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句子 > 作文 > 导航

美学散步读后感

美学散步读后感(热门15篇)。

美学散步读后感【篇1】

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美学散步》。

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有两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潜与宗白华。两人年岁相仿,是同时代人,都是学贯中西、造诣极高的,但朱光潜著述甚多,宗白华却极少写作;朱光潜的文章和思维方式是推理的,宗白华却是抒情的;朱光潜偏于文学,宗白华偏于艺术;朱光潜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宗白华更是古典的,中国的,艺术的;朱光潜是学者,宗白华是诗人。

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足迹踏及艺术之都巴黎。20年代他出版过诗集,他本来是个诗人。青年时期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构成了他美学篇章的特色。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

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宗白华曾在《蒙娜丽莎》原作前默坐领略了一小时,他常常兴致勃勃地参观国内的各种艺术品展览会,即使高龄仍不辞劳苦。他更是一位欣赏家。集子里这些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

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们进行艺术的欣赏,书名叫《美学散步》,我们且到这个大花园里走走,看作者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亭台楼榭、花树池石。

艺术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与感悟,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自己心里。画家诗人创造的美,就是他们的心灵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境,那么什么是意境呢?作者给我们分析到,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

(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

(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

(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

(4)因究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

(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

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界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

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所以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所以中国艺术家不满足于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模写,而总是要在对对象的反映中折射出人格的高尚格调。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于是,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即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旷空灵,才能为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也是宋元人的画境。“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两句话表出了中国艺术的最后理想和最高成就。唐宋的诗词、宋元的绘画莫不如此。中国那些最伟大的艺术品的境界,都植根于一个活跃的、至动的而有韵律的心灵。

作者用他的这种一以贯之的看法引导我们去欣赏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尤其是中国的书法。中国人哀乐的情感能在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作者认为,写西方美术史,往往拿西方各时代建筑风格的变化来贯串,中国建筑风格的变迁不大,不能用来区别各时代绘画雕塑风格的变迁。而书法却自殷代以来,风格的变迁很显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凭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术的特征。

美学散步读后感【篇2】

读《美学散步》有感

“艺术是一种技术,古代艺术家本就是技术家”

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有朱光潜和宗白华两位伟大的人物。两人年岁相仿,是同时代人,都是学贯中西、造诣极高的,但朱光潜著述甚多,宗白华却极少写作;朱光潜的文章和思维方式是推理的,宗白华却是抒情的;朱光潜偏于文学,宗白华偏于艺术;朱光潜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宗白华更是古典的,中国的,艺术的;朱光潜是学者,宗白华是诗人。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美学散步》。

这本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集。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浪潮中涌现出来的新一代学者。早年留学欧洲,踏足艺术之都巴黎。20年代他出版过诗集,他本来是个诗人。

对生命活力的赞叹和对青年时代宇宙与生命的哲学沉思,始终伴随着他的前进,这也构成了他美学篇章的特色。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他没有建立任何审美体系,而是教会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如何树立审美态度,直到艺术人格的形成。

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们进行艺术的欣赏,书名叫《美学散步》。宗老一生著述不多,而《美学散步》则几乎汇集了其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也是先生生前唯一的一部美学著作。作者以充满灵性和诗意的文字、广博的艺术知识、打通了中西文化之壁垒,融会贯通地阐述了空灵、充实、意境、人格、祥意、形和影……涉及到书法、舞蹈、雕塑、绘画、诗歌、园林、建筑等各个领域。

是美学理论和美学表述的经典。

中国从六朝以来,艺术理想的境界就是“澄怀欢道”,在拈花的微笑里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禅境。“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是意境创造的始基,鸟鸣珠箔,群花百落,是意境表现的圆成。”这就是他追求的“禅”的心灵状态,就是“出水芙蓉”的至高意境之美。

在清幽、自然秀丽中生发,产生“生气远出”、“妙造自然”、“清真可爱”的情感体验,正如温婉的玉,绚烂至极归于平淡。“出水芙蓉”是宗白华的一种在深度上追求人的生命本真和自然本真的意境创造,为了达到他艺术和人生的至高清纯境界,表现了他对于生命的思考和探索,对人“真性”的挖掘体悟。

这种对“绚烂之后归于平淡的清新淡雅之美”的追求,体现了宗白华内心深沉孤寂之感。在现代文明高度高度发达下,人们的传统文化和生命精神日益失落,徘徊于这种矛盾的忧郁和苦痛的边缘,宗百华悲怆地喊出“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往哪里去?”他反复提醒国人要意识到现代精神的颓废问题,这正是他作为一个孤独的灵魂对生命发出的呐喊与召唤,他把他的这种孤独的探索和冷静的思考引入了美学范畴,个体生命的孤独和落寞,在理想的自由艺术之境中完全可以转化为对生命的歌颂和追求。

通过艺术对人性本真的追求,他的孤独得到了彻底的宣泄。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真正找到精神家园,回归精神家园,抚平内心的伤痛,抚慰孤独的灵魂。

在这部书里,宗白华用他抒情的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味中国和西方那些伟大艺术家的心灵,去体味那些风流潇洒的晋人的心灵,待得我们散步归来,发觉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升华与净化。 他没有建立任何审美体系,而是教会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如何树立审美态度,直到艺术人格的形成。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

宗白华美的态度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他在书中展现了美好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善良和思乡之情。宗先生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

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如果没有一种以天地为生命之本、悠闲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够澄明情怀、观照道的空旷清净情怀,就不可能找到这种生动祥和的美的统一。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里给美的境界一个命题:人类最高心灵的体现。这一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而人在超脱的心境里体味宇宙的深境。

我想,这就是宗先生生命美学的全部体现,也是《美学散步》所要告诉我们、教会我们的。

美学散步读后感【篇3】

意境是艺术家的独创,是从他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触时突然的领悟和震动中诞生的,它不是一味客观的描述,像一照相机的摄影。”(79页)这说明了绘画(艺术)与照相机的区别。

摄影所得的照片记录的只是一种机械的真实,将一瞬间的光与影定格下来,在这一意义上说,照片比绘画更能反映现实,它几乎是丝毫不差(差别的只是精度)地记录下真实的场景,将现象还原至本来面目。

绘画若在这一点上与其一较短长,必然技艺不如。

这也许是十九世纪以来写实主义绘画不在占据主流的原因之一。

无论画家的技巧如何高超,对视角、光线、位置的把握如何准确,都不如摄像机的精确-那种不带人为主观色彩的、近于无情的精确。

画家是有感情的人(即使他强调自己是在“客观”地描绘),而这种主观色彩正是绘画区别于摄影的标志,也是绘画得以在更高的层面上超越摄影的简单真实(机械真实)的资本。

中国传统山水画论认为“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崇尚“气韵生动”。

这种“气韵”并不是虚幻而与现实毫无瓜葛的,这种“真”同样要求“对自然现象作大量详尽的观察和对画面构图作细致严谨的安排。”(李泽厚:《美的历程》169页)中国五代画家荆浩惊异于太行山之美,作了数万本草图,“方得其真”。

这种“真”自然不是简单的真实,画家在作画时,每一刻的心绪都不同,每一笔都是不同心绪的反映,绘成整体便是无数不同心绪的集合。

可以说绘画既是空间(平面)上点、线、色彩等的组合,又反映了时间上的心理凝积过程。

在这一意义上说,一幅画包含了无数幅画,是无数个心理活动凝积的产物。

因此画是“流动”的,即“美在流动之中”(9页)。

或认为就算摄影所得的照片不是“流动”的,那么录像总该是“流动”的,它真实记录了事件的前后过程,应该是最真实的“真”。

我认为录像只是有限张(或者无数张)照片的连续展示而已,它在本质上仍然是相片,仍然只是机械的真实。

无论多长的录像,它总是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注定它不能反应无限的时间和空间。

一幅画或许只描绘了一幅图景,却可以蕴藏着无限的刹那,而相片虽然也可以让人联想,却因为它过于形象,反而或多或少剥夺了欣赏者想象的权利,想象的空间丧失了,艺术性也就随之削减了。

摄影的过程是机器的运作,只能反映“物理的目睹的实质(85页)”,绘画是画家用画具混合了自己的心绪、情感、记忆创作出的给欣赏者以无尽想象空间的艺术品。

这也许已经决定了二者在艺术性上的区分了。

后记:由于时间关系,没能将全书看完,对于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思想没有充分领会,很多观点都是在我“断章取义”甚至误解了原意的基础上得出的,算是很大的冒犯。

其中的关于“美”、“艺术”的定义主要参照董绍春老师的理论,然后用来分析宗白华先生的理论,多有不当之处。

在阅读《美学散步》之前,我已经先看了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于是拿二者相关的部分比较,引用部分一般都标出了原文页码。

未注明的都引用自《美学散步》

美学散步读后感【篇4】

慢慢合上《美学散步》一书,闭上眼,书的余香犹存,而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缀叶如雨的冲淡清幽境界。

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足迹踏及艺术之都巴黎。20年代他出版过诗集,他本来是个诗人。青年时期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构成了他美学篇章的特色。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宗白华曾在集子里这些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们进行艺术的欣赏。

在他之前,也有很多艺术家也曾发掘过这样的美,但是都无法像他那样灌入一种极其深沉挚厚的人格生命的自觉,这样一位源生于传统文化、洋溢着艺术灵性和诗情、深得中国美学精髓的大师以及他散步时低低的脚步声,在现今也许难以再现了。然而如何在日益紧张的异化世界里,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生命的憧憬,不正是现代人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吗?而《美学散步》正好能给我以这方面的启迪。

宗白华美的态度是超然的,又是世俗的。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和家园感。他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圆满的和谐。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中国从六朝以来,艺术理想的境界就是澄怀欢道,在拈花的微笑里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禅境。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是意境创造的始基,鸟鸣珠箔,群花百落,是意境表现的圆成。这就是他追求的禅的心灵状态,就是出水芙蓉的至高意境之美。在清幽、自然秀丽中生发,产生生气远出、妙造自然、清真可爱的情感体验,正如温婉的玉,绚烂至极归于平淡。出水芙蓉是宗白华的一种在深度上追求人的生命本真和自然本真的意境创造,为了达到他艺术和人生的至高清纯境界,表现了他对于生命的思考和探索,对人真性的挖掘体悟。

这种对绚烂之后归于平淡的清新淡雅之美的追求,体现了宗白华内心深沉孤寂之感。在现代文明高度高度发达下,人们的传统文化和生命精神日益失落,徘徊于这种矛盾的忧郁和苦痛的边缘,宗百华悲怆地喊出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往哪里去?他反复提醒国人要意识到现代精神的颓废问题,这正是他作为一个孤独的灵魂对生命发出的呐喊与召唤,他把他的这种孤独的探索和冷静的思考引入了美学范畴,个体生命的孤独和落寞,在理想的自由艺术之境中完全可以转化为对生命的歌颂和追求。通过艺术对人性本真的追寻,他的孤独落寞得到了彻底地发泄,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人才能真正找到精神的家园,返回精神的故乡,抚平内心的伤痛,慰藉平日孤寂的灵魂。

《美学散步》让我得到了一种生活情趣和审美方式,伴着笔墨的清香,细细体味,宗白华那自由孤寂的灵魂,高尚清真的人格魅力,在寻求美的道路上指引着我,让我抛弃浮躁的世俗,向美学丛林的深处迈进。

美学散步读后感【篇5】

赵娟的艺术欣赏是对美的发现和感知,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自己心里。画家和诗人创造的美是他们心灵创造的形象和独特的精神状态。什么是意境?

作者给我们分析到,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研究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而有宗教境界。功利的境界在于利益,伦理的境界在于爱,政治的境界在于权力,学习的境界在于真理,宗教的境界在于上帝。

但界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

所以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因此,中国艺术家并不满足于单纯客观的机械造型,而是始终在反映对象的高尚人格风格。

静穆的观赏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于是,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即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然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

超然空灵,才能为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也是宋元人的画境。

“以追光摄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两句话表达出了中国艺术的最后理想和最高成就。唐宋的诗词、宋元的绘画莫不如此。中国最伟大的艺术作品的境界,根植于一种活跃、感人、有节奏的心灵。

作者用他的观点来引导我们欣赏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特别是书法。中国人的哀乐情怀可以用书法来表达,就像诗歌和音乐一样。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

笔者认为,西方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变化,往往被用来书写西方美术史。中国建筑风格的变化不大,不能用它们来区分不同时期绘画和雕塑风格的变化。而书法却自殷代以来,风格的变迁很显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凭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术的特征。

美学散步读后感【篇6】

其实不然,西方艺术也有他独特的魅力。外国人注意的是形式上的相似性。他们看国外早期的油画,都是仿制品,很像真人,因为人是创作的第一主体。到后采才出现风景。

画家作画时都是要求模特一动不动的。否则创作则无方进行。它们的目的是保持人们的真实状态,并更加注重相似性。

要求造型的严谨,这样才能保证不失真。西方绘画对色彩的运用很强调,典型的有拉斐尔的“雅典学院”。这也是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最本质的区别。

其实,西方传统绘画并不是没有艺术,而是有艺术和许多非艺术的方面。西方传统绘画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描述。长期以来,画家们一直把有效地表达故事和传说、描绘特定的情节、表达某种意意或符号作为自己的任务。

中西艺术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差异带来的并不总是分歧,它恰恰给文化艺术大师们留下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如能从中找到一个准确的结合点,那不仅会给两个民族,而且也会给整个世界带来一种更具包涵意义的和谐与美丽,比如赵无极的画作就体现出了文化交融的无尽魅力。我们要使“娴静”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跃动”的西方文化相映,使东方的责任意识和西方的权利思想相辅,从而生成绚丽多彩的人类文明图画。

美学散步读后感【篇7】

和我妈就书法教学产生的一点思维碰撞,也是第一次向父母打开自己内心这个宏大的读书世界吧,既然记录了就发了。

一、为什么人有表达美的需求?

1.人有表达的欲望,这是一种内心的自我驱使,情感积累到了必须要薄发的程度,又有表达的工具和途径

2.表达对美的感受之后,既实现了马斯洛需求中的精神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又能得到周围人的称赞,作为社会性动物,在群体中有了存在感和满足感。

二、通过我设计的教学四步走策略,是否能够实现学会学习的目的,特别是学会书法学习?

教育部提出“学会学习”的初衷,是想从他人驱动变成自我驱动,青年真正成长为具有自我进步需求,自我学习意识和能力的人,能够不段进取,终身学习。

你的四步走策略从激发兴趣到培养技巧再到大量练习最后可以实现量到质的飞跃,逻辑链条比较严密。

虽然书法学习不能随时随地存在,但这种青少年时代就萌发出的兴趣和爱好以及书法带给他的愉悦和舒适,会伴随他度过漫长的一生,这也是终身学习的一种方式,不是吗?

三、请问可以从你的角度解读一下教育学上的“想象力”吗

不可以,因为我们专业不需要想象力。

美学散步读后感【篇8】

直觉与逻辑的统一

在《美学散步》中,宗白华先生除了对直觉的重视之外,还对逻辑性和系统性同样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在书的小言中,宗白华先生是这样写的:“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

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在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作‘散步学派’,可见散步与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从这里我可以看出宗白华先生对直觉领悟和逻辑分析是同样看重的,并且将他们看成是可以互帮互助地结合起来的那种关系的。

这一点在书中表现得也是相当明显的,翻开《美学散步》,宗白华先生一方面在具体的行文中,通常区分具体的章节,然后列出简明的小标题以强化内在逻辑关系,另一方面,他把艺术类别也进行了系统划分:一种是对不同类型的艺术种类进行分别的专门研究,一种是对不同类别艺术之间的综合性研究。

理论与实例的统一

宗白华先生并没有刻意追求在文章中将理论论述表达得那么严谨周密、艰难晦涩,很少使用纯粹的使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抽象的方法来研究阐释美学。相反,他常常用具体的例子来解释一些美学问题。

比如宗白华在《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论述中国的诗和画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不同于希腊轮廓的空间感觉,也不同于欧洲精神中追求的深度空间,而是**性的,有“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空间意识。例如,唐代大画家吴道子请裴将军舞剑助气。这种解释和论证直观生动,容易被大家理解和接受,让我们外行也能领略到美学之美。

宗白华先生用古典、抒情的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我去体味中国古老文化的质朴风采与中国诗词语言的彬彬儒雅,去体味中国伟大思想家、艺术家的心灵,去体味那些风流潇洒的晋人的心灵,我随着他的步伐散步归来,发觉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升华与净化。

美学散步读后感【篇9】

《美学散步》是一本不厚、很小的书籍,可是里面的思想却熠熠发光。作者是宗白华先生,因为作者是个诗人,所以整本书的主要风格是诗意浓厚,闲适舒缓,令人读起来非常有趣味,不会失于泛泛而谈,但又不至于过于深奥难懂。

当你翻开这书时,便会想全心全意一气呵成地看完,不希望中间会有任何间断,因为在看的过程中经常会遇见令人拍案叫绝的美言好句。完整地研读有助于对这本书里的所有思想有一个整体的感受,对其中东西方文化碰撞有更为深入的把握。当我真的如饥似渴地将这本书狼吞虎咽般读完之后,还是手不释卷。于是我又想重新仔仔细细地将其中所有的思想品味一番,咀嚼一番。所以我采用了通读和精读两种方法。通读只让我对这本书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全书风格上讲,文笔优美,行文如云卷云舒,自然而闲适。从其内容来说,交融中西,有很深沉的哲学蕴于其中,不会艰涩难通,但是你也不能马上获得其中真意,要如散步般,逢到一处好景致时,便要驻足细赏。《美学散步》这部书就是这样的,行到思想灵光闪现处,要静下心来思考,比照自身,有何感悟。这一功夫是后来在细读的过程中才慢慢体会出来的。

今还记得里面有引用李丽对宗白华《美学散步》的评论,她是这样说的:“‘散步’当中有古老周易演绎我们祖先‘天人合一’观念的直观、感知和体验;有禅宗以净的心去体悟观照万物的境界;有老庄、玄学追求的灵气飞扬的思辨智慧;有亚里士多德的明晰合逻辑的理性色彩;有休姆经验主义哲学中对感官体验的重视;有康德把时空作为人类感知方式,把心灵作为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的真知灼见;有黑格尔否定的思考的辩证思维;还有在20世纪中西文化碰撞中为人们普遍运用的比较中见同异,同异中辨特征的方法,以及文化溯源的方法。”我非常同意李丽精警的评价,而且她表达的是那样的紧凑。

慢慢合上《美学散步》一书,闭上眼,书的余香犹存,而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缀叶如雨”的冲淡清幽境界。

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足迹踏及艺术之都巴黎。20年代他出版过诗集,他本来是个诗人。青年时期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构成了他美学篇章的特色。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宗白华曾在集子里这些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们进行艺术的欣赏。

在他之前,也有很多艺术家也曾发掘过这样的美,但是都无法像他那样灌入一种极其深沉挚厚的人格生命的自觉,这样一位源生于传统文化、洋溢着艺术灵性和诗情。

美学散步读后感【篇10】

想象一门艺术,即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在宗白华先生那里,艺术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艺术是一种人生观,“艺术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中出现的频率最多的词就是:

宇宙、生命、艺术、美、灵魂、节奏、旋律、舞蹈和体验。这些词语既解释了中国艺术的至境,也显现出揭示者的人生至境。

宗白华先生选择了一种“纯”的中国艺术,也塑造了一种淡泊自然的生活方式。也许,要想体验到中国艺术至境的乐趣,宗白华先生的选择是惟一的,但是,世界上的艺术是多姿多彩的,因此人生也应是多元化的,何况,人生的至境也还有其他几种。在中国古代美学中遇到宗白华先生是一种幸运,因为他对中西美学有着深刻的理解。

在宗白华先生的文章中,中国审美特征的方方面面都被熔化到了极致。也许在他之前也曾有人发掘过,但都不可能像他那样贯入一种极其深沉挚厚的生命意识,这一点或许是得益于他曾深究过以尼采为代表的生命哲学。

在《美学散步》这部著作中,我着重读了《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这一章节。什么是意境?由于人与世界的关系层次不同,宗白华先生提出了五个观点:

(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的境界在于利益,伦理的境界在于爱,政治的境界在于权力,学习的境界在于真理,宗教的境界在于上帝。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

艺术境界主于美。所以所有美的光都来自心灵的源头:没有心灵的映射,就没有美。

心灵之美来自自然之美。 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使人们保持心态。艺术的意境,根据人、地、情、景的不同,可以产生多种美。比如,同一轮明月,因为不同的人看到,却会发出不同的感受。

或是,同样的人看同样的山峦叠嶂,却因心情的不同而生出不同的思绪。

人们从充满激情的生活和旅行中获得一种科学的洞察力。这种洞察力使他们发现了大自然的美。欣赏自然美的能力逐渐发展,自然美的深情溢于言表。

对人们来说,山川之美的发现是与灵魂融为一体的。欣赏与赞叹是一面;虚灵的体会与玄理的思索又是一面。

中国艺术家何以不满于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模写?因为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当我们发现美的时候,我们的态度是超然的,应该是入世的态度。

艺术家要为人们展示一个极美的人生与宇宙,宇宙之大,无非虚实相生,美无处不在。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首诗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君掌盛无边,刹那含永劫,”说得正是如此。

美学散步读后感【篇11】

美在何处

----《美学散步》读后感

这是一本关于美学的书。美学这门学问可能令人难以理解,也很少被人所知。但是,每个人都肯定会有关于美的感受。

看到美丽的景色,听到悦耳的歌声,或闻到花香,这些都能让人感到美丽。而美学,就是一门研究美的感受,美的形式,人的审美意识的学问。

宗白华这样在书中这样分析,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研究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而有宗教境界。功利的境界在于利益,伦理的境界在于爱,政治的境界在于权力,学习的境界在于真理,宗教的境界在于上帝。

但界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上面的境界,层次分类让人看起来有递进的关系。因为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他们对美的认识,对美的感受可能只达到了前几个层次。很多人发现了一些美丽的东西。除了感觉,他们找不到背后的意义。

如我们看古希腊的雕塑,看中世纪的教堂,或者欣赏中国山水画,读唐诗宋词元曲,人们确确实实能够得到审美体验,能够感受到:“啊这是美的。”但并非所有人能够明白这种美来自何处,为何会认为这是美的。

对于美的境界,台湾作家林清玄曾这样阐述。他说:人生的美,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欲望、物质带来的美。物质的人生是永不能满足的。例如,你吃得很好,但是根据科学家的分析,你只有15厘米的满足感,也就是从舌尖到喉咙。

美的第二个层次是文化、艺术、文明带来的美。比如听听动听的音乐、看美幻的灯光。美的第三层次是精神美和精神美,它要求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生活中找到一些美好的东西。

其实,在我看来,美的高低并不存在。不同的认有不同的审美体验和对美的不同理解。虽然客观世界不会因人的意志而改变,但美是人的心理反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受人是世界,而对美的感受自然是不同的。奥利维尔和布朗布尔有这样的争论。荆棘认为美是人的意志不改变的东西,就像悬崖上的花一样,人找不到,却依然美丽。

奥利弗认为美来自内心。如果你能在心里产生共鸣,即使别人认为它很丑,但它在你心里还是很美的。其实他们都没有错。布卢布兰认为美是客观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改变;而奥利维尔认为人的意志可以让人对美的认识有所不同。

美是来自于生活的,但是美又不完全是生活。正如摄像师与画家的区别。摄影师可以完整、真实地拍摄出真实的画面,但画家的画虽然来自生活,但并不完全相同。

也许画家会说,他所看到的是客观的记录,但在绘画的过程中,不可能或多或少地回避自己的感受。一幅画作,记录的不仅仅是所绘的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体验。因此画是“流动”的。

如果我们以中国山水画为例,就会更清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气韵”。如果我们以是人为例,那就是人们所说的“意境”。

王尔德是这么说的:“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虽然我并不完全赞同这句话,但是至少说明了艺术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不是孤立的个体,可以想象成事一个硬币的两面。

川端康成写下了一次关于美的邂逅,也就是《花未眠》。他凌晨4点起床,发现海棠花不睡觉的照片,引发了他对美的思考。他还写道,“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繁二郎的画和常吉郎的茶碗里的颜色,其实是真正黄昏时天空的颜色。它们的颜色让川端康成想起了真正的黄昏,沉浸在其中。美的体验其实是对自然的向往。川端康成冬天来了没人来岚山,发现之前的美国没有感觉。

“岚山总是美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 正如梁衡在《冬日香山》一文中的体验一样。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是因为人类来自大自然,向往大自然。

宗白华这样说:“美不但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反过来,它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提高生活的境界和意趣。”美是客观的存在,但是对于美却是能有不同体验的,有人能感受到,有人不能感受到。

花是美的,当凝视一朵花的时候,我们看的是花吗?不,我们看到的是在心中发现花朵的喜悦,看到蝴蝶在附近飞翔的喜悦。

我们认为自然是美的,或者说艺术作品是美的。原因是灵魂产生共鸣。美,就是用心灵体验自然,体验生活。晋人的美,也就美在了他们的生活态度,他们“无所为而为”的态度;雕塑的美,在于人们对其产生的崇高,神圣的感受;音乐的美,在于它所激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波澜。

美在何处?读完《美学散步》,我可以说,美在生活中,也存在于还原生活真实的艺术品中。生活之美使我们亲近自然,艺术之美使我们体验艺术家的情感。

美学散步读后感【篇12】

《美学散步》一书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宗先生的美学思想。而对于绘画、书法、雕塑的欣赏往往是涉及的,是一种罕见的,必须要看关于审美的书籍。

我读宗先生的《美学散步》时,感到扑面而来的生命气息,是生命的节奏和对人生的关怀。“生命本体的活力,是一切美的源泉,因此‘自然无往不美’。”另一方面,宗先生的美学处处表现出对人生的关怀。

宗先生一直坚持“人生的艺术化”和“艺术的人生化”。宗先生强调美源于心灵即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追求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身心的自我”。“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

”宗先生强调“回环往复的意趣”,同时强调“于无边处向‘自我’的回归:天地入吾庐”。 “生生之谓盛德”,创化不已的“生生”,本身就是一种意义与价值,是一种“善”;而“生生而条理”之“条理”,更是充满节奏与韵律,和谐如有音乐,这“中和之音乐之谈起意味情趣与价值。

”宗先生的生命美学是建立在其“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基础之上的。强调生命的趣味和价值,强调心与道、身的统一,贯穿古今。从先秦老子、孔子的之一到现代宗白华先生,它已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内涵之一。正如宗先生所说:

“中国哲学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在宗先生的生命美学之下,宗先生还提出“艺术的人生观”,主张把“人生生活”当作一种“艺术”看待,使之丰富、优美而有意义。

《美学散步》所收录的论美文章,生动地凸现的是一个在艺术中遨游的精灵,一种追求生活艺术化的姿态。文章并未按写作发表时间排列,而是按几个大的专题来编排:自述治学之道、中国美学诸问题以及中国艺术的特色和西方美学的几个专论。

把握宗白华美学思想的变化轨迹或许并不容易,但仍然能够充分理解宗白华在研究中所关注的方面,以及他处理这些学术问题的方法。

中国古代美学与西欧古代以来的美学相较而言是零散的、不够体系化、也不够哲学化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美学就没有自己的特色,而是意味着凭借某种特殊方式的介入才能将其挖掘出来而不至于隔靴挠痒,这种特殊方式其实正是一种召唤:生命的灵光。宗白华的“审美行走”或许正是这种“人生向学术的感应”。

"学术"有两个层次,一个是"知",即能广涉多方而显得博,这个层次也可以成为大家,但终会显得薄;第二个层次是"信",即把学术上升为可引领实践的信仰,这时的学问已不再是学问,而是人生,这才会显得厚,这种学术里出的大家已是艺术家,如尼采等。

《美学散步》中出现的频率最多的词就是:宇宙、人生、艺术、美、心灵、节奏、旋律、飞舞、音乐化、体验。这些词语既解释了中国艺术的至境,也显现出揭示者的人生至境。

想像一种语言就是想像一种生活形式。同样,想像一种艺术(更何况还是"体认"这种艺术,再者,艺术也是一种“语言形式”),也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

中国哲学、中国诗画中的空间意识和中国艺术中的典型精神,被宗白华融成了一个三位一体的问题:一阴一阳谓之道趋向音乐境界,渗透时间节奏书法中的飞舞;其实都体现着一种精神:人的悟道、道合人生,个体生命与无穷宇宙的相应相生。

可以说,宗白华将中国经验美学推向了极致,后人很难再从中摆脱出来。作为一个美学思想者,他已经成为道显美的象征。但我们也要藉着童车的光芒走进广阔的世界去不断寻找,这在中国艺术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色和风格。

如果体会美的艺术,那么《美学散步》一书会是最好的选择,它会带你进入美的另一种境界。

美学散步读后感【篇13】

转眼秋至,惶惶恐恐到了收获的季节,在这平静的秋水畔,漂着落叶,抬头看看稀稀拉拉的枝头,秋天早已剥去了她们美丽的衣裳。每个人都匆匆忙忙过一生,留下的大多是遗憾。在这沧桑和悲伤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收获对每个人来说,是一种向往,毕竟是美好的。

秋天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是一个不同的季节,但在我的世界里,秋天没有喧嚣,没有霓虹灯,只有宁静的夜晚,和黑暗的黄昏!夕阳是时间的翅膀,当她飞遁时有一刹那极其绚烂的展开,而后将是无尽的黑暗。那么,在你的心目中秋天美吗?

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她是一个人对于事物的态度,既然有美就一定有丑,他们是相对的。但是往往只是人们主观的判断,没有绝对的美,也没有绝对的丑,爱美是每个人的天性,而《美学散步》这本书也给我对美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

在这部书中,宗白华先生并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他只是单纯的教导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直接的说,是教导我们怎么欣赏美,教导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态度,直至形成艺术人格,而这正是中国式艺术美的精神所在。诗人华滋沃斯曾经说过:“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

” 达到这样的、 深入的美感, 发见这样深度的美, 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我们的感情要经历一些洗礼,克服我们自私的欲望和利益。所以我想在生活中寻找美。我想善于发现美,找到别人找不到的更深层次的东西。现在人们往往更注重外表而不是本质。

就想金子商人只是看见的只是金子的价值,却看不见金子美的特性。我们需要调整心态,换一个角度,才能真正地把美如实地反映到心里,再放射出来,凭借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这就成为了艺术。但往往艺术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的,就像美这种东西在每个人心中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形成了这个世界上的千姿百态,我们并不急着去认同她们,毕竟存在就有价值,善于发现她们并收入囊中,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就这样逐渐建立自己的审美态度,慢慢形成自己的艺术人格。

但如何发现美呢?你眼前看到的大多与你的心情有关,所以心情往往决定你发现美的程度和程度!就像对于“秋天”,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悲秋美”,的确秋天是悲凉的,萧瑟的,这样的人多半是想到了悲伤,心境的晦暗让一个人对于美也有了晦暗的想法,而在这金色的秋季何尝不是收获的季节呢?

庄稼人发现的就是这秋天的“收获美”,这一年的收成让他们对生活再次充满希望!所以调整心态才是最重要的,并不是只有光鲜的心情才能发现美,灰暗的心情也是可以发现的,对于美的千姿百态,首先我们需要一个平静的心态,这样我们才会发现许多理性的客观的美,而不是主观臆断。

宗白华先生给了我很多启发。坦率地说,在那之前,我对美一无所知。只适合我觉得美只是一种感觉,一种很模糊的感觉,这也是主观的。正是他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具体的、真实的美,一种从山、沟、花和鸟身上发现的美。一切都有美好的一面。世界是无止境的,万物都没有尽头,所以美永远不会停止!在这种独特的感觉中,我感到无比幸福,感到身边的人和事都是美丽和谐的。

也许我创造不出新的美丽的事物,但我可以欣赏,体会,并且融入进去,融化在这“美”的海洋里。

美学散步读后感【篇14】

宗白华美的态度是超然的,又是世俗的。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和家园感。他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圆满的和谐”。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美学散步》让我们体悟到中国画的“气韵生动,迁得妙想”之精髓。前者是说一幅画要涌动着宇宙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给人一种音乐感;而“迁得妙想”则是通往“气韵生动”的途径。所谓迁得妙想,就是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用本心去体味外物的内在精神,把自己的想象迁入内部,经过一番曲折,才可把握对象的真正特质和精神

《美学散步》让我得到了一种生活情趣和审美方式,伴着笔墨的清香,细细体味,宗白华那自由孤寂的灵魂,高尚清真的人格魅力,在寻求美的道路上指引着我,让我抛弃浮躁的世俗,向美学丛林的深处迈进。合上书,闭上眼,书的余香犹存,而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缀叶如雨”的冲淡清幽境界

《美学散步》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足迹踏及艺术之都巴黎。

代他出版过诗集,他本来是个诗人。青年时期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构成了他美学 篇章的特色。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宗白华曾在集子里这些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们进行艺术的欣赏。

宗白华美的态度是超然的,又是世俗的。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和家园感。他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圆满的和谐”。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美学散步读后感【篇15】

品味散步声中留下的汗漫灵光

——读《美学散步》有感

“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我读《美学散步》,随着宗白华先生在美学中散步。

宗白华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双峰之一,被誉为“融汇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他一生著述不多,最精要的美学篇章都汇聚在了《美学散步》中,这是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唯一的美学著作。

这本书内容丰富:紫禁城收藏的文物,祖国大地上陈列的文物,写在古籍上当然,最重要的是对美和艺术的哲学思考。我读了两遍,学到了很多。我还没有学到更多。

这本书的内容太满了,我无法细数。让我们谈谈我最深的感受。

1、美从何处寻——追寻美

美从何处寻?“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我的理解是美是客观存在的,而我们要去追寻它就要“移我情”或“移世界”。

首先是“移我情”,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情感,去感悟客观的美。我们兴高采烈。外面阳光明媚。我们很沮丧。外面的天空阴沉。如果你开心地笑,花朵会为你绽放。这是怎样惊心动魄的美,这是一种有生命力的美。

所以我们要微笑面对生活,生活处处是阳光和彩虹,处处是美丽的。

“移世界”是改变客观存在来达到美的效果。例如,一个盆景,经过人工栽培和修剪,向我们展示了迷人的美丽。我们通过改变事物使之符合我们的美学来发现美。

所以美从何处寻呢?改变自己,或改变世界,都能找到美。

2、园林的空间美感

“建筑和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中国的园林,有生命的节奏,其空间美感之一在于处理空间的艺术。中国园林注重空间,注重情感,追求一种意境,体现在每一个建筑景观的布局中。

就比如说书中举的几个例子:北京故宫三大殿旁边有三海;民间的老式房子有天井,院子。这么说很抽象,其实说白了就是“山色湖光共一楼”的那种情形,要把山水建筑结合在一起,通过布局,形成一个和谐的、美的结构。

空间的美感之二就是“在园林建筑中就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我们可以通过“借景”,突破围墙的限值,看到隔墙的景象;可以通过“分景”,让人欣赏到两种不同的景色;还可以通过隔景,营造出风景里的风景,别有一番风趣。

园林的空间美感,创造了艺术意境。正如沈复所说:“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3、中国书法里的美学

先生认为人的内心情感可以从书法中表现出来,比如说张旭的草书,通过他的情感体会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可喜可愕”,“借着这些形象的概括来暗示着他自己对这些形象的情感”。结合我平时学***的心得,我似有所悟:书法是生命力的体现,活着说书法本身就有着生命力,用心去感悟,用心去书写,融入自己的情绪甚至是思想,就会有一种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就是书法之美。

“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由于中国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二是中国人用的笔。”象形很好理解,就是一点一划表现出的“物象之本”,就是由一种事物的形象升华到艺术境界。

对于笔,我的理解是不止是表面意思的写字的毛笔,还有用笔的技法,毛笔是软的,笔头写在纸上可以千变万化:抹,挑,刷,压,等等,而不拘泥于一种形式,这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美感:严谨、安定、庄重、大气、圆润、不羁、狂放……这些也造就了书法之美。

4、山水美的发现与晋人的艺术心灵

先生认为:“中国伟大的山水画的意境,已包具于晋人对自然美的发现中了。”这是一种玄远的意趣,有一种幽玄的哲学和自然之美。

那晋人是怎么欣赏山水的呢,是“由虚入实,即实即虚,超入玄境”。他们注重体验,沉溺山水,追求虚实之感。

晋人的艺术心灵和他们的胸襟以及玄学也是分不开的。他们“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乃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我认为,宽广的胸襟,使人潇洒,可以让自己融入大自然,体悟山水的意趣,而玄学,则是让晋人纵情山水,从山水中寻找自然之美。

本质上,这是一种理想之美。

5、中庸与净化

这本书对希腊艺术哲学中的中庸之道和净化理论的阐述让我感触良多。结合我们中国人的意思,我似乎明白了一些东西。“中庸之道并不是庸俗一流”,“乃是一种不偏不倚的毅力、综合的意志”。

无论对待生活还是艺术,都要走中庸之道,这是一种和谐,和谐本身就是一种美。对艺术效果的追求不应过于粗糙或过于保守。

“美对于人类的情感冲动有‘净化’的作用”。我们可以从美的东西中得到心灵的净化,简而言之就是看见美的东西心情会好起来,会有种舒服的感觉,有“光明愉快的超脱”。

以上五点是我读完这本书后的想法。读这本书真的让我感觉像是在美学中行走。

“慢慢走,欣赏啊。”

本文网址:http://m.jym1.com/zuowen/163836.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栏目