们现在不可能再次看到文艺复兴时期那种鼎盛繁荣的场景,但是,我们并不用感到遗憾可惜,因为,我们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可贵的精神思想与智慧,这些都是可以长存历史之中不受磨损的宝贵财富,就像苏菲虽然回到现实中看不到先前哲学家们睿智的面孔,却是可以继续思考他们的人生问题,继续探索关于哲学的智慧一样。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8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300字精选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书,下面.jinpinTjian ul li a小编整理而来苏菲的世界读后感300字,欢迎阅读!

篇一

这是本文学性很强的哲学书。它的主要内容是:以苏菲不断受到一位神秘人寄来的信件为线索,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世界盒大自然等的形成与发展……告诉人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哲学本身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它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产生一种在读侦探小说般的错觉。书中刻画了一个勇敢,聪颖的少女——苏菲。因为追求哲学,就一定要有好奇心,这正是苏菲最大的特点,所以我觉得作者刻画这个人物的用意就在于此。

为了向人们解开世界历史之谜,书中涉及的内容很多。从远古罗马到现代,在每一个时期,有哪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他们主要讨论的题目是什么,一些哲学家的'经历和遭遇,这本书都为人们做了详细的讲解,仿佛整部世界哲学史在你面前演变了一遍。它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其中,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有关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大约在公元前三四百年左右,出现了一位对欧洲思想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苏格拉底。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人谈话能够不断揭露人们思想上的弱点,令人可以领悟哲学的真理。然而对某些人而言,这样的谈话无疑是当众出丑,并成为众人的笑柄,对于那些有头有脸的人,这就难以接受。公元前399年,他被指控“宣扬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处以死刑。它本可以恳求陪审团手下留情,免于一死。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重视良心与真理,到生命结束也是为了真理。他那种为了真理而战,为真理而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使我更深切的体会到死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这句话的含义。

《苏菲的世界》一书使我觉得,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是永远也揭不完的,从前的哲学家为我们解开了不少世界之谜,使后人变得聪明起来;我们不也应该向他们学习,运用哲学的观点揭开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奥秘,也为我们后人做一点事吗?

篇二

这些天我一直在看《苏菲的世界》,看那些在时空中闪现的哲人们是如何解析生命和世界的意义的。“苏菲”这个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么,《苏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哲学,便是能够让人变得更加智慧的学说。

在我13岁的时候我买下了这本书,没有想到,一看就是四年,看了三遍。说它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真的一点都不为过。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在我心中时时萦绕,排解不开。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我是刚刚在那只“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头,准备端详宇宙中这位“魔术师”——“生命最初的意义”——的脸。我并不确定我会知道什么,我也不确定我会发现什么,可是我知道,过程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于是我开始追随艾伯特和苏菲的脚步,展开了这场在哲学世界里的游历。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

笛卡尔说:“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这个少女也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带领下开始在哲学这个世界中徜徉着,思索着。世界起源的纱幕一层层被掀开,但是新的疑团却又接踵而来。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一面“魔镜”……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 苏菲边走边想,一个个新的哲学天地展现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来竟是如此…… 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斯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都在这本书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处。 像另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在这个缺乏梦境缺乏哲学的时代,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他们两者之间最完美的统一。

有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过的路,其实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这样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伟大。有位哲学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我想,那是因为孩子都没有失去对这个世界所抱有的最初的好奇心。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没有办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究和断定这么浩瀚这么伟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终有一天,我可以站在世界的顶端,仔细审视与我平等的“魔术师”。

篇三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向每个读这本书的人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光辉的发展历程。

从主人公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信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整个历程便开始了。在艾伯特的指导下,苏菲特的指导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树立的哲学有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所认识的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涉及艺术科学建筑等许多方面。至于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乃至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到这样一部分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世界的文明。

也许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与哲学的精华。看到这本书之后,我不仅学到了一些东西,而且更让我心灵为之受到震撼。

我原本以为哲学不过只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科,但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我错得有多离谱。我发现哲学是非常简单的,在我们生活当中随处可见的那都是哲学。哲学是天底下每个人都在乎都关心的一个学科。哲学可以解决的都是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比如善于恶、美与丑、生与死等。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大家都来看《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吧,相信它也会给你很大的震撼。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9

其实《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早买了,可由于种种原因,我让这本书静静地躺在书柜里,把它忘的找八国去了。直到这个寒假,老师说除了必读书籍还要阅读其它任选的书目,我才在书柜里翻箱倒柜,把这本被我遗忘了很久的《苏菲的世界》拿了出来,开始细细品读。

《苏菲的世界》是由挪威著名作家乔斯坦•贾德所著。十四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意外的发现信箱里放着神秘的一封信。没有写寄信人的名字,也没贴邮票。上面仅仅写着——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苏菲在一位不曾谋过面的神秘导师的指引下,步入了哲学的大门。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

可以说,《苏菲的世界》完全可以当作哲学启蒙书来阅读,绝对能使你受益匪浅。另外,本书的小说部分,苏菲所经历的一系列怪异的事情颇像侦探故事,加上现代版的《爱丽丝盟友仙境》,让我们沉迷其中。

对于这本书,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苏菲的导师给苏菲的名为奇怪的生物的一封信,上面讲到的关于兔子的比喻,我感觉实在再恰当不过了,非常适用于我们现在包括小孩,大人的生活。一个嚎啕大哭的婴儿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对任何事物都感到好奇,用奇特的眼光面对着这个世界。那么他们就好比生长在兔子细毛的顶端,他们惊讶于种种事物。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的打拼,不断的前进,也就越来越深入兔子的毛皮,往那层最舒服的毛皮走区,于是,他们就在那儿安居乐业,感觉非常束缚,不员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唯有哲学家才会踏上这危险的一步,其中有些人掉下来失败了,但有些人死攀着兔毛不放。

所以说,我们要从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走出来,不要只满足与此时此刻的舒适温暖,泡在蜜罐固然爽快,但那会渐渐磨掉你的意志。我们不如去闯一闯,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兔毛的最顶端,再度以仿佛乍见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10

《苏菲的国际》是一本文学性很强的哲学书。它的首要内容是:以苏菲不断遭到一位神秘人寄来的函件为头绪,从哲学的视点向人们解说了国际盒大天然等的构成与开展……告知人们人类赖以生计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国际。

原本哲学是比较单调庸俗的,但《苏菲的国际》一书却天壤之别。它在向读者叙述哲学的一起,运用了生动的言语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览时发生一种像读侦探小说般的心境。书中描写了一个英勇,聪明的少女——苏菲。由于寻求哲学,就必定要有猎奇心,这正是苏菲最大的特色,所以我觉得作者描写这个人物的意图就在于此。

为了向人们解开国际历史之谜,书中触及的内容环绕。从远古罗马到现代,在每一个不一起期,有哪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他们首要评论的标题是什么,一些哲学家的阅历和遭受,这本书都具体地为人们做了解说,似乎整部国际哲学史在你面前演变了一遍。它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红许多章节,每节标题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论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简单消化,也更简单了解。

书中叙述了不少的人生道理,使我获益良多。而它所叙述的有关哲学的常识,开阔了我的视界。其实傍边的道理环绕问题我也曾想过,但这些问题都在脑筋中一闪而过,由于我觉得它对我来说实在太生疏。当我读完此书后,我觉得一个生计在国际上的人,连国际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也不曾去想,不免有些天真。

其间,使我感触最深的是有关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大约在公元前三四百年左右,呈现了一位对欧洲思维有严重影响的人物——苏格拉底。他的高超之处在于人说话能够不断揭穿人们思维上的缺点,令人能够领会哲学的真理。然而对某些人而言,这样的说话无疑是当众出丑,并成为世人的笑柄,关于那些有头有脸的人,这就难以承受。公元前399年,他被指控”宣传新的神明,堕落青年人”而被处以死刑。它本能够央求陪审团手下留情,免于一死。

可是他没有这样做,由于他注重良知与真理,到生命完毕也是为了真理。他那种为了真理而战,为真理而献身的精力值得咱们学习。他使我更深切的领会到死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这句话的意义。

《苏菲的国际》一书使我觉得国际上还有环绕工作等着咱们去探究,大天然的秘密使永久也揭不完的,早年的哲学家为咱们解开了不少国际之谜,使后人变得聪明起来;咱们不也应该向他们学习,运用哲学的观念揭开天然与人类社会的奥妙,也为咱们后人做一点事吗?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11

回想自己当年最重要的一本的启蒙书,大概是《上下五千年》。这是一本绝佳的好书,它带给了我深刻的影响,让从小就看到望不到边的历史长河的我,至今习惯瞭望,不太在意身边脚下的琐碎。唯可惜这本讲故事的书的历史观受时代和环境的局限,同时并没有鼓励独立思考。事实上我们的成长环境就不鼓励独立思考,我受其影响,到现在还很重视实料数据型的知识,比如历史、地理。

《苏菲的世界》对很多西方小孩来说就相当《上下五千年》对于我,而我今天才读完这本书。我一定要让我的孩子15岁时成为它的读者。我敢说仅这一本书就足以说明东西方教育的不小差距和人的思想差异的部分原因,甚至连翻译引进这本书也要把马克思一章删节,可见有多狭隘。如果我和苏菲或席德一样,在15岁就能有幸读到这本书,也许我的人生轨迹会相当不同。当然对于这个世界和我的存在,我也有过一些思考,但从未有系统性的了解前人哲学遗产的机会,一方面是我们心中“哲学”这个词被有意无意地妖魔化和扭曲为脱离实际的东西,一方面也确实觉得专业著作太高深难懂。今天轻轻叩响哲学的大门才真正意识到,哲学源自人类最本源的好奇心,是思考的极致。

这本书通过书信、提问、对话等形式引发思考,兼备生动的例子,把整个西方哲学史简明易懂并充满趣味地讲解了一遍。小说的体裁让它本身也是个充满悬疑性的故事,到后半部分更是把故事自身作为最重磅的例子融入了要介绍的哲学思想中,比如上帝和世界的关系,比如潜意识对行为的影响,十分精妙。相比之下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固然更加全面、严谨、深刻,但作为入门读物的《苏菲的世界》的普世价值绝不在罗素的大作之下。中国的先秦时代同样有丰富灿烂的哲学,真希望我们也能有一本这样生动的启蒙书给我们的孩子们。

通过这本书纵观哲学史,可以发现从古希腊到现代,哲学家们的两大命题是尝试解释世界的本质以及什么是自我,很长一段时期内实质是理性和感性之争。我们的唯物主义教育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我也一度简单地接受了。不过近年来我愈发感受到这个问题没这么简单。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从感官而来,我们能够确认的只是我们感官的感受,而非世界本身。也许这一切都是虚幻的,不仅是周围的物质和人,甚至包括时间和空间。经验主义哲学家柏克莱正是持此观点,只不过他加上一条这些幻象都是上帝创造的。不难联想到电影《黑客帝国》也借用了这一哲学观念,而本书更是“现身说法”,直接把“苏菲的世界”本身定义为此,还把书的作者比喻为上帝。不管谁是“上帝”,也许这个“上帝”所在的空间也是虚幻的。

这种疑问是无法证实的。正如康德所说,理性可以超越人类认知的限度,而这个问题就是在这限度之上的,就像我们难以理解多于三维的空间的形态一样。但是康德又指出,为了社会道德,必须假定上帝存在,这也是信仰的意义。我们常说中国人没底线,是因为没信仰,正成了康德这个论断的反面意义的例子。

至于自我的意义,我想过的就更多了。小时候我就疑惑过“我”的含义。我知道我是个人,我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但是在我生前和死后,这些分子原子又属于谁呢?我的意识又是什么?貌似不是分子原子。为什么我的意识会装在这个身体里,能指挥这个身体,能看见听见别的事物?我的名字代表一个人,还有千千万万个名字代表其他人,但自己的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意义极为不同,我会念叨着自己的名字,问自己这两个字究竟代表什么。看到别人有我爸妈不给我买的玩具,我就好生羡慕,希望我能够是他,或变成他。那么变成他以后,除了“我”有玩具玩了,还有会什么其他不同?对于千千万万个人来说,就有千千万万个“我”,我在他们眼里是什么样的,他们又是怎么看待自我的?

自然科学告诉我们,生命就像一艘船,它的意义就是运载基因到下一个港口。我相信现今的大多数人都不满足于此,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其他需求来补充自己生命的意义,不管他们是否有意识到。对于我来说,我死后也许会留下些许痕迹,比如一堆周游世界的照片,比如一个写满影评的博客,但这些终究会消失于无形。看过纪录片《人类消失后的世界》更是明确感到,如果人类消失,不出1万年(对宇宙来说很短暂),整个人类存在过的任何证据都会无影无踪。所以,不管是生命和自我,存在的过程才是关键。

那么除了传递基因,自我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对此历代的哲学家们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其中萨特的理论最令我信服,或者说打动了我。他说世间不存在永恒的价值和规范,每个人都必须发现和创造自我的意义,寻求每个问题自己的答案。我们没有选择是否来到这个世界的自由,但作为自由的个体,要不断地选择,并为做的每件事负责。逃避选择,或者说随大流,那就是自我欺骗,放弃了创造自我意义的机会。多么励志啊。

我在某一方面最接受萨特的观点,并不代表他就是“对”的。这也是《苏菲的世界》带给我思维方式的一大转变。起初我在阅读哲学史上各家之言的同时,总尝试思考谁的理论是对的,或者最“有道理”的,还想把不同流派的理论结合起来。作文后来我发现这和“世界是否是虚幻的,是否存在上帝”一样是没有答案的,世间比我想象的更多的事也是类似的情况,这也正符合休谟提出的不可知论。

除此之外,这本书对我在心态上也大有裨益。我看过不少书,自诩有点渊博,但是我读到苏格拉底和笛卡尔这样在当世最渊博的人都时刻在感慨自己的无知,很受触动。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不断地学习知识和思考只是略微拓展我们的已知领域,同时更会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无知。

读到最后我不禁感慨,人类的科技也许在某些先进的外星人看来不值一提,但在哲学方面的努力和成就真是丰富的瑰宝。如果人类无声无息的灭亡,这些哲学成就是最可惜的。然而抬头仰望星空时,我又感到如本书结尾所说的,我们每个人和这些星星都来自宇宙大爆炸伊始的物质,是一百多亿年前熊熊燃烧的大火所爆出来的一点火花,人生和人类的历史也正如宇宙中的一片星尘。

本文网址:http://m.jym1.com/zuowen/156056.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